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听百家言—汇集名家伤寒论条文注解】第63条 邪热壅肺作喘 麻杏石甘汤
2024
05-29

【听百家言—汇集名家伤寒论条文注解】第63条 邪热壅肺作喘 麻杏石甘汤

郑老叟整理 大龄岐黄学童 2024-04-05 10:50 广东


[63]  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发汗后喘,当作桂枝加厚朴、杏仁汤,汗出则喘愈。今汗出而喘,为邪气拥甚,桂枝汤不能发散,故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有大热者,内热气甚也;无大热者,表邪必甚也。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以散其邪。

《内经》曰: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风气通于肝,风邪外甚,故以纯甘之剂发之。


卢之颐《仲景伤寒论疏钞金錍》:盖无汗,法当喘,汗出而喘者,有似白虎证之汗流喘喝,但无烦渴两证耳。无大热者,谓无痞满燥坚之大热,是以喘犹在表,汗出近标,故可转与石膏,逆标而从本;复与麻黄、杏仁,逆本而从标;甘草在本,承制本气之为亢,在标,防御金火之相刑,所谓奇之不去偶之,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取之。


柯琴《伤寒论注》:【与162条合论】二条”无”字,旧本讹在”大热”上,前辈因循不改,随文衍义,为后学之迷途。仲景每于汗下后表不解者,用桂枝更汗而不用麻黄。此则内外皆热而不恶寒,必其用麻黄汤后寒解而热反甚,与”发汗,解,半日许复烦,下后而微喘者”不同。发汗而不得汗,或下之而仍不汗喘不止,其阳气重也。若与桂枝加厚朴杏仁汤,下咽即毙矣,故于麻黄汤去桂枝之辛热,加石膏之甘寒,佐麻黄而发汗,助杏仁以定喘。一加一减,温解之方,转为凉散之剂矣。未及论症,便言不可更行桂枝汤,见得汗下后表未解者更行桂枝汤,是治风寒之常法。


柯琴《伤寒论翼》:石膏为清火之重剂,青龙、白虎皆赖以建功,然用之不当,适足以召祸。故青龙以无汗烦躁,得姜、桂以宣卫外之阳;白虎以有汗烦渴,须粳米以存胃中之液。今但内热而无外寒,故不用姜、桂。喘不在胃而在肺,故不需粳米。其意重在存阴,不虑其亡阳也。故于麻黄汤去桂枝之监制,取麻黄之专开,杏仁之降,甘草之和,倍石膏之寒,除内蕴之实热,斯溱溱之汗出,而内外之烦热与喘悉除矣。


尤怡《伤寒贯珠集》:发汗后,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其邪不在肌腠,而入肺中。缘邪气外闭之时,肺中已自蕴热。发汗之后,其邪不从汗而出之表者,必从内而并于肺耳。故以麻黄、杏仁之辛而入肺者,利肺气,散邪气;甘草之甘平,石膏之甘辛而寒者,益肺气,除热气。而桂枝不可更行矣。盖肺中之邪,非麻黄、杏仁、不能发;而寒郁之热,非石膏不能除;甘草不特救肺气之困,抑以缓石膏之悍也。


徐大椿《伤寒论类方》: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即汗不可再汗,津液不可重伤。汗出而喘,尚有留邪在肺,故汗出而喘。无大热者,邪已轻也。可与此汤。汗出故用石膏,喘故用麻、杏。


陈修园《伤寒论浅注》:且汗、吐、下不如法而误施之,既已增病,亦恐伤及五脏之气。先以热邪乘肺言之:盖太阳之气与肺金相合而主皮毛。若麻黄证标阳盛者,竟用桂枝汤啜粥以促其汗,发汗后,切不可更行桂枝汤,何也?桂枝之热虽能令其汗出,而不能除麻黄本证之喘,究竟汗为热汗,而麻黄本证之汗未尝出也。无大热者,热盛于内,上乘于肺,而外热反轻也,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主之。取石膏止植树桂枝热逼之汗,仍用麻黄出本证未出之汗也。

此一节,言发汗不解,邪乘于肺而为肺热证也。


黄元御《伤寒悬解》:汗后表寒未解,郁其肺气,热蒸皮毛,窍开而不能透泄,故汗出而喘,表得汗泄,故外无大热。麻黄发表,杏仁降逆,石膏清金,甘草培土,则表里俱解矣。此大青龙证之轻者以在汗后,故不用青龙。

汗后不可更行桂枝,亦大概言之,他如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可更发汗,宜桂枝汤,未尝必禁桂枝也。


张志聪《伤寒论集注》:此言在表之邪不解,内乘于肺而为喘也。以桂枝汤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盖太阳之气主皮毛,而肺气亦主皮毛。若汗出而喘,乃肌腠虚而表邪未解,致内薄于肺而为喘。无大热者,太阳标阳内乘也。标阳内乘,肺气怫郁,治宜直达太阴之肺气于皮毛,发越太阳之标阳而外出,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主之。金氏曰;”汤方解义,与越婢汤大略相同。”


方有执《伤寒论条辨》:更行,犹盲再用,不可再用桂校汤,则是已经用过所以禁止也。盖伤寒当发汗,不当用桂枝,桂枝固卫,寒不得泄,而气转上逆,所以喘益甚也。无大热者,郁伏而不显见也。以伤寒之表犹在,故用麻黄以发之,杏仁下气定喘,甘草退热和中,本麻黄正治之佐使也。石膏有彻热之功,尤能助下喘之用,故易桂枝以石膏,为麻黄汤之变制,而太阳伤寒,误汗转喘之主治,所以必四物者而后可行也。


程应旄《伤寒论后条辨》:以其人原见寒喘之证,用桂枝汤发汗,汗虽出而喘仍不除,其汗出而喘也,虽无大热之在表,亦无大热之在里,则知喘属麻黄汤之本治,而汗乃肺金为辛热所伤,逼蒸成汗,非风伤卫之自汗也,其脉必浮数可知。不可更行桂枝汤,仍可与麻黄汤以解表,去桂枝之热,而加石膏之凉,此亦脉浮数者,可发汗之一征也。


吴谦《医宗金鉴》:太阳病,下之后微喘者,表未解也,当以桂枝加厚朴杏仁汤,解太阳肌表,而治其喘也。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下利脉促,汗出而喘,表未解者,当以葛根黄连黄芩汤,解阳明之肌热,而治其喘也。今太阳病发汗后,汗出而喘,身无大热而不恶寒者,知邪已不在太阳之表;且汗出而不恶热,知邪亦不在阳明之里。其所以汗出而喘,既无大热,又不恶寒,是邪独在太阴肺经,故不可更行桂枝汤,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发散肺邪,而汗、喘自止矣。


