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 辨证论治方
糖尿病在临床上共分5个证型:气阴两虚证、阴虚燥热证、阴阳两虚型、瘀血阻络证、水湿内停证。下面分别叙述其症状及治疗方剂。
一、气阴两虚证
症状:头晕耳鸣,心悸气短,消瘦倦怠,动则气急汗出,手足心热,多饮多尿,口干咽燥,舌质红,苔薄白,脉细数。
1.白虎加人参汤(本方原载《伤寒论》)
组成:生石膏(先煎)、生地、葛根、丹参各30克,麦冬、玉竹、枸杞子、知母、黄芪各15克,人参10克(另炖),黄连、五味子、甘草各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功能:益气养阴。
主治:消渴病。症见消瘦,烦渴,乏力。
2.玉泉汤(本方原载《沈氏尊生方》)
组成:天花粉45克,葛根45克,人参30克,麦门冬30克,乌梅肉30克,生黄芪15克,炙黄芪15克,茯苓30克,甘草3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功能:益气养阴。
主治:消渴病。症见消瘦,乏力,口干舌燥。
3.玉泉散(本方原载《直指方》)
组成:天花粉60克,生地黄60克,粉葛根3克,麦门冬3克,五味子3克,甘草1.5克,粳米100粒。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功能:益气养阴
主治:消渴病,阴津亏耗。症见烦渴引饮小便多。
4.治消渴饮(本方原载《千家妙方》)
组成:大生地50克,山萸肉15克,怀山药15克,肥玉竹12克,女贞子15克,枸杞子15克,麦冬15克,天花粉15克,制首乌15克,地骨皮30克,乌梅10克,砂仁5克(研末冲服),甘草15克。
用法:水煎2遍,取汁400毫升,分2次服,每日1剂。
功能:益气养阴,生津止渴。
主治:消渴病初起。症见三消症状明显,一般获效良佳。
5.苏蜜煎(本方原载《医心方》)
组成:酥1升,蜜1升,地黄(煎)1升,甘葛(煎)1升,大枣100个,茯苓、人参、薯蓣各3两。
用法:先入蜜、酥,合,搅拌后,甘葛煎入,烊枣膏以绢绞入,然后茯苓、人参、薯蓣等散入,合后入地黄煎,微火煎,手不停搅冷之。
功能:健脾益气,生津止渴。
主治:诸渴。
6.天花粉丸(本方原载《仁斋直指方论》卷十七)
组成:天花粉、黄连(去须)各1两,茯苓、当归各半两。
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丸,茅根煎汤送下。
功能:清热生津,健脾养血。
主治:消渴。症见饮水多,身体瘦。
7.芦根散(本方原载《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三)
组成:芦根1两,赤茯苓1两,麦门冬1两,人参半两,黄芩3分,桑根白皮3分,甘草(炙)半两。
用法:上药粉碎为末,每服4钱,用水1中盏,加生姜半两,淡竹叶2~7片,煎至6分,去滓温服。
功能:益气养阴,清热生津。
主治:消渴烦躁,体倦懒食。
8.黄芪六一汤(本方原载《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五)
组成:黄芪6两,甘草(炙)1两。
用法:上药粉碎,每服2钱,水1盏,大枣1枚,煎至7分,去滓温服。
功能:益气扶正,生津止渴。
主治:消渴。症见气灼津伤,倦怠乏力,劳则汗出,面白懒言,口渴喜饮,饮不解渴,舌苔白,脉浮细数。
9.玉液汤(本方原载《医学衷中参西录》)
组成:生山药30克,生黄芪15克,知母18克,生鸡内金6克,葛根5克,五味子10克,天花粉10克。
用法:水煎服。
功能:益气养阴。
主治:消渴病日久,燥热减轻,气化不升。症见口干口渴,旋饮水即小便。脉微细者。
10.含消丸(本方原载《千金翼方》卷十八)
组成:茯苓、五味子、甘草各1两,乌梅(去核)、大枣(去核)各2~7个。
用法:上为散,另捣梅、枣令烂,合余药为丸,如弹子大。含之咽之,日三夜二。
功能:养阴生津,润燥止渴。
主治:消渴,乏力,口干。
11.人参汤(本方原载《圣济总录》卷五十九)
组成:人参2两,五味子、大腹皮各3分,赤茯苓(去黑皮)、桑根白皮(锉,炒)、黄芪(锉细)各1两半,芍药、黄芩(去黑心)、葛根(锉)各1两,枳壳(去瓤,麸炒)3分。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3钱匕,以水7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功能:益气生津,泄热利水。
主治:虚渴,饮水无节。
12.黄芪汤(本方原载《千金方》卷二十一)
组成:黄芪、芍药、生姜、桂心、当归、甘草各2两,麦门冬、干地黄、黄芩各1两,大枣30枚。
用法:上药磨碎,以水1斗,煮取3升,分3次服,每日3次。
功能:益气补血,养阴生津。
主治:中消,虚劳少气,小便数。
13.六神汤(本方原载《世医得效方》)
组成:莲房、甘葛、枇杷叶、甘草、栝蒌根、绵黄芪(去芦,蜜炙)各等份。
用法:上药锉散,每服4钱,水1盏,煎7分,去渣温服。
功能:益气养阴。
主治:三消渴疾。
14.生地黄饮子(本方原载《世医得效方》)
组成:人参、生干地黄、熟干地黄、黄芪蜜炙、天门冬、麦门冬、枳壳、石斛、枇杷叶、泽泻、甘草炙各等份。
用法:上锉散,每服3钱,水1盏,煎至6分,去渣,食远,临卧顿服。
功能:生精补血,润燥止渴。
主治:消渴。症见咽干,面赤烦躁。
15.钱氏白术散(本方原载《世医得效方》)
组成:人参、白术、白茯苓、甘草、藿香、木香各1两,干葛1两。
用法:上为末,每服3钱,水煎温服。如饮水多,多予服之。
功能:益气健脾祛湿。
主治:虚热而渴。
16.白术散(本方原载《世医得效方》)
组成:白术1两,人参、白茯苓、甘草各半两。
用法:上为末,每服7钱,水1盏半,煎至7分服。
功能:益气养阴。
主治:胃虚发渴。
17.栝蒌散(本方原载《世医得效方》)
组成:白茯苓(去皮)、天花粉、宣连、白扁豆、人参、石膏、甘草节、寒水石、白术、猪苓各等份。
用法:为末,每服2钱,热汤调服,立效。
功能:健脾益气,清热滋阴。
主治:盛壮之时,不自谨惜,恣情纵欲,年长肾气虚弱,惟不能房,为服丹石,真气既尽,石气孤立。唇口干焦,精液自泄,小便赤黄,大便干实,小便昼夜百十行。须当除热补虚。
18.神效散(本方原载《普济方》)
组成:白芍药、甘草各等份。
用法:上为末,水调,每日3服。
功能:益气滋阴和中。
主治:消渴。
19.沉香散(本方原载《普济方》)
组成:白扁豆(姜汁浸,炒去皮),茯苓、山药、人参、甘草(炙)、莲子肉、砂仁(捣碎),薏苡仁(炒)各2两,干葛根、沉香各8两。
用法:上为末,以姜汤调服1方匕,每日2服。
功能:益气养阴生津。
主治:三消,上盛下虚,诸药不效。
20.断渴汤(本方原载《普济方》)
