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56讲 p79
[加油]第252条.伤寒(表→半表半里→里√)六七日,目(聚五脏之精)中不了了(中焦之热太盛,熏灼五脏引起的组织功能下降—衰竭),睛不和(转动),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轻证:调胃承气—清胃热,绕肠痛可用小承气汤)者,此为实也,急下之(排燥屎可保存其津液),宜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
大黄 20g 炙枳实30g 炙厚朴40g 芒硝10-15g
[加油]253.阳明病,发热汗多(必热为燥屎)者(滋阴润燥),急下之(釜底抽薪,泄热),宜大承气汤。一云大柴胡汤。
发热汗多者宜(轻证):
兹阴润燥:百合,杏仁,麦冬,天花粉,石膏
√上焦有热宜:胸膈之虚热
栀子鼓汤
桅子15-30g 豆豉15-30g (炙厚朴15-30g,生姜15-25g)
√中焦有热宜:
白虎汤+滋阴润燥,
白虎人参汤+滋阴润燥,
√下焦有热:
前阴:
猪苓汤
猪苓15g 茯苓15-30g 泽泻15g 滑石15g 阿胶15g
封隨丹
缩砂仁30g 黄柏20g 酒苁蓉10-20g 炙甘草10g
肠道热:诸承气汤
小承气汤 (攻小肠之燥屎)
大承气汤 (攻大肠之燥屎)
热性:大柴胡汤
柴胡30-40g 黄芩15g 半夏 20g 炙枳实30g 白芍15g 生姜 25g 大枣12个
寒性:乌头蜜——回阳救逆
入400ml入乌头50g→200ml入 白蜜400ml→400ml乌头蜜成,方冰箱冷藏,每次一勺约5g
伤寒发汗——食疗方
生姜 15g 大枣5 个 葱白三根(宣肺发汗)
[加油]254.发汗(有表证-发烧怕冷,才发汗,直入其里在胃)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
大黄20g 炙枳实30g 炙厚朴40g 芒硝10-15g
第252条、第253条、第254条,为三急下证,
须及时应用大承气汤,不可延误攻下之。
[加油]第255条.腹满不减(持续性的满而胀),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三十九。用前第二方。
大承气汤
大黄 20g 炙枳实30g 炙厚朴40g
芒硝10-15g
注 : 不要用小承气汤(易出现瞑眩反应)测试,可直接用大承气汤,误时机可能会引急性阑尾炎或急性的肠胀气而引起的肠套叠。
[加油]第256条.阳明(重点)少阳合病(通常少阳与阳明并病与大柴胡汤/柴胡四证),必下利(热结于膀,便青为绿极臭,燥屎与体液-浊水互结),其脉不负者,为顺也。负者,失也,互相克贼(内斗,应团结,一致对外,利胜在握,则愈),名为负也。脉滑(内实)而数(热)者,有宿食(暴食内积)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
大黄20g,炙枳实30g, 炙厚朴40g,芒硝10-15g
平时养护:(消积)
保和丸 焦三仙 大山楂丸
若阳明与少阳合病,不下利,则用大柴胡汤(脉眩而滑,柴胡四证)+石膏
[加油]第257条.病人无表(不怕冷)里(半表半里)证,发热(调接体温)七八日,虽脉浮数(内热,上浮有力)者,可下之。
初起:
小柴胡汤+石膏30g
柴胡30g 黄芩15g 半夏 20g 党参15 g 生姜15g 大枣12个
白虎人参汤
人参15g 知母30g 石膏40g+ 炙甘草10g 梗米30g
七八日后,以攻法:诸承气汤
√出汗排尿为退热之法
假令已下(攻大便),脉数(热)不解(则有瘀血),合热(过热则血瘀)则消谷善饥(能吃),至六七日不大便者(便黑如柏油状,易忘事),有瘀血,宜抵当汤。
抵当汤
虻虫10-30 g 水蛭10-30g 桃仁 15-20g 洒大黄10-15g
用法:以水1000ml→600ml/3温服,下后止服。
[加油]第258条.若脉数(热)不解,而下不止,必协热(肠炎)便脓血也。
白头翁汤
白头翁10 g 黄柏15g 黄连15 g 秦皮15g
有出血者可加阿胶10-15g(烊化)
山药20-30g(养脾止泄)
用法:以水1400ml→400ml/2次温服,不愈后更服
[加油]259.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黄疸性肝炎),所以然者,以寒湿(温中散寒利尿,茵陈五苓散,理中汤+茵陈蒿,四逆汤+茵陈蒿)一作温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
小孩黄疸(打开毛孔可解,晒太阳)。
茵陈五苓散(暗黄,利尿)
茵陈2 :1五苓散
猪苓60g 茯苓60g 泽泻100g 白术60g 桂枝40g(打粉)
理中汤+茵陈蒿
党参15g 白术15 g 干姜15g 炙甘草15g
+茵陈蒿15-30g
四逆汤+茵陈蒿
附子 15g+ 干姜10-30g 炙甘草15g
+茵陈蒿15-30g
[加油]260.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明黄),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茵陈蒿汤
茵陈蒿 30g 栀子 15g + 大黄10-15g
用法:以水1400ml入茵陈→1200ml入栀子、大黄→600ml分3温服。
[加油]第261条.伤寒身黄发热,栀子柏皮汤主之。栀子檗皮汤主之。
栀子柏皮汤
栀子30g(心烦,清虚热) 炙甘草5g
黄柏10g(肾膀之热,清足心热)
用法:以水800ml→300ml分温再(二次)服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s://zydq.1006ss.com/?p=46328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