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听百家言—汇集名家伤寒论条文注解】第8条 经气传治
2024
05-29

【听百家言—汇集名家伤寒论条文注解】第8条 经气传治

原创 郑老叟 大龄岐黄学童 2024-01-16 13:20 广东

[8]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大龄岐黄学童伤寒论是中医理法方药的奠基之作,记录自我学习的体会以及分享相关的资源。29篇原创内容公众号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伤寒自一日至六日,传三阳三阴经尽,至七日当愈。经曰:七日太阳病衰,头痛少愈。若七日不愈,则太阳之邪再传阳明,针足阳明为迎而夺之,使经不传则愈。

卢之颐《仲景伤寒论疏钞金錍》:设不了了,仍欲内旋,此属部署,不涉形层。阳明居太阳次,故针足阳明絶其环绕,如钟鸣按指,鸣随指歇;亦如行舟点槔,舟住水止。一点微茫,万钧之力。针足阳明絶其进路者,乘其将进未进之际,乃可针之,此因其势而拒绝之也。盖太阳开阳明阖,设已内进,犹复针之,譬之穿窬入室,转闭门户,势必内溃,反生丛挫矣。

柯琴《伤寒论注》:旧说伤寒日传一经,六日至厥阴,七日再传太阳,八日再传阳明,谓之再经。自此说行,而仲景之堂,无门可人矣。夫仲景未尝有日传一经之说,也未有传至三阴而尚头痛者。曰头痛者,是未离太阳可知。日行,则与传不同,日其经,是指本经,而非他经矣。发于阳者七日愈,是七日乃太阳一经行尽之期,不是六经传变之日,岐伯曰:“七日太阳病衰,头痛少愈。”有明证也。故不曰传足阳明,而曰欲作再经,是太阳过经不解,复病阳明,而为并病也。针足阳明之交,截其传路,使邪气不得再入阳明之经,则太阳之余邪亦散,非归并阳明,使不犯少阳之谓也。

《伤寒论翼》:传字之义,各各不同,必牵强为传经则谬。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是指热传本经,不是传阳明之经络。阳明无所复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是指寒传本经,不是传少阳之经络。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症不见者,为不传,皆指热传本经,不是二日传阳明,三日传少阳之谓。太阳病至七日已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言七日当来复之辰,太阳一经之病当尽,非曰传一经,七日复传太阳之谓。若复传,不当曰尽,若日一经,不当曰行其经矣。若欲作再经,是太阳不罢而并病。阳明传经不传,是使阳明之经不传太阳之热,非再传少阳之谓也。

陈修园《伤寒论浅注》:何以谓发于阳者七日愈,请言其所以愈之故。如太阳病头痛等证,至七日以上应奇数而自愈者,以太阳病自行其本经已尽七日之数故也。若未愈欲作再经者,阳明受之,宜针足阳明足三里穴,以泄其邪,使经不传则愈。推之发于阴者,六日愈,亦可比例得其旨矣。此节承上文而言病愈之期,又提出行其经三字,谓行其本经,与传经不同,曲尽伤寒之变幻。六经皆有行有传,举太阳以为例。

张志聪《伤寒论集注》:此论太阳为诸阳之首,六气运行,七日来复,环转之无端也。太阳病头痛者,所谓阳因而上,病气随太阳之在高也。七日以上自愈者,以六气已周而行其经尽,太阳之气来复于高表故也。若太阳为邪所薄,不能上出于高表,而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盖阳明主经脉,经脉流通而使表邪不传则愈。高子曰:“以行其经尽,言六气之环绕于外内也,使经不传,言使经无病邪之传也,故传经者言邪,而纪日者论正,于此可见矣。”

程应旄《伤寒论后条辨》:温病不可误治者,以其经气本热故也。故以日计经,总皆为热,是则经中之热自传,非太阳之病气传也。所以行到三阴,热自热而头痛仍头痛,与其妄治,不如守之,不至成上条风温等诸坏病。至七日以上自愈者,经尽则热亦尽,阴气当来复也。若欲作再经者,热不罢,故头痛仍头痛也,刺阳明以泄去其热,无经可传,而逆者顺矣,故自愈。治热病,莫宜于刺。故《内经》有《刺热篇》,法最详悉。仲景例此,盖不欲人之妄为汗下温也。

吴谦《医宗金鉴》:太阳病,头痛至七日已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谓太阳受病,其邪传行六日,三阳、三阴经尽,至七日已上,三阳、三阴之病日衰,大邪皆去,此不作再经,故自愈也。再者,再传阳明经也,谓其邪已传经尽,热盛不衰,欲再转属阳明故也。针足阳明,以泄其热,使其邪不再传,则愈矣。

