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听百家言—汇集名家伤寒论条文注解】第9条 太阳病欲解时
2024
05-28

【听百家言—汇集名家伤寒论条文注解】第9条 太阳病欲解时

原创 郑老叟 大龄岐黄学童 2024-01-17 00:02 广东

[9]  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巳为正阳,则阳气得以复也。始于太阳,终于厥阴。六经各以三时为解,而太阳从已至未,阳明从申至戌,少阳从寅至辰;至于太阴,从亥至丑,少阴从子至寅,厥阴从丑至卯者,以阳行也速,阴行也缓,阳主于昼,阴主于夜。阳三经解时,从寅至戊,以阳道常饶也;阴三经解时,从亥至卯,以阴道常乏也。《内经》曰: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则巳午未太阳乘王也。

柯琴《伤寒论注》:巳、午为阳中之阳,故太阳主之;至未上者,阳过其度也。人身阴阳,上合于天,天气至太阳之时,人身太阳之病得借其主气而解,此天人感应之理也。

章楠《伤寒论本旨》:太阳名巨阳,以其统领营卫。营气通心,卫气通肺。心为君主,肺为相傅,故太阳为诸阳主气也。人身阴阳,随天地之阴阳衰旺,阳气初生名少,旺于平旦,阳气既盛名太,旺于中午,两阳合明名阳明,是阳极阴生,而旺于日晡。人身经气旺,则邪解,故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也。邪之内传,初太阳,次阳明,次少阳者,以其由浅入深,故与人身阳气衰旺之序不同,盖浅深,是经之层次,衰旺是气之流行,病之内传外解,是邪之进退也。

周扬俊《伤寒论三注》:太阳病自解因如是矣,服汤而解,亦如是乎?曰,然。纵使服汤有先后,则其解应无定期,然亦必至其所王之时而精神爽惠也。此该太阳病言之,营卫皆然也。

卢之颐《仲景伤寒论疏钞金錍》:日中而阳气隆,太阳主时,承其旺时,邪自分解。至未上者,交未之首,尽午之终也。

尤怡《伤寒贯珠集》:太阳经为诸阳之长,巳午未时为阳中之阳,太阳病解必从巳至未,所谓阳受病者,必阳气充而邪乃解也,与发于阳者七日愈同义。

陈修园《伤寒论浅注》:察阴阳之数,既可推其病愈之日,而六经之病欲解,亦可于其所旺时,推测可知之。太阳病欲解之时,大抵从巳至未上者,以巳午二时,日中而阳气之所主,邪欲退,正欲复,得天气之助,值旺时而解矣。

黄元御《伤寒悬解》:巳午未,太阳得令之时,故解于此。

张志聪《伤寒论集注》:午乃太阳中天之时,已未前后之气交也。夫天有六气,人有六气,人得天时之助,则正气盛而邪病解矣。

方有执《伤寒论条辨》:太阳者,盛阳也,故王于巳午未,经曰,自得其位而起者,此之谓也。

程应旄《伤寒论后条辨》:巳午虽乘阳王,而必藉令未土,土者阴阳之冲气也。缘病之发也,非虚发,必阴阳之乖气有乘吾之经气者,而病之解也,不徒解,必阴阳之冲气有王吾之经气者。时晷且然,辰与季可知矣。

高学山《伤寒尚论辨似》:太阳之标,爲真阳之所盘旋,真阳官巳旺午而亢未,阳胜则邪退也。

喻嘉言《尚论篇》:凡病欲解之时,必从其经气之王。太阳者,盛阳也,故从已、午、未之王时而病解。

钱潢《伤寒溯源集》: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邪既人太阳之经,虽或气衰欲解,然经气已虚,无以自振,必待经气旺时,方能决去其邪。夫太阳者,盛阳也,旺于巳午。巳为纯阳,乾卦主之。午虽一阴初生,然阳气旺极之时也。《生气通天论》云: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故曰从巳至未上。 