喻嘉言《尚论篇》:【与75条合论】误用桂枝固卫,寒不得泄,气逆变喘,本当用大青龙汤,此于汤中除去桂枝、姜、枣者,以已经一误,不可再误,驭药之严也。然有大热者,恐兼里证,若无大热,其为表邪实盛可知。故变青龙之制,为麻杏甘石,乃为的对也。饮水多者,内有大热则能消之,汗后里证未具,内无大热,故饮水多者,水气上逆,必为喘也;以水灌其外,冷气侵肤,与内邪相搏,亦主喘也,即形寒饮冷伤肺之意。但伤肺乃积渐所致,此不过偶伤耳,治法要不出麻杏甘石之外。见内饮水多,外行水灌,皆足以敛邪闭汗,不独误行桂枝汤为然矣。


程知《伤寒经注》:由中风之误下而喘用桂枝加厚朴杏子观之,则知此之用麻黄加石膏,亦为伤寒误下而喘也。盖伤风用桂枝,伤寒用麻黄,乃确然不可移易之定法。误下则表证未除,故中风之喘,仍用桂枝加朴杏,伤寒之喘,仍用麻黄加杏膏也。仲景恐人以伤寒已得汗之证认为中风有汗而误用桂枝,故示禁焉。


钱潢《伤寒溯源集》:因邪热在肺,或时有微热,未可知也。然非若表里有邪之热,故曰无大热也。李时珍云:麻黄乃肺经专药,虽为太阳发汗之重剂,实发散肺经火郁之药也。杏仁利气而能泄肺,石膏寒凉,能肃西方金气,乃泻肺肃肺之剂,非麻黄汤及大青龙之汗剂也。世俗不晓,惑于《活人书》及陶节庵之说,但见一味麻黄,即以为汗剂,畏而避之。不知麻黄汤之制,欲用麻黄以泄营分之汗,必先以桂枝开解卫分之邪,则汗出而邪去矣。所以麻黄不与桂枝同用,止能泄肺邪,而不至大汗泄也。观后贤之麻黄定喘汤,皆因之以立法也。


秦之桢《伤寒大白》:大凡汗出而喘,似太阳中风桂枝汤症,深恐误用桂枝,故曰若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即自汗喘热之表症,若身无大热,但可用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盖麻黄与石膏同用,化辛温而为辛凉。麻黄同石膏,不惟散表,兼能清肺定喘。石膏得麻黄杏仁,不惟清肺,兼能散表。


高学山《伤寒尚论辨似》:此当与本篇第八条“发汗解,半日复烦,脉浮数者,可更与桂枝汤”参看,盖谓发汗后,又有不可更行桂枝汤者,如此条是也。夫汗出似自汗,无大热似表尚未解,加之以喘,恐认为桂枝加厚朴杏仁汤,故以此汤正之。然其治重在喘,不重在热,盖太阳伤寒,多有热逼胸分,肺与胸中为表裹,则肺受热邪,常烊而驰,猝以凉水击之,则寒包其热,故肺叶拳紧而喘矣。用麻杏以利肺水,以治饮水、水灌之客寒,用石膏者,特取其治肺中之余热,且以汗后汗出,并镇麻黄之发越耳。


吕震名《伤寒寻源》:此即麻黄汤去桂枝而加石膏也,即用以治发汗及下后,汗出而喘之证,然必审无大热,方可用之。有大热者,恐兼里证,无大热者,明是表邪未撤,留恋在肺。肺主卫,故仍宜麻杏直泄肺邪,去桂枝者,辛热之性,不宜再扰动营血也。加石膏者,降肺金清肃之气,用以生津而保液也。


文通《百一三方解》:此专开三焦,凉降肺气之方也。麻黄提三焦而使水气达于表,杏仁降肺气而使水气下于里,甘草凉胃,石膏凉肺,则化源清而热水行矣,若肺寒咳嗽者,断不可服,此乃治肺热作喘之神剂耳。


王子接《绛雪园古方选注》: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治寒喘也。今以麻黄石膏加杏子,治热喘也。麻黄开毛窍,杏仁下里气,而以甘草载石膏辛寒之性,从肺发泄,俾阳邪出者出,降者降,分头解散。喘虽忌汗,然此重在急清肺热以存阴,热清喘定,汗即不辍,而阳亦不亡矣。观二喘一寒一热,治法仍有营卫分途之义。


张锡驹《伤寒论直解》:自此以下五节,因误施汗吐下,以致伤五脏之气也。此节言发汗不解,邪热内乘于肺而为肺热之症。太阳之气,上与肺金相合而主皮毛。发汗后,以桂枝汤发汗之后也;不可更行桂枝汤,以病不在肌也;汗出而喘,肌腠虚而内乘于肺也;无大热者,外无标阳之热也。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达肺气于皮毛,发越标阳而外出。


舒驰远《伤寒集注》:下后,桂枝汤未始不可行也。太阳上篇第三十二条,下后固已行之,太阳中篇第二十九条,下后而又行之,此皆经常之法。无端创此而欲乱之,是何心哉?


章楠《伤寒论本旨》:前条言发汗后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余邪多在表分,故更用桂枝汤解表,此言不可更行桂枝汤者,以汗出而身无大热,其表已解,余邪入裹化热,壅闭肺气而喘,故用麻黄开肺窍,杏仁利肺气,石膏清热,甘草和中,载住石膏,勿使重而下走,以清上焦之热,此大青龙之变制也。

此方治汗出而喘无大热者,汗出则表气已通,故身无大热,因其裹邪化热,闭塞肺窍而喘,恐麻黄发表迅速,故先煮减水二升,以缓其性,使与诸药和合,而内开肺窍,则甘草载住石膏清热,佐杏仁利气,俾气降窍通,热去喘定,而汗自止矣。