组成:乌梅肉2两,麦门冬、人参、甘草、茯苓、干姜各1两。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3钱。水1盏半,煎至6分,去渣温服。
功能:益气养阴。
主治:消渴不止。
21.福寿二味散(本方原载《普济方》)
组成:干姜生用、生决明各等份。
用法:为细末,每服1钱,用男儿津,唾于左手心内,调和稀稠得所,不可犯妇人手。
功能:温阳益气滋阴。
主治:消渴。
22.古瓦汤(本方原载《普济方》)
组成:干葛、天花粉、鸡内金(洗净焙干)、人参各等份。
用法:上为末,每服2大钱,用多年古瓦,槌碎煎汤调下,不拘时候服。
功能:益气养阴。
主治:中消,饮水无度,小便频数。
23.人参饮(本方原载《普济方》)
组成:人参1两,白茯苓、甘草炙各半两,麦门冬1分。
用法;上[插图]咀,水5盏,煎取2盏,去渣温顿服之。
功能:益气养阴,生津止渴。
主治:消渴胸中烦闷,烦渴,饮水无度。
24.鸡内金丸(本方原载《普济方》)
组成:鸡内金、栝楼根(炒)各5两。
用法:上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丸,食后温服下。稍加至30丸,每日3服。
功能:健脾摄精。
主治:膈消。
25.乌梅汤(本方原载《普济方》)
组成:乌梅肉炒2两,茜根锉1两,黄芩1两,葛根、人参、白茯苓、甘草炙各半两。
用法:上为散,每服3钱,水1盏,煎至8分去渣,不拘时候可温服。
功能:健脾益气,生津止渴。
主治:消渴,膈热咽干。
26.神仙减水法(本方原载《普济方》)
组成:人参、知母、天花粉、苦参、宣连、扁豆、浮萍、麦门冬、黄丹少许。
用法:上9味各1两,加黄芪1两为细末,每服1钱,新汲水调下,妙不可言。
功能:益气养阴清热。
主治:三焦虚热。凡三焦微渴疾,不问日夜,饮水无度。此药主之,不可轻用,其效如神。
27.玉壶丸(本方原载《普济方》)
组成:人参、栝楼根各等份。
用法:上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丸,麦门冬汤下。
功能:益气养阴。
主治:消渴,饮水无度。
28.滋膵饮(本方原载《医学衷中参西录》)
组成:生黄芪5钱,大生地1两,生怀山药1两,山萸肉5钱,生猪胰(切碎)3钱。
用法:前4味煎汤,送服猪胰子一半,至煎渣时,再送服一半。若中上二焦实热脉洪大,用人参白虎汤后,再服此汤,亦能奏效。
功能:健脾益气,养阴生津。
主治:消渴,证属脾虚(中焦膵病累及于脾)而见渴而多饮,多溲者。
29.竹叶黄芪汤(本方原载《医门法律》)
组成:淡竹叶、生地黄各2钱,黄芪、麦门冬、当归、川芎、炒黄芩、甘草、芍药、人参、半夏、煅石膏各1钱。
用法:水煎温服。
功能:益气养血,滋阴清热。
主治:消渴证,气血虚,胃火盛而作渴。
30.宣明麦门冬饮子(本方原载《医学法律》)
组成:人参、茯苓、麦门冬、五味子、生地黄、炙甘草、知母、葛根、栝楼根各等份。
用法:上[插图]咀,每服5钱,再加竹叶14片,煎7分,温服无时。
功能:益气养阴。
主治:心移热于肺,传为膈消。症见胸闷心烦,精神短少。
31.易老门冬饮子(本方原载《医门法律》)
组成:人参、枸杞子、白茯苓、甘草等份,五味子、麦门冬各半两。
用法:姜水煎服。
功能:健脾益气养阴。
主治:老弱虚人大渴。
32.生地黄膏(本方原载《医门法律》)
组成:生地黄1两,蜂蜜1两,人参半两,白茯苓1两。
用法:水煎服。
功能:养阴益气。
主治:口舌干,小便数。
33.猪肚丸(本方原载《千金方》)
组成:川黄连、白干葛、知母、茯神、麦门冬去心、大熟地各2两,栝楼根、粟米各1两,人参半两。
用法:上木臼中共捣为散,入猪肚内,缝密,置瓶内,蒸极烂,趁热再擀细,若硬加少蜜为丸,梧子大。蒸汁下5丸,或粥饮下。
功能:益气养阴,滋阴止渴。
主治:消渴诸疾。
34.子童桑白皮汤(本方原载《世医得效方》)
组成:童根桑白皮、白茯苓、人参、麦门冬、干葛、干山药、桂心各1两,生甘草半两。
用法:锉散,水1盏半,煎至7分,去渣温服。
功能:益气养阴。
主治:三消渴病。症见或饮多利少,或不饮自利。肌肤瘦削,四肢倦怠,常服补虚止渴利。
35.参苓饮子(本方原载《卫生宝鉴》)
组成:麦冬、五味子、白芍药、熟地黄、黄芪各3两,白茯苓2钱半,天门冬、人参、甘草各5钱。
用法:上为末,每服3钱,水1盏半,生姜3片,枣子2个,乌梅1个,煎至1盏,去渣,温服,食后。
功能:健脾补肾,养阴生津。
主治:口干燥。
36.赤茯苓煎(本方原载《太平圣惠方》)
组成:赤茯苓9两为末,白蜜半斤,淡竹沥1小盏,生地黄1小盏。
用法:共调搅令匀,以慢火煎成膏,每服不计时候,以清粥饮下1茶匙。
功能:益气和中,滋阴和胃。
主治:消渴。症见心神烦乱,唇口焦干,咽喉不利。
37.黄芪丸(本方原载《太平圣惠方》)
组成:黄芪1两,牡蛎(烧为粉)3两,栝楼根半两,甘草(炙)半两,麦门冬1两,地骨皮半两,白石脂半两,泽泻半两,知母半两,黄连半两,薯蓣半两,熟干地黄半两。
用法:上为末,蜜和,捣至200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计时候,以清粥饮下30丸。
功能:健脾滋阴。
主治:消中渴不止。症见小便赤黄,脚膝少力,纵食不生肌肤。
38.天池膏(本方原载《寿世保元》)
组成:天花粉、黄连各半斤,人参、知母、白术(炒)各4两,五味子3两,麦门冬(去心)6两,藕汁2碗,生地黄汁2碗,人乳、牛乳各1碗,生姜汁2酒杯。
用法:先将天花粉等药物切片,用米泔水16碗,入砂锅内浸半日,用柴火慢熬至5~6碗,滤出。又将渣捣烂,以5碗水煎至2碗,同前汁又煎至2碗,入生地等汁,慢熬如汤,加白蜜1斤,煎去沫,又熬如膏,乃收入磁罐内,用水浸3日,去火毒,每日2~3匙。
功能:养阴益气。
主治:治三消如神。
39.人参散(本方原载《医学正传》)
组成:人参1分,白术、泽泻、栝楼根、桔梗、栀子、连翘各2分,葛根、黄芩、大黄(酒浸、纸里煨)、薄荷、白茯苓各5分,甘草7分,石膏1钱,滑石、寒水石各1钱5分,缩砂少许。
用法:上细切,作一服,为末,水1盏半,煎至1盏,蜜少许,再煎2~3沸,肾消食前服,上消食后服。
功能:益气养阴,清热止渴。
主治:肾消善饮,小便频数,白浊如膏。
40.降心汤(本方原载《仁斋直指方》)
组成:人参、远志、当归、川芎、熟地、白茯苓、黄芪(蜜炙)、五味子、甘草炙各半两,天花粉1两。
用法:锉散,每服3钱,水1盏半,枣1枚煎,食前服。
功能:健脾益气养阴。
主治:心火上炎,肾水不济,烦渴引饮,气血日消。
41.玉泉丸(本方原载《寿世保元》)
组成:人参、黄芪(半生半蜜炙)、白茯苓、干葛、麦冬、乌梅肉、甘草各1两,天花粉1两5钱。
用法:上药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服1丸,温汤嚼下。
