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有言:“经脉者,决死生,处百病,不可不通 ”人体经络如同大地上的河流,水流畅通则万物生发,河道淤塞则生机凋零。
现代人久坐、焦虑、熬夜成习,经络堵塞已成“隐形病根”。本文以十二经络为脉络,结合《内经》智慧与实用手法,助你“自辨其堵,自愈其疾”。
一、肺经:呼吸的“守门人”
位置:起于锁骨下窝的中府穴,沿手臂内侧前缘延伸至拇指端的少商穴。
作用:主呼吸,通皮毛,与悲伤情绪相连。《内经》称“肺朝百脉”,气血由此输布全身。
堵塞信号:易感冒、咽喉肿痛、肩背僵硬。
按揉法:用拇指从云门穴向少商穴推揉,重点按压孔最穴(前臂内侧),每日3次,每次2分钟,可宣肺气、止咳喘。
二、大肠经:浊气的“搬运工”
位置:始于食指外侧商阳穴,沿手臂外侧上行至鼻翼旁的迎香穴。
作用:“大肠者,传道之官”,专司排泄糟粕,清体内热毒。
堵塞信号:便秘、皮肤粗糙、牙龈肿痛。
按揉法:用力掐按合谷穴(虎口处)与曲池穴(肘横纹外侧),以酸胀感为度,晨起空腹操作最佳,助排宿便、亮肤质。
三、胃经:气血的“粮道”
位置:从瞳孔正下方承泣穴向下,经胸腹、大腿前侧至第二脚趾的厉兑穴。
作用:“胃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胃经堵则“卧不安”。
堵塞信号:胃胀反酸、面部松弛、膝盖冷痛。
按揉法:晨起握拳敲打大腿前侧(髀关至足三里),或用掌心顺时针揉腹10分钟,消食积、升清气。
四、脾经:湿气的“克星”
位置:起于大脚趾内侧隐白穴,沿小腿内侧上行至胸侧大包穴。
作用:“脾主运化”,统摄血液,化湿如阳光蒸腾晨露。
堵塞信号:舌苔厚腻、下肢浮肿、思虑过度。
按揉法:点按三阴交(内踝上3寸)与血海穴(膝盖内侧上方),睡前揉3分钟,祛湿消肿、安神助眠。
五、心经:神明的“殿堂”
位置:从腋窝极泉穴沿手臂内侧后缘至小指端的少冲穴。
作用:“心主血脉,藏神明”,心经畅则神志清明。
堵塞信号:心悸胸闷、失眠多梦、掌心潮热。
按揉法:轻拍心经循行线,重点按压神门穴(腕横纹内侧),午时(11-13点)操作最佳,宁心安神。
六、小肠经:清浊的“筛子”
位置:从小指外侧少泽穴沿手臂外侧后缘上行至耳前听宫穴。
作用:“小肠受盛化物”,分离营养与废渣,如同淘金。
堵塞信号:肩颈酸痛、耳鸣耳聋、吸收不良。
按揉法:揉按后溪穴(握拳掌纹末端)与天宗穴(肩胛骨中央),配合转肩动作,缓解“电脑肩”。
七、膀胱经:身体的“排污渠”
位置:从内眼角睛明穴沿头背下行,经腿后侧至小趾端的至阴穴。
作用:“膀胱经主一身之表”,排毒祛寒,护卫阳气。
堵塞信号:腰背僵硬、畏寒怕冷、眼疲劳。
按揉法:用掌根推揉脊柱两侧(从大杼穴至八髎穴),或艾灸委中穴(膝窝中央),驱寒排湿。
八、肾经:生命的“火种 ”
位置:起于足底涌泉穴,沿腿内侧上行至锁骨下的俞府穴。
作用:“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主骨,肾经虚则“发堕齿槁”。
堵塞信号:腰膝酸软、耳鸣脱发、手脚冰凉。
按揉法:睡前搓热涌泉穴,点按太溪穴(内踝后方),补肾气、暖四肢。
九、心包经:情绪的“闸门”
位置:从乳头外侧天池穴沿手臂内侧中线至中指尖中冲穴。
作用:“代心受邪”,保护心脏,疏通郁结之气。
堵塞信号:胸闷胁痛、烦躁易怒、手臂麻木。
按揉法:从腋下至掌心推揉心包经,重点按压内关穴(腕横纹上2寸),疏肝解郁。
十、三焦经:水道的“调度官”
位置:起于无名指外侧关冲穴,沿手臂外侧中线绕耳后至眉梢丝竹空穴。
作用:“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调控全身水液。
堵塞信号:偏头痛、水肿、内分泌失调。
按揉法:揉按外关穴(腕背横纹上2寸)与翳风穴(耳垂后方),调节代谢。
十一、胆经:决断的“先锋”
位置:从外眼角瞳子髎穴沿身体侧面下行至第四脚趾足窍阴穴。
作用:“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主决断,助消化。
堵塞信号:偏头痛、口苦、肋骨胀痛。
按揉法:敲打大腿外侧(风市穴至阳陵泉),晨起操作,利胆气、消郁结。
十二、肝经:气血的“调停者”
位置:起于大脚趾外侧大敦穴,沿腿内侧上行至胸胁期门穴。
作用:“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肝经堵则“郁而化火”。
堵塞信号:眼睛干涩、月经不调、凌晨易醒。
按揉法:睡前推揉大腿内侧(从曲泉穴至阴包穴),配合深呼吸,解肝郁、明目润肤。
通经络即养命
《内经》云:“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晨起敲胆经升阳气,睡前推肝经降虚火,午间揉心经安神明。每条经络都是身体的自愈密码,按揉时以“酸胀得气”为佳,若出现打嗝、排气,正是“浊气外散”之兆。
日常锦囊
– 久坐时轻捶膀胱经,腰背如卸千斤担;
– 焦虑时按压内关穴,心绪渐平似静潭;
– 坚持月余,或能体会“经络如春溪,气血自潺潺”的轻盈。
大道至简,疏通经络从非难事——你的双手,本就是最温柔的“药”。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51410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