陈伯坛《读过伤寒论》:本条桂枝又可息肩矣。同是发汗后,上条加味入桂枝,本条加减主麻黄;上条不曰不可更行麻黄汤,本条不明言参用麻黄汤。麻黄但不置可否,桂枝则未免招人青白眼矣。夫岂人人艳说桂枝哉?曰不可更行桂枝汤,何其酷肖庸工声口乎。是句篇内仅两见,此外可行桂枝者何限?况词句乃倒装文体,含下二语,着眼在个"喘"字,特借镜桂枝证之变相写太阳,非奚落桂枝也。太息太阳被热邪驱之入皮里,手太阴无术以开太阳,转类热邪故与手太阴为难也。书汗出而喘,出汗非太阴开乎哉?无如开放皮外者汗,而收紧皮里者邪,皮外开则肺叶无从阖,开之正欲迎太阳以出也;皮里阖则肺喉无从开,阖之正以避热邪之入也。开阖不两应而两左,则与无汗而喘异,彼证无汗以舒其喘,因喘愈窒其汗,肺喉肺叶无开机也。亦与喘而汗出异,彼证非喘不能鼓其汗,得汗自能松其喘,肺喉肺叶有开机也;本证汗不闭而喘闭者也。假令有大热,否或发热,则阳浮热亦浮矣。乃曰无大热,热邪与皮外尚隔一层,且太阳逼仄在热邪之后,更隔皮外多一层,手太阴遑能收回却邪之汗,保障太阳乎?抑太阳望天气而呼吁,徒令手太阴爱莫能助乎?有汤在,上条再造太阳于足太阴之脏中,则治邪为缓图;本条拯救太阳于手太阴之皮里,又治邪为急务。曰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主之,既主之矣,"可与"二字又何义?诸药俱打人手太阴作用,不啻为太阴受邪而设。不治太阳治太阴,看似不可与,却可与也。不独不行桂枝汤,并非与麻黄汤在言外也。

命方何以不曰麻黄去桂加石膏汤耶?发汗后麻黄汤证已过去矣。假令不避麻黄汤之名以命方,岂非无汗而喘主麻黄,汗出而喘亦主麻黄乎?然使尚有更发汗之足言,就令麻长于桂,亦不举桂焉已。何至绝桂太甚乎?吾谓热邪直欲陷麻、桂于必败之地,在不更行麻黄者,或以汗后故,行桂枝则失于察觉未可知。曰不可更行桂枝汤,殆谓不可更中热邪之计云尔。上文反以桂枝汤以攻其表,非曾为伤寒所给乎?麻、桂皆开太阳之主剂,无论解表解外,无非开太阳以外向,不过麻黄藉天气之降,以降力取汗,则从下发到上;桂枝藉地气之升,以升力取汗,则从上解到下,致有别耳。本证特麻、桂条下未之见也,麻黄汤非用以发动皮里之热,倘有发而无收则汗甚;桂枝汤非用以维系皮里之阳,倘系之而不解则喘甚。即或麻黄汤加石膏,则药力过于出,非击中热邪也。否或立本汤无麻黄,又药力过于入,反击中太阳也。是不独桂枝汤有未当,凡针对太阳立方仍未当,法惟另从手太阴方面着手眼,其斯为禁桂而非贬桂之微旨软?本汤岂脱胎麻黄汤哉?特为援助太阴肺而设。麻开肺叶,杏开肺喉,石膏便向皮肉相连之处下攻击,令太阳受诸药之赐而不惊者,有甘草为保障也。汗出果无虑耶?热除汗自止,且太阳出又何不外固之有,比诸大青龙汤又何如?彼方于麻、桂两方中加石去芍,从胸彻背,破空而出,度非手太阴所能驾驭,言取微似汗者慎也。桂枝二越婢一又如何?彼方于麻、桂两方中去杏加石,迎阳归舍,相曳而行,都非手太阴为之节制。言不可发汗者亦慎也,二方皆汗剂之变方,本方则与汗剂无涉,汗不汗无较量也。方末一本有"黄耳杯"三字,汪苓友云想系置水器,吾谓当系量水器,取限制之义。楚人谓限不得曰杯治,可悟二升药大有分寸,初服则气浮于味,尽服则味余于气,取一升之气,留一升之味,非止防逾量也。碎石膏加绵裹者,亦取其受气于天,味重固坠,质重亦坠故也。


陆渊雷《伤寒论今释》:行,用也。发汗后,表未尽者,当用桂枝汤更发之。亦有不可更用桂枝汤者,其证汗出而喘,无大热者是。盖本是呼吸器病,有喘咳为主证,故发汗剂仅能略解表热,不能恰中病情,此与小青龙汤之“伤寒表不解”同一事理。二方亦同为治呼吸器病之主方,惟彼属寒,此属热,又不治胸膜炎而已。汗出而用麻黄,无大热而用石膏,或疑经文有误,今考本论,麻杏甘石证两条,皆云“汗出而喘,无大热”,知非传写错误。又,本方即《金匮》越婢汤去姜、枣加杏仁。越婢汤证云: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加术汤证云:腠理开,汗大泄。《千金·肉极门》解风痹汤、西州续命汤,皆君麻黄,其证皆云汗大泄。解风痹汤且云:麻黄止汗通肉。《外台》引《删繁》同。是知汗出者不必禁麻黄,无大热者不必禁石膏矣。凡言汗出禁麻黄者,惧其放散体温,汗多亡阳也;无热禁石膏者,惧其遏制造温也。今考仲景用麻黄诸方,欲兼放散体温者,必合桂枝,不合桂枝,则但治喘咳水气;用石膏诸方,欲抑制造温者,必合知母或麻、桂(惟麻黄升麻汤可疑,证亦不具),不合知母、麻、桂,则但治烦渴。方药之用,因其配合而异,岂可拘拘于一味之宜忌乎?吉益猷《气血水药征》云:麻黄合杏仁,则治疼痛及喘;合桂枝,则治恶寒无汗;合石膏则治汗出。斯言得之。


刘世祯《伤寒杂病论义疏》:此示发汗后,寒热内陷气府之候(寒热,指寒与热两邪杂合,所谓寒包热者是也)。发汗,谓自病不药得汗,或医发其汗者皆是,汗后余邪未解,或半日许复烦,有继桂枝法以达荣郁之例,此其常也。但发汗后,亦有不可更行桂枝汤者,因其人肺素有热,火郁则皮毛易疏,医不辨发汗之后(即自发汗,亦初起即有汗也),腠理已开,与太阳中风之初自汗恶风,卫泄而荣气仍郁者,病机不同,若更以桂枝法温达气,助津液外泄,必令汗出肺燥而喘,因汗出而喘,外寒即乘腠泄肺张之际,由息入肺,束其内热,汗后复感,成寒热蓄积于肺之候,脉象必大而按浮,自汗且喘,外证当有发热,兼恶寒口渴,虽有汗,但微微似汗,此初起为寒多热少之证,徒发汗以攻表,更继辛温,内燥荣气,治不得法,致令邪乘虚入,寒热内陷,虽外有微汗,而在里(指肺言之)之余邪未解,宜以麻杏甘石法主之。麻黄散发外感之寒,石膏清降内蓄之热,杏仁下气,甘草和中,一法而表里寒热俱解。所谓无大热者,谓身无大热(寒热内陷,故外无大热),身大热便转属阳明(当用白虎法治之)。不恶风寒者,麻黄不中与也。此证由皮毛素疏,故易复感,得汤中病即止,不可过剂,过服则表气虚而大汗出。若胃气素弱者,即今里气不守而为下利,当平脉以权救逆之治。假令脉大而浮,应指不鼓,而证象悉具,当用麻杏甘石法者,可小其剂,佐人参、五味以制多汗之变,亦化裁之例也(按此证太阳上篇,亦列一条,其证为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治全同,惟一在汗后,一在下后,盖下后一条,为初起热多寒少,当表里两解,徒下之以攻其里,令余邪未解,下早内陷于肺,脉象当濡弱而紧,久按之渐大可辨,余邪内陷,与汗后复感,病之来因不同,汗后、下后,所以误治之逆亦不同,而终致寒热蓄积于肺之变则同,故同以一法治之。学者当参互比类,于一贯之旨,思过半矣)。