功能:益气养阴。
主治:消渴。
42.参芪救元汤(本方原载《寿世保元》)
组成:黄芪蜜炒,人参、粉草炙,麦门冬去心,五味子各等份。
用法:上锉,水煎,入朱砂少许,不拘时服。
功能:益气养阴。
主治:肾水枯竭,不能血运,作消渴,恐生痈疽。
43.清脾汤(本方原载《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组成:黄芪、白芷、升麻、人参、甘草炙、半夏各等份。
用法:捣细过筛,以水1盏半,加生姜5片,大枣2个,小麦20粒,煎7分,去滓服,不拘时候。
功能:益气升阳。
主治:思虑过度,蕴热于脾,口干唇燥,烦渴饮水,小便赤。
44.治消三神汤(本方原载《郑氏家传渴浊方》)
组成:乌梅肉、白茯苓、枳壳、白术各1两。
用法:为细末,每服2钱。
功能:益气养阴。
主治:消渴。
45.麦门冬煎(本方原载《三因极一病症方论》)
组成:麦门冬、人参、黄芪各2两,白茯苓、山药、桂心各1两半,黑豆3分(煮去皮,研)。
用法:上为末,地黄自然汁2碗,牛乳2盏,熬为膏,丸如梧桐子大,大麦煮软,下50丸。
功能:健脾益气养阴。
主治:诸消渴。
46.黄芪汤(本方原载《外台秘要》)
组成:黄芪3两,茯苓3两,麦冬(去心)3两,生地黄5两,天花粉3两,甘草(炙)3两。
用法:上6味,切,以水8斗,煮取2升半,分3服。忌芜夷、鲊物、海藻、菘菜,每日服1剂,服10剂讫,服丸药。
功能:健脾益气,养阴生津。
主治:消渴气津两伤,倦怠无力,口渴多饮。
47.地黄饮子(本方原载《简易方》)
组成:人参(去芦),生干地黄(洗),熟干地黄(洗),黄芪(蜜炙),天门冬(去心),麦门冬(去心),枳壳(去瓤)、麸炒,石斛(去根炒)、枇杷叶(去毛炒)、泽泻、甘草(炙)各等份。
用法:以上为粗末,每3钱,水1盏,煎至6分,去滓,食后临卧温服。
功能:健脾益气,生津止渴。
主治:消渴阳明蕴热,气阴耗伤,口渴烦热,神疲自汗。
48.参苓白术散(本方原载《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主治:莲子肉(去皮)、薏苡仁、缩砂仁、桔梗各1斤,白扁豆1斤半,白茯苓、人参(去芦)、甘草(炒)、白术、山药各2斤。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2钱,枣汤调下。
功能:健脾益气,化湿生津。
主治:消渴气津两伤,胸脘痞闷,四肢乏力。
49.黄芪汤(本方原载《宣明论方》)
组成:黄芪3两,五味子、人参、桑白皮(锉)各2两,麦门冬(去心)、枸杞子、熟地黄各1两。
用法:上为末,每服5钱,水2盏,煎至1盏,去滓,温服无时。
功能:健脾益气养阴。
主治:消渴气津两伤,口渴思饮,形神疲惫。
50.生脉散(本方原载《医学启源》)
组成:麦门冬(去心)3钱,人参5钱,五味子(碎)2钱。
用法:长流水煎,不拘时温服。
功能:益气养阴。
主治:热伤元气,肢体倦怠,气短口渴,汗出不止者。
51.秘元煎(本方原载《新方八阵》)
组成:远志(炒)8分,山药(炒)2钱,芡实(炒)2钱,枣仁(炒,捣碎)2钱,白术(炒)、茯苓各钱半,炙甘草1钱,人参2钱,五味子14粒,金樱子(去核)2钱。
用法:水2盅,煎7分,食远服。
功能:益气养阴。
主治:本方治久遗无火不痛而滑者,今人用治消渴。
52.增液汤(本方原载《温病条辨》)
组成:黑玄参1两,麦门冬、生地黄各8钱,水8杯。
用法:煮取3杯,口干则予饮。
功能:滋阴生津。
主治:上焦燥热,肺胃津伤,渴饮无度,大便秘结,舌干红,脉细稍数者。
53.麦门冬汤(本方原载《圣济总录》)
组成:麦冬(去心,焙)、乌梅(去核取肉,炒)各等份。
用法:水煎,饭后温服,每日3次。
功能:养阴生津。
主治:消渴病。症见喉干不忍,饮水不止,腹满急胀。
54.浮萍丸方(本方原载《千金方》)
组成:干浮萍、花粉各等份。
用法:研面,以牛乳和丸如梧子大,每服20丸,每日3次,以酒服为佳。亦可为散,以酒服。
功能:养阴生津。
主治:消渴病。
55.酸枣丸(本方原载《千金方》)
组成:酸枣45克,醋浸,石榴干子各15克,葛根、覆盆子各90克,乌梅50枚,麦冬120克,茯苓、花粉各100克,桂心40克,石蜜135克。
用法:研末,蜜丸如酸枣大,口含,不限昼夜。
功能:养阴生津。
主治:消渴病。
56.渴利方(本方原载《千金方》)
组成:小麦、地骨皮、麦冬、茯苓各30克,竹叶90克,甘草10克,生姜15克,花粉50克,大枣30枚。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功能:滋阴益气,生津止渴。
主治:消渴病属阳消者。
57.白茯苓丸(本方原载《类证治裁》)
组成:茯苓、黄连、花粉、萆薢、熟地、覆盆子、人参、玄参、石斛、鸡内金各等份。
用法:和丸如梧子大,每服30丸,每日3次。
功能:健脾益气,养阴生津。
主治:消渴病。
58.茯神汤方(本方原载《千金方》)
组成:茯神6克,栝楼根、生麦冬各15克,生地黄18克,葳蕤12克,小麦30克,淡竹叶10克,大枣20枚,知母12克。
用法:水煎服,但渴即进。
功能:养阴益气,生津止渴。
主治:消渴病属阳消者。
59.梅花汤(本方原载《三因极一病症方论》)
组成:桑根白皮60克,糯米60克。
用法:将桑根白皮装入纱袋内,与糯米共煮粥,待熟去纱袋。服粥,每日1剂,连服数日。
功能:补中益气,清肺润燥。
主治:三消。症见口渴多饮,尿频量多,神疲乏力,舌淡苔少,脉细。
60.醍醐汤(本方原载《新刻吴氏家传养生必要仙制药性全备食物本草》)
组成:乌梅500克,砂仁60克,麝香0.45克,白檀香末9克。
用法:将乌梅槌碎,用水2大碗,同煎作1碗,去渣。砂仁研末,麝香研细。上将梅水、砂仁共处于砂石器内熬之。候赤色为度,待冷定后入檀香、麝香。每服1~2匙,沸汤点服。
功能:生津止渴。
主治:主治消渴。症见口渴喜饮,咽干舌燥,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头晕目眩,耳鸣腰酸,心悸失眠,遗精早泄,舌红少苔,脉细数。
二、阴虚燥热证
症状:头晕目眩,口干唇红,渴喜冷饮,失眠多梦,手足心热,小便黄赤,大便燥结,舌红少津,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1.枸杞汤(本方原载《千金方》卷二十一)
组成:枸杞枝叶1斤,瓜蒌根、石膏、黄连、甘草各3两。
用法:上为散。以水1斗,煮取3升,分5服,日三夜二;剧者渴即饮之。
功能:养阴清热,生津止渴。
主治:消渴。
2.栝蒌根丸(选自《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三)
组成:栝蒌根3分,黄丹半两,葛根半两,黄连1两。