喻嘉言《尚论篇》:七日而云以上者,该六日而言也。六日传至厥阴,六经尽矣,至七日当再传太阳,病若自愈,则邪已去尽,不再传矣。设不愈,至七日再传太阳,八日再传阳明,故针足阳明以竭其邪,乃得不传也。

周扬俊《伤寒论三注》:七日而云以上自愈者,明明邪留太阳,至七日则正气复而邪气退也。所谓经尽,盖六日之间,营卫流行,复至七日而行受邪之经耳,岂诚一日太阳,二日阳明,六日间六经证见,至七日乃又显太阳经证也耶!针足阳明者,谓太阳将传阳明,故于趺阳脉穴针之以泄其邪,则邪散而自愈矣。

钱潢《伤寒溯源集》:头痛,太阳证也。七日已上,谓七日之内也。经者,经脉也,太阳之经,即所谓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络脑,下项连风府,挟脊抵腰,贯臀入胭,过碑出外踝,至小指之端者是也。行其经尽者,言邪人太阳之表,游行于太阳经脉之中,经尽而邪气衰去,即《内经·热论》所谓七日巨阳病衰,头痛少愈者是也。再作经者,邪气再传一经也,谓太阳经尽,邪气未衰,欲再传足阳明,其势正未已也。当候其邪气已传,即针足阳明之经六以泄其邪,使经邪不传则愈矣,此经所谓迎而夺之,以泻其盛。《离合真邪论》又云:卒然逢之,早退其路之义也。然不于太阳刺之,而独针阳明者何欤?盖胃为水谷之海,多气多血。《素问·热论》云:阳明者,十二经络之长,其血气盛。《灵枢·终始篇》所谓阳明主胃,大富于谷气,故可日二取之,他经则或日一取之或二日一取之,盖取其可泻之经而刺之也。前注以为阳明中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非也,此乃仲景论阳明人里之邪胃实可下之证,故曰无所复传,然非所论于在经之邪也。若邪未入胃,则经经可传,何独阳明?唯邪入阳明可刺之经而刺之,乃可遏其传路耳。观行其经尽,欲再作经,使经不传之三“经”字,则在经在里,判然分明矣。

李中梓《伤寒括要》:伤寒传经,自表入里,由浅渐深,故六经以次受之。六经传尽,无出而再传之理也。太阳为三阳,最在于外。阳明为二阳,在太阳内。少阳为一阳,在阳明内。此三阳为表也。太阴为三阴,在少阳内。少阴为二阴,在太阴内。厥阴为一阴,在少阴内。此三阴为里也。皆由内以数至外,故一二三之次第如此。一二日始于太阳,二三日传于阳明,三四日少阳,四五日太阴,五六日少阴,六七日厥阴,此论其常耳。若论其变,或间经,或越经,或始终一经,不可以第次拘,不可以日数限也。大抵传至厥阴,为传经已尽,不复再传矣。乃成氏云,六日厥阴为传经尽,七日常愈。七日不愈者,再自太阳传,至十二日复至厥阴为传经尽,十三日常愈。十三日不愈者,谓之过经,其说谬矣。善哉,马仲化曰:自太阳以至厥阴,犹人从户外而升堂而入室也,厥阴复出而传于太阳,奈有少阴,太阴、少阳、阳明以隔之,岂有遽出而传太阳之理乎?仲景云:太阳病,头痛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此言始终只在太阳一经者也,故太阳篇曰:发于阳者七日愈,阳数七故也。若七日不愈者,欲再传阳明矣。当针足阳明,迎而夺之也。试玩行其经尽,不曰传其经尽,则仲景之意显然矣。成氏误认行其经尽为传遍六经,乃有自太阳再传之说耳。或问曰:霍乱篇云,十三日愈者,经尽故也。此非六日传遍六经,后六日再传经尽,十三日当愈者欤?仲景云:十三日不解,过经谵语者,当下之,此非十二日传尽,十三日不愈为过经者欤?答曰:经尽者,行其经尽之谓也。如太阳受病于一日,至七日为行太阳经尽之例推之,则诸经皆可届指而期矣。阳明受病于二日,至八日自愈者,行阳明经尽也。少阳受病于三日,至九日自愈者,行少阳经尽也,四五六日至三阴经,次第至十二日愈者,行厥阴经尽也。十三日大气皆去,精神爽惠之期,故曰,过十三日以上不问,尺寸俱陷者,大危。何尝有再传经尽,谓之过经之旨哉?详考仲景所谓过经,或言过太阳经成里证者,或泛言过经者。阳明篇曰:汗出谵语,燥屎在胃,此为风也,过经乃可下之。谓燥屎在胃而谵语,风邪在表而汗出,须过太阳经无表证乃可下之,此言过太阳经成里证者也。果如成氏十三日再传经尽谓之过经,则燥屎在胃,必待十三日乃下乎?霍乱篇曰:下利后常使硬,硬则能食者愈,今反不能食,到后经中,颇能食,复过一经能食,过之一日当愈,不愈者不属阳明也。此泛言过经者也,何尝有再传经尽,谓之过经之旨哉?