曹颖甫《伤寒发微》:若服麻黄汤后,汗出而喘,岂有更行桂枝汤之理?此本无待烦言者,仲师言此,特欲辨发汗后更见何证耳。使汗出而喘,壮热不解,则为胃热上冲肺部而喘,病邪已属阳明,直可决为白虎汤证。惟其身无大热而喘,仍为肺气不宣,故宜麻杏石甘汤,麻黄汤去桂枝以疏达肺气,加石膏以清里热,则表里和而喘定矣。


张锡纯《张锡纯论伤寒》:夫中风、伤寒、温病特立三大提纲,已并列于篇首,至其后则于治中风、治伤寒之方首仍加提纲,以彼例此,确知此节之文原为温病之方,另加提纲无疑,即麻杏甘石汤为治温病之方无疑也。盖当仲景时,人之治温病者,犹混温病于中风、伤寒之中,于病初得时,未细审其发热不恶寒,而以温热之药发之,是以汗后不解。或见其发热不恶寒,误认为病已传里,而竟以药下之,是以百六十三节,又有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云云。所稍异者,一在汗后,一在下后,仲景恐人见其汗出再误认为桂枝证,故切戒其不可更行桂枝汤,而宜治以麻杏甘石汤。盖伤寒定例,凡各经病证误服他药后,其原病犹在者,仍可投以正治之原方,是以百零三节云,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小柴胡汤。以此例彼,知麻杏甘石汤为救温病误治之方,实即治温病初得之主方,而欲用此方于今日,须将古之分量稍有变通。

方中之义:用麻黄协杏仁以定喘,伍以石膏以退热,热退其汗自止也。复加甘草者,取其甘缓之性,能调和麻黄、石膏,使其凉热之力融合无间以相助成功,是以奏效甚捷也。此方原治温病之汗出无大热者,若其证非汗出且热稍重者,用此方时,原宜因证为之变通,是以愚用此方时,石膏之分量恒为麻黄之十倍,或麻黄一钱、石膏一两,或麻黄钱半、石膏两半。遇有不出汗者,恐麻黄少用不致汗,服药后可服西药阿司匹林瓦许以助其汗,若遇热重者,石膏又可多用。曾治白喉证及烂喉证(烂喉痧证必兼温病,白喉证,亦多微兼外感),麻黄用一钱,石膏恒重至二两,喉证最忌麻黄,而能多用石膏以辅弼之,则不惟不忌,转能借麻黄之力立见奇功也。至于肺病之起点,恒有因感受风温,其风邪稽留肺中化热铄肺,有时肺中作痒,即连连嗽喘者,亦宜投以此汤,清其久蕴之风邪,连服数剂其肺中不作痒,嗽喘自能减轻,再徐治以润肺清火利痰之剂,而肺病可除矣。盖此麻杏甘石汤之用处甚广,凡新受外感作嗽喘,及头痛、齿痛、两腮肿痛,其病因由于外感风热者皆可用之,惟方中药品之分量,宜因证变通耳。


承淡安《伤寒论新注》:发汗后再用桂枝汤者,屡见不鲜。此则云不可更行桂枝汤者,非中风证,乃风温证也。风温亦为伤寒之一。风温证为产热功能异常亢进,血热沸腾,故不能再用桂枝之辛温强心壮热也。汗出为散热功能亢进。喘为肺中发炎,热郁欲泄。无大热者,以有汗出,表层之热随汗排泄,按之不觉其大热也;非无大热,热郁于肺中也。故病之症结,乃在于肺。故以麻黄扩张肺管,使肺中之郁热得以排泄;用石膏消肺中发炎,杏仁下气平喘,甘草缓肺急迫。

本条为拟似流行性之肺炎证,中医称为风温。冬春天时温燥,每多此病尤以幼孩发生者为多。就过去随侍先君,每年必遇此症,即以本方为特效剂;有痰声者,兼用牛黄夺命散(方出《幼幼集成》),无不立效。但见面白带青,鼻翼煽动,呼气不温者不治。

无汗者,得用麻黄。此有汗出而亦用麻黄者何也?曰:此为用药配合之妙。《气血水药征》曰:“麻黄合杏仁治疼痛而喘,合桂枝治恶寒无汗,合石膏则治汗出。”盖麻黄不特发汗,主要乃在扩大支气管,使肺中之痰热易泄。本条所言之风温与第八条所言之风温不同,彼为神经系之病,此为呼吸系之病,不得互混,特提明之。本方之脉证、舌证:脉当为浮数;舌当质红而苔薄白。


苏世屏《伤寒论原文真义》:本论名词通例,解表、攻表、救表、解外、解肌,皆为桂枝汤所独用,麻黄汤无与焉,唯发汗二字,则桂枝与麻黄二方同用,是麻黄独以发汗为主也,桂枝亦称发汗者,乃别有原因,代行麻黄而已,今发于本阴,其机为阖,其寒邪从标阳之热化,陷入肺中,医者误以温剂之麻黄汤,发其汗后,病仍不解,又以为汗后不解,有服桂枝汤则愈之例,师特提示之曰不可更行桂枝汤。以桂枝汤条下,原无喘证,误服之,是以热攻热,此因热蒸于肺,肺主皮毛,故迫使汗出,肺叶挺举,则肺胀而作喘。外无大热,而内实有大热者,宜变易麻黄汤为寒剂,去桂加石膏,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疏肺气,清里热主之。

本方即麻黄汤,去桂枝之辛温补阳,换石膏之辛寒清热,以石膏色白入肺,纹似肌理,内以清凉肺胃,外以清凉肌肤,又以杏仁佐麻黄,从肺以开出皮毛,使燥热之邪,从内以达外。唯石膏质重性沉,又得甘草之大甘人胃,缓以留之,则药力可以持久,而热尽解,此方之功用,善用之,则泛应不穷,能治温病暑病,肺胀喘咳,及小儿发热,忽然痉厥,昏迷痰涌等证,卓著成效。较之银翘桑菊,诚有泰山之于坵垤者也。