用法:上为末,入黄丹,研令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小,每服10丸,以温水送下,遇渴饮水,即便服之。
功能:清热养阴,生津止渴。
主治:消渴,饮水过多,不知足限。
3.治消渴丸(本方原载《普济方》卷十七·引《十便良方》)
组成:麦门冬(用上元柏桥鲜肥者)2大两,黄连(九节大者)1两。
用法:上为末,以肥苦瓜汁浸麦门冬经宿,然后去心,即捣烂,纳黄连末臼中,和捣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丸,食后饮送下,每日2次,但服2日,其渴必定。若重者第一日服150丸,第二日120丸,第三日100丸,第四日80丸,第五日依次服之,至每日只服25丸。服后觉虚,即取白羊头1枚,去毛洗净,以水3大斗煮烂,去头取汁,细细服之,亦不用放盐。
功能:养阴生津清热。
主治:消渴。
4.竹叶汤(本方原载《普济方》卷一八零)
组成:竹叶(切)2升,地骨皮、生地黄(切)各1升,石膏8两,茯神(一作茯苓)、葳蕤、知母,生姜各4两,生麦门冬1两半,苦栝蒌8两。
用法:以水1斗2升,下大枣30个并药,煮取4升,分4次服。
功能:清热止渴。
主治:渴利虚热,饮引不止,心胸烦闷,虚烦不寐。
5.茯神丸(本方原载《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三)
组成:茯神1两,地骨皮半两,黄芪(锉)半两,知母半两,牡蛎(烧为粉)1两,栝蒌根3分,黄连(去须)3分,麦门冬(去心,焙)2两,熟干地黄1两。
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丸,以清粥饮送。不拘时候。
功能:清胃滋肾,养阴清热。
主治:消中烦热,小便数。
6.黄芩汤(本方原载《普济方》)
组成:黄芩、麦门冬、天花粉、生栀子、生石膏、淡竹叶各30克。
用法:捣碎,每次12克,水煎服。
功能:滋阴清热。
主治:消渴病,辨证为脾胃热极。症见多饮,多食,多尿。
7.消热止渴方(本方原载《千金方》)
组成:竹叶(切)300克,地骨皮、生地黄(切)各500克,生石膏240克,茯神、芦根、知母、生姜各120克,生麦冬750克,天花粉240克。
用法:上10味捣碎,加水5000毫升,下大枣30枚,并药取2000毫升,分4次服。
功能:滋阴清热。
主治:消渴病属阴虚燥热型。
8.黄连丸(本方原载《外台秘要》)
组成:黄连500克,生地黄5000克。
用法:上2味捣碎,生地黄取汁,渍黄连,令汁尽,于捣之下筛,蜜和丸如梧桐子。每服20丸,每日3服。
功能:滋阴清热。
主治:消渴病。
9.猪肚丸(本方原载《外台秘要》)
组成:猪肚1个,黄连150克,栝蒌120克,麦冬120克,知母120克,茯苓120克,粱米150克。
用法:将药物捣为散,纳肚内线缝,蒸之极烂熟,接热及药木臼中捣可堪为丸。若硬加少蜜和丸如梧桐子,饮汁下30丸,隔日再服。
功能:滋阴清热
主治:消渴病。
10.玉女煎(本方原载《景岳全书》)
组成:生石膏(先煎)、生地各30克,知母、麦冬、天花粉、玄参各15克,栀子10克,黄连、甘草各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功能:清胃泻火,养阴增液。
主治:消渴病。症见多食易饥,形体消瘦,大便干燥,苔黄,脉滑实有力。
11.含化玉液丸(本方原载《太平圣惠方》)卷四)
组成:寒水石(研)1两,石膏(研如粉)1两,葛根1两,栝蒌根1两,乌梅肉(炒)半两,麦门冬(去心,焙)1两半,赤茯苓1两,龙脑(研入)1钱。
用法:上为末,都研令匀,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用1丸,薄绵裹,含化咽津。
功能:泄热除烦,生津止渴。
主治:心胸烦热,口干舌涩,心神壅闷。
12.地骨皮散(本方原载《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三)
组成:地骨皮1两,茯神3分,栝蒌根1两,黄连(去须)2两,石膏2两,甘草(炙微赤,锉)半两,麦门冬(去心)1两,黄芩1两,远志(去心)3分。
用法:上为散。每服4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食后温服。
功能:清热生津,养心安神。
主治:消渴。症见口舌焦干,精神恍惚,烦躁不安。
13.麦门冬散(本方原载《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三)
组成:麦门冬(去心)1两,白茅根(锉)2两,栝蒌根1两,黄芩3分,甘草(炙微赤,锉)半两,芦根(锉)1两半,人参(去芦头)2分,地骨皮1两,石膏2两。
用法:上为散。每服5钱,以水1大盏,加生姜半分,小麦半合,淡竹叶14片,煎至5分,去滓,食后温服。
功能:清热养阴,除烦止渴。
主治:暴渴,烦热不退,少睡眠。
14.知母散(本方原载《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三)
组成:知母1两,麦门冬(去心)1两,黄芩3分,升麻3分,犀角屑3分,葛根(锉)3分,甘草(锉)3分,马牙消1两半。
用法:上为粗散,每服4钱,以水1中盏,入生姜半分,淡竹叶14片,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功能:清热解毒。
主治:消渴。症见心热烦躁,口干颊赤。
15.旋覆花汤(本方原载《圣济总录》卷五十八)
组成:旋覆花(择净,去茎叶,微炒)、桑根白皮(锉)各两半,紫苏(并嫩茎,干者)、犀角(镑)各半两,赤茯苓(去黑皮)3两,陈橘皮(汤浸,去白,微炒)1两半。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7钱匕,水3盏,入大枣2枚,生姜(拍破)半分,盐豉半匙同煎至1盏半,去滓,分温3服,每食后一服,如人行15里以来,更一服。
功能:肃肺和胃,理气泄热。
主治:消渴,腹胁虚胀,心下满闷。
16.人参汤(本方原载《圣济总录》卷五十八)
组成:人参、桑根白皮(锉,炒)各2两,麦门冬(去心,焙)、知母、枇杷叶(拭去毛,炙)、黄连(去须,微炒)、葛根(锉)、白茯苓(去黑皮)、地骨皮、淡竹叶各1两。
用法:上锉细,如麻豆大。每服5钱匕,用水1盏半,煎至8分,去滓温服。
功能:清热退火,益气生津。
主治:消渴,发作有时,心脾有热,饮水无度。
17.栝蒌丸(本方原载《圣济总录》卷五十八)
组成:苦瓜蒌5两,黄连(去须)1两,浮萍草2两。
用法:上为末,用生地黄汁半盏,于石臼内木杵捣令匀,再入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丸,食后、睡前以牛乳送下,每日3次;煎菖蒲汤下亦可。
功能:生津止渴,清热利浊。