张锡驹《伤寒论直解》:此言病在太阳,六经之气环转而行,行尽,病亦随经而愈也。太阳病头痛者,病太阳之高表也,六日经尽一周,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六经循行一周已尽,病邪亦随之而愈也。不愈而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先迎其气而夺之,毋使其再传,六经之行复其常,病自愈矣。是知六经因病而传,病愈则传亦止,病气亦随经而行,行尽则病亦愈,两相交互也。

吴坤安《伤寒指掌》:伤寒断无日传一经之理,仲景既无明文,其说始于误解经义。《素问·热论篇》云: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背强;二日阳明受之,故身热目痛,鼻干不得眠;三日少阳受之,故胸胁痛而耳聋。此言三阳受邪发病之期,有浅深先后之次序,非谓传经之日期也,故下文云:七日巨阳病衰,头痛少愈;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愈;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此言病之向愈,大约以七日为期,以七日始行尽本经也,故太阳病至七日始衰,而头痛少愈,则六日内只在本经,非传至厥阴明矣。注疏者以六日为传经已尽,以七日巨阳病衰为再传经释之,致后人皆以日传一经爲常例,不知六气之伤人无常,或入于阳,或入于阴。《灵枢》云:中于面则下阳明,中于项则下太阳,中于颊则下少阳。以此可知三阳各自受邪,非必从太阳传入也,则太阳受病一日发,阳明受病二日发,其义显然。故伤寒非必始太阳而终厥阴,亦非一经只病一日,亦非一经独病相传。大抵今之伤寒,无不兼经而病,即古人所称合病并病之症。后学不解此旨,而欲拘拘于六经传次,印证今病,宜无一症合其式矣。

魏荔彤《伤寒论本义》:此条乃申解太阳病经尽得愈之故,示人知所以立法也上条但言发热迟早,此又补出头痛之证;上条分言六日七日得愈,此又补出所以愈之理。其言七日以上,贼六日在内矣;其言头痛,太阳诸证在内矣。所以愈者何因?病气行太阳经尽,不再传阳明而愈也。若欲再传经,则必系阳明受之,故针足阳明也方谓针以遏其邪,喻谓针以竭其邪,然言遏言竭,不过言泄也凡针刺者皆泄其盛气也,故前言刺风池风府,亦主泄其风邪暴其,因刺法乃治热之善策,不欲人妄施下温也。然则仲师申明愈期之意,主治者应静而不应动也,确然无疑。言足阳明自是胃之经穴,必有实欲再传之势方可刺,谨识之。

张璐《伤寒缵论》:针足阳明,言刺冲阳,使邪归并阳明,不犯他界也。他经则不然,盖阳明中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之地也。或言伤寒多有六七日尚头痛不止者,经言七日太阳病衰,头痛少愈,则知其病六日犹在太阳,至七日而始衰也。所谓七日经尽者,言邪气虽留于一经,而人之营卫流行,六日周遍六经,至七日复行受邪之经,正气内复,邪气得以外解也。若七日不罢,则邪热势盛,必欲再经而解,非必尽如一日太阳,二阳阳明,六日传尽六经之为准则也。

章楠《伤寒论本旨》:标太阳病者,统风寒营卫而言也。头痛至七日已上,其邪未离太阳也。风伤卫,为病发于阳;寒伤营,爲病发于阴。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盖邪之进退,由正气之强弱。强者虽日久,其邪只随太阳经气流行于表,而六日人身阴气旺,七日阳气旺,故七日已上自愈者,人身阴阳气旺,而流行于太阳经之邪尽也。若邪未尽,而人身旺气已过,其邪势欲再作内传一经者,针足阳明,截其进路而泄之,使不得传经,则自愈矣。旧注有解作邪已行尽六经,至厥阴而复出太阳,欲再传阳明,而针之自愈。果尔,何不于初传阳明即针,而必待传遍六经,再传始针乎?此固非理也,且邪即深入厥阴,与太阳相隔四经,并不相通,焉有一日即出太阳之理,此更不通矣。况论中明言,邪入厥阴,必得其人阳旺,而厥少热多,其邪传府,或便脓血而泄方愈,否则多死也。论中即无复出太阳之言,亦断无复出太阳之理,历来以讹传讹,不可不辨。

