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枕无忧散
高枕无忧散载于明代医学家龚廷贤的《寿世保元·不寐》篇,由陈皮、茯苓、半夏、竹茹、枳实、人参、麦冬、龙眼肉、酸枣仁、石膏、甘草、生姜等组成,主治气阴两虚、痰热壅盛所致的失眠症。
1.原方拆解
本方有温胆汤和归脾汤两方之义,可以看作是由以上两方相合,再加味而成。
温胆汤由半夏、竹茹、枳实、陈皮、茯苓、甘草组成,具有理气化痰、和胃利胆的功效,其配伍要点是温凉兼进,不寒不燥,理气化痰以和胃气,胃气和降则胆郁得舒,痰浊得去则胆无邪扰。主治胆郁痰扰证,临床应用以心烦不寐,眩悸呕恶,苔白腻,脉弦滑为辨证要点。
归脾汤由人参、白术、茯苓、当归、黄芪、龙眼肉、远志、炒酸枣仁、木香、炙甘草、生姜、大枣组成,具有益气补血、健脾养心的功效,其配伍要点是心脾同治,重在健脾,脾旺则气血生化有源。主治心脾气血两虚证,临床应用以心悸失眠,体倦食少,舌淡,脉细弱为辨证要点。
因此,高枕无忧散取温胆汤之义,以陈皮、半夏、竹茹、枳实理气燥湿化痰;仿归脾汤之效,以党参、茯苓、炒酸枣仁、甘草健脾养心安神;配石膏清热除烦,麦冬滋阴清热。本方妙在加石膏,可缓解失眠常见的烦燥易怒。清代名医黄元御在《长沙药解》中指出:“石膏清心肺,治烦躁。”表明石膏有镇静安神的作用。本方适用于气机不利,津气失调,心虚胆怯的长期失眠者,故有“高枕无忧”之谓。长期失眠患者临床表现往往虚实夹杂,纯虚纯实者少见,若单纯用归脾汤一类补益方,往往因甘味补气之品过多,而致壅塞;若单纯用涤痰清热之品,又易犯虚虚之误,故治疗时应扶正祛邪兼顾。
2.原方加减
临证可酌情加减,如惊悸恶梦加龙骨、牡蛎、琥珀末;头痛加川芎、丹参;眩晕加天麻;热重加黄连;痰多加川贝母;便秘加大黄;顽固失眠者加夜交藤。心脾两虚者,加生黄芪、白芍、山药、薏苡仁;血虚者,加熟地黄、鸡血藤;阴虚火旺者,加生地黄、龟甲、知母、龙骨、牡蛎、磁石;潮热盗汗者,加黄柏、地骨皮;腰膝酸软者,加杜仲、菟丝子;脾肾阳虚者,加肉桂、鹿角霜;心肾不交者,加柏子仁、生地黄、玄参、五味子;心胆气虚者,加石菖蒲、茯神;肝郁气滞者,加柴胡、香附、佛手;肝郁化火者,加钩藤、夏枯草;胃失和降者,加厚朴、陈皮、代赭石;宿食停积者,加神曲、麦芽、山楂;瘀血内阻者,加丹参、赤芍、牡丹皮;肝胆湿热、目眩口苦、苔黄厚腻者,加龙胆草、栀子、石菖蒲。
3.不寐证治
失眠中医称为“不寐”。中医理论认为,“阳入于阴则寐,阴出于阳则寤”,生动地描述了人体阴阳之气在体内消长过程中对睡眠的影响。寐指入睡,寤指醒来。阳不入阴则不寐,阴不出阳则嗜睡。临床辨治不寐,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一是阴虚不能纳阳,具体症状为失眠多梦、腰膝酸软、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口干舌燥、大便秘结、尿黄量少等,治疗上以滋阴清热为主。二是阳盛不能入阴,多表现为肝火旺盛和痰火内盛两种情况,肝火旺盛的症状为失眠多梦、两胁灼痛、烦躁易怒、口干口苦、大便秘结等,治疗以清肝泻火为主。痰火内盛的症状为失眠多梦、胸闷心烦、气喘痰黄、头晕目眩、口干口苦等,治疗上以清热化痰为主。三是邪气阻滞,阴阳不能相交,可表现为六淫、七情、气滞、血瘀、痰饮、食滞等,阻滞经脉,气机不畅,表里不和,升降不畅,阴阳不能相交,治疗上以行气活血畅津为主。
《景岳全书·不寐》篇曰:“不寐证,虽病有不一,然惟知邪正二字,则尽之矣。”失眠一症,临证从虚实两端入手,简洁明快。治其虚者,当补其不足,如益气养血,滋阴温阳;治其实者,当泻其有余,如清热泻火,理气化痰。
4. 类方比
十味温胆汤出自《证治准绳》,由温胆汤去竹茹,加入益气养血、宁心安神的人参、熟地、五味子、酸枣仁、远志而成,适用于心胆虚怯,痰浊内扰,神志不宁诸症。它是气郁湿热的实证,由实向虚转化,出现了虚损的情况,导致气郁痰阻、心血亏虚的虚实夹杂证。
高枕无忧散也是温胆汤的一个变方,是温胆汤加人参、麦冬、酸枣仁、龙眼肉、石膏,和十味温胆汤相比就在于多了石膏,可以清阳明气分之热,所以这个方子也是虚实夹杂的方子,方证特点在于气分热更盛,舌象可能更红,脉象更数。可以看出,十位温胆汤和高枕无忧散两个方子,多少受到归脾汤的影响。
5.医案举例
患者王某,女,41岁,公务员,初诊,失眠3年,病人平素触事易惊,胆小心怯,常感周身乏力,情绪低落,夜间入睡时间长,夜眠仅有3小时,多梦易惊,眠浅易醒,醒后难眠,食少纳呆,大便正常,小便无力。舌淡红,脉弦细。四诊合参,诊为心虚胆怯型不寐,治宜养心化痰。方用高枕无忧散加减,处方:人参30克、生石膏30克、陈皮12克、生牡蛎30克、半夏9克、茯苓15克、枳实12克、生龙骨30克、竹茹15克、麦门冬30克、龙眼肉30克、酸枣仁30g克、甘草6克。7剂,每天1剂,水煎服,早晚温服。二诊患者自述睡眠改善,夜眠5小时左右。药已中病,继服7剂,诸症消失,随访1个月,不寐诸症未作。(徐栋.高枕无忧散治疗心虚胆怯型不寐26例疗效观察,《亚太传统医药》,2017年第18期第152-153页)
温馨提示:本公众号文章旨在学术探讨与学术交流,不建议直接使用文中治疗方法,如需使用应咨询医生为好,谢谢理解和支持!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s://zydq.1006ss.com/?p=45610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