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扁鹊镜经》精读-脉息(2)
2024
06-12

《扁鹊镜经》精读-脉息(2)

一、脉息(2)

— 原文段落 —

齐襄王问于扁鹊:息动脉应,揆度奈何?

扁鹊曰:脉息者,人一呼脉再动,气行三寸,一吸脉亦再动,气行三寸,呼吸定息脉五动,气行六寸,命曰平人也。呼吸者,音声息律之始,脉气之所由行也。一呼一吸为一息,闰以太息,谓之平人一息焉。寸者,骨度比尺也。一息脉行六寸,息动比尺也。

平人一息气行六寸者,脉道黄钟焉,乃荣卫由行之度也。人十息脉五十动,气行六尺。二十息,脉百动,气行一丈二尺,为一备之气也。气行十八备,二十一丈六尺。荣卫气行一周于身,二十二丈三尺六寸,漏水二刻有奇,日行二十分,气行交通于中也。平人三百七十二息有奇,脉千八百六十三动也。二十二丈三尺六寸者,脉度比尺焉。昼夜一万八千七百八十息矣。天周日行二十八宿,宿三十六分,气行一周千八分,漏水下百刻,以分昼夜焉。故日行一宿,水下三刻与七分刻之四。日行一宿,荣卫行于身一周与十分周之八。故黄帝谓曰:二十四步积盈百刻以成日。所谓步者六十度而有奇,日有一千四百四十度。昼行十四宿,日行十二步,荣卫行于身二十五周与十分周之二;夜行十四宿,日行十二步,荣卫亦行二十五周与十分周之二。日行其週二十四步,荣卫行于身五十周于十分周之四。故荣卫气行一周于身,水下一刻与六十三分刻之六十二,漏水二十八度与七分度之四焉。一日一夜行于十二辰,二十四步漏水百刻,气行尽则周遍于身,与天道相合,故曰平也。平者,规矩权衡之准焉。平人之息,脉一动气行一寸五分也。一动气行不足十四分者,速息而短;过于十六分者,徐息而长。合其一息之分者,乃为脉之律也。

— 核心解读 —

息动脉应,息是呼吸,相当于拨弹,动相当于琴弦产生振动,振动就有频率。呼吸是脉气循行的推动力。同样的,息动,脉也动,也会产生相应的频率。所以,本段讲的是这个呼吸脉动所产生的频率,应该如何测量。

呼吸脉动与时间空间有关,因此一开始就是各种时间体系的反复演算,给出了一个平人的标准。“平”不是常以为的健康的意思,而是标准。

平人的标准有两个:

一是:脉一息五动,气行6寸。一息气行六寸是脉行的速度,单纯这个指标还不能算是平人,需要加上一息五动这个脉动频率标准。而在《奇恒》里,平人的标准还需要加上“若引绳大小齐等,上下相应,俱往俱来”才算完整。

其中一息气行六寸这个标准起名叫脉道黄钟。这个起名有意思,黄钟是十二律之首,道为道路、规律。道路也是起于足下,为基础。所以脉道黄钟可理解为脉行的基本规律就是一息气行六寸。

二是:“故荣卫气行一周于身,水下一刻与六十三分刻之六十二,漏水二十八度与七分度之四焉。一日一夜行于十二辰,二十四步漏水百刻,气行尽则周遍于身,与天道相合,故曰平也。”简单来说,就是每28.57分钟,气行全身一周。

这两个标准很重要,但却是同一个事情的两个不一样的指标,需要把它们说清楚。所以就通过一串经脉长度的演算把这两个数据串联在了一起。《黄帝内经灵枢-五十营》也是这样干的。但很有趣的是,两本书的两个标准是一样的,但算出来的经脉长度却是不一样,可见如此的计算也仅是有点强扯的味道,顶不得真。因此,也可知,这两个标准来源各有其途径。

既然有标准,就会有不符合标准的情况:

因此,就引起最后最重要的一句:平人之息,脉一动气行一寸五分也。一动气行不足十四分者,速息而短;过于十六分者,徐息而长。合其一息之分者,乃为脉之律也。

这里就明确提出来,脉之律是通过一息气行距离来衡量的。

问题点是,脉之律是频率,一息气行距离是速度,速度=波长X频率,虽然两者有正相关关系,但并不等同。为何可以用脉速来代表脉律?直接用脉动次数来衡量不是更直接吗?