陈伯坛《读过伤寒论》:书太阳病,指病几日而言,非必诸证悉具也,在体认太阳而已如太阳之病容尚在,头痛一证尚在,其余中风诸证,伤寒诸证,骎骎乎不见。至五日以下,七日以上,不知不觉而自愈者何以故?以太阳受病,其经未尝受病也。太阳不过其经之一部分,其经为十二经之全部分,经既不病,惟有照常行其经焉耳。何止其经不病,即太阳亦半病半不病,太阳之浮处是病,太阳之不浮处不是病。以浮而离经者太阳之枝叶,其半不离经者太阳之根本也。经即行太阳之根本,以荣太阳之枝叶,有七日之荣,则尽三百度有奇矣。尽者充分之词,非毕尽也,无论中风伤寒皆愈矣。若欲作再经者,非邪之传人于经,亦非太阳传邪以入经,乃经气过于洋溢,再复领邪而行,故曰再经。再对一而言,可一不可再,再则不关于病情之作弊,故不曰再病曰再经,更不可再而三也在言外。又非手经为之,乃足经为之,何也?手阳也中风者也,其势趋于外;足阴也,伤寒者也,其势趋于中。且足太阳与足阳明,其经直接而络于胃,胃为中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显属足经传邪,毫无疑义。法惟有针足阳明三里穴,一以截邪之去路以鼓动其足经,使与手经相续,便无容邪之余地,自不必顾虑其邪之传经,但使经不传邪则愈矣。玩“使”字,经为针所使,由于邪为经所使耳。经不使邪,邪能使经哉?

陆渊雷《伤寒论今释》:此条亦《素问》家言,非本论之旨。《热论》云:七日巨阳病衰,头痛少愈。巨阳即太阳,故此云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其实即第五条不传之病。太阳病不传者,至六七日,头痛项强,恶寒发热,皆以渐自退,独举头痛者,省文也。

三里,足阳明经之穴。经,即《灵枢》所言经脉。《灵枢》之意,以血管为经脉。然经脉之径路,与解剖上所见血管迥异。或谓经脉实系神经纤维,亦未能证实。无论神经、血管,要之,经脉必是蜿蜒细长之物。无论行其本经,传变他经,要之,伤寒所病,多属全身证状,绝非游行于人身细长之物如经脉者。且仲景书中,本无六经字面,其单言经者亦非专指经脉,如百八条及百二十九条云:太阳病过经十余日。百一十条云:过经语。百一十九条云:到经不解。二百二十五条云:过经乃可下之。此皆借以名病状之段落,与《灵枢·经脉》之经自异。惟本条云:行其经尽。百三十条云:太阳随经瘀热在里。则似指经脉耳。仲景盖分伤寒证候群为六类,而借用《内经》太阳、少阴等名目,又因太阳、少阴等本是手足十二经之名,遂以太阳证已罢为过经,此皆沿其名而不袭其实。后人注仲景书者,必欲糅合《内经》,谓伤寒之邪循经脉而传遍变,则失之远矣。

曹颖甫《伤寒发微》:太阳伤寒以七日为一候,所谓发于阴者,七日愈也。盖风寒束于表,血热抗于里,始则恶热恶寒,继则发热而仍恶寒,使正气足以胜邪,则当一候之期,汗出而头痛可愈。夫头之所以痛者,皮毛为表寒所闭,阳气不得外达,郁而上冒也,汗泄则表寒去而皮毛自开,至于表解汗泄则气之上冒者平矣。设有未解,则七日之后,当传阳明,故曰作再经。言太阳一经病后更传一经,非谓六经传遍,复传太阳也。太阳当传阳明,故泻附阳穴,以泄其热,使阳明气衰而不复传,则病亦当愈。此真曲突徙薪之计,不似近世医家俟治疗期至,然后治之,焦头烂额为上客也 (足阳明为跗阳穴,在足背上小儿系鞋带处)。

承淡安《伤寒论新注》:太阳病头痛、发热等至七日以上,正气渐复而病自退。仲景不解其为生理机转之故,乃以传经之理释之,谓行其经已尽故也。若病仍不退,有欲作再传一经之势者,针足阳明之穴,使不能传其经,即可自愈云。

