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扁鹊镜经》精读-脉息3
2024
06-12

《扁鹊镜经》精读-脉息3

一、脉息(3)

— 原文段落 —

齐襄王问于扁鹊:音脉同律,何气使然?

扁鹊曰:人之音律者,荣卫经络、脏腑气血之息焉。息之气者音也,息之动者律也,息之形者脉也。音之与脉,异名同气也。经脉上下,前后左右,气交而流注,相合以终始;得其位者注,应其位者流,注者气交,流者会通。气交之位,皆荣卫由行之所也。当其位者气交之律,失其位者气行之度。气交之盛衰,脉会之异同焉。息动则脉应,循明而声章。其动应者,血之波澜也。气动者递传,脉动者音息也。黄帝谓曰:血气者人之神,根于中者命曰神机,根于外者命曰气立。神机者生化之宇,气立者升降出入。故音息者,呼而脉动者出,吸而脉动者入。闻察音息,得其气焉;循切脉息,得其神焉。气形于息者,脉动也;神形于息者,音律也。声之高下者,音之气也;音之分度者,律之气也。脉气流经,开阖息动,音律之所立也。肺司呼吸,气之橐籥也,朝会百脉,治节出焉。五脏六腑之气,皆上注于肺,气从太阴而行也。故黄帝谓曰:气之过于寸口也,上十焉息,下八焉伏,息焉十音,伏焉八舍,合之十二律,经脉之器也。

— 逐句精读 —

齐襄王问于扁鹊:音脉同律,何气使然?

这里的音指音息,脉指脉息。在后面有一句是“音之与脉,异名同气也。”音脉同律,音脉同气,基本上是同一个意思,就是人发出的声音与经脉具有相同的属性,相同的节律,相同的气来驱动。

扁鹊曰:人之音律者,荣卫经络、脏腑气血之息焉。

这里的音不是音息,而是音高。这就是把荣卫经络、脏腑气血看成了一条条琴弦,气血的一次次涌动,就如琴弦的拨动,形成了音律。这个气血之息,就是气血的涌动,也就是气血的波涛,也就是后面的血之波澜。

息之气者音也,息之动者律也,息之形者脉也。

这句是前一句的解释,可以与脉息1的“脉之音者,经络内外治节之气也。声之律者,脉息盛衰交节之象焉。”关联起来读。这里的气就是节点,脉的波峰位置就是节点,就是气。息之气者音也,脉之音者气也,其实是一样的意思。因为息所表现出来的有形之物就是脉。“息之动者律也”是前面“息动脉应”一问中的结果,声之律也就是脉之律,也就是息之动。经脉的音和律就是经脉的气和象,音、气为波的节点,律、象为一呼一吸中脉若干动气行的距离相加,最后得出的长度。

音之与脉,异名同气也。

这里的音是音息,脉是脉息。人发出的声音与经脉具有相同的属性,相同的节律,相同的气来驱动。

经脉上下,前后左右,气交而流注,相合以终始;

这一句可以与前章的“气行交通于中”结合起来领会。“气行交通于中”提出了网络的概念,而上下、前后、左右则是立体网络的概念。在这个立体网络中,各条经脉头尾相接,气血汇合流通,循环无端。这里的终始虽然可解释为头尾,但仅是理解为头尾,则是简化了经络之间的连接,经脉与经脉之间的连接实际上不仅是头尾的连接。

得其位者注,应其位者流,注者气交,流者会通。

这句可以与揆度篇的“当其位者气交之舍,应其位者气行于会也”一起研读。得其位就是当其位,这相当于脏腑内的气血交会点。而应其位则是与人体经络与气交点全息呼应的位置。

气交之位,皆荣卫由行之所也。

气交的位置,都是荣卫气循经而过的位置。

当其位者气交之律,失其位者气行之度。

“气行之度”有些不太好理解,在八舍部分,可以看到有这么一句“黄钟,左足太阴气行之度”。那就知道了,这个气行之度就是脉之律。那这个律与气交之律又有什么不同呢?当其位是正常健康的形态,从平人的标准来看,就是一息气行六寸,这是脉道黄钟。失其位是病态,一息气行不足六寸,同样也是用律来评估,这就是脉之律,是气行之度。

气交之盛衰,脉会之异同焉。

脉会就是脉的会通点,气交点与会通点是全息呼应的关系,那么气交的盛衰,自然就与会通点的盛衰是一样的。

息动则脉应,循明而声章。

“息动则脉应”是随之呼吸而脉动相应形成节奏频率,“循明而声章”可与脉息1的“人之脉者,气动之章,人之气者,声动之明”关联起来理解,“循”为循环、循行,意为循脉而行的脉气。“明”为日月相照之意,所以,明、章与动、应之意相同,上下句就是对联,具有呼应的关系。整句可以理解为“随着呼吸而脉气流动,而随着脉气流动,会形成经脉的节律,也同样会形成声音的节律”

