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程凯养生说:神奇八脉交会穴,治“胃”的一对穴
2025
03-23

程凯养生说:神奇八脉交会穴,治“胃”的一对穴

神奇八脉交会穴,今天教大家一对治胃的穴位。

八脉交会穴歌绝中有这样两句话:“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八脉交会穴指的是身体当中十二条经脉跟奇经八脉交会的几个穴位,或者说这个穴位是通过它所在的这条经脉,通于它通的那条奇经,因为奇经八脉有8条,所以就有了这8个穴位。 

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首先,看看这两个穴位所在的位置和它们的经脉:

公孙穴在足的内侧,从大趾的方向,可以看到有个圆形的鼓性隆起,这叫第一跖趾关节,沿着第一跖趾关节的侧面赤白肉际处,就是颜色比较深的皮肤和白颜色的皮肤交界的区域,沿着这个路线向上推,遇到骨头挡手,在这个骨头的下方就是公孙穴,公孙是足太阴脾经的穴位。

内关穴,手握拳微微屈腕,在手腕根部,有两条肌腱非常明显的隆起,在两条肌腱之间的缝隙之内,腕部横纹向上数2寸,腕横纹到肘横纹为12寸也就是1/6的位置,来取内关穴。

公孙是足太阴脾经的穴位,它通过足太阴脾经,通于奇经八脉的冲脉,冲脉又叫十二经脉之海又叫血海,行于人体腹部的正中的深部,和任脉、督脉叫一源三歧,是非常重要的奇经八脉之一;而内关穴通过手厥阴心包经联络于阴维脉,阴维脉的作用是维系人体的阴经和人体的脏腑功能,所以它走行的路线,也是在人体的胸腹部、人体的阴面,这两条经脉会会聚在人体的胃、心、胸这样的部位,所以,内关和公孙两穴组合搭配,解决胃、心、胸出现的病证,这是通过经脉的走行和一般的理解来讲述的。

但仔细看这两条经脉的走行会发现,足太阴脾经向上走的时候,脾经是足三阴经当中的一条,足三阴经走行的规律是由下向上、从下肢内侧面向上循行、由足到腹,走到腹部、腹腔的部位,而手厥阴心包经属于手三阴经的一条,手三阴经是从胸走手,建立了胸和手的上肢内侧的关系,所以,实际上这两条经脉都联络到胃、心、胸,但是被横膈分开了,换句话说内关所管理的问题,实际上是膈以上的区域、胸,而公孙所管理的区域,是膈以下的区域、腹,一个在胸、一个在腹,被横膈分开。

临床当中经常遇到这样的现象,比如胃痛,但胃疼的时候也往往会诱发心慌心悸的症状,总觉得气短憋闷,如果你是一个心肌缺血的情况,心率失常的患者,那么在相关的症状当中,也会出现胃里面空空落落、胃疼的症状,换句话说胃疼和心痛,两者经常混淆在一起,正因为如此在古代的病证名称当中才会有一种叫做心痛、一种叫做胃痛、还有一种叫做真心痛,就是明确知道这是胃痛,跟心没关系的胃痛,就是胃疼的范畴,还有一种是心痛,但心痛当中经常有胃痛,分不清楚,干脆就出来一个名称叫做真心痛,真心痛就指的是心本身的问题,比如心肌缺血,冠心病出现的心痛、心绞痛,就属于真心痛的范畴,而由胃引起的心痛或者混合在一起,既有心的症状又有胃的症状的疼痛,就归属于心痛的范畴,这是临床非常常见的问题。

通过现代医学的知识发现在人体的内脏,特别是一些大血管的根部,会有很多的植物神经丛,叫做自主神经,交感、副交感的神经在这会聚在一起形成神经丛,比如心从、颈丛、肺丛、盆腔丛等等有很多的植物神经丛,而且这种植物神经丛比较会聚、比较密集的部位,恰恰是在横膈附近,上边有心、下边有胃,都是大血管聚集的部位,恰恰是这些植物神经丛经常会聚的地方。

《程凯养生说》视频,曾讲过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内容,有的是以胃堵塞不畅,把它形容叫做心下痞满或者胃痞,总觉得有气结,气还窜来窜去,影响食欲、不欲饮食这是一种情况,还有一种情况患者是以心悸、心痛、心慌症状为主,甚至还有一种是濒死感,严重的会出现憋过气去的、死过去的感觉,还有一些人是以睡眠障碍、情绪异常、焦虑症状为主体,这些都属于植物神经紊乱的情况,当这种情况出现的时候,往往既有胃的症状又有心的症状。

所以,古人就给我们留下来这两个穴位,如果你能够准确的辨别,就是心的问题,是属于真心痛,那应该找内关,如果辨别这就是胃的问题,跟心没有关系,就找公孙,可是如果分辨不清,好像既有胃的事又有心的事,两者之间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混淆不清,那么,这种情况下就既要用内关又要用公孙。

内关和公孙两穴搭配,形成一个经典的解决胃、心、胸病证的处方,如果心痛、心悸、失眠、焦虑的情况和胃出现的痞满、不欲饮食、胃胀胃痛,甚至胁肋胀满,这些症状同时并见,就要用内关加公孙,这两个穴位都用点揉法,试一试,当这两个穴位一起用的时候,是不是作用就1 1>2了呢!

#artContent h1#artContent p img#artContent table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