陈逊斋《伤寒论改正并注》:《论》云“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即此证也。风温病,热乘肺,而火克金。汗出,即肺热外泄也。喘逆,即肺热上壅也。身大热,肺主皮毛也。风温以辛温为大禁,故不可用桂枝汤,恐阳盛则毙也。仲景于风温证,未尝出方,此正补叙风温方也。


朱壶山《伤寒论通注》:太阳病,无论伤寒、中风,皆当发汗,不过无汗用麻黄汤,有汗用桂枝汤,定法也。此节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观“更行”二字,是用桂枝汤发汗无疑。观汗出而喘,是麻黄证未罢。证明是应用麻黄汤,而误用桂枝无疑。肌肉有热,又合姜、桂,加热外蒸,所以汗出。是汗出为阳明郁热之外蒸,喘是寒迫肺气之上逆。皮肤无大热者,阳明主热欲内向,几成太阳阳明合病之巨证。丹波氏饮热迫肺之论,陈修园肺热之说,均嫌未当。方用石膏重镇深入,以清肌肉之热,随同麻黄外出作汗而解,且石膏与麻黄并用,表无余寒,里不留热,内热一去,阳不外越,自然汗止。即用杏仁引肺气下行以定喘,诸病除矣。然一寒一热,一出一入,未免防害中气,再用甘草以和缓其作用,当然有益脾胃,庶邪尽而正亦不伤。此汤药只四味,应用无穷,变通化裁,存乎其人。陈元犀借治风温之说,柯韵伯温病主剂之论,皆按此方之量者也。《评释》者谓汗出为汗腺分泌之兴奋,喘为呼吸之窘迫,用麻黄弛缓气管支之肌肉,杏仁镇静呼吸之中枢石膏可减一般植物性神经系统之兴奋,是以喘止。止则碳酸分压减,发汗中枢熄,自然汗出不治止矣。故汗出者不禁麻黄,无大热者亦不禁石膏云云。其论喘、汗无甚意味,而末四句亦颇中肯。《今释》者言惧其放散体温,禁麻黄,惧其过制体温,禁石膏。虽与此节无关,却不大背事实,《评释》者斥为不知药理作用,过矣。


包识生《伤寒论讲义》:汗后邪虽未罢,恐传他经;邪纵已罢,亦妨伤正治法不同,故曰不可与桂枝汤也。汗出,阴气外泄也,喘邪伤肺脏也。无大热者,邪在局部故也。

此言汗伤肺脏化热之治法也。按汗后伤表,表为太阳所主,为皮毛,肺脏亦主皮毛,故伤肺则肺气作喘而汗出。然必无大热,非白虎之症,方可与麻杏甘膏治之也。


冉雪峰《冉注伤寒论》:按太阳病,服麻黄汤后,可服桂枝汤。服桂枝汤后,不可服麻黄汤。是发汗后,病未全解,正当更行桂枝汤。本条并未叙列证象,兜头即标出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下这一个肯定断语。这是倒装句法。所以不可发汗的道理,在下文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八字。麻黄汤、大青龙汤,均有喘证,但喘因汗闭,汗出喘当愈。今汗出而喘,则明其为内因,而非外因,无大热则明其为内热重,而外热并不重。两句连释,汗是热外逼,喘是热上冲,无大热,外的热不大,与外的关系即不大,即是内热,就不可更行桂枝汤。所以序例说,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或谓阳即盛,何以又云无大热。日一是在发汗后,表已松缓,热渐减退。一是邪已内搏,热壅于内,不显于外。惟外无大热,正以形其内热的大。于何知之,即于汗出而喘知之。由此看来意旨十分明了。开始即明标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并不稍嫌唐突,各注诠说,只在药与病的方面求,未在药与方的方面求,且未在方与生理的方面求,所以尚多扦格。须知方成无药,通于无穷,麻黄辛温开发,能刺击神经末稍,增高血压,血中水份外出,经汗腺则为汗。下出,经玛氏囊则为尿。所以麻黄发汗,又能利尿。麻黄汤用桂枝。助其挥发外出则发汗。本方用石膏,引其清降下泄,则利小便。所以麻杏甘石汤能发汗,又能止汗。伤寒内郁为热者可用,温病热自内发者亦可用。无汗表未解者可用,有汗表未尽解者亦可用,在学者体会如何,运用如何,会而通之,头头是道。


刘绍武《刘绍武讲评伤寒杂病论》:

正误补缺:由原文“不可更行桂枝汤”可知,已用桂枝汤发汗。桂枝汤发汗后,病证不除,汗出而喘仍在。从“可与”二字看,说明原证麻杏石甘汤证误用桂枝发汗后,还没有传变。“无大热”并非不发热,桂枝汤证发热是表虚寒证,麻杏甘石汤证的发热为表实热证。参26条,本证为误治而未致变,而26条转为白虎加人参汤证。


胡希恕《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发汗后,表未解,依法当与桂枝汤。汗出而喘,虽有似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但这里汗出多,而喘也剧,此为既有表邪复有内热,并非桂枝汤所宜,故说不可更行桂枝汤。无大热,是身无大热,并非无热。假如汗出多,身大热,则是热实于里的阳明病。今无大热,是说表邪内热兼而有之故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解表以清里。

麻黄汤治无汗而喘,今以热壅于内反使汗出,故去桂枝加石膏,消热以止汗,增麻黄用量,是由于喘剧的缘故。本条说明发汗不得法,表邪未彻,里复有热。


陈慎吾《伤寒论讲义》:发汗后,谓表已解。表已解仍见汗出者,不可如前53、54两条证再用桂枝汤。其人水热素盛,蕴蓄胸部,内热外迫,蒸水作汗,胸水动摇,上逆作喘,其热在内,外发不甚,只宜清里,与麻杏石甘汤也。

