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药典》(2020年版)收载有“大黄”之名的仅有中药“大黄”。另有民间常用中药“土大黄”,多为地方标准收载。以下细说二者。
大黄:峻烈攻下号“将军”
大黄,药典品种,为蓼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根和根茎。大黄又名“将军”,言其功效。陶弘景言:“大黄,其色也。将军之号,当取其骏快也。”李杲亦云:“推陈致新,如戡定祸乱,以致太平,所以有将军之号。”大黄药材气清香,味苦而微涩,嚼之粘牙,有沙粒感。
大黄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言“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大黄性味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的功效。临床可用于实热积滞便秘、血热吐衄、目赤咽肿、痈肿疔疮、肠痈腹痛、瘀血经闭等,外用还可用于烧烫伤。
大黄苦寒,为泻下通便之要药,尤宜于热结便秘。如《伤寒论》大、小承气汤,将大黄与枳实、厚朴、芒硝等配伍,荡涤肠胃,主治里热积滞、大便燥结等。《医学衷中参西录》言大黄“善清在上之热,故目疼齿疼,用之皆为要药。又善解疮疡热毒,以治疔毒,尤为特效之药”。如《圣济总录》大黄汤,将大黄与枳壳、芍药、山栀同用,治眼暴热痛,眦头肿起。
生大黄较熟大黄泻下力强;熟大黄长于泻火解毒,用于火毒疮疡;酒大黄功善活血,且善清上焦血分热毒,用于目赤咽肿、齿龈肿痛;大黄炭则长于凉血化瘀止血,用于血热有瘀出血症。大黄用于泻下不宜久煎。大黄性味苦寒,易伤胃气,脾胃虚弱者慎用。又因其峻烈攻下、活血祛瘀,故孕妇、月经期、乳期妇女慎用。
土大黄来源多
“土大黄”之名始见于《图经本草》,据载“鼎州出一种羊蹄大黄,治疥瘙甚效,初生苗叶如羊蹄……亦呼为土大黄”。《本草纲目》言:“苏说即老羊蹄根也,因其似大黄,故谓之羊蹄大黄,实非一类,又一种酸模,乃山大黄也。状似羊蹄而生山上,所谓土大黄或指此,非羊蹄也。”据考证,《本草纲目》与《植物名实图考》中所言“羊蹄”与今之巴天酸模及皱叶酸模极相似,亦即酸模属的土大黄。
土大黄性味苦、辛,凉,归肺、大肠经。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祛瘀消肿、通便、杀虫的功效。土大黄药用始载于《质问本草》,言“治疥癣最效”“清热可敷火毒”。现也有不少地方习用“土大黄”,不过来源较多,其中酸模属的“土大黄”为主流。《安徽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19年版)收载的“土大黄”,来源于蓼科植物钝叶酸模的根。《河南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05年版)收载的“土大黄”则来源于蓼科植物巴天酸模或皱叶酸模的根。《贵州省中药材民族药材质量标准》(2003年版)收载的“土大黄”来源又有不同,来源于蓼科植物尼泊尔酸模、齿果酸模或羊蹄的根及根茎。中成药清火养元胶囊、止血片有用土大黄组方入药。
其他入药“大黄”
《青海省藏药炮制规范》(2010年版)收载有“亚大黄”,来源于蓼科植物小大黄的全草,气清香,味淡。其性味苦、酸,寒,有清胃肠积热、泻下的功效。《甘肃省中药材标准》(2020年版)收载的“河套大黄”,来源于蓼科植物多年生草本河套大黄的根及根茎,气微臭,味苦而微涩。其性味甘、寒,有凉血解毒、逐瘀消肿的功效,用于高血脂、消化道炎症及出血。河套大黄含有大黄素、谷甾醇、土大黄苷等化合物。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河套大黄除无致泻作用外,具有类似于大黄的止血、抗菌、消炎等作用。值得注意的是,河套大黄不可作为大黄或大黄的代用品入药,仅作为提取制剂的生产原料。(邓力 四川省成都市中草药研究所)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s://zydq.1006ss.com/?p=35793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