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医 传 承,承 传 中 医
【讲者简介】
马新童,男,中医全科副主任医师,马新童中医传承工作室、马新童医学研究院创建人。世界中医联合会青年中医培养委员会副会长,北京中医药大学临床特聘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岐黄临床导师专家库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房山医院经典肾病科学术带头人,北京市中医药文史研究会学术一部主任,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医学文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深圳经方协会名誉会长,山东威海市文登区首席健康顾问。自幼受家庭影响学习中医及传统文化,博览古今中医名家典籍。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医经典的系统研究与临证应用,对《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四大经典及历代医家中医著作进行了广泛研究。临证中善于四诊合参,尤精于望诊与切诊,倡导并践行“天人地合参、神气形同调,病脉证并治”的诊疗思想,强调“临证观象、中观正见、治病参图、理明法活”的传统中医思维,理法方药一以贯之。三十年来诊治身心灵三类各种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杂症患者逾30万人次,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临床中灵活运用汤、膏、丹、丸、散及针灸、药物外用,治疗方法不拘一格,在临证运用中屡获奇效。特邀在北京中医药大学房山医院、博爱堂中医医院、黄尧洲中医医院以及威海市文登区出诊。 十六味流气饮及其类方的研究与运用(课后答疑一)马老师:那么还有一点时间,大家提问,希望大家提出高品质的问题来,比较难的问题来啊!
学生:老师,我有两个问题。第一个,弘景曰:“阳旦汤,升阳之方,以黄芪为主。”然后我就觉得,《本经》里讲,桂枝有补中益气的作用,但是为什么李东垣补中益气汤里面没有用桂枝?黄芪剂和桂枝剂,它们两个是什么关系?还有一个问题,在您以前的讲座中,讲的是“病证症同治”,后来又讲“病脉证同治”,这样的转变,它在哪儿?怎么在方子里看到您哪一部分是在治他的脉?哪部分是在治他的病?就这两个问题。
马老师:非常好,你这个问题是这个情况。关于“病脉证”、“病证症”,我是这么想的。我们要恢复本来的。前面说的症呢,原因是哪些呢?zheng有两个zheng字,一个是症状的“症”,一个是证据的“证”。这两个字,古字就不一样。症状的“症”,里面是癥瘕的“癥”那个字,那个“癥”代表的火。哦,火病了。哪里的火病了呢?这个火代表的是心。哦,万病皆由心所造。所以症状是由这里产生的症。那个“证”呢,是证据的证。古人证据的“证”是咋写的?一个言,一个登。它代表证据。证据是由症状构成。也有啥呢?体征,脉呀,舌呀,一大堆的证据。是由这些东西构成证据链。所以说,我们现在老是强调,编教材的时候把症、证进行了强烈的分辨。其实古人对这两个东西分辨得没那么严格。古人咋说的呢?古人说的是“病脉证并治”。所以说那个“证”其实有症状的意思,也有证据的意思在里面,两个意思都有。所以说,“病脉证并治”更符合古人的原话,是张仲景老先生给我们讲的。刚开始,我觉得用脉来讲。这个脉,是扁鹊开始讲的。大家知道这个脉法,除了我们中医有,请问一下,藏医有没有?维吾尔医有没有?印度医学有没有?阿拉伯医学有没有?我告诉大家,脉绝对不是扁鹊老先生发明创造的。我们现在认为他是脉法的一个鼻祖,对吧!我可以给大家讲,我研究各国医学的时候发现,刚才我讲的那几个医学都有脉法。古人还有脉法,不是看病的,是看人的祸福吉凶的。有太素脉法,还有啥脉法?摸这个脉,来断定他(她)的爱情。还有通过脉来断他(她)是不是撒谎,在国外甚至叫做什么情人脉法。他(她)说人的名字,说谁谁谁,当你,嗯…感觉脉搏跳动(变化)了嘛!好,这就是他(她)的情人。