其动应者,血之波澜也。

这句是对“息动而脉应”的进一步解释:动应的就是脉气,就是血。脉动就是气血涌动的波浪,一浪接着一浪。

气动者递传,脉动者音息也。

这句是对“循明而声章”的进一步解释:随着呼吸,脉气一波一波的涌动递传而形成脉动,这是循明;这样的脉动在咽喉而出自然也就对应着音息,也就是声音的节律,这是声章。下面有一句是“闻察音息,得其气焉”。就是反过来再说一次。连着这几句关联着的是呼吸之气、脉气、血的三个概念。

黄帝谓曰:血气者人之神,根于中者命曰神机,根于外者命曰气立。神机者生化之宇,气立者升降出入。

血气为人之神,这个定义很明确,古代的神就是血气,与什么精神、神志之类毫无相关。

根于中的这个中是指哪里?全书生化之宇总共有三处,另外两处一是通天篇中说太虚为生化之宇,也就是地球上的大气层为生化之宇;二是二十七候篇中的舍为生化之宇,也就是体内的脏腑之间。八舍篇中还提到:三焦者,人之太虚,奏理肓膜也;奏理者,三焦之道,真气生会之所。所以,这个中可以理解为身体中进行新陈代谢、物质交换的空间。因为空,所以称为中。体内所有这样的空间总合就是神机。

根于外的外又是指哪里?一般会理解为人体外,但这样理解就变成气立仅代表肺系统,用出入就可以,就无所谓气立者升降出入。而且后面还接着:肺司呼吸,气之橐籥也,朝会百脉,治节出焉。五脏六腑之气,皆上注于肺,气从太阴而行也。可见,这个气立不仅包括肺系统的外循环,也包括内循环体系。所以这个外,虽然有与人体外呼吸交换的意义,更多的是与“根于中”的“中”对应的位置而言。

很有趣的是,我找了立的古代字形,看下图的11,再看黄元御气机升降图,两者是不是很相像?上面是气从太阴而行,下面是五脏六腑之气,皆上注于肺。两者相合就是立,气立的系统就是如此。

这一句可以从素问的不同章节中找到:

《素问·六微旨大论》:“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素问·五常政大论》说:“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根于外者,命曰气立,气止则化绝。” 《素问玄机原病式》中说:“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也。”

两者的共同点都是:血气为神,神机根于中而主生化,气立根于外而行出入。差别在于镜经认为气立不仅主出入,而且主升降,而素问不太明确,不过从句法来看似乎则把升降归于神机。所以镜经明显是内经基础上的进化提升版本,把升降出入都统一归于气立,把生化统一归于神机。这样,气立就明显是气血循环体系,而神机就是物质交换体系。

故音息者,呼而脉动者出,吸而脉动者入。

这里的出和入,为气口脉的波动起始和终末位置。出入之间的距离长度,就是脉之律。揆度篇有云:脉道之气,升降出入,以息往来焉。呼而脉动者出,吸而脉动者入。正好说明了本句与上句之间的因果关系:音息之律来源是息动,而息动脉应,脉道之气随之而升降出入。这个脉道之气的体系就是气立。

闻察音息,得其气焉;循切脉息,得其神焉。气形于息者,脉动也;神形于息者,音律也。

脉道之气的分支从喉咙而出,发为声音,所以闻声音而得其气,这个气就是气立体系的脉道之气。体内循环的血气,自然就是通过脉息来获得。气不仅出入喉咙发为音,也是体内脉动升降循环的推动力,这是息动脉应的根本,所体现出来的就是脉之律,这就是气形于息脉动也。这里的息包括音息,也包括脉息。而神形于息音律也,这里的息是脉息,用的是音和律两个指标,因为神包括血和气,涉及神机和气立两套系统,神机与气交生化有关,需要音来测量,而律与音息之律相同。

这句就是音脉同律的详细解说。

声之高下者,音之气也;音之分度者,律之气也。

这一句的气,不是“音脉同律,何气使然”的气,而是意思为节点、比例的气。

声的高下,就是音高,是某个弦长比例发出来的音,所以是音之气。

而音高有系列,若干不同弦长比例的音高所形成的系列,就是律之气。

脉气流经,开阖息动,音律之所立也。

这句就是说音律如何形成。随着一呼一吸,经脉的一张一合,脉气在经脉里流动,就如波动琴弦一般,流经每一个节点相当于发出一个音,50周身循环下来,音律就形成了。

肺司呼吸,气之橐籥也,朝会百脉,治节出焉。五脏六腑之气,皆上注于肺,气从太阴而行也。

这一句与上一句的脉气,联合起来,就是“音脉同律,何气使然”的气,也是气立的气。

橐籥是古代的鼓风机。“朝会百脉,治节出焉。” 看着就象一个大胖子皇帝坐在朝堂之上,接见文武百官,发号司令。鼓风机一张一合,脉动的节律就形成了,这就是息动脉应的人体结构基础。后面的“五脏六腑之气,皆上注于肺,气从太阴而行也。”是前面的更具体化表述。

故黄帝谓曰:气之过于寸口也,上十焉息,下八焉伏,息焉十音,伏焉八舍,合之十二律,经脉之器也。

       前面的内容已经回答了一开始“音脉同律,何气使然”的问题。但接着这一句就引出了气口脉的机理。使得音脉同律的气,从太阴而行,再过于寸口,这就是寸口脉。上为外为表,下为里,伏为隐藏。所以寸口脉表现出来的是脉息,脉息的指标是音律,隐藏指向的意义是八舍。十音、八舍、十二律,就是完整的脉诊体系。

— 全篇翻译 —

齐襄王问扁鹊:音息和脉息具有相同的节律,是什么气造成这样的结果?

