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四圣医理析药集·长沙药解·生姜
2025
07-02

四圣医理析药集·长沙药解·生姜

味辛,性温,入足阳明胃、足太阴脾、足厥阴肝、手太阴肺经。降逆止呕,泻满开郁。入肺胃而驱浊,走肝脾而行滞。荡胸中之瘀满,排胃里之壅遏。善通鼻塞,最止腹痛。调和脏腑,宣达营卫。行经之要品,发表之良药。

【要义简释】

《伤寒》生姜泻心汤,生姜四两,人参三两,甘草三两,大枣十二枚,干姜一两,半夏半升,黄芩三两,黄连一两。治太阳伤寒,汗出表解,胃中不和,干噫食臭,心下痞硬,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参、甘、姜、枣,温补中气之虚寒,黄连、黄芩,清泻上焦之郁热,半夏、生姜,降浊气之冲逆,消痞硬而止哕噫也。

此证与黄连汤证(见“黄连”章)大同。彼证见“腹中痛”,病机亦“脾陷而贼于乙木”。是故,参彼方而于此方加桂枝,亦合法。但是,彼未下利,证轻;此则下利、心下痞,为下愈寒而上愈热,故用黄芩清相火。当此之时,用桂枝宜少量。另外,此证见“胁下有水气”,故用生姜四两以降浊阴。二方之不同,仅在黄芩、桂枝之加减,并生姜之降浊,又黄连、干姜、人参用量不同而已。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在半夏(黄芩三两,芍药二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半夏半升,生姜三两。陈注)。治太阳少阳合病,下利而作呕者,加半夏、生姜,降胃逆而止呕也。

此证,太阳经之证不显。据吾注《伤寒论后条辨直解》第三百四六条,若“合病”二字无误,则应乃太阳中风使少阳郁热不降、致乙木克己土而见热利。“发热”之证必见而应兼见“汗出”“恶风”。此时,宜参桂枝汤意,少加桂枝以达营郁。现代用法,可用生麦芽疏肝或丹参行血,代桂枝。

简言之,太少合病,乃太阳中风并见少阳郁热之证。

《金匮》生姜半夏汤,生姜一斤,半夏半升。治病人胸中似喘非喘,似呕非呕,似哕非哕,心中溃溃然无奈者。……生姜、半夏,降逆气而扫瘀浊也。

加百合、茅根或径加栝楼实清金敛肺,似更善。

《伤寒》理中丸,方在人参(人参、白术、甘草、干姜各三两。陈注)。治霍乱吐利。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二两。……生姜降胃逆而豁郁浊,善止呕吐也。

此乃生姜之专长,降逆止呕也。

新加汤,方在人参(桂枝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芍药四两,生姜四两,人参三两。陈注)。治伤寒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生姜温血海而行经脉也。

此可为生姜之第二要效。

下文“生姜开荡堙塞,复其收令之常”“生姜辛散之性,善达肝脾之郁”,即前述之二大功效也。

……生姜疏利通达,下行肺胃而降浊阴,善止呕哕而扫瘀腐,清宫除道之力,最为迅捷。

生姜之能,可概为“降浊、行滞”。

【原文摘要】

人身之气,清阳左升于肝脾,浊阴右降于肺胃。胃土冲和,气化右转,则辛金清降,息息归根;壬水顺行,滴滴归源。雾露洒陈,津液流布,下趣溪壑,川渎注泻,是以下不虚空而上不壅满。肺胃不降,则气水俱逆,下之膀胱癃闭,溲尿不行;上之胸膈堙塞,津液不布,于是痰饮喘嗽、恶心呕哕之病生焉。生姜疏利通达,下行肺胃而降浊阴,善止呕哕而扫瘀腐,清宫除道之力,最为迅捷。缘肺胃主收,收令不旺,则逆行而病堙塞。生姜开荡堙塞,复其收令之常,故反逆而为顺也。

【应用参考】

《中华本草》载生姜有“抗菌及抗原虫”等药理作用。《临证用药经验》(龚士澄)称,暑湿吐泻,“先用生姜擦舌,则能受汤药不吐。二日内见效。”《医学衷中参西录》(张锡纯)称,“(生姜)能解半夏毒及菌蕈诸物毒。……孕妇食之,令儿生歧指。疮家食之,致生恶肉,不可不知。”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