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李克绍讲伤寒三:阳明病证治3阳明经证
2024
08-06

李克绍讲伤寒三:阳明病证治3阳明经证

经证和府证相比,府证是有形之里实,经证是无形之里热。府证可直指为肠胃实,而经证则不但不能说成是肠胃实,也不能局限为肠胃热,而只能泛称为里热。因此,治疗原则是府证当下,经证当清。

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176)。

【校勘】

《玉函经》此条作“伤寒脉浮滑,而表热里寒者,白通汤主之。旧云白通汤,一云白虎者恐非。”注云“旧云以下出叔和”。

【提要】

阳明经证的脉象、病理与治法。

【语释】

伤寒脉象发展成浮而且滑,浮主热,滑也主热,浮脉表示热势连表,滑脉表示热壅于里,这是表里 俱 热 的 脉象,故以白虎汤清之。

【按语】

本条的“里有寒”,注家意见分歧。王三阳认为寒应当作“邪”字解,里有寒即热邪在里。程郊倩认为应是里有热表有寒。方有执认为里有寒,是发热里面包含着最初受寒的因素,即从病理来说是热,从病因上说是寒。也有主张把有寒的“有”字改为“无”字的。这些说法都不能令人满意。至于改白虎为白通,虽然对表热里寒可以解得过去,但对于脉浮滑就解不通了。因此我们认为“表有热,里有寒”句,必有错讹,应当存而不论。

白虎汤方: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校勘】

《外台》第一卷引《千金翼》云:“右四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取米熟,去米纳药,煮取六升,去滓,分六服,日三服”。较此煮服法完善。

【方解】

石膏辛寒质重,辛能解肌热,寒能清里热,质重入里,使热从肌表外散。知母苦寒滑润,苦寒能泻热,滑润可滋燥。甘草粳米调和中宫,使泻火而不伤脾胃。

【临床应用】

本方用于大叶性肺炎、流脑、乙脑、中暑、小儿麻疹等之出现气分热盛者,都有很好的效果。气虚、脉芤者再加人参。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26)。

【提要】

大汗伤津化热的证治。

【语释】

“洪大”是阳明热盛的脉象,大烦渴是阳明燥热的症状,这是服桂枝汤大汗出之后,伤津化热,已转属阳明,故用白虎汤清阳明之热,并加人参以生津止渴。

白虎加人参汤方: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绵裹)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人参三两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方解】

白虎汤辛寒清热,加入人参益气生津,故适用于里热炽盛,气阴两伤者。

【按语】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有亡阳的,也有化热的。大汗出只是诱因,其决定性因素,则在于患者是否里已化热。

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222)。

【校勘】

《玉函经》本条与221条合为一条。

【提要】

阳明里热,伤津化燥的证治。

【语释】

“若”字表示本条的症状是从221条发展而来的。口干舌燥,即舌上裂纹起刺。阳明病里热炽盛 ,渴 欲 饮水,本当用白虎汤治疗,但如果热炽津伤,达到口干舌燥,出现裂纹起刺的情况下,这就不仅仅是热炽伤阴,而且是壮火食气。这样,仅用白虎汤清热还不够,必须再加人参,既能益气,又能生津。

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①,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②,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168)。

【注释】

①热结在里:即热聚于里。

②舌上干燥而烦:即舌燥难忍的意思。

【语释】

伤寒或吐或下,未能解热而反伤津,发展至七八日,热聚于里,气蒸于外,表里俱热,证见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这表示热盛津亏已达极点,故以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需要鉴别的是,本条还有时时恶风一证。时时恶风是有时恶风,有时不恶。有的注家认为这是表证未解,表未解而到了热结在里,欲饮水数升的时候,这样轻微的表邪可以不 必顾虑。也有的认为,这是汗出表疏之故,随着汗的时多时少,恶风也时轻时重,只要里热消除,汗不出了,恶风也就止了。这两种说法虽然都有些道理,但我们认为,这其中的关键问题,还是应当推原到热结在里这一点上。因为热结在里,阳不外达,就不但是恶风证可以出现,就是四肢厥冷,甚 至通体皆厥,也都是可能的,本证仅仅是时时恶风,还未到出现厥冷的程度,这说明虽然热结在里,但结还不重,因此文中提到“热结在里,表里俱热”。

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169)。

【提要】

白虎加人参汤证的另一类型。

【语释】

无大热,好象不是白虎汤证,但口燥渴,心烦,说明是热结在里。热聚于里,不能外达,故全身反无大热。背恶寒,是热结于里,阳不外通所致。这和痰饮结于心下的“其人背寒,冷如掌大”,以及少阴病附子汤证的背恶寒相比,虽然邪气有寒热的不同,但阳气受阻不通于背则是一致的,故主以白虎汤清热,热消则结散,阴阳气血得通,背恶寒证亦必自行消失。至于加人参,是因为“口燥渴”的缘故。

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170)。

【提要】

里热未盛,表邪未解者,禁用白虎汤。

【语释】

白虎汤是辛寒重剂,必须里热已盛, 又 无 表 邪时,才可使用。如果脉象仅仅是浮,尚未洪大;身虽热而汗未出,便是里热还不太盛,表邪尚在将解未解之际,白虎汤即不宜早用。若用之过早,恐石膏知母不能使邪热外透,反直趋大肠,就能促成寒中致泻之弊。只有到了渴欲饮水,又无表证的时候,才可用白虎汤。口干舌燥者,再加入人参。

【按语】

本条提出白虎汤的禁忌症,是脉浮、发 热 、无汗。但这几个症状,是紧密相联的,不能断章取义的把这几个症状分割开来。譬如脉象如果仅仅是浮,尚未洪滑,其发热无汗就属于表证未解,当然不是白虎汤证。只有脉浮大变为洪大,才会身热自汗,呈现出白虎汤的典型症状。但若再进 一步,热炽津伤,口干舌燥,又会身虽热而汗则少,甚至无汗。再进一步热结于里,又能身无大热,周身无汗。热结更重者,不但无大热,还能四肢厥冷,或通体皆厥。这样不但是有汗变为无汗,而且脉象也有一系列的变化。即由洪大或洪滑,变而为沉滑,甚至沉伏不见。但不管其表面现象是如何变化,其口干、舌燥、苔黄、尿赤,是显而易见的,这就可以放胆运用白虎汤。如果不与临床相结合,硬把白虎汤的应用,限制在四大(大热、大渴、大汗、脉洪大)上,就成了教条,也无法解释《伤寒论》。

结语

白虎汤是清热重剂,所以适用于阳明里热证。当里热炽盛时,表现为脉洪大,身大热,自汗出。里热已结时,则表现为脉沉滑,无大热,无汗。再重时还会脉沉伏,体冷肢厥。兼津伤者,必口干舌燥,大渴欲饮水。但无府证那样明显的腹满腹痛等证,却舌赤、苔黄、口燥、心烦、小便赤涩。故宜白虎汤或白虎加人参汤清之,而不宜用下法。

​ #artContent h1#artContent p img#artContent table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