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医辨证治疗痹症
一、风寒湿痹
1. 行痹,祛风通络,散寒除湿,防风汤加减
2. 痛痹,散寒通络,祛风除湿。乌头汤加减。
3. 着痹,除湿通络,祛风散寒。薏苡仁汤加减
二、风湿热痹,清热通络,祛风除湿。白虎加桂枝汤合宣痹汤加减。
三、痰瘀痹阻证,化痰行瘀,蠲痹通络。双合汤加减。
四、肝肾两虚证,化痰行瘀,蠲痹通络。
双合汤加减。
补充论述:混合痹痛
风湿痹症桂枝芍药知母汤。症状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
湿热痹痛四妙散。症状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
风寒感冒合并水饮内停白虎桂枝汤。症状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
湿热痹痛当归拈痛汤。症状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
中医辨证治疗痹症
痹症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中医辨证治疗痹症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风寒湿痹
1. 行痹
– 症状: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屈伸不利,疼痛呈游走性,初起可见有恶风、发热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缓。
– 治法: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 方剂:防风汤加减。药用防风、麻黄、桂枝、葛根、当归、茯苓、生姜、大枣等。
一、方剂组成及剂量参考
防风15克、麻黄6克、桂枝9克、葛根15克、当归12克、茯苓12克、生姜9克、大枣5枚。
具体剂量可根据患者病情、体质等因素由医生调整。
二、功效
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三、方解
– 防风为君药,祛风解表,胜湿止痛。
– 麻黄、桂枝发散风寒,温通经络;葛根解肌发表,升阳舒筋,辅助君药祛风散寒,共为臣药。
– 当归养血活血,使祛风而不伤血;茯苓健脾渗湿;生姜、大枣调和营卫,为佐使药。
四、用法
一般为水煎服。具体用法应听从医生的指导。
使用防风汤加减应在专业中医师的辨证论治下进行,以确保安全有效。
2. 痛痹
– 症状:肢体关节疼痛,痛势较剧,部位固定,遇寒则痛甚,得热则痛缓,关节屈伸不利,局部皮肤或有寒冷感。舌质淡,舌苔薄白,脉弦紧。
– 治法:散寒通络,祛风除湿。
– 方剂:乌头汤加减。药用制川乌、麻黄、芍药、甘草、黄芪等。
一、方剂组成及剂量参考
制川乌9克(先煎)、麻黄9克、芍药9克、甘草9克、黄芪9克。
实际应用中,医生会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剂量。
二、功效
散寒通络,祛风除湿。
三、方解
– 制川乌温经散寒,除湿止痛,为君药。
– 麻黄发汗散寒,宣通阳气,协助川乌散寒止痛;芍药、甘草缓急止痛,酸甘化阴,以防温燥太过,共为臣药。
– 黄芪益气固表,扶正祛邪,且可制约麻黄、乌头过散之性,为佐药。甘草又能调和诸药,兼为使药。
四、用法
一般为水煎服。先煎制川乌一段时间以降低毒性。具体用法应遵循医生的医嘱。
需要注意的是,乌头有毒性,使用该方剂必须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严格控制剂量和煎煮方法,以确保用药安全。
3. 着痹
– 症状:肢体关节、肌肉酸楚、重着、疼痛,肿胀散漫,关节活动不利,肌肤麻木不仁。舌质淡,舌苔白腻,脉濡缓。
– 治法:除湿通络,祛风散寒。
– 方剂:薏苡仁汤加减。药用薏苡仁、苍术、羌活、独活、防风、麻黄、桂枝、制川乌、当归、川芎、生姜等。
一、方剂组成及剂量参考
薏苡仁30克、苍术15克、羌活12克、独活12克、防风10克、麻黄6克、桂枝9克、制川乌6克(先煎)、当归12克、川芎10克、生姜6克。
但具体剂量需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由医生进行调整。
二、功效
除湿通络,祛风散寒。
