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大成拳内劲场及其训练。
2025
02-02

大成拳内劲场及其训练。

作者: 李照山

     笔者在“大成拳的自然力”一文中(见《精武》88年第6期),对自然力的属性进行了粗略的阐述,今试图借用“内劲场”之慨念,对大成拳劲力体系进行综合的剖析,不妥之处,敬请同道斧正。

一、内劲场之概述

自然力是大成拳内在功力的一种体现,是各种劲力的概称,是大成拳内劲之根本,其根本亦即本能发力。只要能做到自然而然地本能发力,对于具体运用所采取的种种发挥形式,或弹或抖或崩或放或摔或钻,自能明了。如同一个人一旦真正掌握游泳技术,不论蛙泳、仰泳等都能如鱼戏水。

以功力情况而论,大成拳的自然力有小乘、中乘、大乘三种不同层次,它有一个由低级到高级逐步转化,逐步提高的过程。作为大成拳门人,身上所具有的内在劲力与王选杰先生是类同的.都具有自然、本能之特性,区别之处则是威力有强弱之分,换言之,就是存在一个层大问题。低层次的力比较单纯,自身本能难以得到最大的发挥。高层次的力不再是某孤立的力,而是以一个劲力体系的面貌出现,即内劲场的形式出现,如此,方可「变万化,凭借自我敏感之触觉·应变出不同形式的劲力来。

要达到由低层次到高层次的转化,必须经过科学地、系统地锻炼,尤要注意身法调配和心法调配。所谓身法调配包括两个含义:一是指在不同的练功阶段,要采取不同的桩功或试力锻炼;二是指不论以何种姿势练功,都要把身体各部配合得当,运用得法。所谓心法调配,就是精神意感方面的训练。不同的身法和心法调配,自我力感意识是不同的。

开始练功,可以把矛盾桩、钩锉试力、摩擦步作为主要功法练习,随着站桩和试力的步步深入,大约要经过五个过程的练功阶段。第一阶段:不论站桩和试力,身体各部可能有不适应的感觉,如肌肉酸痛等,此阶段主要是消除肌肉紧张,以培养练功之适应性,在此基础以求“肌松力摒’,做到松而不懈,紧而不僵·此即王芗斋先生称之的“意中力”。第二阶段:站桩时,极为舒适,感到胸部坦荡,腹部充实,并有温热之感,试力时要做到“用意不用力’,不论推出去还是拉回来,有物体感应,比如推时,象推着一个船,并随意向前移动。第三阶段:站桩时,身体有膨胀感和重力感,自身力若千钧,稳如泰山,试力时,可配合“力意相逆活动”,手部有沉重感和实物感,又似推之不动。拉之不开,又有欲止又欲动。欲动又欲止之意,此时已能感知到“内劲”的存在,初步具有大成拳的“自然力”。第四阶段:站桩时,’内劲”加强,整个胳膊有外撑胀大感觉,山此可加深对“力”的实质性理解,这种“力”的存在。站桩时有,平时也有,好象大脑里存在着这种“力”的成像,试力时,可采取“力意相随”的方法,此时则感到“内劲’,通过肩臂向手部移动,即使在站桩时,也有“内劲”向肢稍移动的感觉,此感觉尤以做蛇缠手试力时最为显著。第五阶段:不论站桩和试力,精神饱满,整体空灵,正如王芗斋先生在《大成拳论》中描述:“满身空灵意,不容粘毫羽,有形似流水,无形似大气,”如有一羽向我身飘来,只能在我身空洞之处落下,如此肌肉若失,只感到有一种特殊的力存在,此时已不是某个单一的、弧立的力,而是以一种具有多层次,多效能,多可变性的“场”的形式出现,此即为大成拳的内劲场。

二、内劲场之剖析

大成拳的内劲场其基点是初级的自然力,它不仅仅限于本体重力感和加速度的发挥,更主要的是多了高一层次的内在东西,如果不懂得这一点,就会把大成拳中各种劲力截然分开。事实上,这些不同的劲力,实质源一。在获取“内劲场”后,其各种形式的力,只要稍加辅助即可掌握,诸如金、木、水、火、土五行之力,又如整体力、浑元力、二争力,鞭力、磁力,杠杆力,缠绵力、螺旋力、弹力等,一经指明,即可获得。

“内劲场”的作用在于它具有更为广泛的实用性。王芗斋先生肢体弹人的功夫,实际是高级“内劲场”作用的结果。我从学于王选杰先生后,先生曾多次为我示范过多种力,有一次先生在我胸前轻轻地一放,顿时感到犹如油锤砸过一样,又有一次先生为我作二争力,只见先生周身微微一动,我整个身体象炮弹被弹飞一样,撞在身后二米开外的墙上,笔者以为,这亦是一种更自由化的“内劲场”的作用。

