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儿,2岁,发热、咳嗽2周,应用头孢类抗生素静点2周,仍反复发热,口腔溃疡严重,影响进食。舌苔如下。
辨证思路:舌苔厚腻水滑,舌质红,舌苔黄腻。考虑湿热毒邪,阻滞气机,郁而发热。以霍朴夏苓汤,以分消走泄。湿去则热无所附。处方如下(颗粒剂,单位:袋) 藿香1,厚朴1,半夏1,杏仁1
白豆蔻1,薏苡仁2,猪苓1,泽泻1
通草1,茯苓1,芦根1。
开3付,2天冲服1付。
并告诉家长,用三根汤代茶饮,芦根30克,白茅根30克,葛根30克。嘱其煮水只喝一天,渴了就喝,渴了就喝。喝一天,次日观察排便跟发热情况。
由于孩子吃汤药太苦,因此只吃了1付药(仅用药2天)。 第三天复诊舌苔图片如下:黄腻苔明显消失很多,提示湿热去,所以舌苔黄腻减少。 患儿家属代诉口服汤药第二天已经能吃饭,溃疡好转,服药后,未再出现发热。
用药思路分享:藿朴夏苓汤出自《医原》,能宣通气机,燥湿利水,主治湿热病邪在气分而湿偏重者。以下为藿朴夏苓汤原方解析: 香豉、藿香——芳化宣透以疏表湿,通达气机 藿香、白蔻仁、厚朴——芳香化湿 半夏——燥湿运脾,使脾能运化水湿,不为湿邪所困 杏仁——宣肺,通调水道 茯苓、猪苓、泽泻、薏苡仁——淡渗利湿于下,使水道畅通,则湿有去路
几个重要知识点:
1、湿为阴邪,阻滞气机。湿去,则热郁得散。2、湿为水之类。湿是水的一种,水往低处流,所以要给湿出路,最常见的就是通利小便。所以读湿热病医案,会发现芦根,白茅根、滑石、通草、薏苡仁等等利湿药多为“常驻嘉宾”。3、温热病核心是伤阴;而湿热病核心是湿阻气机。若湿去,则热无所附。所以湿热病核心在开气机,不在清热。 结合本病例,患儿舌苔黄腻,舌面水滑,提示湿热均较重。症状表现发热,口腔溃疡,考虑湿热毒邪郁闭气机,气机不畅引起的郁闭发热;口腔溃疡为湿热浸淫,损伤脾胃引起的黏膜损伤(脾主肌肉)。所以清热利湿,分消走泄,给湿热以出路。 所以本案我的处方: 藿香,杏仁——开上 半夏,白豆蔻,厚朴——畅中 茯苓,薏苡仁,猪苓,泽泻,通草,芦根——渗下 可能会有朋友问:为啥不用三仁汤?其实看我开的组方架构,跟三仁汤的开上、畅中、渗下的架构是一样的。本例患者发热,口疮,所以也可以在三仁汤基础上,加强通利小便、化湿透表,也是一样的。
湿热分温热与湿热:
湿热是怎么来的。湿气郁闭气机,气机郁而化热。
学以致用,传承精华,服务大众 作者:矫增金。文字校对:刘越恒。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49730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