(笑)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啦!古人很聪明,其实仲景的脉法是啥?有寸口诊脉法,也有啥?候上面、候下面,三部九候法。其实它继承了三部九候法的一些东西。所以张仲景在他的序里讲了阴阳大论,八十一难,胎胪药录,讲到这一条了吧?那么《八十一难》是什么东西?是《难经》里面的,那是扁鹊学系的东西。而《内经》呢,是岐黄学系的东西。他都进行了钻研学习,甚至很多都引用了大量的原文。比如引用《内经》里面的原文来进行一些处方的构造。特别是在《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里面体现得淋漓尽致。有些简直是原文,相差几个字,意思完全是一致的。行文上看,张仲景先生肯定是参照了《内经》、《难经》,还有当时流行的几种医学流派的东西,写的《伤寒杂病论》。刚才的解释,是针对你的第二个问题。
另一个问题,问得非常到位。我经常也在想,黄芪和桂枝,有啥区别?而且桂枝本身就有补中益气的功效。我给大家讲,从临床实际情况看,黄芪如果剂量特别大的时候,一般土型和水型人更多见一点。而木型人、金型人或者火型人,桂枝可能用的多一些。你看桂枝的这个“桂”,我讲了的一木疏二土的象。同时呢,它条达的象是肝的气。那个红色又入心。你看它把东方、南方和中央基本占完了。如果是肉桂的话,还可以把下面(北方)占完了。肉桂是皮,皮还通皮,它能把肺(西方)也占了。这一个桂能把整个五行占全了。大家听明白了吗?哎呀,形色气味都行。一个桂枝汤,它(桂枝)一个药能走五个地方去,太厉害了!而李东垣先生,你看看他的补中益气汤的方法。我们经常说“劳则气损”。劳病的时候,“劳者温之,虚者补之。”还有呢,甘温除热法的鼻祖是啥?甘温除大热是哪一个?我告诉大家,其实早就有了。(甘温除大热)在黄芪建中汤、小建中汤当中。只是说,甘温除大热的时候,说到了补中益气汤。用黄芪这类药物补中益气。补中益气汤一共有几味药呢?八味药。五加三味药,刚好是八味药。代表啥呢?天三生木,地八成之。代表了土加了木的一点气,一共是八味药。把脾土的这个气和少阳的气,给升起来,这个象。这是我对补中益气汤的理解。
黄芪的人多见于肚子大,水型和土型的人。肚子多是偏大的,虎背熊腰,脸色多偏黄或黑一些。脸色偏白多是气虚的病人,多是金色,土不生金的象。这时候也可以用黄芪。黄芪的量一般不是太大。而用桂枝的人,一般体型是偏瘦一点的。水型和土型的人,体型偏胖一些的。还有呢?黄芪和桂枝的人,都有个特点——一般皮肤的毛孔疏松一些。所以黄芪和桂枝都有补中益气的作用。大家听明白了吗?那么《本经》里面说黄芪补虚,没有说补中益气。而桂枝反而写了补中益气。黄芪是补虚,小儿百疾,癞疾……我告诉大家,“黄芪建中汤,虚劳诸不足。”各种各样的不足的时候,“诸”代表啥?气血津液全概括了。那在大阳旦汤里面,不仅黄芪从一两半变成了五两,而且加了人参三两。我们讲人参是补五脏六腑之阴的。刚才看到我画的图了没有?黄芪在左面(东方),人参在右面(西方)。人参是补阴的,黄芪是补虚的。这两个虚不一样,一个(人参)是内虚,就是五脏六腑的虚。一个(黄芪)是外虚。大家听明白没有?所以有人问我:“老师,你怎么把黄芪画到外面去?”这个和这个是相对的。其实,“升阳者,黄芪为主。”升的啥?三焦。黄芪入的是三焦。最好的黄芪叫啥?绵黄芪,是吧!那么如果说,这两个药(黄芪和桂枝)能不能放在一块?当然可以在一块放啦!比如黄芪桂枝五物汤啦,黄芪建中汤啦,大阳旦汤啦,那不都搁在一块嘛!都可以的啊!因此,大家回去以后呢,黄芪类的方子大家都可以在临床应用。你看看是不是像我说的有点规律。用到一定时候,你就会发现,确实是这样的,有这种规律可循。不知道听明白没有?大家还有问题吗?
(本文为2017年马老师讲座整理文字稿,内容待续)
整 理 | 王艳丽 谭杰
校 对 | 吴振 李敏
编 辑 | 李敏
审 核 | 关瑞花 李沂泽 李敏
#artContent h1#artContent p img#artContent table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s://zydq.1006ss.com/?p=32141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