按训练自然力的方法进行站桩和试力时,会逐渐感到有“内劲”产生,当然它还不是“内劲场”,此时,在胸部、背部、肩部等有明显的崩胀感,此即为“内劲”的表现形式。当然仅用崩胀感描述“内劲”是不够的。如此,“内劲”在体内逐渐扩充、深化、直至通达肢稍。,有时感到这种“内劲”好似”紧”的感觉,而且越放松,此感应越明显,然又并非肌肉紧张,实为体内充实之表征。用手触之,肌肉仍然处相对的“松”的状态。“内劲”深化后,身体的抗击性也会相应增强,一般坚持练至三、五月后,身上很多部位均可经受一般人的拳打脚踢,这就是“内劲效应”。这种“内劲”是在体内深层或肌肉与骨骼之间形成的。

“内劲场”可以概括为单一的“自然力”与“内劲”互相作用、互相渗透的加合。如果仅有“自然力”而无“内劲’,就难于表现出更大的威力性,若仅有“内劲”而无“自然力”,则这种“内劲”就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站桩重在培养“内劲”,而试力就是要使这种“内劲”进一步向空间延伸,使其具有实用性,如果仅仅进行站桩训练,得到的“内劲”也只能是一种“死劲”,很难用于技击,只能益于健身。王芗斋先生明确指出:“站桩有相当基础后,则一切良能之发展,当日益增强,应继续学试力功夫,体认各项力量及神情,以期真实效用,此项练习,为拳中之最重要最困难之一部分工作。”进行试力时,除能使“内劲”有延伸作用外,亦有使之强化之效能,如此,“其本能之自然力由内向外,自不难渐渐发达。

要获得大成拳的“内劲场”,必须经过全面的功法训练,其中某些桩法具有特殊的效果。在整个练功过程中,可以一种桩法为主,再配合其它桩法或功法练习,否则很难达到上乘之境界。通过矛盾桩可获得最基本的力感,站托宝贝桩可振奋精神,增强意感,练鸟难飞桩时,手部不规则的运动,可使“内劲”更有效的发挥出来。其它桩法如伏虎桩、降龙桩、子午桩、金鸡独立桩等则对下肢功夫很见成效。

实作时,要想稳固重心,具有较高的重力感,进而达到有效地放人,或把人弹出,没有雄厚的下肢作后盾是不行的,本文兹将抓球桩、伏虎桩、降龙桩的功感效应予以分述,待有相当功底后,作为提高练习,以求全面地掌握大成精髓。

抓球桩:象站矛盾桩一样,开始练功仍有疲惫反应,“内劲”有所消耗,“内劲场”随之削弱,此后,胳膊则有温流感、深胀感、深重感、手部有增厚感,“内劲”日益回升,且能均匀发展全身,“内劲场”又有新的充实,功后身体盈快,两腿轻松,这对技击时步法、身法之灵活性非常有益。

伏虎桩:这是一个大步丁八桩,消耗体力较大,可作必要的身法调整,可由小丁八步逐步过渡至大丁八步。此桩易较好地进行静力性功力锻炼,有助于整体发力。站桩时两手臂要有空悬吊挂之意,两腿两足大有把地球撕裂之势,而又不使之分裂,正是欲合不能,欲开亦不能;或我两手有卡住虎颈之势,两腿要有骑住虎背之意,虎则拼命挣扎,我亦随之做必要的肢体微动,以控制之;或两足两腿如插入虎身,我两手如插入虎头,虎则狂吼不已,亦无能为力。配合试力时,与自然界景物要有牵挂作用。形虽不动,力量犹存,如此即进入了试力的高级阶段,它是介于站桩与试力之间的一种特殊综合形式,从形体上看是站桩,但又不是站桩,因为肢体在意感上仍处于“动”之状态。

降龙桩:桩式适应后,体内气感,劲感均会发生质的变化,胀感,麻感、充实感一直深入骨髓或筋肉深层,手部除有热力感外,似风吹一样,“呼呼”有声,关节部位“叭叭”作响。自我力度效应是:身体特别放松,不是一般的松,而是真正的放松,放松的程度好象身体各骨骼之间既有联系,而又有脱节,身体的局部或整体有轻松的沉重感两手、两臂乃至全身有与外界空气发生摩擦作用,自身之气与宇宙之气相合。

