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黄帝内经》: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年版
《中医基础理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0年版
《中医诊断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年版
你有没有想过,身体的毛病并不是“突然发生”的?那些年你没当回事的小毛病,可能就是身体发出的“堵车警报”。病,真不是从天而降的,很多时候,是一点一点“堵”出来的。
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这四个“堵”字:气堵、血堵、寒堵、湿堵。它们像是身体里的“隐形路障”,不声不响把你拖入亚健康的泥潭。你可能一直没在意,但身体早就抗议多次了。所幸,老祖宗早给我们留了法子:四味中药,专治这四种“堵”。
这不是玄学,也不是迷信,而是数千年中医经验的提炼。四味药不是什么神药,而是药食两用,安全有效的“老朋友”。
身体“堵了”,你知道是哪种堵?
我们常说“不通则痛”,但痛只是结果,根子还在“堵”。堵是什么?不是血管里有块石头那么简单,而是身体里的运行系统——气、血、津液——出了交通事故。
我们来捋一捋这四种“堵”:
气堵:像是身体在憋闷
有没有那种感觉:胸口闷,喘气多,肚子胀,容易烦躁?这不是你情绪不好,而是气堵了。气是身体的“动力电流”,一堵,哪里都不灵了。
特别是爱生闷气、情绪压抑的人,气机郁结,久了脏腑功能都跟着“掉链子”。
气堵最怕的,就是“憋”——什么都往心里憋,最后不通了。
血堵:你说你血压高,其实是血不通
血是滋养全身的生命液,一旦它流得不顺,问题就多了。从脸色发暗、手脚冰凉,到动不动淤青、女性痛经,其实都是血瘀的信号。
你以为是劳累,其实是血流不畅。中医讲“血行不畅则痛”,所以血堵的人容易疼痛、麻木,甚至心脑血管问题都和它脱不了干系。
寒堵:不是你穿得少,是体内“寒气不散”
寒堵的人,典型症状是:怕冷、关节僵硬、肚子凉、手脚冰。这种寒,不是天气冷的错,而是阳气虚了,寒邪入了里。
特别是女性,每个月的那几天感受到的疼痛,很多时候就是寒气“扎根”在子宫。
寒堵不光让人冷,更让身体“冻住了”,气血都被困住了。
湿堵:像住在“水泥地窖”里一样的感觉
湿气重的人,常常觉得身体沉重、四肢乏力、口中黏腻,整个人像披着个湿被子。湿堵最容易拖人成“亚健康”的典型——不病也不爽。
湿气喜欢困脾,脾又主运化,一旦脾被湿困,吃什么都成了“负担”。
这4味药,专治四种“堵”
别急,咱们一个个说。
气堵用:柴胡
说起“解郁”,柴胡必须登场。它不是“柴火”的“柴”,而是疏肝解郁、升阳理气的高手。中医常说:“肝气不舒,则百病生。”
柴胡就是那个能“劝肝开心”的朋友。它能把你胸口那口气散开,让气机顺畅,心情舒畅。
尤其适合情绪内耗型、气郁体质的人群。
但注意,柴胡不适合虚火旺盛的人,这药虽好,也要对症下药。
血堵用:丹参
丹参,中药界的“活血明星”。它能活血化瘀,通脉止痛,对心脑血管堵塞、痛经、瘀斑、老年人头晕乏力,都有极好效果。
现代医学研究也发现,丹参含有丹参酮、丹皮酚等成分,对抗血栓、改善微循环有显著作用。
但别小看它的“通”,孕妇、经期女性要慎用,通得太猛也可能出问题。
寒堵用:干姜
“姜还是老的辣”,干姜就是把生姜晒干后炮制而成。它的“暖力”比生姜猛得多,专治寒凝、阳虚、体内冰窖一样的状况。
干姜能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特别适合手脚冰凉、腹痛腹泻、宫寒不孕的人。
用法上,干姜配桂枝、附子,更能“点燃炉火”,让寒气无所遁形。
湿堵用:茯苓
茯苓这味药,在中医里几乎是“万能配角”,健脾利湿、安神益智,妙用无穷。
尤其对脾虚湿盛、面部浮肿、大便黏腻、头脑不清楚的人,茯苓就像吸水海绵,把体内多余的湿气“吸掉”。而且它温和不伤正气,长期服用也安全。
这些“堵”是怎么形成的?你自己造的!
说到底,身体的堵,大多是你自己“作”出来的。
气堵:压抑出来的
每天强颜欢笑、凡事忍让、总是“咽下去不说”,久而久之,气就不走正道了。
寒堵:冷出来的
穿得少、喝冷饮、空调吹、月经期洗头……这些事看似小,却让寒气一点点钻进体内,最终“住下来”。
血堵:吃穿出来的
熬夜、吃肉不动、喝酒抽烟、情绪上火……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简直是血瘀的温床。
湿堵:懒出来的
不爱动、吃得油腻、口味重、睡眠不足…这些习惯都让你的脾胃变差,脾一弱,湿气就“顺势而入”。
这4味药怎么用?别乱吃,教你几个靠谱方法
不建议你自己抓药熬汤,但这些药材很多都能食疗搭配用上。
1. 柴胡薄荷茶:给你的“情绪通道”放放风
柴胡3克,薄荷3克,泡水喝,能舒肝解郁、提振精神。适合压力大、胸闷、易怒人群。
2. 丹参红枣水:活血养颜的好搭配
丹参6克,红枣3枚煮水喝,适合女性经期后调理、血瘀体质。
3. 干姜红糖汤:冬天来一碗,寒气全跑光
干姜5克,红糖适量,水煮后趁热喝,适合宫寒、四肢冰冷人群。
4. 茯苓薏米粥:健脾祛湿,一碗吃出轻松感
茯苓10克,薏米30克,粳米50克煮粥,适合湿气重、体虚乏力人群长期食用。
别怪药不灵,你得先“通路”才行
很多人问我:“老师,我吃了很多中药,怎么还是没效果?”我常说,药是搬运工,不是开锁匠。你要先把’门’打开,它才能进去送货。所以不只是吃药,还得调气、动血、散寒、祛湿,配合饮食、作息、情绪管理,才是真正的“疏通工程”。
最后一句掏心窝的话
身体不是机器,修不好就换,而是一台会“自己修自己”的老爷钟。你只要别让它“停摆”,它就能一直走下去。
病,是堵出来的,治病,要先通路。堵不是一夜形成的,疏也不是一日之功。这四味药,不是灵丹妙药,但它们是你身体的“清障小分队”。用心生活、用药得法,你的身体,自会给你答案。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s://zydq.1006ss.com/?p=49533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