主治:消渴。症见饮水不止,小便中如脂,舌干燥,渴喜饮。
18.柴胡饮(本方原载《圣济总录》卷五十八)
组成:柴胡(去苗)、葛根(锉)、芦根(锉)、地骨皮、百合(干者)、桑根白皮(锉)、知母(切,焙)、玉竹各3分,贝母(去心,炒)、茅根(锉)、犀角(镑)、甘草(炙,锉)各2分,木通(锉)半两。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功能:清热退火,润燥生津。
主治:消渴,上焦虚热,心中烦躁。
19.黄连丸(本方原载《圣济总录》卷五十八)
组成:黄连(去须)、栝蒌根,甘草(炙,锉),栀子仁(微炒)各1两半,香豉(炒黄)2两半。
用法:上为末,炼蜜和剂,更于铁臼内涂酥匀熟,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丸,午食后以温浆水送下。
功能:清热除烦,生津止渴。
主治:消渴,心胸烦躁。
20.地黄丸方(本方原载《千金方》)
组成:生地黄汁、花粉汁各60克,牛羊脂90克,白蜜120克,黄连500克。
用法:研末,制丸如梧子大,每服20丸,每日3次。
主治:消渴病之阴消、阳消。
21.铁粉散(本方原载《普济方》卷一七六)
组成:铁粉(细研)1两,麦门冬(去心,焙)2两,牡蛎(烧为粉)1两,知母1两,黄连(去须)2两,苦参(锉)1两,栝蒌根2两,金箔(细研)100片,银箔(细研)50片。
用法:上为细散,入铁粉等同研令匀。每服1钱,以清粥调下,不拘时候。
功能:滋阴清热,除烦止渴。
主治:消渴不止,心神烦乱。
22.调胃承气汤(本方原载《伤寒论》)
组成:大黄(去皮,清酒洗)4两,甘草(炙)2两,芒硝半斤。
用法:上切。以水3升,煮取前二物至1升,去滓,纳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微服之。
功能:泻下燥实,调和胃气。
主治:阳明腑实证。症见蒸蒸发热,濈然汗出,口渴心烦,腹痛胀满,大便不通,舌苔黄,脉洪大。
23.萆薢丸(本方原载《济生方》)
组成:川萆薢(洗)500克。
用法:为细末。酒和为丸,如梧子大,每服70丸,食前淡盐水送服。
功能:利尿通淋。
主治:消渴病小便频数。
24.大黄甘草饮子(本方原载《医学正传》)
组成:大豆50克,大黄60克,甘草6克。
用法:煮豆熟为度,盛盆中放冷,食豆喝汤,每日1剂。
功能:清热生津。
主治:消渴病。
25.三黄丸(本方原载《千金方》卷二十一)
组成:春三月:黄芩4两,大黄3两,黄连4两;
夏三月:黄芩6两,大黄1两,黄连7两;
秋三月:黄芩6两,大黄2两,黄连3两;
冬三月:黄芩3两,大黄5两,黄连2两。
用法:上药随时和捣,以蜜为丸,如大豆大。饮服5丸,每日3次;不知,稍加至7丸,取下而已。
功能:泻火清热,化湿解毒。
主治:胃肠积热及疮疡肿毒等。症见口干,口臭,口舌生疮,烦热易饥,肌肉瘦削,大便秘结,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数。
26.羚羊角散(本方原载《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三)
组成:羚羊角屑3分,知母3分,黄芪(锉)3分,栝蒌根3分,麦门冬(去心)3分,茯神3分,地骨皮3分,人参(去芦头)3分,防风(去芦头)3分,甘草(炙微赤,锉)半两,石膏1两半,酸枣仁(微炒)3分,黄芩半两。
用法:上为散。每服5钱,以水1大盏,加生姜半分,淡竹叶14片,小麦半合,煎至5分,去滓,每于食后温服。
功能:清热平肝,益气生津,宁心安神。
主治:消渴。症见饮水过多不止,心神恍惚,卧不安稳。
27.升麻丸(本方原载《圣济总录》卷五十九)
组成:升麻,黄芩(去黑心),麦门冬(去心,焙)各5两,生干地黄(焙)3两,栝蒌根7两,苦参8两,人参3两,黄连(去须)、黄柏(去粗皮,锉)各5两。
用法:上为末,以生牛乳汁为丸,如梧桐子大,晒干。每服30丸,粟米饮送下,不拘时候。渐加至50丸。
功能:健脾升阳,益气生津,清热降火。
主治:久消渴不止。
28.梅花汤(本方原载《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
组成:糯谷(旋炒作爆蓬)、桑根白皮(厚者,切细)各等份。
用法:每服一两许,水1大碗,煮取半碗,渴即饮,不拘时候。
功能:清热补虚利水。
主治:三消渴利。
29.甘露膏(本方原载《兰室秘集》卷上)
组成:半夏2分(汤浸)、熟甘草、白豆蔻仁、兰香、升麻、连翘、桔梗各5分,生甘草、防风各1钱,酒知母1钱5分,石膏3钱。
用法:上为极细末,汤浸蒸饼,和匀成剂,捻作薄片于日中晒半干,捣碎如米大。每服2钱,食后淡生姜汤送下。
功能:理气和胃,化湿泄热。
主治:消渴。症见饮水极甚,善食而瘦,自汗,大便结燥,小便频数。
30.清石散(本方原载《圣济总录》)
组成:铅霜、葛根、清石各30克。
用法:上3味捣罗为散,每服3克,冷水调下,每日1次。
功能:清热滋阴。
主治:消渴病。
功能:滋阴清热。
31.大黄丸(本方原载《千金方》卷十九)
组成:大黄1斤,栝蒌、土瓜根各8两,杏仁(去皮尖双仁熬)5合。
用法:破大黄如棋子,冷水渍1宿,蒸,晒干,捣筛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丸,以饮送下,每日3次,以知为度。
功能:通腑泄热,通调水道。
主治:消渴。症见小便多,大便秘。
32.茯神汤(本方原载《千金方》)
组成:茯神2两,栝蒌根3两,生麦冬5两,生地黄6两,葳蕤4两,小麦2升,淡竹叶(切)3升,大枣20枚,知母4两。
用法:上7味捣碎,以3升水煮小麦、竹叶,取7味去渣下药,煮取1升,分4服。服不问早晚,但渴即进。
功能:滋阴清热。
主治:胃腑实热,引饮常渴。
33.泄热止渴方(本方原载《千金要方》)
组成:竹叶(切)2升,地骨皮、生地黄(切)各1升,石膏8两,茯神、芦根、知母、生姜各4两,生麦冬1升半,栝蒌根8两。
用法:上10味捣碎,以水1斗2升下大枣30枚,并药煮取4升,分4服。
功能:滋阴清热,生津止渴。
主治:消渴,渴欲饮水。
34.神效散(本方原载《类证普济本事方》)
组成:白浮石、蛒粉、蝉壳去头足等份。
用法:共细末,用鲫鱼胆7个,调3钱服,不拘时候,神效。治渴利,虚热引饮不止。
功能:养阴清热
主治:消渴,饮水不止。
35.神应散(本方原载《圣济总录》)
组成:滑石、寒水石研各半两。
用法:碎研为散,用生鸡子1枚,凿破去黄留清,调和药末,令如稠膏。全纳在鸡壳内,以纸封口,盐泥固济,暴于炭火内烧,令通赤。放冷去土并壳。取药研令绝细为度。每服大人2钱匕,小儿半钱匕。米汤调下。
功能:清热滋阴。
主治:消渴,饮水不休。
36.猪肚黄连丸(本方原载《圣济总录》)
组成:猪肚(洗去脂膜不切破)1枚,黄连(去须捣罗为末)4两。