张锡驹《伤寒论直解》:从巳至未上者,巳午二时也,日中而阳气隆,太阳之所主也,言邪欲退正欲复,得天气之助,值旺时而解也。以是知天之六淫能伤人之正气,天之十二时又能助人之正气也。

陈伯坛《读过伤寒论》:首句似袖手以听其病解也,若立与桂枝以解外,或与麻黄以解表,随时可以瘳厥疾耶?然使太阳无恙在,不致愆期而不解者,未始不可为守勿药者恕也。彼因审慎与药之故,去病不期诸旦夕不远胜于造次从事者乎?不独太阳罢病在意中,凡三阴三阳病,各有告慰之时,方且引愈兆为乐观。辞句相吻合者凡六节也,书法亦祥矣哉。指从巳至未上者何?邪衰从巳起,病解至未止。以太阳王于午,午以下邪衰不复盛,未以下更无问题,故解时以未上为断。

陆渊雷《伤寒论今释》:六经皆有欲解时,太阳从巳至未,阳明从申至成,少阳从寅至辰,太阴从亥至丑,少阴从子至寅,厥阴从丑至卯,其理难通,事实亦无所征验。读古医书,当分别观之,不可一概盲从。凡理论合,事实亦合者,当以科学证明之。凡理论合而事实不合,或理论不合而事实合者,当存以待考。凡理论事实俱不合者,即当剪辟,毋使徒乱人意。六经病之欲解时,理论事实俱不合者也。

时令与疾病,固有甚大关系。重病痼疾,多发于二分二至,死于二分二至,老人遇节气,常骨楚疲惫,此四季之关系疾病者也。通常热病,多日轻夜重,其死,多在黎明薄暮日中夜半之时,阳明病之日哺潮热,肺痨病之日哺骨蒸,此昼夜之关系疾病者也。其事固信而有征,其理则尚难索解。

曹颖甫《伤寒发微》:人身卫气行于表,表虚则阳气不能卫外,因病伤寒卫气尽行于阳,从巳至未上正日中,阳盛无病者。进午餐之候,阳明正气当旺,此时卫气若强,便当一汗而解。盖病之将退,不惟专恃药力,亦赖天时之助也。《金匮》“痉湿暍篇”云:“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愈,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其汗,汗之病不愈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故不愈也。”由此观之,寒病不得天阳之助,庸有济乎!

承淡安《伤寒论新注》:此解不过随文释意,求其真义,既不可得,征之实际,亦不尽然。按《伤寒》六经皆有欲解时:太阳病从巳至未上;阳明病从申至戌上;少阳病从寅至辰上;太阴病从亥至丑上;少阴病从子至寅上;厥阴病从丑至卯上。理不可解,事待征验,仲景必有根据与体验而得。百余注家,皆以天地感应之气与“阴阳”之数为解。言之成理,岂信而有征耶?有待进一步之研究。

苏世屏《伤寒论原文真义》:太阳病,不关服药,自欲解时,当从巳至未上。以人身太阳之气,得天太阳当令之气,以为援助,正胜则邪自却也。人之三阴三阳,上应天运,天运以夜半为起点,日中为对立点,由子正顺行至寅正,分配三阴;由卯正顺行至酉正,分配三阳,为阴阳始生之时刻所限,故主阳之时长,主阴之时短,另详于下。

《灵枢·营卫生会篇》云:正当夜半亥子丑之时,而阴气陇盛,为太阴当令;夜半后子丑寅之时,而阴气渐衰,为少阴当令;平旦丑寅卯之时,阴气已尽,为厥阴当令;阴尽则阳生,寅卯辰之时,而少阳受气当令矣;正当日中巳午未之时,而阳气陇盛,为太阳当令;日西申酉成之时,而阳气渐衰,为阳明当令;至日人后,阳气已尽,待至夜半,而太阴又受气当令矣。此天之三阴三阳,循环不已。人身之三阴三阳,禀赋于天,得受天气之助,故有自解时之机会也。