三、方解
– 薏苡仁为君药,利水渗湿,除痹止痛。
– 苍术燥湿健脾,祛风散寒;羌活、独活祛风除湿,通利关节,共为臣药。
– 防风祛风解表;麻黄、桂枝温经散寒;制川乌祛寒湿,通经络;当归、川芎活血养血,使祛邪而不伤正;生姜温中散寒,调和诸药,为佐使药。
四、用法
一般为水煎服。具体用法用量应听从医生的指导。
中医方剂的使用需在专业中医师的辨证论治下进行,不可自行用药。
二、风湿热痹
1. 症状:游走性关节疼痛,可涉及一个或多个关节,活动不便,局部灼热红肿,痛不可触,得冷则舒,可有皮下结节或红斑,常伴有发热、恶风、汗出、口渴、烦躁不安等全身症状。舌质红,舌苔黄或黄腻,脉滑数或浮数。
2. 治法:清热通络,祛风除湿。
3. 方剂:白虎加桂枝汤合宣痹汤加减。药用生石膏、知母、桂枝、防己、杏仁、滑石、连翘、山栀、薏苡仁、半夏、晚蚕沙等。
一、方剂组成及剂量参考
1. 白虎加桂枝汤:生石膏30克(先煎)、知母12克、桂枝9克、粳米9克、甘草6克。
2. 宣痹汤:防己15克、杏仁15克、滑石15克、连翘9克、山栀9克、薏苡仁15克、半夏9克、晚蚕沙9克、赤小豆皮9克。
以上剂量仅供参考,实际应用中医生会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剂量。
二、功效
清热通络,祛风除湿。
三、方解
1. 白虎加桂枝汤:
– 生石膏为君药,辛甘大寒,清热泻火,解肌透热。
– 知母苦寒质润,清热滋阴,与石膏相须为用,增强清热泻火之力。
– 桂枝辛温,通络止痛,兼制石膏、知母之寒。
– 粳米、甘草益胃护津,调和诸药。
2. 宣痹汤:
– 防己清热利湿,通络止痛;杏仁宣肺利气,气化则湿化。
– 滑石、连翘、山栀清热利湿;薏苡仁、晚蚕沙、赤小豆皮利湿通络。
– 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
四、用法
一般为水煎服。具体用法应遵循医生的医嘱。
需要强调的是,方剂的使用应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辨证加减,以确保安全有效。
三、痰瘀痹阻证
1. 症状:痹证日久,肌肉关节刺痛,固定不移,或关节肌肤紫暗、肿胀,按之较硬,肢体顽麻或重着,或关节僵硬变形,屈伸不利,有硬结、瘀斑,面色黯黧,眼睑浮肿,或胸闷痰多。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舌苔白腻,脉弦涩。
2. 治法:化痰行瘀,蠲痹通络。
3. 方剂:双合汤加减。药用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白芍、茯苓、半夏、陈皮、白芥子、竹沥、姜汁等。
一、方剂组成及剂量参考
桃仁9克、红花6克、当归9克、川芎9克、白芍9克、茯苓9克、半夏9克、陈皮9克、白芥子6克、竹沥(适量兑入)、姜汁(适量兑入)。
但具体剂量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体质、年龄等因素,由医生进行调整。
二、功效
化痰行瘀,蠲痹通络。
三、方解
– 桃仁、红花活血化瘀,为君药。
– 当归、川芎、白芍养血活血,辅助君药增强活血化瘀之力;半夏、陈皮、白芥子燥湿化痰,共为臣药。
– 茯苓健脾渗湿,以杜生痰之源;竹沥、姜汁增强化痰之效,为佐药。
四、用法
一般为水煎服。具体用法用量应听从医生的安排。
中医方剂的使用需在专业中医师的辨证指导下进行,以确保用药安全有效。
四、肝肾两虚证
1. 症状:痹证日久不愈,关节屈伸不利,肌肉瘦削,腰膝酸软,或畏寒肢冷,阳痿,遗精,或骨蒸劳热,心烦口干。舌质淡红,舌苔薄白或少津,脉沉细弱或细数。
2. 治法:培补肝肾,舒筋止痛。
3. 方剂:独活寄生汤加减。药用独活、桑寄生、杜仲、牛膝、细辛、秦艽、茯苓、肉桂心、防风、川芎、人参、甘草,当归,芍药,干地黄等。
一、方剂组成及剂量参考
独活9克、桑寄生、杜仲、牛膝、细辛、秦艽、茯苓、肉桂心、防风、川芎、人参、甘草、当归、芍药、干地黄各6克。
但实际应用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体质、年龄等因素对剂量进行调整。
二、功效
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
三、方解
– 独活为君药,辛苦微温,善治伏风,除久痹,且性善下行,以祛下焦与筋骨间的风寒湿邪。