用法:取出入黄连末在内,密缝肚口,蒸及极烂,趁热细切,和黄连末,以木臼捣之。候可丸,即丸如梧桐子大,曝干,每服30丸,温水下,不拘时。
功能:清热生津。
主治:凡消渴变为中消者。
37.茅根汤(本方原载《圣济总录》)
组成:茅根、芦根各2两,石膏碎1两半,乌梅炒半两,淡竹根1两。
用法:上6味,粗捣筛,每服4钱匕。水1盏半,煎取1盏。去渣温服。
功能:养阴清热。
主治:消渴,口干小便数。
38.地骨皮饮(本方原载《圣济总录》)
组成:地骨皮、土瓜根、栝蒌根、芦根各1两半,麦门冬2两,枣7枚。
用法:上6味,制如麻豆,每服30粒,水1盆,煎取8分,去渣温服,不拘时。
功能:滋阴清热。
主治:消渴。症见日夜饮水不止,小便利。
39.莲花饮(本方原载《幼幼集成》)
组成:白莲须、粉干葛、白茯苓、大生地各3克,真黄连、天花粉、官拣参、北五味、净知母、炙甘草、淡竹叶、灯心各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功能:滋阴清热。
主治:消渴病饮水不休。
40.澄源丹(本方原载《世医得效方》)
组成:牡蛎粉、苦参、密陀僧、知母、水银(以白蜡半钱结,砂)各1两,栝蒌根1两半,黄丹1两。
用法:上为末,用猪肚1个,入药在内,以线缝定,另栝蒌半斤切碎同煮,晨至午时取药出。不用栝蒌,只研用猪肚和药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粒,食前米汤下,每日3服,10日可去病根。
功能:清热滋阴。
主治:气实血虚,热在上焦,心烦燥渴,引饮无度,小便数,有麸片甜者。
41.清心莲子饮(本方原载《世医得效方》)
组成:黄芩半两,黄芪(蜜炙)、石莲肉、人参各7钱,麦门冬(去心)、甘草、地骨皮、车前子各半两。
用法:上锉散,每服3钱,麦门冬10粒去心,水1盏半,煎取8分,去渣,水中沾冷,空腹服。发热加柴胡、薄荷。
功能:养阴清热,兼以益气。
主治:心中蓄热,时常烦躁,小便白浊或有沙膜,夜梦走泄,遗沥涩痛,便赤如血。或因酒色过度,上盛下虚,心火上炎,肺金受克,口舌干燥,渐成消渴。
42.三神汤(本方原载《世医得效方》)
组成:乌梅肉、远志(去心),甘草(水煮过,却以姜汁拌炒)各1两,枳实1两,夏加黄连5钱,春秋冬不用。
用法:上锉散,每服4钱,水2盏,煎7分去渣,不拘时服。若无糯稻根,白茅根亦可。
功能:滋阴清热。
主治:热渴。
43.忍冬丸(本方原载《世医得效方》)
组成:忍冬草。
用法:以米酒放瓶内浸,以塘火煨1宿,取出晒干,入甘草少许为末,即以所浸酒为糊,丸如梧子大,每服50~100丸,酒饮任下,不拘时。
功能:清热滋阴。
主治:渴疾愈,须预防发痈疽。
44.苦参丸(本方原载《普济方》)
组成:苦参2两,黄连、栝蒌根、知母、麦冬、人参、牡蛎、黄芪、生地黄各1两。
用法:共为末,以牛乳汁和成丸,如梧子大。每服30丸,温水下,不拘时。
功能:滋阴清热。
主治:久病消渴,饮水不绝。
45.黄连丸(本方原载《普济方》)
组成:苦参1斤,黄连7分,栝蒌、知母、牡蛎、麦门冬各5两。
用法:上捣筛,搅拌匀,以牛乳和并,捻丸如梧子大,晒干,日再服。饮食讫,以浆水下之,服20丸。
功能:清热滋阴。
主治:消渴,中焦热渴。
46.栝蒌丸(本方原载《普济方》)
组成:栝蒌根3两,麦门冬2两(去心,焙),苦参3两(焙,锉),人参3分,知母3分。
用法:为末,用牛胆汁和丸,如小豆大,不计时候,清粥饮下20丸。
功能:滋阴清热。
主治:消渴,四肢烦热,口干舌燥。
47.止渴方(本方原载《普济方》)
组成:黄连2两,无名异1两。
用法:上为末,用蒸饼打糊为丸,绿豆大,每服百丸。
功能:滋阴清热。
主治:消渴。
48.桑白皮汤(本方原载《普济方》)
组成:桑白皮(锉)、人参、知母(切焙)、麦门冬(去心焙)、地骨皮、枇杷叶(炙)、黄连(炒)、葛根、淡竹叶各半两。
用法:水煎去渣,食后热服。
功能:滋阴清热。
主治:消渴。症见心中燥热,饮水无度。
49.黄连散(本方原载《普济方》)
组成:黄连1两,栝楼根1两半,麦门冬1两,知母2分,人参半两,地骨皮3分,黄芩3分,川升麻3分。
用法:共为散,每服4钱,水1盏半,入生姜半分,淡竹叶27片,煎至6分,去渣,不计时候服。
功能:养阴清热。
主治:消渴。症见烦躁,饮水不止。
50.知母饮(本方原载《普济方》)
组成:知母(切焙)、生姜根各3两,土瓜根2两,黄芩(去里心)、甘草(炙)各1两半,龙骨3两,大黄2两半。
用法:上[插图]咀,每服5钱,水3盏,煎取2盏,去渣入生麦门冬汁各2合,食后分为3服,温酒下。
功能:滋阴清热。
主治:消渴心脾实,燥热多渴,化为小便。
51.麦门冬饮(本方原载《普济方》)
组成:生麦门冬(去心)3两,甘竹沥3合,小麦2合,生地黄3两,知母1两半,芦根2两。
用法:上[插图]咀,每用半两,水3盏,煎至2盏,去渣,入竹沥少许,分2服食后。
功能:养阴清热除烦。
主治:消渴热盛,烦躁恍惚。
52.芦根汤(本方原载《普济方》)
组成:芦根1斤,黄芪、栝楼根、牡蛎(煅)各1两,知母2两,生麦门冬(去心)6两。
用法:上[插图]咀,水5盏,煎取2盏,去渣温顿服之。
功能:滋阴清热。
主治:消渴。症见心脾中热,烦躁不止,下焦虚冷,小便多,羸瘦。
53.栝楼汤(本方原载《普济方》)
组成:栝楼根5两,麦门冬(焙)、茅根各1两,小麦半升,石膏(研)9两。
用法:上[插图]咀如麻豆,每服5钱,水2盏,煎至1盏,去渣食后温服。
功能:养阴清热。
主治:膈消多渴。
54.黄连牛乳丸(本方原载《圣济总录》)
组成:黄连(为末)1斤,麦门冬(去心,研烂)2两,牛乳、地黄汁、葛根汁各1合。
用法:研末如桐子大,每服20丸,空心粥饮下,再日,渐加至40丸。
功能:养阴清热。
主治:消渴。
55.水银丸(本方原载《圣济总录》)
组成:水银1两、银箔200片(与水银共研),铁粉(别研)、牡蛎(煅)各3两,栝楼根、麦门冬(焙)、黄芩(焙)、苦参、黄连、栀子仁各2两。
用法:上7味为末,分别研3味和匀,用枣肉研捣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40丸,煎芦根汤下,日二夜一。
功能:清热滋阴。
主治:消中,食饮无度,小便日夜频数,转加羸瘦。
56.知母丸(本方原载《圣济总录》)
组成:知母(焙)、麦门冬(焙)各1两,犀角、铅霜、鸡内金(炙)、土瓜根各半两,白茯苓(去黑皮)、黄连各2分,金箔20片。
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0丸,煎人参汤下。
功能:滋阴清热。
主治:消渴消中,久不瘥。
57.黄芩汤(本方原载《圣济总录》)
组成:黄芩(去黑心)、麦门冬(去心焙)、栝楼根、栀子仁、石膏(碎)、淡竹叶各1两。
用法:上[插图]咀,每服4钱,水1盏半,煎至8分,去渣温服,不拘时。
功能:养阴清热。
主治:消渴。
