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个人9个湿气重,湿气有湿热、寒湿、痰湿三种类型,体质不同,调理方法也不同。湿热需清热燥湿,寒湿宜温阳祛寒,痰湿重在健脾化痰,你是哪种湿气?快来对症自查!
湿热
症状表现:
面部爱出油、易长痘、口干口苦、容易口臭、大便黏滞、小便黄赤、舌苔黄腻
病因:
外感湿热主要是因为在气候炎热潮湿的环境中,比如南方的梅雨季节,人体容易感受外界的湿热邪气。
饮食不节也是导致湿热内生的重要原因。长期食用辛辣、油腻、甘甜的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奶油蛋糕等,会在体内产生湿热。而且酗酒也会助生湿热,因为酒本身就是湿性的,再加上酒的热性,很容易导致体内湿热积聚。
调理方法:
(1)饮食:应以清淡为主,多食赤小豆、绿豆、芹菜等甘寒、甘平的食物,适宜吃些清利化湿的食品,如薏苡仁、莲子、茯苓等。尽量避免吃一些辛辣燥烈、大热大补的食物,如辣椒、葱姜蒜等。
(2)生活:避免居住在低洼潮湿的地方,宜居住于环境干燥和通风之处,保持充足而有规律的睡眠,不要熬夜,不要过于劳累。出汗后,衣服要勤洗勤换,不要穿化纤的内裤和紧身牛仔裤。
(3)运动:适合湿热体质的人进行的运动是大强度、大运动量的锻炼,比如力量训练、中长跑、游泳、爬山、各种球类、武术等。可以消耗体内多余的热量,排泄多余的水分,达到清热除湿的目的。
寒湿
症状表现:
手脚不温、怕吹风受凉、容易腹泻、大便稀溏、身体困重、关节酸楚、白带清稀量多
病因:
主要是由于外感寒湿或者内生寒湿而形成。外感寒湿多是因为居住环境潮湿寒冷,如长期待在空调房、喝冷饮、熬夜等,或者在冒雨涉水、气候阴冷时没有做好防护措施,寒湿之邪就会侵袭人体。
内生寒湿则是由于人体脏腑功能失调,主要是脾肾阳虚。脾阳虚则运化水湿功能减弱,肾主水的功能失常,导致水湿内停,再加上阳虚生内寒,就会形成寒湿之境。
调理方法:
(1)饮食:日常多吃薏米、红豆、茯苓、生姜、羊肉等温热、祛湿的食物,少吃生冷寒凉食物,像冰淇淋、冷饮、刚从冰箱拿的水果注意腹部、腰部、脚部保暖。
(2)生活:保持室内干燥,雨天少外出,;洗完头发及时吹干,别带着湿发睡觉。
(3)艾灸:对神阙穴、关元穴,以及后背的肾俞穴、命门穴,以及腿部的足三里穴等穴位进行艾灸,可以起到温阳通络、健脾利湿功效,改善湿寒。
痰湿
症状表现:
肌肉松软、尤其腹部肥胖、喉间有痰、胸闷脘痞、头脑昏沉、嗜睡乏力、舌苔厚腻
病因:
主要是由于脾胃运化功能失常产生的。脾胃是人体运化水湿的关键脏腑,当饮食不节制,过食肥甘厚味,超过了脾胃的运化能力,就会导致水湿内停,聚而成痰。
另外,缺乏运动也是导致痰湿内生的一个因素。长期久坐不动,身体的气血运行缓慢,脾胃功能得不到有效的锻炼,水湿就不能正常代谢,从而形成痰湿。
调理方法:
(1)饮食:宜多食健脾祛湿食物,健脾可选山药、莲子、芡实,祛湿可选薏米、赤小豆、冬瓜,通过健运脾胃、促进水湿代谢改善体质。
(2)运动:坚持散步、慢跑、游泳等有氧运动,可促进代谢。不要剧烈运动,出汗后及时擦干,避免吹风受凉。早上拍打大腿内侧肝经、外侧胆经,帮助排湿。
(3)针灸:可配合针灸推拿刺激足三里、中脘、丰隆等穴位,调节脾胃功能、促进水湿运化,从而改善痰湿体质。
体内有湿气的人,对照以上方法自查吧!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57133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