– 桑寄生、杜仲、牛膝补益肝肾,强壮筋骨,其中桑寄生兼可祛风湿,牛膝尚能活血以通利肢节筋脉;细辛、秦艽、防风、肉桂心温经散寒,祛风除湿;茯苓、人参、甘草、当归、芍药、干地黄补益气血,共为臣药。
– 川芎活血行气,为佐药。
– 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四、用法
一般为水煎服。具体用法需遵循医生的医嘱。
需要注意的是,方剂的使用应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安全有效。
补充论述
风湿痹症桂枝芍药知母汤。症状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大别山养生堂湿热痹痛四妙散。症状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风寒感冒合并水饮内停白虎桂枝汤。症状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大别山养生堂湿热痹痛当归拈痛汤。症状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大别山养生堂
一,风湿痹症桂枝芍药知母汤。症状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
风湿痹症主要有以下症状:
1. 疼痛:这是最常见的症状,关节、肌肉等部位出现疼痛,疼痛程度不一,可为隐痛、胀痛、刺痛等。疼痛可在多个关节同时出现,也可局限于某一特定部位。
2. 肿胀:患病关节周围可能出现肿胀,这是由于炎症反应导致关节腔内液体增多,以及周围组织水肿引起的。
3. 僵硬:早晨起床或长时间休息后,关节会出现僵硬感,活动一段时间后可逐渐缓解。僵硬时间长短因人而异。
4. 活动受限:由于疼痛、肿胀和僵硬,关节的活动范围会受到限制,影响正常的肢体运动,如屈伸不利、行走困难等。
5. 乏力:患者常感到肢体无力,容易疲劳。
6. 畸形:在病情严重或长期未得到有效治疗的情况下,关节可能出现畸形,如手指关节弯曲变形、膝关节内翻或外翻等。
【方剂组成及剂量】
桂枝 12 克、芍药 9 克、甘草 6 克、麻黄 6 克、生姜 15 克、白术 15 克、知母 12 克、防风 12 克、炮附子 6 克。
【功效】
祛风除湿,温经散寒,清热止痛。
【方解】
– 君药:桂枝、麻黄祛风通阳以散寒;附子温经散寒,除湿止痛。三药合用,散风寒湿邪而止痹痛,为君药。
– 臣药:白术、防风祛风除湿;知母、芍药清热养阴,以防温燥伤阴。白术、防风助君药祛风除湿,知母、芍药既佐制温燥,又能缓和疼痛,共为臣药。
– 佐药:生姜、甘草和胃调中,调和诸药,为佐使药。
【用法】
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现代用法一般为水煎服。具体用量和用法应根据病情和个体差异,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调整。
二,湿热痹痛四妙散。症状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
湿热痹痛主要有以下症状:
1. 关节疼痛:疼痛较为剧烈,多为灼痛、胀痛,可累及多个关节,如膝关节、踝关节、腕关节等。
2. 关节红肿:患病关节明显红肿,皮肤温度升高,触之有热感。
3. 肢体困重:感觉肢体沉重、乏力,活动不灵活。
4. 发热:部分患者可出现发热,体温升高,常伴有汗出。
5. 口渴不欲饮:口中干渴,但又不想喝水,或者只想喝少量的水。
6. 小便黄赤:尿液颜色发黄,甚至深黄如浓茶,排尿时有灼热感。
7. 舌苔黄腻:观察舌苔可见舌苔黄而厚腻,这是湿热内蕴的典型表现。
【方剂组成及剂量】
苍术 12 克、黄柏 12 克、牛膝 12 克、薏苡仁 20 克。
【功效】
清热利湿,舒筋壮骨。
【方解】
– 君药:黄柏苦寒,清热燥湿,尤善清下焦湿热,为君药。
– 臣药:苍术苦温,燥湿健脾,以除生湿之源。苍术与黄柏相伍,一温一寒,相互制约,清热燥湿而不伤脾,共为臣药。
– 佐药:牛膝补肝肾,强筋骨,且能引药下行,直达下焦;薏苡仁利湿舒筋,两药共为佐药。
【用法】
水煎服。具体用法用量需根据病情由医生调整确定。一般日一剂,分两次温服。也可根据病情适当调整剂量和用法,如制成丸剂、散剂等使用。但使用时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以确保安全有效。