58.翠碧丸(本方原载《圣济总录》)
组成:青黛(研)、麦门冬(去心焙),葛根(锉)1两半,半夏(焙)3两,人参、知母(焙)各半两,栝楼根3分,天南星(牛胆制者)半两,寒水石(火煅)3两。
用法:上为末,火煅为丸,梧桐子大,金箔为衣,每服15丸,人参竹叶下,食后服。
功能:清热滋阴。
主治:烦渴不止,咽干燥热昏闷。
59.枸杞汤(本方原载《圣济总录》)
组成:枸杞2两,石膏1两,小麦1两5钱。
用法:上[插图]咀,每服3钱,水1盏,煎至7分,去渣温服,不拘时。
功能:滋阴清热止渴。
主治:消渴,唇干舌燥。
60.枸杞根汤(本方原载《圣济总录》)
组成:枸杞根、栝楼根、麦门冬、黄连各1两半,土瓜根、知母、车前子各1两。
用法:上锉如麻豆,每服5钱,水1盏半,入生地黄半分,同煎至8分,去渣温服,每日3服。
功能:滋阴清热,生津止渴。
主治:胃干渴,饮水不止。
61.石菖蒲散(本方原载《圣济总录》)
组成:石菖蒲1两,栝楼根3两,黄连半两。
用法:上为散,每服3钱,新汲水调下,食后临卧服。
功能:清热生津。
主治:渴日夜饮水,随饮即利。
62.生津甘露饮子(本方原载《兰室秘藏》)
组成:藿香2分,柴胡、黄连、木香各3分,白葵花、麦门冬、当归身、连翘、姜黄各1钱,石膏1钱2分,杏仁去皮、酒黄柏各1钱5分,炙甘草、酒知母、升麻、人参各2钱,桔梗3钱,全蝎2个(去毒)。
用法:上为细末,汤浸饳饼,和匀成剂,捻作片子,日中晒半干,擦碎如黄米大,每服1钱,津咽下,食后服。
功能:滋阴清热解毒。
主治:消渴。症见上下齿皆麻,舌根强硬肿痛,食不能下,时有腹胀,或泻黄如糜,名曰飧泄。浑身色黄,目睛黄甚,四肢痿软,前阴如冰,尻臀腰背寒,面生黧色,胁下急痛,善嚏,喜怒,健忘。
63.黄连膏(本方原载《医门法律》)
组成:黄连1斤研为末,牛乳汁、白莲藕汁、生地黄汁各1斤。
用法:将汁熬膏,搓黄连末为丸,如小豆大,每服20丸,少呷汤下,日进10服。
功能:滋阴清热。
主治:口舌干,小便数,舌上赤。
64.蓝叶散(本方原载《医门法律》)
组成:蓝叶、升麻、玄参、麦门冬、黄芪、葛根、沉香、赤芍、犀角屑、甘草(生用)各1两,大黄(微炒)2两。
用法:每服4钱,水1盏,煎至6分,去渣,不拘时温服。
功能:养阴清热。
主治:渴利口干燥热,背生痈疽,赤焮疼痛。
65.紫苏汤(本方原载《医门法律》)
组成:紫苏茎叶、桑白皮、赤茯苓各1两,郁李仁(去皮炒)2两,羚羊角、槟榔各7钱半,桂心、枳壳、独活、木香各半两。
用法:每服4钱,水1盏半,生姜半分,煎8分,温服。
功能:清热养阴。
主治:消渴。
66.猪肾荠苨汤(本方原载《千金方》)
组成:猪肾1具,大豆1斤,荠苨、石膏、人参、茯苓、知母、葛根、黄芩、磁石、栝楼根、甘草各2两。
用法[插图]咀,用水1斗5升,先煮猪肾、大豆,取1斗,去渣,下药煮取3升,分作3服,渴即饮之,下焦热者,夜辄服1剂,渴止勿服。
功能:清热养阴生津。
主治:消中,日夜尿7~8升者。
67.浮萍丸(本方原载《千金方》)
组成:栝楼根、干浮萍等份。
用法:上为末,以人乳汁和丸,每服20丸,空腹米饮下,每日3服。三年病者三日可。
功能:清热养阴。
主治:消渴。
68.麦门冬汤(本方原载《卫生宝鉴》)
组成:麦门冬、黄连、冬瓜干各2两。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5钱,水1盏,煎至7分,去渣温服。
功能:滋阴清热。
主治:消渴日夜不止,饮下小便即利。
69.冬瓜饮子(本方原载《卫生宝鉴》)
组成:冬瓜1个,黄连(微末)10两。
用法:先取冬瓜切开去瓤,放黄连于冬瓜内,将顶盖热灰,火中煨热,去皮细切研烂,用布取汁。每服1~2盏,饭前服,每日3服,夜2服。
主治:消渴能食而饮水多,小便如脂麸片,日夜无度。
功能:清热滋阴。
70.玄参饮(本方原载《圣惠方》)
组成:玄参、犀角屑、川芒硝、黄芪、沉香、木香、羚羊角屑各3两,川大黄(炒)2两,甘草3分。
用法:上为散,每服2钱,不计时候,以温水调服。
功能:滋阴清热生津。
主治:渴利烦热,痈疽发背,焮肿疼痛。
71.黄连丸(本方原载《圣惠方》)
组成:黄连、栝楼根各等份。
用法:上为末,以麦门冬去心煮热烂研和丸,梧桐子大,每服煎小麦汤下30丸,食后服。
功能:清热养阴。
主治:热渴不止,心神烦躁。
72.天竺黄散(本方原载《圣惠方》)
组成:天竺黄(细研)1两,黄连半两,栀子半两,川大黄(微炒)半两,马牙硝半两,甘草(炙)1分。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2钱,煎竹叶水调下,食后服。
功能:清热存阴。
主治:消渴心神烦乱,口干舌涩。
73.地骨皮散(本方原载《圣惠方》)
组成:地骨皮2两,栝楼根1两,石膏2两,黄连1两,甘草(炙)2两。
用法:上为散,每服4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渣,不计时候温服之。
功能:清热养阴和中。
主治:消中虚羸,燥热口苦,眠卧不安。
74.枸杞汤(本方原载《医心方》)
组成:枸杞根(锉皮)150克,石膏30克,小麦90克。
用法:上3味,以水煮,麦熟汤成,温服。
功能:滋阴清热。
主治:消渴病,唇干口渴。
75.六物丸(本方原载《圣惠方》)
组成:栝楼根8分,麦门冬6分,知母5分,人参、苦参粉、土瓜根各4分。
用法:为细末,牛肚和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丸,每日3服,麦粥汁下。咽干者加麦门冬;舌干加知母;胁下满者加入人参;小便数加土瓜根。
功能:滋阴清热。
主治:消渴证。
76.麦门冬散(本方原载《圣惠方》)
组成:麦门冬(去心)2两,茅根2两,栝楼2两,芦荟2两,石膏2两,甘草(炙)1两。
用法:上为散,每服4钱,以水1盏半,入小麦100粒,煎至6分,去渣,不计早晚时候温服。
功能:滋阴清热。
主治:消渴体热,烦热头痛不能食。
77.养血清火汤(本方原载《寿世保元》)
组成:当归1钱,川芎8分,白芍(酒炒)、生地黄(酒炒)、麦冬、知母各1钱,石莲肉、薄荷、乌梅肉、黄柏(火炒),甘草各5分,天花粉7分,黄连8分。
用法:水煎温服。
功能:养阴清退虚热。
主治:阴虚火旺,烦渴引饮无度。
78.天华散(本方原载《寿世保元》)
组成:天花粉、生地黄各1两,麦门冬、葛根、甘草各5钱,五味子3钱。
用法:上药锉,糯米1撮,水煎服。
功能:清热养阴止渴。
主治:消渴。
79.梅花取香汤(本方原载《德生堂方》)
组成:天花粉、乌梅肉、人参、干葛、枇杷叶、黄芪、栝楼子、麦门冬、五味子各1两,檀香5钱。
用法:上为细末,随意不时水调之。
功能:养阴清热。
主治:消渴。饮水至石斗,可服4丸,即瘥。
80.川黄连丸(本方原载《仁斋直指方》)
组成:川黄连5两,白天花粉、麦门冬(去心)各3钱半。