本条汗出而用麻黄,无大热而用石膏者,何也?盖麻黄协桂枝则发汗,力专于表,麻黄合杏仁则治喘及疼痛,麻黄合石膏能清热止汗。表无大热,力专于里矣。


倪海厦《人纪-伤寒论》:这条是讲发汗以后的辨症,如果病人已经发汗了,为什么不能再给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主之,就是麻杏甘石汤。平常在临床看的时候,如果一个人得病,得到太阳证,桂枝汤证或麻黄汤证或葛根汤证,病人星期三得病的,本来只是感冒,星期六才来医,病的表邪已经进入肺了,就是西医讲的滤过性病毒已经进入肺了,结果桂枝汤下去,表证没了,病人开始胸腔有问题,西医就说是病人得了肺炎,本来是感冒,太阳证来不及治,一发完就会有这个现象,因为病在肺上面,所以病人汗出而喘,病人流汗,肺主皮毛主表,所以这时候用麻黄,麻黄入肺,可是已经表虚了,不可以再发汗、所以不可能用桂枝;为什么用石膏?石膏的性非常的寒凉,石膏就是白虎,白色很寒凉的药,石膏和麻黄碰在一起的时候,麻黄把石膏带到肺,本来有肺炎,就是肺有壮热,石膏能够去热,麻黄和石膏并用,病人不会流汗,是小便解掉的,因为痰很多,肺很热,所以加了杏仁去痰。这三味药下去,怕麻黄还来不及发散,胃还来不及吸收药,药就到大肠小肠去了,所以加甘草,甘草有两个功能,一是停在胃,让药能停在胃上直接到肺上面去,一就是为了没消化的食物,所以张仲景常常在感冒药里面加甘草,就是让胃里面还没消化的食物,不好的分解掉,好的留下来,因为甘草可以解百毒的。故以麻黄扩张肺管,使肺中之鬰热得以排泄,用石膏消肺中发炎,杏仁下平气喘,甘草缓肺急迫。

开麻黄的时候,如果有石膏在,不用担心太重,要让石膏达到肺的每一个血管里面。麻黄去节,麻黄的节能够止汗,所以要剪掉,麻黄用三钱,杏仁差不多用两钱最多可以到五钱,石膏也是四钱到六钱,和麻黄量相等就可以,甘草二钱或少一点,石膏一般用棉布包起来,先煮麻黄减二升,就是先去掉麻黄的气,留麻黄的味,不要麻黄跑到头部去了。开大青龙汤的时候,麻黄开六钱,杏仁开两钱、石膏开四钱,如此一来,杏仁加石膏与麻黄的六钱相等,就不会伤到津液。石膏的目的是去热,杏仁是去痰、润肺。因为麻黄甘石汤的病人没有大热、没有发高烧,所以麻黄的剂量不用很多,麻杏甘石汤不是用来退烧的。大青龙汤就是麻杏甘石汤加三味药,就是麻杏甘石汤加桂、姜、枣就变成大青龙汤,所以大青龙汤有表证,用桂枝和麻黄一把它发表,所以麻黄用到六钱;除了清里热还要解表,麻杏甘石汤和大青龙汤的分辨,同样是气喘也是热,问病人胃口好不好?胃口好就吃麻杏甘石汤,胃口不好的吃大青龙汤,因为甘姜枣就是开胃的药,药吃下去,为什么会流汗?就是靠肠胃的津液去流汗的,胃功能没有了,那还有津液流汗,就是这样分类的。


刘渡舟《伤寒论诠解》:本条论述邪热壅肺作喘的证治。风寒在表,发汗可解。但当外邪闭郁,肺有蕴热之时,若用辛温发汗,则常易使肺热加重。邪热迫肺,肺失清肃,故见喘息。肺热蒸腾,逼迫津液外泄,故见汗出。由此,汗出而喘便成为肺热的明证。此证汗出而喘,但不恶风寒,是表无寒邪,所以“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并非“无汗而喘”故也不可用麻黄汤,这就把太阳病表证之喘排除在外。汗出而喘,身“无大热”,也无烦渴之证,又把阳明内热上迫于肺之喘也排除在外。但也有注家把“无大热”做无太阳病表证来解亦通。据临床观察,本证由于邪热在肺作喘,肺合卫而主皮毛,常常可见到发热,甚至高热不退,故不可被“无大热”一语所惑。麻黄汤证的无汗而喘,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的有汗而喘,均为太阳之邪影响肺气宣降所致。本证则是邪热壅肺,肺失清肃而作喘,与风寒无干。故治疗重点在于清肺热,而不在于发汗解表,因而用麻杏甘膏汤治之。

麻杏甘膏汤由麻黄、杏仁、甘草、石膏四药组成,全方以清肺热、平喘为主。方中麻黄不配姜桂,则并不发汗,而功在宣肺平喘。无论寒喘、热喘,只要配伍得宜,此药均可使用。本方则以其配石膏,清宣肺中郁热,用于治疗热喘有效。石膏剂量用至半斤,它超过麻黄用量的一倍,其清肺热的效能则显而易见;杏仁降肺气之逆,佐麻黄以平喘咳;甘草调和诸药,补中益气。临床用本方治疗肺热作喘疗效甚佳,尤其对小儿麻疹并发肺炎而属于肺热者,更有可靠的疗效。根据临床经验,肺热重者,可加羚羊角粉;痰热壅盛,痰鸣气促者,可加黛蛤散或鲜枇杷叶;喘而大便不下者,加瓜蒌皮、炙桑皮;大便燥结者,可加大黄,俾下窍通则上窍利而喘则愈;若麻疹不透,疹毒内陷,以致喘促不安、鼻翼扇动,唇甲紫绀,可用五虎汤,即麻杏甘膏汤加上等好茶叶,同时用三棱针点刺耳背紫色络脉出血,每可取效;若肺气不利,憋气胸闷者,还可加甜葶苈以泻痰热。总之,只要能随证加减化裁,多能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陈亦人《伤寒论译释》:本条不可更行桂枝汤句,应在汗出而喘,无大热者之后,不可误认为发汗后就不能再用桂枝汤。因为汗出而喘,无大热,颇似桂枝证兼肺气上逆,如43条的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实际上迥不相同,彼属肺寒气逆,此为肺热气闭,假使误用桂枝剂,则后果不堪设想,所以特郑重提出“不可更行桂枝汤”,以期引起注意。喘因热壅肺闭不得宣开,汗出乃热迫津液外泄,无大热为热郁于里,外热反而较轻,所以治宜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清泄肺热,宣开肺气。肺热除而肺气畅,则汗出自止,气喘自平。

本方麻黄、杏仁相伍,宣肺降气,麻黄、石膏同用,清宣肺热,甘草益气缓中,调和诸药,对于肺热壅闭的气喘,有显著的疗效。本证有汗用麻黄,无大热用石膏,似乎于理不合,其实麻黄不伍桂枝,则发汗之力很弱,而宣肺平喘之功颇著,且汗出缘于肺热蒸迫,不是表虚,所以麻黄并不禁用。麻、石清宣肺热,肺热除则汗自止;无大热指体表之热不大,并非里无大热,实际肺热颇盛,必须使用石膏,佐麻黄、杏仁,才能提高宣肺清热的效果,肺热除而肺气畅,则气喘自止。方注不可更行桂枝汤,引申为伤寒当发汗,不当用桂枝;程注推论原见寒喘之证,用桂枝汤发汗,汗虽出而喘仍不除,都出于臆测,不符合原文精神。张注汗出为肌腠虚亦欠允当。但指出邪热内乘于肺而为肺热之症,则颇正确。程注汗乃肺金为辛热所伤,逼蒸成汗,非风伤卫之自汗,尤注分析汗出而喘病机为邪气外闭之时,肺中已自蕴热等,则有一定参考价值。


