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何庆勇医案(一七五):胃病第一方——经方治愈胃脘部反复胀满20天案
2024
07-01

何庆勇医案(一七五):胃病第一方——经方治愈胃脘部反复胀满20天案

何某,男,17岁。职业:学生。河北易县人。初诊时间:2018年3月18日。

主诉:胃脘部反复胀满20天。

现病史:患者20天前出现胃脘部胀满,平时每天均有此症状,以白天为主,偶尔伴有胃脘部疼痛,现为求治疗就诊于我处。

刻下症:反复胃脘部胀满,以胀为主,偶有恶心,无反酸,无呕吐,口干,无口苦,汗可,大便1日1次,偏稀,无夜尿。

查体:舌淡,苔黄腻,脉沉数。

方证辨证

《金匮要略·卷中·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说:“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伤寒论·卷第四·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说:“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鞕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笔者临床体会到半夏泻心汤的方证是:心下痞满(胃脘胀满),按之不痛,肠鸣腹泻,呕吐或呃逆,舌淡苔黄或舌红苔白。本案患者胃脘部反复胀满,偶尔伴有疼痛,偶恶心,舌淡,苔黄腻,脉沉数,符合半夏泻心汤的方证,故方证辨证为半夏泻心汤证。

诊断与治疗

诊断:痞满 半夏泻心汤证。

治疗:方用半夏泻心汤。

清半夏15g,黄 连5g, 黄 芩15g,干 姜15g,生甘草15g,大 枣15g,党 参15g。

7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早、晚饭后半小时服用。

二诊(2018年4月6日):患者诉服药3剂后胃脘部胀满即愈,疼痛与恶心症状也不再出现,诸症告愈。

随访3周未见复发。

按语

《金匮要略·卷中·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说:“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伤寒论·卷第四·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说:“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鞕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中阳不足与外邪内陷引起的寒热内结,故出现胃脘胀或痛的痞满病。寒热互结引起脾胃失和,故恶心呃逆或吐酸,舌苔黄腻。

清·戈颂平在《伤寒指归·己·伤寒杂病论太阳篇指归卷之一》中指出:“固金气以阖阳,阳得阴则刚,阴得阳则健,阳固中土,刚健之气不息,脾土之水自不陷而坚,胸中之阴自运而不结,脾土无水气坚结,只满而不痛,此为痞。”可知阴阳不相得,胸中阴液自运与下焦相隔,脾的运化失调,水液气机上下不调畅终而致痞满。若机体上下阴阳、气机及阴液交通,则可消痞满。

清·尤在泾在《伤寒贯珠集·卷二·太阳病下·太阳病救逆第四·痞证七条》中指出:“夫客邪内陷,即不可从汗泄,而满而不实,又不可从下夺,故惟半夏、干姜之辛,能散其结,黄连、黄芩之苦,能泄其满……用参、草、枣者,以下后中虚,故以之益气,而助其药之能也。”痞病即为满而不实之象,此中阐述到不应发汗,也不可泻下是治疗此病运用半夏泻心汤的主要特点。故半夏泻心汤中以黄芩、黄连的苦寒之性泄热降浊,合用干姜、半夏辛温之性散寒开痞,辅以人参、甘草及大枣平和之性温养中气,全方共奏除痞和胃降逆之功。

方证鉴别:

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与半夏泻心汤三方分别治在太阳、阳明与少阳。其中未经下而心下痞硬,是为太阳所主,太阳寒水之邪,侵于形躯之表,入里未散,予以生姜泻心汤;以误下多次至胃中空虚痞甚者,是为阳明所主,予以甘草泻心汤,另外,根据《金匮要略》条文,甘草泻心汤还是治疗狐惑病的专方;因下而痞满既不在表又不在里者,是为少阳所主,则予以半夏泻心汤。临床在运用此三方时,应注重辨别痞满的病机与病位。

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与半夏泻心汤的比较

方证总结

✦ 半夏泻心汤的方证是:心下痞满(胃脘胀满),按之不痛,肠鸣腹泻,呕吐或呃逆,舌淡苔黄或舌红苔白。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