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面肌痉挛在大多数中医的认知中是以外治为主,治疗周期长,袁洪雷师兄在临床常采用针刺+经方雷火灸+放血疗法,且辅以经方散剂,将经方和外治有效结合起来,取得了非常好的疗效。
我学习经方的时候就在思考如何将经方和针灸治疗结合起来运用到面肌痉挛的治疗上去。我也做过各方面的尝试,比如说贴敷,药粉和艾绒结合到一起成药柱做灸法等等。
临床实践证明,艾绒比药粉燃烧更快,效果是可观的,治疗过程中温度是曲线变化的,人体感觉也更灵敏,比单纯的电子烤灯效果更好。
下面我就从四个方面来和大家一一学习探讨。
一、面肌痉挛的定义
面肌痉挛,又称面肌抽搐,表现为一侧面部不自主抽搐。抽搐呈阵发性且不规则,程度不等,可因疲倦、精神紧张及自主运动等加重。起病多从眼轮匝肌开始,然后涉及整个面部。本病多在中年后发生,常见于女性。
面肌痉挛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原发性面肌痉挛,一种是继发性面肌痉挛,即面瘫后遗症产生的面肌痉挛。两种类型可以从症状上区分出来。原发性的面肌痉挛,在静止状态下也可发生,痉挛数分钟后缓解,不受控制;面瘫后遗症产生的面肌痉挛,只在做眨眼、抬眉等动作时产生。
按Cohen等制定的痉挛强度分级。
0级:无痉挛;
1级:外部刺激引起瞬目增多,或面肌轻度颤动;
2级:眼睑、面肌自发轻微颤动,无功能障碍;
3级:痉挛明显,有轻微功能障碍;
4级:严重痉挛和功能障碍,如病人因不能持续睁眼而无法看书,独自行走困难。神经系统检查除面部肌肉阵发性的抽搐外,无其他阳性体征。少数病人于病程晚期可伴有患侧面肌轻度瘫痪。
二、治疗
1.西药治疗:除苯妥英钠或卡马西平等药对一些轻型患者可能有效外,一般中枢镇静药、抑制剂和激素等均无显著疗效。
2.手术治疗:
1 )面神经干压榨和分支切断术
2 )面神经减压术
3 )面神经垂直段梳理术
4)微血管减压术
3.针灸治疗:目前,对面肌痉挛的病因病机认识还未统一,当前的多数文献主要从风、痰、瘀、虚四种病理因素及肝风内动、肝胃二经等不同方面解释面肌痉挛的发病。病因病机是中医理论的核心之一,因对面肌痉挛的病因病机尚缺乏透彻的研究,故治疗的路径多不一致,方法也多样。
三、个人治疗经验及心得体会
(一)针灸方面
1.面肌痉挛的局部穴位。
2.原络治疗法则:《标幽赋》云:“经络滞求原别交会之道,脏腑病求门海俞募之微”。因此,面肌痉挛,也可选取原络穴、交会穴治疗,均可取得不错的效果。
3.面肌痉挛与热、气冲有关,因此选荥穴或者合穴均可。
4.远端取穴小结
①目系:足三里、通里、阳陵泉、太冲。
②目外眦:阳陵泉、后溪、外关。
③目内眦:通里、申脉、照海、后溪。
④上眼睑:申脉。
⑤下眼睑:足三里。
⑥口眼联动:列缺、后溪、太冲。
(二)经方方面
常遭遇方证:防己茯苓汤、芍药甘草汤、奔豚汤、龙牡远茯汤。
1.奔豚汤
《金匮要略》条文: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
奔豚汤
甘草、川芎、当归各二两 半夏四两 黄芩二两
生葛五两 芍药二两 生姜四两 甘李根白皮一升
奔豚汤使用目标:气实半热血虚水实。
甘李根皮:治疗气实,半热
葛根、黄芩:治疗半热
川芎、当归、芍药、甘草:治疗血虚
半夏、生姜:治疗水实
适用于寒热往来,腹痛,气上冲胸,眼睑色淡或者发红,头胀,易怒,胆小易惊,紧张,脉弦紧,高血压,爱生气,易紧张不放松,肌肉僵硬等患者。
2.龙牡远茯汤
龙牡远茯汤最早见于东晋道医葛洪撰著的《肘后备急方》,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张其成教授将其命名为龙牡远茯汤。卷三记载此方“治惊忧怖迫遥,或惊恐失财,或激愤惆怅,致志气错越、心行违僻不得安定者”。《肘后备急方·卷三》记载了本方的药物组成和使用方法:“龙骨、远志、茯神、防风、牡蛎各二两,甘草七两,大枣七枚,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分再服,日日作之,取差。”
其中,我在临床运用的时候,龙骨用龙齿代,甘草用生甘草代。我在整理古籍的时候,看到《名医别录》中记载,龙齿主治“小儿五惊,十二痫,身热不可近人,大人骨间寒热,又杀蠱毒”。生甘草可以清半热,缓急,比炙甘草效果更佳。
龙牡远茯汤使用目标:半热、气实并且伴随精神症状者。
主治惊忧怖迫遥,或惊恐失财,或激愤惆怅,致志气错越、心行违僻不得安定者。亦治多梦,心烦,不安定,脱发,急躁,坐卧不安者。临床上治疗脱发可用此方,合用七子丸(五子衍宗丸加减)。
四、医案赏析
姓名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33308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