注释本条者,有谓日传一经,六经传六日,至七日六经已传遍而不愈者,则又从太阳起而再传之。有谓太阳病至七日以上自愈,为一经已行尽,可以自愈,不愈则再传阳明,故针足阳明经以泄其邪,使其不能传而自愈云云。虽然仲景《伤寒》所言之六经,确为《内经》所谓之六经。但一经有一经之病状,日传一经,当日变其病态;六日至厥阴,七日复至太阳,亦应见六日厥阴病之消渴、吐蛔等症状,至七日一变而为头痛、项强之症状矣。恐古今医家未有见如此之症状者。果有之,易不早为针治,必待七日见其再传而为之耶?日传一经之说,不攻自破。六日行太阳一经,亦不合理。即以《内经》之义言,营卫之气流行,一日一夜漏水百刻,五十周于身,则人身十二经,气血流走一昼夜有50次之多,计算二刻钟即一周于身。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足太阳膀胱经,《内经》言其长为八尺,十三呼吸即可行尽其经;如何需七日以上姑行尽其经耶?果需七日以上始行尽其经,何以一二日之间,即见少阳或阳明甚至厥阴之症状者?可见亦不合理。柯韵伯亦大斥日传一经之非。要之,《伤寒》之六经即《内经》谓所之六经。《内经》有云:“一日太阳,二日阳明····”安知其非以“日”为“曰”字之误耶?本条之言“行其经尽故也”,乃仲景解释其太阳病自愈之理,彼未知生理机转之故,以理想行其经尽强解之。见其病态转变,则以再经强解之耳。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非讹言,确能使头痛、发热等自解。然则既有其效,传经之理当合矣。曰:是又不然。仲景未言针足阳明何穴,周禹载谓跌阳脉,柯韵伯谓针足阳明之交,陈修园谓针足三里,莫衷一是。按足阳明与足太阳之交为睛明穴,睛明不能治头痛、发热等症,凭空理不求实际,可谓荒谬之极。跌阳脉为冲阳穴,冲阳古人禁针,出血堪虞,亦是凭空理之谈。足三里比较切于实际。以太阳病头痛、发热等症,其血液大多奔放于表层与上部,三里一针能引血压下降,头部充血即趋下行,而头痛可愈,脑系之压迫遂减,生理机转可为之一变而汗出热解。依淡安经验,当取头维、足三里、内庭诸穴,可确实收效于俄顷。总之,仲景虽未明生理机转之故,欲解其理,欲求其治,理想《内经》之义而推测之。针足阳明经而收效,信乎传经之理为不误,即笔而出之耳。本条真义,太阳病头痛不解,有传经之势时,针足阳明经。

苏世屏《伤寒论原文真义》:太阳病三字,即头痛已在其中。今单言头痛,是病在经脉,不言发热恶寒,是不病在气层。至七日以上自愈者,证明是发于阳,以邪行其前经尽,尽则经气生长来复故也。若七日以上,头痛不愈,是经气不能胜邪,邪气留连不去,防其由手太阳经脉,传入足阳明经脉,由经脉传于气层,欲作再经者。何以知其欲作再经乎?即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即其先兆。考手太阳抵鼻至目内毗,足阳明起鼻频,旁约太阳之脉,宜针足阳明承泣穴,直接使经道阻绝邪气外泄,不能传入则愈。注家因见足阳明三字,以为其穴在足,故有拟三里穴,有拟冲阳穴,皆不合理。不知足阳明,是指全条经脉故也。

陈逊斋《伤寒论改正并注》:头痛者,言头痛各证也,有发热恶寒、项强各证在内。七日以上自愈者,言太阳病至七日,则一经已尽,即上文“发于阳者七日愈”是也。若欲作再经者,言太阳已尽,欲传阳明也,故先针足阳明之三里穴,以预泄其热,使邪不由太阳再传阳明则愈。三里穴在右足踝旁稍低三分。

伤寒传经之说,与西医七日一周之理相同,今人信西医之周,而不信国医之经,何耶?

朱壶山《伤寒论通注》:观此,凡发于阴者六日愈,其不愈者,亦可比例得其治法。六经亦皆有行有传,特举太阳以为例。再言此节所谓经,即《灵枢》所谓经脉,解剖所谓血管。而经脉之路径,又与解剖上所谓之血管不同。或谓经脉系神经纤维,却未能证实。然不能以科学解释者,以不科学解释之,何必强以似是之言,滋疑后人?总之专重物质,不如兼重气化之无微不至也。

包识生《伤寒论讲义》:头痛,经病也。经气六日为一周,经气已行尽,故其病不传他经而自愈也。足阳明,胃脉也断其邪之去路,则邪不能传经也。此言太阳病欲由经气相传者,则在其欲传之经处治之以截其路,使其病不再传别经者也。如太阳之经病头痛至七日又值太阳之期,以上至八日值阳明之期,其病自愈者太阳之邪行尽,太阳之经而散不传别经者也。若至八日太阳病传入阳明,而胃家实之病出见者,攻其足阳明胃腑,病自愈。