用脉动次数来衡量脉之律,是有这个方法的,在《揆度》篇里就有详细解说。但一息脉动次数在测量上显然很粗略,无法做到精细,所以采用这个方法,也就只能进行粗略的区分。

一息气行六寸,之所以称为脉道黄钟,更应该看成是基础尺度。就类似十二律的计算需要有一个单位长度,然后在此单位长度的基础上计算出十二律对应的弦长。同样的,脉之律也是在脉道黄钟的基础上,计算出各律所对应的气行距离。这个气行距离通过气口脉二十七候脉位的细分,在测量上就可以做得很精细。

本篇没有说明的是,一息气行距离可以变,气行全身一周28.57分钟是否也会有变化?

— 逐句精读 —

齐襄王问于扁鹊:息动脉应,揆度奈何?

前面分析过,息是呼吸,相当于拨弹,动相当于琴弦产生振动,振动就有频率。呼吸是脉气循行的推动力。同样的,息动,脉也动,也会产生相应的频率。

揆度就是定量计算。镜经有两大类脉诊方法,一是奇恒,一是揆度。奇恒相当于质性的测量方法,揆度相当于量化的测量方法。但此句的揆度不是脉诊方法,仅是取其计算的含义。

奈何就是问有什么办法,我们平常最常用的是无可奈何、无奈,就是没有什么办法的意思。

扁鹊曰:脉息者,人一呼脉再动,气行三寸,一吸脉亦再动,气行三寸,呼吸定息脉五动,气行六寸,命曰平人也。呼吸者,音声息律之始,脉气之所由行也。一呼一吸为一息,闰以太息,谓之平人一息焉。

这一段就是讲息动,准确来说,是平人标准的息动。一呼一吸,再加上一呼一吸之间存在的短暂性呼吸停止,是为一息。

寸者,骨度比尺也。一息脉行六寸,息动比尺也。

骨度比尺的意思大家都很了解,就是尺的长度来自实际个人的骨长比例。问题是后面紧接的息动比尺是啥意思?一息脉行六寸,这个六寸不是已经很明确了,就是前面的骨度比尺了吗?如果是说用一息就代表六寸,也不对。因为一息并不固定是六寸。我们再看后文中还有一个脉度比尺:卫气行一周于身,二十二丈三尺六寸……二十二丈三尺六寸者,脉度比尺焉。这个周身长度大家更加知道,会随着对经络认识的变化而有所变化,但作为周身来说,本身是一个固定的尺度。因此,如果说是息动比尺、脉度比尺的意义都在于因人不同而不同,其实就用骨度比尺已经足够。所以,作者必然另有含义。如果将骨度比尺、息动比尺、脉度比尺三者对比,可以发现它们的共同点就是不确定。寸,不是标准的,因人而异,一息走多少,也不是确定的,周身长度就更是不确定的。不确定,才是作者要表达的。就是说,你们各位看官可不要认真哦,本文只是用这个数来计算而已,实际不一定是这个滴。

平人一息气行六寸者,脉道黄钟焉,乃荣卫由行之度也。

由行,依其道而行。荣卫由行,也就是荣卫循脉而行。度,为法度、标度。

人十息脉五十动,气行六尺。二十息,脉百动,气行一丈二尺,为一备之气也。气行十八备,二十一丈六尺。荣卫气行一周于身,二十二丈三尺六寸,漏水二刻有奇,日行二十分,气行交通于中也。

