根据全国名中医黄煌教授经方学术思想,临证应主抓“病的人”而非“人的病”,笔者跟诊期间对这一思路体会颇深,现总结一例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治疗顽固性咳嗽验案,分享如下。
杨某,女,68岁,2025年4月10日初诊。主诉:反复咳嗽3月余。患者3月前因感冒后遗留咳嗽,迁延不愈,每遇情绪波动、饮食不慎或夜间加重。曾多次到当地医院求治,予抗生素、激素、止咳糖浆及中药养阴润肺剂(沙参麦冬汤等)治疗,无寸效。刻下:咳声粗重,痰少色黄。胸闷,反酸,口苦咽干,晨起明显,平素易急躁,眠差,大便2~3日一行,干结如羊屎。既往病史:脑梗死、脑动脉瘤手术史、高血压病(需服3种降压药,血压仍控制不佳)。查体:患者体格偏壮实,腹部充实,肋弓角狭窄。剑突下及右胁下压痛明显,上腹按之弹硬,叩诊鼓音。舌质暗红,舌下脉络迂曲,苔黄厚腻,脉弦滑有力。
处方:柴胡15g,黄芩片15g,法半夏15g,麸炒枳实15g,白芍15g,生大黄10g,生姜10g,大枣20g。7剂,日1剂,水煎分2次服。嘱忌辛辣油腻。
4月17日二诊:大便日行2次,质稀味臭。咳嗽频率减半,程度减轻,但咳嗽夜间为甚,胸闷缓解,剑突下及右胁下压痛较前缓解。仍有口苦咽干,头晕不适。
处方:柴胡15g,黄芩片15g,法半夏15g,麸炒枳实15g,白芍15g,生大黄10g,生姜10g,大枣20g,桂枝15g,茯苓20g,赤芍15g,牡丹皮15g,桃仁15g。7剂,2日1剂,水煎服,嘱忌辛辣油腻。
5月1日三诊:咳嗽基本消失,反酸止,口苦咽干消失,睡眠改善。血压控制良好,现仅口服一种降血压药,收缩压控制在120~140mmHg。舌苔转薄黄。剑突下及右胁下压痛消失,腹部柔软,自述“全身轻松多了”。继服上方7剂,巩固治疗,2日1剂,吃2日停3日,水煎分2次服,嘱忌辛辣油腻。
按 按照黄煌教授主抓“病的人”而非“人的病”这一思路,笔者治疗此例患者时突破“咳嗽治肺”常规,从整体体质状态切入。患者“体格偏壮实、便秘,腹部充实,肋弓角狭窄,剑突下及右胁下压痛明显,上腹按之弹硬,叩诊鼓音”,提示大柴胡汤证。《伤寒论》第103条云:“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第165条云:“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以及《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云:“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加之患者既往有脑梗死和脑动脉瘤手术史,再结合舌下脉络迂曲,提示有桂枝茯苓丸方证使用指征。
黄煌教授主张方证相应与药证相应,柴胡、黄芩疏解少阳郁热,针对胸胁苦满、烦躁;大黄、枳实通腑泄热,解除阳明积滞;半夏、生姜降逆和胃,切断胃气上逆犯肺病机。以通腑调枢为法,打破慢性咳嗽的僵持状态,彰显经方异病同治的独特优势。此外,“肺与大肠相表里”,通腑泄热后,肺气得以肃降,咳嗽自止,体现黄煌教授“消化道症状与呼吸系统疾病同治”的临床经验。(魏巍 重庆市忠县中医医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来源:中国中医药网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55801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