陈逊斋《伤寒论改正并注》:巳至未,即巳、午、未也。太阳旺于午时,巳、午、未正太阳旺时也。病人于此时服药,则药气与太阳之正气皆旺,而邪气自无余地可留也。

朱壶山《伤寒论通注》:此据科学者言,未必尽合事实,而理论确不可移。太阳为阳极之气,巳、午、未为阳极之时。太阳之气,为寒所伤,邪不退则正不复,今借汤方之力,抑邪扶正,随时可愈而必日从巳至未上,病始欲解者,天之六淫能伤人之正气,天之十二时亦能助人之正气也。时令与疾病,极有关系,未可尽斥为虚玄。如阳明病日哺所发潮热,虚劳之骨蒸盗汗,疾疟之发作有时,通常热病之日轻夜重,是其例也。

包识生《伤寒论讲义》:太阳者,大阳也,日中之阳为太阳。太阳病之虚者得天地太阳之助力,即正旺而邪衰,故病解也。

此言太阳病虚者欲解时,必得天气之助而始愈也。按一日十二时,三阳居九,三阴居五,寅时为日出,天晓之时阳气初出,仍是小阳。小阳者,少阳也,故寅卵辰三时为少阳所主。少阳虽主三时,尚含厥阴母气二时在内,如哺乳小儿在母怀中时候更多也。小阳渐大,日渐高至已午未三时,日居天中则小阳变为大阳矣。大阳者,太阳也,故巳午未三时为太阳所主。阳气由小而大,大而必旺,旺则阳气极明,故曰阳明日已斜西,阳气衰老,阳明者纯是一个老阳也,故申酉成三时为阳明所主。阳已衰老,日落西山,则太阴出现,故亥子丑三时为太阴所主。太阴之后,子时阳气渐多,阴气渐少。少者,少也,故子丑寅三时为少阴所主。两阴交尽曰厥阴,厥阴者,老阴也,阴老必衰,则阳气渐旺,而且中含少阳,故丑寅卯三时为厥阴所主也。夫病之虚者,得旺时而愈;实者,得旺时而剧所以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先师下一“从”字,甚有深义,即虚从之谓也。

刘绍武《刘绍武讲评伤寒杂病论》:根据《内经》天人相应的道理,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自愈都与自然界的变化密切相关。根据临床多年观察,太阳病多在寅卯时减轻,巳未上反加重。因此,上述说法与事实不符,但这种疾病时空概念的提示有其临床意义,有待进一步研究。

胡希恕《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午时为一日正中,巳居午前,未居午后,为一日中阳气最盛之时,太阳经气最旺,最易向愈,此说可供参考,不必强加解释。此附会运气之说,不可信。以下各篇均有这种照例说法,均不再释。

倪海厦《人纪-伤寒论》:因为病在阳,六天足尽,到第七天的中午,事实是足六天,就是已时到未时,中午的时候解掉。所以开给病人处方的时候,如果是太阳病,.晚上九点吃药下去,十点的时候,症状都去掉了,还有点头昏,到了明天中午的时候,精神完全恢复回来,就是病完全好了,如果是病在阴,譬如少阴证,到晚上三更半夜,开始找东西吃,就是好了,如果是病在阳,到第二天中午,胃口大开猛吃,就是好了。

吕英《伤寒一元解》:

1.书中6条从太阳病到厥阴病的欲解时为一日十二地支对应的十二个时辰,反映的是一日中阴阳二气消长盛衰的运行规律。

2.从夜尽到天亮开始的每一日,第9条“巳至未”是一天中阳气最隆盛的几个时辰,对应《素问·金匮真言论第四》“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此即一日中最大的阳,即太阳为太阳。此时段病欲解,说明天地一气运行的盛阳有助于患者体内不足的阳气,得天助正气增强则病易愈。即《素问·生气通天论第三》“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的“日中而阳气隆”。

