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逆上气,时时吐唾浊,但坐不得眠,皂荚丸主之。
皂荚丸方
皂荚八两(刮去皮,用酥炙)
右一味,末之,蜜丸梧子大,以枣膏和汤取三丸,日三夜一服。
注释:
痰浊壅塞肺中,肺气因之上逆作咳,呼多吸少,频繁吐出稠浊痰唾。平卧时,痰浊上涌更甚,阻塞气道不能呼吸,所以睡眠时只能端坐不能平躺,治疗主方选择皂荚丸。皂荚涤痰破结,佐以枣膏、制成蜜丸是缓和皂荚剽悍之性。
清·尤在泾《金匮要略心典》
浊、浊痰也。时时吐浊者,肺中之痰,随上气而时出也。然痰虽出而满不减,则其本有固而不拔之势,不迅而扫之,不去也。皂荚味辛入肺,除痰之力最猛,饮以枣膏,安其正也。
清·吴谦《医宗金鉴》
咳逆上气,喉中有水鸡声者,是寒饮冲肺,射干麻黄汤证也。咳逆上气,咽喉不利者,是火气冲肺,麦门冬汤证也。今咳逆上气,惟时时唾浊,痰涎多也。但坐不得卧,气逆甚也。此痰气为病,非寒饮亦非火气。主之以皂荚丸者,宣导其痰,通达其气也;佐枣膏之甘,以药性剽悍缓其势也。
程林曰:浊唾壅塞于肺,则不得卧,故时时唾浊也。皂荚味辛咸,辛能散,咸能软,宣壅导滞,利窍消风,莫过于此。故咳逆上气,时时唾浊,坐不得卧者宜之。然药性剽悍,佐枣膏之甘,以缓其药势。
清·黄元御《金匮悬解》
咳逆上气,时时唾浊,但能坐而不得眠,此肺气之壅闭也。皂荚丸,利气而破壅,故能主之。
清·曹颖甫《金匮发微》
上节云:「咳而上气」,是不咳之时,其气未必上冲也。若夫咳逆上气,则喘息而不可止矣。此证惟背拥叠被六七层,尚能垂头而睡,倘叠被较少,则终夜呛咳,所吐之痰,黄浊胶粘。此证予于宣统二年,侍先妣邢太安人病亲见之。先妣平时喜食厚味,又有烟癖,厚味被火气熏灼,因变浊痰,气吸于上,大小便不通,予不得已,自制皂荚丸进之,长女昭华煎枣膏汤,如法昼夜四服。以其不易下咽也,改丸如菉豆大,每服九丸,凡四服,浃晨而大小便通,可以去被安睡矣(后一年,闻晋乡城北朱姓老妇,以此证坐一月而死,可惜也)。
刘渡舟《金匮要略诠解》
酥:酥油,俗称黄油
本条是论述痰浊咳喘的辨证论治。由于上焦有热,煎熬津液,形成稠黏的浊痰,阻碍气道,肺金不能肃降,故咳嗽气喘,时时吐出浊痰。痰浊壅盛,吐之不尽,卧则痰上而阻气,呼吸不利,故但坐而不得眠。本证之痰浊有胶固不拔之势,如不迅速扫除,则痰壅气闭,使人闷绝。治以皂荚丸,皂荚涤痰去垢,扫除痰浊,其力最猛,故饮用枣膏,使其安胃补脾。用蜜为丸者,以制药悍也,又有生津润肺之效。俾涤痰破结而又不伤正,为制方之旨。辨证眼目,在于“但坐、唾浊”四字。
胡希恕《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
咳逆上气,就是短气,吸得少呼的多,这是由于内里的痰太盛了。时时吐浊,这个痰吐个没完,而且这痰也是胶粘得厉害,特别得多,以至于不得卧。它这个内里头的饮特别多,你要坐着,水性是就下,它在胃底下,它不往上压迫,你还能出气,一躺一压迫,人就受不了,所以内里水邪重的,都不得平卧。
皂荚丸这个药用起来有点燥,同时也是下水的力量挺重,所以后世说它不驯,一般都不用,大多改用葶苈,葶苈泻肺也行,葶苈大枣汤,跟这个药的意思相通。
这里皂荚它用八两,刮去皮,用酥炙,右一味末之,蜜丸梧子大,以枣膏和汤服三丸。这个用法相当好的,别看它量大,它吃的是丸药,不是这八两都给他吃了。炼蜜为梧桐子那么大的丸,以枣膏和之,大枣这个药也去水,十枣汤也拿大枣配,同时它能制药的猛烈,能够缓其峻烈,所以古人配伍这个药相当好。所以既炼蜜为丸,为什么用枣膏来和之呢,主要的原因就是在这,这个大枣、甘草这类药物都能起这种缓和作用,但是我们去痰、去水,甘草不行。甘草它不利于去水。所以甘草大量用,人还能浮肿,小便变少。想去水,不要用甘草,用大枣,都是甜药,甜药都能够安中,所以这个配伍的法子是挺好的,也不至于有什么大毛病,去痰是相当有力量。
这条主要是讲,在咳逆上气,痰粘壅盛,以至于时时得吐而不得卧,可以先去其痰,然后再讲善后之治。
#artContent h1#artContent p img#artContent table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57132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