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12369频道 12369频道
前两天,一个25-6岁的女孩找我,她是泌尿系统感染,腰痛,小腹坠胀,尿急,尿有刺痛,有灼烧感,尿液混浊有异味。她先自己煮鱼腥草喝,后吃八正颗粒,稍微缓解后,又复发。然后找一中医开药,开的是茵陈五苓散,也只是稍微缓解,然后病情反复。这样一个星期有余,仍然没有好。
患者相信中医,在决定去医院吃消炎药之前,找到我再试试中医。我看是猪苓汤证,就开了三幅猪苓汤,结果第一幅就大幅好转,三幅药不到就基本痊愈了。
这虽然是个小医案,但有此问题的女子不在少数。而且,我也一直在思考:我前面的中医明显是辩证错误,因为五苓散是针对外有太阳表证未解,内有水饮不能气化,水湿内停的情况,所以五苓散中除了有猪苓,泽泻和茯苓这些去水利湿的药外,还有桂枝解表,有白术气化中焦。然而,患者没有明显的表证,而且是下焦的水热互结,所以用五苓散就不对症了,应该用猪苓汤更合适。
那么,为什么有去热利尿通淋功效的八正颗粒也不管用呢?是中成药药量太轻,或者质量不可靠?还是猪苓汤除了清热利尿通淋,还有独特的用法和功效?
这里,有个重要信息前面没有提,那就是这个女孩因为平时手脚容易凉,就常期吃附子理中丸。这是个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首先,没有经过专业中医的严格辩证,因为平时手脚凉,就吃附子理中丸,是不合适的,而且是长期吃,就更容易出问题。
出什么问题呢?我们知道理中丸是“理中焦的”,主要针对太阴的虚寒(大体上属于现代医学的脾胃和肠道的区域),而加了附子之后,也能管下焦的虚寒(现代医学中肾和泌尿系统区域)。 简单来说,附子理中丸是个阳性热性的药,长期吃会导致阳盛阴亏,就是阴虚。可以是脾阴虚,可以是肾阴虚。阴虚就需要养阴的药,猪苓汤中哪个药能滋阴呢?是阿胶!
猪苓汤的组成为:猪苓,泽泻,茯苓,和滑石,这些都是中性或者寒性的祛热利水通淋的药物,还有一个就是滋阴的阿胶。
而八正颗粒含有瞿麦、车前子(炒)、萹蓄、大黄、滑石、川木通、栀子、灯心草、甘草,能清热,利尿,通淋。用于湿热下注,小便短赤,淋沥涩痛,口燥咽干。主要是实火的症状,对阴虚的水热互结当然也不对症。
经方家刘渡舟对猪苓汤做了非常精确的总结:治病必求于本。下焦蓄水之本,主要病变在于肾和膀胱。其中因肾阳虚寒,不能温阳化水而致水饮泛滥者,则用真武汤温阳祛寒以镇水;因热盛阴伤,水热互结于下焦者,则用猪苓汤清热育阴以利水。可见虽然都属下焦蓄水,但却有阴阳、表里、寒热的不同。
他认为猪苓汤证主要特点是肾阴虚+水热互结,因此要清热+利水+滋阴。
而且,他专门提到猪苓汤证的病人多“舌质绛,但舌苔反白”。该女孩的舌象正好是舌质绛,舌苔白略黄。
可见,正是长期服用附子理中丸导致阴虚有热,水热互结于下焦,出现现代医学所谓的泌尿系统的炎症,而猪苓汤乃对治的方剂。
从这个医案上,我只能感慨经方药物的组合堪称神奇!辩证如果对了,就效如拊鼓。
《伤寒论》是一本伟大的医学著作。它秉持道家思维,以依靠和调控人体本能的自愈力和免疫反应来治病,做到“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它的六经辨证是中医辨证论治的源头和典范。
中医的高明之处就是知道如何利用人体的自愈力来治病,而西医虽然做了大量细致的基础生理和病理科研,但一直有意无意地忽略自愈力,对人体强加干预,导致疗效差甚至医疗伤害,但它们的基础科研值得借鉴。
《伤寒论》也暗含很多现代生理、病理和感染与免疫学的内容。把这些生理,病理、感染与免疫学的内容引入《伤寒论》的解读,有助于现代人正确理解和学习《伤寒论》。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s://zydq.1006ss.com/?p=46023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