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供学习和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方剂,非专业读者务必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方剂学》、《医学心悟》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不知道你听说过一句话没——医卜同源。
说白了,为医,和算命有点像,在一定程度上都是预知未来。
这话固然有不合理的地方。中医是科学,算卦是迷信,两者不可同日而语。
但是在很多老百姓看来,求医问药,让自己的身体在将来某个时间好起来,这确实有一点求人算卦保佑的意思。
还记得好多年前,一个形体肥胖的人,半开玩笑地问我,文老师,像我这个体型,将来容易犯什么病?应该准备点什么灵丹妙药呢?
这不,果然那我当算命的了。
我说,凭你的体质,应该多了解半夏白术天麻汤。
再后来,此人因为反复眩晕恶心,到当地中医院去开药。回过头,他跟我说,老中医给他开的果然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而且服用之后确实好很多。他说,文老师,你说话真准……
其实,这哪里是什么“说话准”啊!半夏白术天麻汤,作为中医里面典型的治风化痰剂,本来是给脾虚生湿,风痰上扰之人准备的。这是科学规律,是经验之谈。
来吧,我们就好好说说半夏白术天麻汤。
这个方子,出自《医学心悟》,基本配伍是半夏9克,天麻、茯苓、橘红各6克,白术18克,甘草3克。煎煮的时候,多加生姜1片,大枣2枚。
这个配伍,治疗风痰上扰证,基本功用是化痰息风、健脾祛湿。患者的基本表现,是头晕、眩晕、头痛、胸膈痞闷,以及恶心呕吐、舌苔白腻,脉弦滑。
之所以这样,是患者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导致痰湿内积,引动肝风,肝风夹痰上扰所致。
一直到今天,我也笃定地认为,这是所有肥胖人士,在脑海中应该深深理解、掌握的中医方剂。它是这类人随身携用的灵丹妙药,是肥胖多湿者的护身符。
来吧,咱们还是看一则典型的医案,体会其中的道理。
话说有一个男子,当时45岁。初诊时间是1990年的9月份。
这个人啊,嗜好肥甘厚味,每顿饭都是无肉不欢。渐渐地,他的形体就开始肥胖了。
最近这两个月,他不知道为什么,忽然开始脑袋迷糊、眩晕,伴随耳鸣。胸膈部位痞闷,恶心,欲呕,而且多黏痰。
他觉得自己可能要中风、脑梗了,于是到医院检查。结果,还真没查出太大问题。医院给开点降脂药,让他回去吃。
患者觉得,这样不行,解决不了关键问题,于是转投中医。
刻诊,舌淡红,苔白腻,脉弦滑。患者说,无论用什么方式,现在只要让他头不晕,耳不鸣,不恶心,就可以。
了解到这些以后,医家提笔书方一首。但见:
白术、茯苓、陈皮、清半夏,天麻各12克,泽泻45克,生姜3片,白蒺藜、钩藤(后下)各15克,一共3剂,水煎服。
结果如何?患者服用3剂以后,竟然诸证悉平,眩晕耳鸣和欲呕的毛病,真的全都不见了。
这就是医案的基本经过。它最初刊载于1996年的《安徽中医学院学报》上。
来,我们解析一下。
其实,这个患者的问题,就是前面提到的风痰上扰。
你看,此人素喜肥甘厚味。这类东西,加重脾胃负担,日久脾不堪其累,于是运化不足。脾虚生湿,痰湿内积,患者这才日渐肥胖。痰湿阻滞气机,所以胸膈痞闷,恶心,黏痰多。患者就诊时苔腻、脉弦滑,这是典型的痰湿壅盛之象。
接下来,你记住,痰湿在体内蕴积久了,是可以生风的。
此话怎讲?痰湿困脾,则脾土不足。自然界,土地贫瘠,是养不了庄稼和植物的。同样道理,脾土不足,肝木就失养。肝气失和,于是肝风内动。肝风夹痰这么一吹,就是风痰上扰了。患者的耳鸣、眩晕,由此而来。
读者朋友,你记住,上面这套病因病机,在太多患者身上有过印证。平日体胖、苔腻、舌边有齿痕,伴随眩晕、耳鸣者,往往属于此类。
这个时候怎么办?就得化痰健脾,平息肝风。你看当时医家的配伍——
白术、茯苓、陈皮、清半夏,天麻各12克,泽泻45克,生姜3片,白蒺藜、钩藤(后下)各15克。
这个配伍,你仔细看,就有前面提到过的,半夏白术天麻汤的影子。半夏、白术、天麻、茯苓、陈皮、生姜,这就是半夏白术天麻汤。其中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白术和茯苓,健脾除湿。陈皮,行气除湿。天麻,则平肝息风。生姜辛温,可以温化水湿。
在这个基础上,重用泽泻45克,利水除湿。白蒺藜和钩藤,则有息肝风的作用,辅助天麻治标。
这就是基本的用药思路。果然,患者用药以后,很快好转。
读者朋友,通过这个例子,我想告诉你一件事儿,就是肥胖,管不住嘴,多痰多湿之人,应该高度警惕风痰上扰的问题。这类人的典型不适,就是头晕、头痛、耳鸣、恶心、嗳气、胸脘满闷。还有的,血压会高。我们中医看,就是脾虚湿盛,痰湿引动肝风,进而风痰上扰。高血压伴随肥胖的患者中,属于此类证型的人特别多。
这时候,半夏白术天麻汤是很好的选择。湿盛者,可以加猪苓、泽泻加强利水之功。风盛者,加钩藤、刺蒺藜等祛风之品。总之,上文医案里的用药,很值得借鉴。
也就是说,中医对部分病因病机的体认,是形成客观规律的。于是,中医人按照规律去分析,就能看到某一类体质偏颇的人,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这有点像占卜,但又绝对不可同日而语。因为它说到底,是基于科学认识,基于千百年来的临床观察和经验。
好了,这个事儿,我就和你聊这么多。文老师感谢你的阅读。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s://zydq.1006ss.com/?p=49348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