另还有鸟难飞桩、子午桩、金鸡独立桩、四肢功桩等,若有可能的话,均可进行合理的安排训练。

三、内劲场劲力之形式

王芗斋先生指出:“一切力量,都是精神之集结,周身含蓄,紧密结合,一致而为用,”“余据四十年体会操存之经验,而感各项力量都混元阔太,空洞无我产生而来。”此即说明经过多层次的桩功和试力训练,自感精神壮大,空洞无为,毛发如戟,筋肉遒放,浑眼一致,此身处处有力量,而多种力量又在统一之中,统包于一“场”之中,今仅将有代表性的各种力量介绍如下:

就总体特征而言,大成拳的内劲有金、木、水、火、土五行之力。王选杰先生在《大成拳功法与实作一书中解释为:周身筋骨坚实而富有弹性名为金力;周身具有多面的力而无片面的力名为木力;周身肌肉如“盘内之珠”游走不定的力名为水力;发手如炸弹之爆炸,迅猛异常名为火力;周身敦厚沉实,有似泰山之重名为土力。

依据给予对方造成的效果,可分为:

1.发放力:其效果在于将对方放倒或弹出,而对方毫无疼痛感觉,一经交手,对方尚不知是怎么回事,已被扔出,实作时,意要放远。例如,香港有一名家刘升与王选杰先生较技时,王先生在控制刘升后,突然双手向前一抖,刘升虽被摔出两丈开外的地方,却未受到任何损伤。(详见《搏击》86年第1期第4页)。

2.穿透力:其效果在于将对方造成重伤,击打时,对方身形位置可以不变或微变,而劲力则向其身体内部穿透。比如打在前胸,对方则感到疼及背部,振动内脏,实作时,意欲我拳我臂能从对方前后穿出。例如,在一九三八年十二月某日,有一日本武士杜鞭下战书向王芗斋先生挑战,先生毅然应允。杜鞭艺高妄为,心毒手狠,交战时,欲用勾拳置王芗斋先生于死地,只见先生“微微扭动身子,一个退中发力,杜鞭连叫一声都未来得及,原地不动,躺在地上,休克过去。”(见《老人天地》86年第3期第16页)。

3.发放穿透力:其效果在于放倒对方的同时,又能伤及对方内脏,发放性和穿透性合二为一。

依据内劲的表现形式则有:

1.蓄力,蓄而待发之力,骨藏棱,筋伸力,力蓄于锋棱,而又无点不弹簧,一经接触。立即爆发。

2.整体力:“内劲”充盈,上下齐动,周身气血同时鼓荡而产生的一种整劲。

3.浑元力:在整体力基础上的一种多方面的力,要求全身力量平衡均整,操作时力不出尖,在瞬间把自身的多方面争力作用对方身上。

4.二争力: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将反作用力加以利用的力。如向前发力时,则欲前先后,在向后作力时,必然存在一个向前的反弹力,我顺势向前,这样的力比单纯向前的力效果好的多,此力尚有勾挂和吞吐之意义。其它方位的二争力与此类同,做二争力要求几乎同时完成。

5.鞭力:自身松柔,象鞭子一样抽打或击中对方,此力灵活性好,穿透性强,在横击、下劈、掖掌等手法中均可应用,实作时,两腿两足与地面之间似一鞭杆,整个身体象鞭子一样由身至手抽打过去。

6.弹力:训练时,要提高自身弹性,王芗斋先生形象比喻为:“遍体弹簧似,“触敌之际,犹如弹簧,有蓄有发,将敌弹出。

7.磁力:如果把金属从磁铁上拿开时,它们之间存在引力,磁体越大,磁性越强,引力越大,经过练功,身体重心与地心产生“引力”,其类似磁力。高度的放松,会使“磁力”具有柔和性,而纯厚的“内劲”具有引力性,与人推手时,对方会感到你身上存在一种回复原位的力,即磁力。

8.缠绵力:与太极拳的柔化之力类似,全身轻柔至极,如蚕吐丝,缠绵不断,无始无终,纵使敌手如何变化,亦无从进击,欲逃亦能。

9.惊力:《大成拳论》云:“动则如怒虎出山搜山欲捕之状,全身若灵蛇惊变之态,亦犹似火烧身之急,更有蛰龙横摆直飞之神气,尤感筋肉之激荡,力如火药,拳如弹,神机微动雀难飞。”实作时,如火烧身,快似闪电,惊中有抖,抖中有惊。

10.螺旋力:全身大小关节,都有支撑力,所有部位形成钝角,力欲膨胀又欲收敛,全身均起螺旋作用,使人碰上就被甩出很远。

另还有开合力、轮轴力、滑车力、重速力、定中力、撑抱力、惰性力、三角力、杠杆力、斜面力、吞吐力等多种,拙文不再赘述。

根据功力进展情况,各种形式的力均可先后出现。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