李克绍《伤寒论讲义》:【与162条合论】太阳病,表邪郁闭时也能作喘,但必与发热无汗兼见,汗出后喘即当止,本证是汗出而喘,身无大热,喘见于汗下以后,可知不是表证,故不能再用桂枝汤。

本证的汗出是里热外蒸,无大热是热已由表入里,喘是热壅于肺故治以宣清肺热的麻杏甘石汤。“不可更行桂枝汤”是倒装句法,应在“无大热者”句后,是说汗或下后欲解外者,本当用桂枝汤,但本证是热已入里,不可误认为表证仍在而再与桂枝汤。石膏辛寒,清除肺热,杏仁苦降,下气平喘,麻黄入肺治喘,并能协同石膏将肺中郁热透发外出,甘草调和诸药。本方为麻黄汤去桂枝加石膏,变辛温解表为辛凉清透。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与162条合论】本证成因:太阳病汗不得法或误下,邪气人里化热,壅于肺中。主症和病机:汗出而喘,邪热壅肺,肺失宣降则喘;邪热逼迫津液外越则见汗出。既为邪热壅肺,则发热、咳吐黄痰,甚至铁锈色痰,喘促胸闷,鼻翼扇动,心烦口渴,尿赤便干,舌红苔黄,脉滑而数等症自在言外。

在《伤寒论》中,涉及的主要喘证有五个,一是麻黄汤证,二是小青龙汤证,三是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四是大承气汤证,五是麻杏石甘汤证,也就是这两条所述证候。这两条以“汗出而喘”除外了无汗而喘的麻黄汤证,也除外了外寒内饮的小青龙汤证。以“不可更行桂枝汤”,除外了中风兼喘的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以“无大热”,也就是无阳明里大热里大实,除外了阳明实热迫肺而见汗出微喘、喘冒不得卧的大承气汤证。此“无大热”为鉴别诊断而设,并不是说邪热壅肺的麻杏石甘汤证不见发热。看起来平淡无奇的两条原文却将《伤寒论》中主要的喘证进行了鉴别诊断,这种排除诊断的思路和方法很值得学习借鉴。此证乃表邪已解,邪热壅肺。治宜清热宣肺平喘,用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麻黄辛温宣肺平喘。石膏辛寒清肺中壅热,用量倍于麻黄,可监制麻黄的辛温之性,使之宣肺平喘而不助肺热。杏仁宣降肺气,协同麻黄平喘。麻黄一药,有发汗、平喘、利尿三个作用,和桂枝相配,则发汗散寒;和石膏、杏仁相配,则宣肺平喘;和白术相配则利尿退肿。本方用麻黄和石膏、杏仁相配,显然是取其宣肺平喘的作用。炙甘草缓肺气之急,和中护正,避免石膏伤中焦脾胃阳气,又可调和诸药,使诸药相辅相成。本方现代在临床应用甚广,凡呼吸道传染性、感染性疾病,如急性气管炎急性支气管炎、急性肺炎、急性咽喉炎、急性扁桃体炎,只要属于肺热壅盛者皆可用。临床常加金银花、连翘、黛蛤散、芦根、鱼腥草等,疗效可靠。著名中医蒲辅周说:“支气管炎,外寒内热,无汗而喘,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发之。麻杏石甘汤亦治寒包火,有汗无汗、汗出不彻者皆可用。年老体弱而有汗或汗多者,用麻黄根代麻黄,通过实践数十年,用之多效。”(《蒲辅周医疗经验》)。据刘渡舟教授经验,用本方治疗肺热作喘疗效甚佳,尤其对小儿麻疹并发肺炎而属于肺热者,更有可靠的疗效。肺热重者,加羚羊角粉;痰热壅盛、痰鸣气促者,加黛蛤散或鲜枇杷叶;喘而大便不下者,加栝楼皮、炙桑皮;大便燥结者,加大黄,俾下窍通则上窍利,而喘则愈。若麻疹不透,疹毒内陷,以致喘促不安、鼻翼扇动,唇甲紫绀,可用五虎汤,即麻杏甘膏汤加上等好茶叶,同时用三棱针点刺耳背紫色络脉出血,每可取效;若肺气不利,憋气胸闷者,还可加甜葶苈以泻痰热。(《伤寒论诠解》)


姜建国《伤寒论讲稿》:【与162条合论】以上两段条文论述邪热壅肺作喘的证治。从“不可更行桂枝汤”一句推知,无论是发汗还是下法,在这之前应该是太阳病。发汗或者下之后,导致表热内陷于肺,肺热壅盛于里。热邪迫肺,肺气不利,逆而作喘。肺热蒸腾,迫津外泄,所以汗出。肺热外蒸,皮肤虽然“无大热”,但胸腹部必然灼热烫手,反映里热壅盛的本质。治以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清宣肺热,下气平喘。

本证是热汗蒸蒸,与桂枝汤证的自汗不能等同地看待。喘促是主症,以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为特征。并兼口渴尿赤,舌红黄,脉象滑数等里热脉症。本方是治疗外感肺热咳喘的名方,以麻黄为核心,组成了两个药对子麻黄配伍石膏,药性一寒一热,是相反的;药味属于辛味,是相同的,两药相配,善于清宣肺热。麻黄配伍杏仁,一宣一降,相反相成,调节肺气,止咳平喘。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体现清热、宣肺、平喘三种功效。本方与麻黄汤、小青龙汤及桂枝加厚朴杏子汤都是可以治喘的,麻黄汤、小青龙汤与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以表为主,属于兼症。本方证属于里证,以喘为主。