刘绍武《刘绍武讲评伤寒杂病论》:《伤寒伤论》中“经”的概念与《内经》中名同实异。七日为太阳伤寒的自愈时间,属病发于阳。“经尽”即病退自愈。“欲作再经者”,是指太阳伤寒七日,病无自愈之象,“针足阳明”指需要通过治疗来干预。

胡希恕《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本条接续上文“七日愈”而言,若外感症状于第七日消失,则表明其病获愈,不会继续传经发展,如果传于足阳明,可针刺三里穴,使其不传,可做参考。实际情况中,太阳病发病四五日时多见传为少阳病,六、七日时多见传为阳明病,但亦有六七日传为少阳病,这时针足阳明就没有意义,所以这里的“欲作再经”,应是专指足阳明经。

陈慎吾《伤寒论讲义》:太阳病非只头痛一证,举之以概其余。太阳伤寒行其经尽,七日自愈者事实上盖常见之日传一经,周而复始者。事实所无,理亦无据。“行经”是本经自行,“使经”是他经相传。太阳伤寒传入阳明者,谓作再经。若见欲作再传之势,防其再传,则针足阳明穴,截其传路,使邪不入而愈。

头痛表不解者有桂枝汤麻黄汤,表不解而兼水证者有桂枝去加术汤、五苓散,表已解而水证重者有十枣汤,里证中胃不和者有小承气汤、吴茱萸汤、理中丸,阴证除吴茱萸汤、理中汤外,尚有四逆汤。总之,头痛原因有三:表不解、水证、胃不和。四逆汤虽有头痛,非四逆本证。盖表不解而兼里虚证,先用四逆救里,非以四逆治头痛也(见94条)。吴茱萸汤是虚寒在胃,兼蓄水饮,寒气上冲而头痛(见387条)。理中汤与五苓散同治霍乱之头痛,但寒热虚实不同耳(见396条)。盖阳证除胃寒外,多无头痛。

倪海厦《人纪-伤寒论》:头痛,如果自己会好,一个星期就好了,感冒到第七天还没好,就要赶快去看医生了。太阳病,有时候传阳明或少阳,或从阳明进入少阳,或从少阳进入阳明,不一定的,如果太阳病,在还没到足阳明之前,先扎足阳明本穴「足三里」就不会传了,在还没到足少阳之前,先扎胆经的本穴「临泣]就不会传了,如果到了第六天满第七天还没好,可能传阳明或少阳了。如果小孩到了第七天还没好,变成恶心呕吐就是传少阳了。阳明热就是大肠经,因为津液干了,大便会堵在大肠里.如果小孩变成烦躁、不吃、东西乱丢、晚上发狂奔走、捻衣摸床,就是传阳明了,阳明壮热其实就是大便的浊气跑到脑子里面去造成的。

吕英《伤寒一元解》:

1.此条从太阳表证典型代表症状头痛入手,论述了伤寒体系邪气若由表入里,从太阳界面入里的界面首先为阳明。而头痛可出现在太阳、阳明两个界面。

2.七日反映的是一个周期天地规律对应的时间,按照天地阴阳规律六爻变化,七日一阳来复,刚好是下一个规律的开始。《伤寒论》排序与客气由小到大的排序规律刚好相反,所以《伤寒论》398条原文是论述疾病普遍规律的一部论著。

3.若邪在一个阴阳变化的规律周期中一直在太阳表界面,未入人身第二道防线阳明界面,即原文“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之理。若邪有入里之端倪,增强第二道阳明防线即可,第8条用的是针足阳明之法。即原文“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刘渡舟《伤寒论诠解》:头项强痛是太阳病的主证之一,其轻重有无,可作为判断太阳病进退的一个标志。“太阳病,头痛至七日已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意思是说:太阳病有不药而自愈的机转,并指出其原因是,经过七日以后,太阳本经的邪气已经衰退,无力以传。“行其经尽”,即指邪在太阳经的势力已尽,并始终未传他经。古人有七日正气来复的理论,可能是“七日已上自愈”的原因之一。

若七日以上没有自愈,说明太阳之邪不衰,病情将要向里发展而发生传经之变,这叫“欲作再经”。其预防与治疗传经的方法是:“针足阳明”,迎而夺之,以泄太阳传来之邪,消减邪气内传之势。同时,“针足阳明”还可振奋阳明胃气,而有补气血、扶正气的作用。古人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样则可达到“使经不传则愈”的目的。据一些医家意见及临床报道,所谓“针足阳明”,即可取该经的足三里穴。从日本报道的灸足三里以使老年人却病延年的例子,亦可以看出,“针足阳明”对健身防病确有其临床价值。