3.此条与第61条用干姜附子汤治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说的是同一个机理。人身是小宇宙,天地是大宇宙,小宇宙顺应大宇宙的规律,则人身无疾矣,亦即《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所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理。

刘渡舟《伤寒论诠解》:太阳病如果邪气解除而欲愈的话,其时间当在白天的已时至未时可能性最大。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人与自然密切相关,人体内环境昼夜、四时的变化,无不受自然界昼夜、四时变化的影响。巳至未时指上午九点至下午三点前的一段时间,这是一天中自然界阳气旺盛的时候,《内经》称之为“阳中之太阳”,“太阳乘王”之时。人体由于受自然界阴阳盛衰变化的影响,所以太阳经的阳气此时也最旺盛,从而为正复邪退创造了最有利的条件,故太阳病欲愈,在此时间内的可能性最大。六经病证各有相应的欲解时,但其临床实际价值及意义,尚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

陈亦人《伤寒论译释》: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自然界的六淫之邪可以伤人致病,自然界的阴阳消长又可以对人的机发生好的影响而有助于抗邪,因此六经病欲解都各有一定的时间。太阳病将要解除的时间是从巳至未上,即现在的上午九时以后到下午三时之前的一段时间里,这是一日中阳气最降盛的时候,此时人体的阳气随自然界的阳气而充盛于外,有助于驱散表邪,所以太阳病欲解大多在这一时。

各家对本条的解释,意见基本一致,总的说来,不外乎天人相应之理。但病解时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也不能过于呆板的看待。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以午时为中心,早不过已,晚不过未,在这段时间,太阳当空,普照中天,是一天之中阳气最展发、最旺盛的时候,也是阳气主开的时候。从正气的角度来看,此时人体太阳经的阳气会随天阳而旺盛于外,抗邪必然有力,这就为正复邪退提供了有利的时机。从邪气的角度来看风寒之邪逢此时,就像伤寒、中风得麻黄、桂枝的辛温发散,于是也为太阳病的正复邪退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也就是说,太阳病在自愈的那一天,多容易在上午9时至下午3时这个时段出而解。如将这一规律用于临床治疗,对于太阳病的治疗,就可以选择在这一时段之前用药,或许较其他时间用药效果为佳。当然如太阳病的自然病程尚未结束,在这段时间,人体太阳之气得天阳相助,抗邪有力,正邪斗争必然激烈,于是临床症状也就会在此时加重。所以太阳病的加重时间和欲解时间应当在同一个时段。

姜建国《伤寒论讲稿》:本条根据天人相应的理论,推测太阳病将要痊愈的时间。中医认为,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人体的阳气与天阳自然也是息息相关的。《素问·生气通天论》就讲过:“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这说明人身的阳气随天阳的升降而具有盛衰的变化,从巳至未上,是以中午为核心,这是一天当中阳气最盛的时刻,太阳的阳气正与此时相应,人体的阳气得到天阳的帮助,驱逐外邪更加地有力量,所以患者容易在此时邪解而病愈。

六经病都有一条欲解时,欲解都各有一定的时间,都与天阳的活动和正邪的进退有关。有一点必须明确,患者只有在自身正气逐渐充实,邪气逐渐衰退的情况下,才会有欲解的可能,而并不是说所有的太阳病统统从已至未上痊愈。