漏刻是我国最古老的测时设备。漏,是漏水的壶,借助水漏出的多少来计量时间的流逝,是守时设备;刻,是带有刻度的标尺,用来标明漏水所反映的具体时间,是报时设备。将漏和刻结合起来,就产生了测时设备——漏刻。一百刻为一昼夜二十四小时,二刻就是28.8分钟。

二十八宿,是黄道附近二十八组星象的总称。上古时代人们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和位置,把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为二十八组,俗称“二十八宿”,每宿再划成三十六分。这样日行二十八宿,每分就相当于现代的1.4286分钟,日行二十分就是28.57分钟。与二刻28.8分钟对比起来,“二刻有奇“不是比二刻要多一些的意思,而是二刻就已经有多了。

所以,28.57就是荣卫气行一周的时间。

“气行交通于中”中的“交”是气交、交会的意思,类似于十字路口。“通”是无阻、通道的意思,类似直路。“于中”就是在气行一周之中的意思。所以,这句话就是说明这个一周的气行路线不是一条直线似的大循环,而是有交会有直路的网络型线路。也正是如此,才有脉度比尺的说法,因为周身的总长度当然就不可能是所有经脉长度的简单相加。

平人三百七十二息有奇,脉千八百六十三动也。

这是按”荣卫气行一周于身,二十二丈三尺六寸”反推计算的,一息五动六寸,所以气行一周是372.67息,1863.3动。这里的“有奇”就是要多一些的意思。

二十二丈三尺六寸者,脉度比尺焉。

前面说过。

昼夜一万八千七百八十息矣。

气行一周是372.67息,需时天文时间二十分,所以一昼夜的总息数为(28宿X36分/20分)       X 372.67 = 18782.6息。

天周日行二十八宿,宿三十六分,气行一周千八分,漏水下百刻,以分昼夜焉。

这是前面解释过的 黄道天文时间与漏刻时间的两套体系。

故日行一宿,水下三刻与七分刻之四。

这是天文时间与漏刻时间的转换。如果按日行二十八宿,相当于漏水下百刻计算,一宿就相当于3.57刻,就是三又七分之四刻。

日行一宿,荣卫行于身一周与十分周之八。

这是天文时间与气行距离的转换。日行一宿为36分,气行一周需时20分,所以是一宿则气行1.8周。

故黄帝谓曰:二十四步积盈百刻以成日。所谓步者六十度而有奇,日有一千四百四十度。

此句与前句并没有因果关系,所以“故”不能解释为所以。解释为“以前”当比较合理,这样才能铺垫提出二十四步这种古老的计时系统。

现行资料没搜索到二十四步是怎样的体系。结合下文,估计是泄水型的漏刻系统。漏水下百刻则是受水型的漏刻系统。差别在于漏水下与漏水。所以才有二十四步积盈百刻以成日的说法。积盈百刻就是受水型的时间系统,二十四步就相当于水下百刻的一日时间。这个二十四步简直就是古代的二十四小时制,六十度相当于六十分钟。

昼行十四宿,日行十二步,荣卫行于身二十五周与十分周之二;夜行十四宿,日行十二步,荣卫亦行二十五周与十分周之二。日行其週二十四步,荣卫行于身五十周于十分周之四。

这句的意思,就是一天用黄道天文时间计量是走二十八宿,用泄水型漏刻计量走二十四步,用人身气行计量走50.4周。

但这里有两个“日行十二步”,昼夜都是“日行十二步”,就说明其与昼夜没有关系。而后还有一个“日行其週”,此週通“迴”,是旋转环绕之意。如果解为太阳之日,虽然也可解释得通,但与二十八宿的日行重复,又与“二十四步积盈百刻”、“二十四步漏水百刻”不太相符。所以估计这个日应该是一种类似时钟式的计量仪盘,可称为日式仪盘。只不过其转一圈就是二十四步,而不是六十分钟或十二小时。