陈亦人《伤寒论译释》:太阳病头痛,既然称太阳病,就应当具有恶寒发热脉浮等脉证,单举头痛,是一种省文。七日以上自愈,则七日之内,邪气仍在太阳经可知。本论第七条云:“发于阳者七日愈。”《内经》上也有“七日巨阳病衰,头痛少愈”的记载,说明病经七日,已经正胜邪却,所以有自愈的可能。以行其经尽,是指邪气在太阳经逐渐减退而消失。不应理解为邪气传遍六经,如果按照计日传经的说法,那么,六日厥阴,病情已经十分严重,决没有自行痊愈的道理,临床上也决不会有这种情况。若欲作再经,指太阳病经过第一个病程未愈,有进入第二个过程的趋势,可采用针足阳明经穴的方法,使其经气流通,抗病之力增强,则正能胜邪,病程缩短,就可即时痊愈。这与《金匮》“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精神,是一致的。

周、柯、陈诸氏,均认为七日以前,邪仍在太阳,以行其经尽的经,是指太阳经本身。七日以上自愈,与病发于阳七日愈的精神一样。成氏、喻氏却沿袭一日太阳、二日阳明的计日传经说,认为六日是三阴传尽之时,七日复至太阳,所以自愈,未免脱离实际。关于针足阳明,究竟是什么穴位,周氏主张针趺阳,陈氏主张针足三里,可供选用。针足阳明的目的是预防邪传阳明,所以泄邪、竭邪都是使经不传,柯氏提出“针足阳明之交,截其传路,使邪不得再入阳明之经,则太阳之余邪亦散”,尤为明确允当。

李克绍《伤寒论讲义》:太阳病头痛等证,有不经治疗而自行愈的,这是因为太阳之邪,行其本经已尽七日之数,邪气逐渐消退,经气逐渐恢复正常的缘故。如果病不愈,仍欲延续下去,当防其传入阳明,可以针足阳明经的穴,以断其内传之路,使太阳已衰之邪,不再发展而自行消散,这是预防传经的措施。

针足阳明,有的注家认为是针足三里穴。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记述的是太阳病的自然病程。也就是说,太阳病如不发生合并症或并发症,又没有发生传经或变证,它的自然病程约六七天。发热恶寒、头痛、脉浮等症七日以上而自愈,即是太阳病的自然病程结束了,邪气在太阳本经将尽,这就是自愈之期。

欲作再经,太阳病至七日以上,其病不愈,或太阳之邪不衰,欲在本经进人第二病程,也就是第二个7天;或太阳之邪要传其他经都可以称为“欲作再经”。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针刺足阳明经的穴位,其作用有二,一是可以泄邪气,削弱邪气势力;二是可以振奋阳明之气,强壮正气,防止太阳之邪内传。此法泄邪、扶正一举两得,因而可达到“使经不传”的目的。不仅可以防止邪气传人阳明,而且也可以防止邪气传人其他任何一经。这是因为阳明为后天之本,阳明之气旺盛,则全身正气强壮,抗邪有力,邪气就不容易传经。针足阳明经的哪个穴位?一般认为可取足三里穴此穴具有强壮作用,使人体增强抗邪之力,提高免疫功能。《伤寒论》有多条原文记述了外感病的七日节律,现代医学家观察到在许多传染病的病程存在者七日节律;在治疗白血病所采取的骨髓干细胞移植的过程中,新生白细胞出现的时间存在着七日节律;官移植后剧烈排异反应发生的时间存在着七日节律;常人中激素的含量变化存在着七日节律;动物的胚胎发育过程和孕期也存在着七日节律……因此地球上生物体的生理和病理存在着七日节律的现象,是一个普遍存在的事实,信而有征。七日节律形成的机制是什么呢?我个人认为应当和月球的绕地运动及月相的变化周期有关。由于月相有朔、上弦、望、下弦四个阶段的变化,于是就造成了每个月有4次的强天文潮现象。一个恒星月和一个朔望月的平均时间是28天多一点儿,把28天分成4个阶段每个阶段正好是7天。这就意味着在月节律中存在着4个阴阳盛衰消长的节律变化于是就导致了地球上的生物体,在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七日节律。也就是说,七日节律就是月节律的四分之一,这就像四季节律是年节律的四分之一一样。有人说,月球对一个人的万有引力,不如我们面前一本书对我们的万有引力大,也就是说从万有引力的角度来看,月球对一个人的个体几乎没有影响。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应当从生命诞生和衍化的全过程来看待。月球的绕地运动导致了地球上江河湖海的周期性潮汐现象,而这种潮汐现象存在着七日节律。地球上的生命诞生于海洋,所以这种由月相变化而导致潮节律的信息也必然会“遗传”给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于是所有生物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也就被七日节律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使人体的生理病理活动出现了昼夜节律、四季节律和年节律;月球的绕地运动,使人体的生理和病理活动出现了月节律和七日节律。这都是“天人相应”理论的实际体现。数十年来现代医学家有不少人致力于在人体内寻找生物钟所在的位置,但至今没有结果。其实决定人体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时间节律的因素,并不在人体之内而在化育了万紫千红生命世界的大自然,在于日月星辰的运动周期。这正是中医学研究人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时候为什么要采取“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知人事”方法的道理所在。