肖相如《伤寒论讲义》:本条根据天人相应的理论,推测太阳病欲解的有利时辰。

古人以十二消息卦来表示一年之中阴阳的消长变化规律。从复卦开始,阳交逐渐增多,标志着阳气的生发、释放在不断增强,一直到乾卦,变成了六交皆阳,变成重阳,阳的生发、释放也到了最大限度。重阳必阴,所以到了娠卦,阴始生,直到坤卦的六交皆阴,变成重阴,阴极而阳生,所以复卦又开始阳气增长,周而复始。整体观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它把人体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把人体与自然界也看成是一个密切相关的整体。自然界阴阳的消长变化对人体气血阴阳的变化有定的影响,按时辰而言,巳、午、未三时,正值午前午后,这是一天之中阳气最降盛之时,同时也是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有助于驱散寒邪,使表证有欲愈的趋势,太阳病是寒邪侵袭人体的初期阶段,因此,巳、午、未三时是太阳病“欲解”之时,按月份而言,已、午、未分别代表农历四、五、六月,在十二消息卦中分别对应乾卦、姤卦、遁卦,这是一年之中阳气最旺盛之时,对应的季节为夏季,昭示的是阳出于表,热火朝天,开机旺盛。而太阳病的特征是寒邪袭表,阳气被寒邪郁闭,腠理不开。故此,夏季最有利于太阳病的痊愈。太阳病的“欲解时”,应该也是它的最佳治疗时间,道理是不言而喻的。如果用针灸治疗,应该也在这三时。子午流注的理论与此相通。现在西医治疗肾病综合征时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也强调服药时间,在清晨服药效果最好,副作用最少。原因是人体内源性激素的分泌高峰是在每天清晨,在此时服药和人体的激素分泌高峰一致,外源激素对人体的影响最小,对肾上腺皮质的反馈性抑制最轻。从中医的理论来看,激素属于温阳药,而清晨是阳气生发的时候,所以效果最好。太阳病有“欲解时”,当然也应该有“欲作时”,太阳病的“欲作时”应该在与已至未相对的时相,即亥、子、丑。在一天之中是夜半,一年之中是冬季。在中医学中,时空和阴阳五行是紧密相连的体系。有了时间,就有了方位,有了阴阳,就有了五行。比如,冬季就与阴气盛、寒冷、北方、水、脏腑中的肾与膀胱等相关联。中医治疗叫“开方”“方”指方位的方,开出的就是时空。《伤寒论》中有白虎汤、青龙汤、真武汤,白虎汤不就是西方和秋天吗?青龙汤不就是东方和春天吗?真武汤不就是北方和冬天吗?不知道《伤寒论》中有没有朱雀汤?《内经》十分强调时间问题,如《素问·六节藏象论》说:“时立气布……谨候其时,气可与期。”三阳病的欲解时从寅始,至成终,共九个时辰,三阴病的欲解时从亥始,至卯终,共五个时辰。三阳病的欲解时,太阳为巳午未,阳明为申西成,少阳为寅卯辰,三者虽然相接,但不重叠;三阴病的欲解时,太阴为亥子丑,少阴为子丑寅,厥阴为丑寅卯,三者互相重叠两个时辰。

其差别的形成可以从以下方面理解:

第一,阳道常饶,阴道常乏。从天文上看,日为阳,月为阴,日的自转周期是1年,月的自转周期是1个月,阳的周期大大长于阴的周期。在这一点上,三阳的欲解时正好与这个“阳道常饶,阴道常乏”相应。在《素问·上古天真论》中的男女生理节律是“男子以八八为节,女子以七七为节”。男子八八六十四岁天癸竭,女子七七四十九岁天癸竭,男女相差15 年。另外,以昼应阳,夜应阴,故三阳病的欲解时多在白天,三阴经的欲解时多在夜晚。第二,三阳病的欲解时互不重叠,是各自独立的三个时辰。证之三阳病,太阳多为表寒,阳明多为里热,少阳则邪正相争、互有胜负。故治太阳病须解表,治阳明病须清里,治少阳病须和解,三者区分明显。三阴病的欲解时虽各占三个时辰,但互相重叠,证之三阴病,太阴、少阴、厥阴虽有小异,然而里虚寒却是贯穿始终的,四逆辈不但用于太阴病,也通用于少阴病和厥阴病。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