故荣卫气行一周于身,水下一刻与六十三分刻之六十二,漏水二十八度与七分度之四焉。

前面的二刻有余,这里就明确了,气行一周是1又63分之62刻,比二刻少一点。对应泄水型漏刻时间是28又7分之4度。

一日一夜行于十二辰,二十四步漏水百刻,气行尽则周遍于身,与天道相合,故曰平也。平者,规矩权衡之准焉。

这里又把十二时辰的计量法放了进来,十二时辰、二十四步、百刻、50.2周,黄道天文二十八宿,都是一天的衡量时间,就是标准。

“平者,规矩权衡之准焉。” 这句话可以从下面这句话来理解:”天下莫平於水,水平谓之准。因之制平物之器亦谓之准。”

规矩权衡,这说的是四种古代度量仪器。规是圆规类的,用于画圆。下图左侧女娲手持的就是规。矩是方矩,类似现代的三角板,用于画方。下图右侧伏羲手持的就是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讲的就是这个。

权是秤锤,衡是秤杆。权衡就是杆秤,如下图。

准,也就是平的意思,可以理解为标准。后来准发展为准绳,4种度量仪器就变成了5种,古称为五正。再后来,准和绳分开,就变成了6种度量仪器。如果从前图中只有规矩这两种来看,我们就看到了度量仪器从2到4到5到6的这样发展历程。本书的历史就处在4种度量仪器的时代。

平人之息,脉一动气行一寸五分也。一动气行不足十四分者,速息而短;过于十六分者,徐息而长。合其一息之分者,乃为脉之律也。

这句前面已经解读过。

— 全篇翻译 —

齐襄王问扁鹊:呼吸脉动而产生的频率,这个应该如何测量呢?

扁鹊说:呼吸脉动的情况是这样的:人呼一次气,脉动两次,气移动三寸的距离。一吸脉也动两次,气也移动三寸。一呼一吸加上呼吸之间的停顿,脉动五次,气移动六寸的距离。这是平人的标准。呼吸是脉气波动的原始动力,脉气因此而可以移动。一呼一吸为一息,附加呼吸之间的停顿,这是平人的一息。这里的寸是以骨度为单位标准的量度,一息脉行六寸,这是以息动为单位标准的量度。

平人一息气行六寸,这个称之为脉道黄钟,这是荣卫气循脉而行的标准尺度。人十息脉动五十次,脉气移动六尺。二十息,脉动一百次,脉气移动一丈二尺,这是一备之气。脉气移动十八备,是21丈6尺。荣卫气围绕身体走一圈,是22丈3尺6寸,需时不足漏水两刻的时间,相当于太阳行走二十分的距离(也就是28.57分钟),需要平人呼吸372次有多,脉动1863次。22丈3尺6寸,这是以脉度为单位标准的量度。昼夜24小时总共就有18780次呼吸。天上太阳走一圈是28宿,每宿是36分,天行一周就是1008分,用受水型漏刻计时器来衡量就是水下100刻的时间,这是一昼夜。所以,太阳走一宿,需要时间是3又7分之4刻。太阳走一宿的时间,荣卫气在人体行走了一又十分之八周(1.8圈)。以前黄帝说:泄水型漏刻时间24步与受水型漏刻时间100刻,就是一个整天的时间。这里的每步就是六十度有多,一个整天就是有1440度。一个白天走14宿,日式仪盘走12步,荣卫气在人体走了25.2圈。一个晚上走14宿,日式仪盘走12步,荣卫气在人体也走了25.2圈。一日一夜走28宿,日式仪盘转了一圈为24步,荣卫气在人体走50.4圈。所以,准确来说,荣卫气在人体走一圈需要时间一又六十三分之六十二刻(1.984刻),泻水型漏刻时间二十八又七分之四度。一日一夜需要十二个时辰,泄水型漏刻时间24步与受水型漏刻时间100刻,荣卫气也走满全身,这与天行28宿的规律是一致的,所以称之为平。平的意思是用于规矩权衡的标准。息动的标准,是脉一动气走1.5寸。脉一动气行不足1.4寸的,属于呼吸短促;超过1.6寸的,属于呼吸长缓。将一呼一吸中脉若干动气行的距离相加,最后得出的长度,就是脉之律。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