姜建国《伤寒论讲稿》:本条主要论述经尽的道理和再经的处理方法。本条开始就说太阳病,应当具有发热、恶寒、脉浮等脉症,在这里只讲头痛,是一种省文的写作方法。《素问·热论》说:“七日巨阳病衰,头痛少愈”,说明太阳病经过六七日,正气会逐渐恢复,邪气也会逐渐消退,这时太阳病有自愈的可能。仲师把这种自愈的规律性叫做“经尽”。那么仲师说的这个“经”字,显然指的是“七日”的日期概念,这是古代医家经过长时间的外感病发病规律的临床观察而得出来的经验总结。现在临床上的一般性感冒,不经过药物治疗,多喝水,注意休息,经过一周左右也会自愈的,证明了古人的这种经验的总结和规律的揭示是多么的可贵。

“经尽”的这种自愈,仅仅说有这种可能性,意思并不是必然痊愈。也就是说,表证既有自愈的可能,也有延缓的可能,仲师又把这种太阳病延缓持续的情况,叫做“再经”,意思是进入了第二个“七日”的阶段。这时候医生要预防和截断疾病的传变转属,在这里仲师以欲传阳明为例,指出“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针刺足阳明经穴,使其经气得以流通,抗病能力得到增强,正气自然能战胜邪气,以此阻止邪气的进展,从而达到痊愈的目的。这与《金匮要略》中“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精神是一致的,体现了既病防变的治未病思想,也具有“截断疗法”的意思。至于针刺阳明的什么穴位,陈修园讲“宜针足阳明足三里穴”,周禹载则主张针跌阳,可供大家参考。

[疑难解析]

经——想当然与脱离临床的问题:关于“经”字,传统观点认为是六经之“经”。“六经”的这个说法本身就不是规范的,因为它比“三阴三阳病”更简单,后世就约定俗成地叫做六经。把一个本来不规范的六经,再牵强地把本条的“经尽”、“再经”与六经拉扯在一起,就更没有道理了,这就是典型的想当然。李克绍先生首次对这种传统的观点进行了批驳,并提出了新的传经理论。他认为传统的所谓循经传、越经传、首尾传、传足不传手等等.既不符合仲师的原意,也不符合临床实际,纯粹属于玄说。同时提出,“经”,指的是日期,而不是六经病;传经,是本经病的相传,因为六经病都可以有表证,具体说来传经是从肤表的前驱期到本经病的见证期的过程;转属,才是一经病转化到另一经病。李克绍先生六经都有表证的观点,使得六经病的传变理论立体化了,不但符合中医学的整体观念,而且更符合临床的实际情况。注家提出的循经传、越经传、首尾传、传足不传手等说法,一直是六经传变理论的主导,尽管古今临床找不到一个这样的实例,但是对于这种虚玄的说法,专家这样讲,教科书也这样讲,大家都在津津乐道,确实值得我们反思。

肖相如《伤寒论讲义》:外感寒邪初期,病尚轻浅,在里之脏腑未受损伤,通过自身调节,调动机体的抗病能力,待到正胜邪却之时,疾病便告痊愈。临床实践证明,这一过程一般需1周左右。“七日”承前“发于阳七日愈”而来,因为太阳为阳证,当在阳数之日愈,即为阳数七。那么,在愈前的六日,即为太阳经之期。为在此阶段有自愈的可能,即行太阳经尽,正气可能来复。当然,这只是可能,并非必然。证之临床,外感轻者,可能自愈,如普通感冒之类;重者则难于自愈,将向里传变。本条单举“头痛”,一则举例,二则省文。决不可死于句下,认为太阳病只有头痛,或者太阳病必见头痛,当综合分析。

如果太阳病没有自愈的趋势,而有向阳明传变的征兆,则应用“针足阳明”的方法,阻止疾病向里传变。关于其具体方法,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是为了泻阳明之热,可选冲阳穴;一种认为是为了强壮胃气,可选足三里穴。对此,当联系《金匮要略》“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进行全面理解,彼则实未病之脏,此则实未病之经;彼则循五行,此则循六经。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