三,风寒感冒合并水饮内停白虎桂枝汤。症状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
风寒感冒合并水饮内停主要有以下症状:
1. 恶寒发热:怕冷明显,同时伴有发热,体温可高可低。
2. 头痛身痛:头部疼痛,全身肌肉酸痛。
3. 无汗:不出汗,皮肤干燥。
4. 咳嗽气喘:咳嗽频繁,甚至伴有气喘,呼吸急促。
5. 痰多清稀:咳出的痰量较多,质地清稀,色白。
6. 胸胁胀满:胸部和胁肋部感觉胀满不适。
7. 干呕:恶心欲呕,但不一定能吐出东西。
8. 口不渴或渴喜热饮:一般口不渴,即使口渴也喜欢喝热水。
9. 舌苔白滑:舌苔颜色发白,质地滑润。
【方剂组成及剂量】
知母 18 克、炙甘草 6 克、石膏 30 克、粳米 9 克、桂枝 9 克。
【功效】
清热通络,祛风除湿。
【方解】
– 君药:石膏辛甘大寒,清热泻火,解肌透热,为君药。
– 臣药:知母苦寒质润,清热滋阴,与石膏相须为用,增强清热泻火之力,为臣药。
– 佐药:粳米、炙甘草益胃护津,防止石膏、知母大寒伤胃,为佐药。桂枝疏风通络,与清热药配伍,有反佐之意,使全方温清并用,共奏清热通络、祛风除湿之效。
– 使药:炙甘草兼调和诸药,为使药。
【用法】
以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一日三次。现代用法一般为水煎服。具体用量和用法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调整和应用。
四,湿热痹痛当归拈痛汤。症状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
湿热痹痛的症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节症状
1. 疼痛剧烈:关节疼痛程度较重,多呈灼热疼痛或胀痛,痛感如被热灼或被重物压迫,且疼痛持续不断,活动时疼痛加剧。
2. 红肿明显:患病关节周围皮肤红肿,颜色较正常皮肤明显加深,可呈现红色或紫红色,触摸时温度较高,有热感。
3. 活动受限:由于疼痛和肿胀,关节的活动范围受到限制,屈伸不利,难以进行正常的伸展、弯曲等动作,如手指关节难以握拳、膝关节难以弯曲伸直等,严重时可导致肢体僵硬。
二、全身症状
1. 发热:常伴有发热症状,体温可升高至 38℃甚至更高,患者感觉身体燥热,面色潮红,皮肤发烫。
2. 口苦咽干:口中发苦,咽喉干燥,吞咽时可能有不适感,喝水也难以缓解。
3. 烦躁不安:患者心情烦躁,容易发怒,难以保持平静的心态,睡眠也可能受到影响,出现失眠或多梦等情况。
4. 小便黄赤:尿液颜色发黄,甚至呈深黄色如浓茶,排尿时有灼热感,尿量可能减少。
5. 大便黏滞:大便质地黏腻,不易排出,排便后感觉肛门有灼热感,有时还可能伴有腹痛、腹胀等症状。
三、舌苔脉象
1. 舌苔黄腻:观察舌苔可见舌苔黄而厚腻,这是湿热内蕴的典型表现。舌苔颜色发黄表示有热,厚腻则说明体内有湿邪停滞。
2. 脉象滑数:脉象滑数有力,如同滚珠在指下滑动,且跳动频率较快。滑脉主湿,数脉主热,滑数脉同时出现反映了湿热之邪的存在。
【方剂组成及剂量】
羌活 15 克、防风 9 克、升麻 3 克、葛根 6 克、白术 3 克、苍术 9 克、当归身 9 克、人参 6 克、甘草 15 克、苦参 6 克、黄芩 3 克、知母 9 克、茵陈 15 克、猪苓 9 克、泽泻 9 克。
【功效】
利湿清热,疏风止痛。
【方解】
– 君药:羌活祛风胜湿,通利关节止痛;茵陈清热利湿,二药共为君药,以祛湿清热,通利关节。
– 臣药:猪苓、泽泻利水渗湿;黄芩、苦参清热燥湿;防风、升麻、葛根解表疏风,升发脾胃清阳;苍术、白术健脾燥湿,共为臣药,助君药清热利湿,疏风止痛。
– 佐药: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润燥,以防诸药苦燥伤阴;当归身养血活血,使祛邪而不伤正;人参、甘草健脾益气,扶正以祛邪,共为佐药。
– 使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用法】
上药㕮咀,每服 30 克,水二盏半,先以水拌湿,候少时,煎至一盏,去滓温服。现代用法一般为水煎服。具体用量和用法应根据病情和个体差异,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s://zydq.1006ss.com/?p=45904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