扁鹊说:人的音律,是荣卫气血在经络内外、脏腑之间行走涌动而形成。气血涌动的波峰节点为音,气血涌动的距离长度为律,气血涌动的形态及线路是脉。声音和脉,虽然名称不同,但都是由同一样的气所推动。经脉的上下、前后、左右形成一张立体网络,气血在其中汇合流通,循环无端。气血进入脏腑里相交节点的位置称为注,而进入与这个位置呼应的经脉位置称为流。注的位置称为气交,流的位置称为会通。气交的位置,都是荣卫气行经过的地方。在正确的地方气交就会形成健康形态的气交之律,没有在正确的位置气交所形成的脉之律就可以用于衡量气行的偏差。气交位置的盛衰,与其相应的经脉会通处就会显示同样的盛衰。随着呼吸而脉气流动,而随着脉气流动,会形成经脉的节律,也同样会形成声音的节律。呼吸而脉气流动的,是血在波澜涌动。而随着呼吸,脉气一波一波的涌动递传而形成脉动,这样的脉动也就对应着音息。黄帝告诉我们说:血和气称为人之神,其根在中的体系称为神机,其根与外相连的体系称为气立。神机是人体内部新陈代谢和物质交换的场所,而气立是呼吸出入及气血升降的循环体系。所以,音息,就是脉道之气随着呼气而动出、吸气而动入。闻察音息,就能知道脉道之气的情况;而循切脉息,就能知道体内血气的情况。脉道之气的测量指标是脉动的脉之律,而血气的测量指标是音和律。声音的某个音高,就是音之气;音高的系列,就是律之气。随着一呼一吸,经脉的一张一合,脉气在经脉里流动,就如波动琴弦一般,流经每一个节点相当于发出一个音,50周身循环下来,音律就形成了。肺控制呼吸,类似气的鼓风机一样。它象一个皇帝坐在朝堂之上,面对着各处大大小小的经脉,发出调节节奏的命令。五脏六腑的气,全部往上注入于肺,然后气从手太阴肺经而走。所以黄帝告诉我们说:气是从寸口而过,从表面脉象上看到的是脉息的十音体系,而里面反映的是八舍,指的是五脏六腑的情况。十音、八舍、再加上十二律,就是完整的脉诊体系。

— 关键解读 —

这一段是借音脉同律的问题对人体的循环生理结构进行了解说。一个好的中医医生必须是能将生理、病理、诊理、治理,四理贯通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这四理综合起来其实就是人理,再加上天理、地理,那就是医生中的战斗机了。不过天人合一,人理天理实为一理。人理中,生理是最基础的。基础永远是应用之母,基础越厚实,应用就越是能灵机自如。自然的,《扁鹊镜经》这么高端的医书,生理是免不了要讲的。

它所描述的人体循环有几个特征:

1.人体的循环网路是立体的:在这个上上下下前前后后的立体网络中,各条经脉气血汇合流通,循环无端。

2.人体内外是全息对应的:内里脏腑的气交点也就对应着外部经脉的会通点,气交点的盛衰与会通点的盛衰是关联呼应的。

3.经脉既走外表也走内里:内里脏腑的气交点也是经脉荣卫气所过的位置。

4.气血循环有两个大的体系,神机和气立:神机就是新陈代谢和物质交换体系,是气交生化之地,属于区域的概念;而气立是经脉循环系统,包括而不限于肺循环和体循环,是脉气流注之道,属于线路的概念。两者都是属于人体立体循环网络中的部分,是有交叉重叠的,只是功能描述倾向不同。

在这套生理理论的基础上,扁鹊提出了音息与脉息是同律同气的概念:

音息是声音之息,是脉道之气沿着气立系统的分支上出咽喉而形成的。息动脉应,脉动的脉之律是音息的测量指标。而脉息涵盖神机和气立两套系统,采用的音和律来测量,音为声的高下,为音高,测量气交生化的神机系统,而律与音息之律相同,测量的是脉气流经的气立系统。这个所同的气就是:肺司呼吸,气之橐籥也,朝会百脉,治节出焉。五脏六腑之气,皆上注于肺,气从太阴而行也。

再由此气出发,气从太阴而行就到了气口脉处。而同样的因为“人体内外是全息对应的”这个生理特点,就形成了气口脉脉诊体系的基础理论依据。仔细阅读起来,作者的思维逻辑是环环相扣的。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