【疑难解析】

无大热——线性思维的问题:本证的无大热与桂枝汤证的“翕翕发热”很是近似,而且都伴有汗出,这就有了鉴别的必要。“不可更行桂枝汤”句,就提示了这个意思,意在阐明我们临床辨证要善于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其实,本证虽然发热,但是不恶寒;肌表的热度虽然不大,但是胸腹会灼热烫手;何况还具有张口抬肩的喘促,这显然与桂枝汤证是不同的。明明是大热证,否则不可能用半斤石膏,可是仲师偏偏讲“无大热”这倒是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尤其在麻杏甘石汤所治的这样的大热证中专门讲“无大热”,肯定具有深意的。其一,大热证不可怕,可怕的是大热内结,内陷,这种时候最容易导致热陷心包的神昏谵语,或者热动肝风的痉挛抽搐,这属于热病的危重证,是极其危险的。其二,热邪内结,阳不外达,最容易导致阳盛格阴于外,从而出现四肢厥逆的真热假寒证,直接加大了临床辨证的难度,一旦误诊,后果十分地严重。可见,仲师专门提及“无大热”除了与表热的鉴别外,最重要的恐怕还在于后者。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仲师不只是在本证中提出无大热的问题,后面的大热证,如白虎加人参汤证、大陷胸汤证、承气汤证,在这些大热证中,无一例外地都提出了无大热或者微热,其旨意和用心已经非常的清楚了。可惜我们总是习惯于用常法思维,甚至是线性思维考虑问题。有人就竭尽全力的论证无大热的“无”字,属于发语词,没有实际意义,从而认定“无大热”就是“大热”。总是认为大热证就应该有大热,结果仲师真正的本意往往读不出来。


肖相如《伤寒论讲义》:【与162条合论】这两条原文是论汗、下后,邪热壅肺作喘的证治。这两条文义相近,故合并作解。文中“不可更行桂枝汤”应接在“无大热者”之后,属于倒装文法。

本证的主要表现是“喘”,是麻黄汤证(包括小青龙汤证)的喘吗?从“汗出而喘”和麻黄汤证的“无汗而喘”作出了鉴别。在“喘”的同时有“汗出”,是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的汗出而喘吗?从“不可更行桂枝汤”,排除了桂枝汤证的可能性。“汗出而喘”是否为阳明腑实,浊热上攻,肺气不降致喘呢?从“无大热”可以区别于阳明病“胃家实”的大热而喘(当然本证的发热也可能很高,在这里是提示了和阳明病进行鉴别的重要性)。这是临床常用的排除诊断法。邪热雍肺,肺失清肃故喘;里热炽盛,迫津外泄故汗出;热邪壅聚,不得外透肌表热不盛故“无大热”(但临床所见也有大热者)。本证因邪热壅肺,除上述症状外,还可见咳嗽、口渴、舌红、苔黄、脉数等症。治疗重在清热宣肺,降气平喘。方用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中麻黄宣肺平喘,开肺气之郁闭;石膏清肺热,且去除麻黄温热之性,存其宣肺之功;杏仁降气平喘,配麻黄以宣肺降气,加强平喘之功;甘草调和诸药,防止石膏寒凉伤胃。原方麻黄与石膏的用量比例为1:2,实际运用以1:5为好,有人使用比例更大,如张锡纯用本方治白喉及烂喉痧时,麻黄用3g,石膏用60g,为1:20,可参考。对于“无大热”的理解,一是前面提到的为了和阳明病鉴别,因为从理论上说阳明病的热应该比本证的热高,但这里重点是强调鉴别诊断的意义;二是有些病人肺热炽盛,乘聚于里,不得向外透达,肌表反而热不甚高,这往往是里热深伏,要形成热厥的前奏,不能误认为“无大热”是热不甚而掉以轻心。肺部感染导致感染性休克,就会出现这种情况。本方是“汗出而喘”用麻黄,“无大热”用石膏,与“有汗不得用麻黄,无大热不得用石膏”的原则不符。回答这个问题要先弄清楚具体的情况。“有汗不得用麻黄”的原则,是指太阳中风时病人表现为发热恶风汗出者,治疗应用桂枝汤解肌祛风,和营卫,而不能用麻黄汤辛温发汗;“无大热不得用石膏”的原则,指的是如果没有气分热盛,则不用辛寒清气的石膏。而本方用麻黄的目的不在辛温发汗,而在宣肺平喘,所以不配桂枝以助其发汗,而是配大量的石膏监制麻黄的温热之性,使其发挥宜肺平喘的作用;本证的“无大热”为里热炽盛,聚于内,不得外透,而表现为“表无大热”,故本方用石膏的目的是针对里热炽盛,而非表无大热。体质壮实的人感受寒邪后,表现为典型的太阳伤寒,即麻黄汤证,此时用麻黄汤,可一汗而解;若不用麻黄汤,则可因表寒郁闭,寒郁化热,即变成大青龙汤证的“不汗出而烦躁”,此时用大青龙汤也还能汗出热清,若不用大青龙汤,则热郁加重变成麻杏甘石汤证的“汗出而喘,无大热(热邪壅聚于里,表无大热)”了。麻杏甘石汤证是典型的肺炎表现,临床上大叶性肺炎和小儿肺炎,大多是这一发展过程,如果在太阳伤寒阶段用麻黄汤,多可一汗而解,即使发展到表寒里热阶段,也还可用大青龙汤解表清里而愈,如果失去了前面的两个治疗时机,病人就演变成典型的肺炎了。肺炎用麻杏甘石汤也是可以治愈的,但是治疗周期、治疗成本、对病人健康和生命的威胁都明显增加。这就是《内经》所说的“善治者治皮毛”的意义和“治五脏者半死半生”的后果。希望大家一定要注意,对于典型的太阳伤寒,一定要及时用麻黄汤发汗解表,不用麻黄汤会导致病情向里传变。


吕英《伤寒一元解》:

1.凡用炙甘草者,一法天地规律之“河图运行以土为中心论”,此土又对应最大的阴-太阴。在九九归一的圆运动中,金气必经此土后才能化生丽水,形成元气。二为扶益此太阴之气的同时,可以预防阳明从中虚化、寒化之变。伤寒体系中,阳明热化之方有甘草者均用炙甘草,如麻杏甘石汤、白虎汤、调胃承气汤等,这是共性规律。

2.第63条汗后喘,邪已入肺化热,肺气不降,宣肃失常,汗出乃肺阳明之热逼阳明所主之肌中津液外出,实是毛皮肤肌腠理的不通畅。肺中闭阻之气既需辛开,又需凉降,肺对应太阳、阳明两个界面,此为麻黄、石膏配伍之理。

3.在表之麻黄汤对治的阳气郁闭之证深入肺中,邪之入路即邪之出路,故用麻黄、杏仁、炙甘草,因邪已化热,腠理不通,故用半斤石膏代桂枝。本方之麻黄、杏仁药量与麻黄汤亦不同。

4.温服一升说明中病即止。师父李可老中医在2007年谈到此方之服法告知此乃急症用药法,不可过剂。后参悟到六气是一气的变现,立足先天肾气创“开门逐盗方”时,加了阖厥阴之乌梅、可对治太阴、阳明、少阴三个界面胶泥状气结之生半夏、益气生津之人参。用气一元论的中医思维,临床可少犯错误。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