用法:上末以生地黄汁并牛乳汁夹和捣,丸如梧子大,每服30丸,粳米汤饮下。
功能:清热养阴。
主治:诸渴。
81.朱砂黄连丸(本方原载《医方集成》)
组成:朱砂1两(另冲服),宣连2两,生地黄3两。
用法:上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丸,空心枣汤送下。
功能:滋阴清热安神。
主治:心虚蕴热,或因饮酒过多,发为消渴。
82.神白散(本方原载《儒门事亲》)
组成:滑石6两,甘草1两。
用法:上为末,每服3钱,温水调下,或大渴欲饮冷者,以新汲水调之。
功能:清热养阴。
主治:真阴素亏,多服金石燥热之药,或嗜煿炙咸物,遂成消渴之疾。
83.水火既济丸(本方原载《德生堂方》)
组成:黄连1斤,白茯苓1斤。
用法:上为细末,熬天花粉水,作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丸,温汤送下,不拘时候。
功能:清热益气养阴。
主治:上盛下虚,心火炎燥,肾水枯竭,不能交济而成渴证。
84.桑根白皮汤(本方原载《时仁方》)
组成:桑根白皮(入地3尺,取桑根白皮,炙令黄黑,锉)。
用法:水煮之令浓,随意饮之,亦可纳少米,勿入盐。
功能:清热养阴。
主治:小便多,消渴。
85.白龙散(本方原载《中藏经》)
组成:寒水石(生)、甘草(半生炙)、葛根各等份。
用法:上为末,每服2钱,浓煎麦门冬苗汤调下,服之立止。
功能:清热养阴调中。
主治:消渴。
86.顺气散(本方原载《济生拔萃》)
组成:厚朴1两,大黄4钱,枳实2钱。
用法:上锉水煎5钱,食远服。
功能:清热除满。
主治:消中,热在胃而能食,小便黄赤,不可多利,微利至不饮食而愈。
87.人参石膏汤(本方原载《济生拔萃》)
组成:人参半两,石膏1两2钱,知母7钱,甘草4钱。
用法:为粗末,每服5~7钱,水煎食后温服。
功能:滋阴清热,理气和中。
主治:膈消,上呕燥渴,不欲饮食。
功能:清热养阴。
主治:消渴心胃火炽,肺胃津伤,渴饮无度者。
88.猪肚丸(本方原载《备急千金要方》)
组成:猪肚1具(治如食法),黄连、粱米各5两,栝楼根、茯神各4两,知母3两,麦门冬2两。
用法:以上7味为末,纳猪肚中缝塞,安缻中,蒸极烂,接热及药,木臼中,捣可丸,若强与蜜和之,丸如梧子大,饮服30丸,每日2次。
功能:清热滋阴。
主治:消渴,燥热,烁津,烦渴引饮。
89.清心莲子饮(本方原载《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黄芩、麦门冬(去心)、地骨皮、车前子、甘草(炙)各半两,石莲肉(去心)、白茯苓、黄芪(蜜炙)、人参各7钱半。
用法:以上锉散,每3钱,麦门冬10粒,水1盏半,煎取8分去滓,水中沉冷,空心食前服。
功能:清心安神,益气养阴。
主治:酒色过度,上盛下虚,心火炎上,肺金受克,口干舌燥,渐成消渴。
90.消渴方(本方原载《丹溪心法》)
组成:黄连末、花粉末、人乳汁、白莲、藕汁、生地黄汁。
用法:将以上诸汁,慢火熬膏,入黄连末等拌和,佐以姜汁和蜜汤为膏,徐徐留于舌上,以白汤少许送下。
功能:养阴清热。
主治:消渴上焦燥热,烦渴引饮。
91.玉泉丸(本方原载《万病回春》)
组成:黄连、干葛、天花粉、知母、麦门冬(去心)、人参、五味子、生地黄、莲肉、乌梅肉、当归、甘草各等份,加人乳汁、牛乳汁、甘蔗汁、梨汁、藕汁。
用法:上先将各汁入蜜1斤半,煎熬成膏,后将各药为末,和前膏蒸热汁数沸,每服5茶匙,食前清米汤调下。忌一切辛热之物。
功能:清热养阴,生津止渴。
主治:消渴气津两伤,口渴饮频,少气乏力,形体羸瘦,小便滑数者。
92.玉女煎(本方原载《新方八阵》)
组成:生石膏3~5钱,熟地黄3~5钱或1两,麦冬2钱,知母、牛膝各钱半。
用法:上药用水1盅半,煎7分,温服或冷服。
功能:清胃热,滋肾阴。
主治:治水亏火盛,六脉浮洪滑大,少阴不足,阳明有余,烦热干渴,头痛牙痛,失血等证。令人用治阴虚热盛之消渴,效用卓著。
93.九房散(本方原载《千金方》)
组成:黄连、菟丝子、蒲黄各90克,硝石30克,大黄60克,鸡内金90克。
用法:作散,每次5克,温开水冲服,每日3次。
功能:清热滋阴。
主治:消渴病。
94.生地八物汤(本方原载《医学心悟》)
组成:生地9克,山药4.5克,知母4.5克,麦冬9克,黄芩3克,黄连3克,黄柏3克,丹皮4.5克,荷叶6克。
用法:水煎服。
功能:清胃滋肾。
主治:消渴病。
95.地骨皮饮(本方原载《圣济总录》)
组成:地骨皮、土瓜根、芦根、栝楼根各45克,麦门冬(去心,焙)60克,枣(去核)7枚。
用法:上6味锉好如麻豆,每次120克,每日1剂,水煎服。
功能:滋阴清热。
主治:消渴病。症见日夜饮水不止,小便利。
三、阴阳两虚型
症状:头晕耳鸣,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腰脊酸痛,畏寒肢冷,遗精阳痿,夜尿频多,便溏肢肿,舌胖苔白,脉细无力。
1.金匮肾气丸(本方原载《金匮要略》)
组成:熟地、山药、山萸肉、茯苓、泽泻、桂枝各15克,附子6克,丹皮1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功能:滋肾温阳。
主治:消渴病属阴阳两虚者。
2.《三因》鹿茸丸(本方原载《三因方》)
组成:鹿茸、麦冬、熟地、黄芪、五味子、苁蓉、山萸肉、人参、地骨皮、鸡内金、故纸各等份。
用法:和丸如梧子,每服10丸,每日3次。
功能:补肾滋阴。
主治:消渴病,属阴消者。
3.玄兔丹(本方原载《世医得效方》)
组成:菟丝子300克,白茯苓、莲子肉各90克,五味子210克。
用法:上为末,另研山药180克,将上药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丸,用天花粉、北五味子煎汤送下。
功能:滋阴补肾。
主治:消渴病阴阳两虚。
4.消渴方(本方原载《外台秘要》)
组成:麦门冬12份,牛膝6份,龙骨8份,土瓜根8份,狗脊6份,人参6份,黄连10份,牡蛎6份,山茱萸8份,菟丝子12份(酒渍),鹿茸8份(炙)。
用法:上12味捣末,筛,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食后煮麦饮服20丸,每日2服,渐加至30丸。
功能:滋阴补阳。
主治:口干数饮水,腰脚弱,膝冷,小便数,用心力即烦闷健忘。
5.肉苁蓉丸(本方原载《圣济总录》)
组成:肉苁蓉(酒浸1宿切焙)60克,泽泻、熟干地黄、五味子、巴戟天、地骨皮、人参、天花粉、韭子(炒)、甘草(炙)、丹皮各30克,桑螵蛸(炙)30枚,赤石脂、磁石、龙骨、禹余粮各45克。
用法:上药捣研为末,炼蜜和丸,如梧子大,每服30丸,牛乳汁下。
功能:滋补阴阳。
主治:消渴病,属阴阳两虚。
6.降心汤(本方原载《仁斋直指方论》卷十七)
组成:人参、远志(姜腌,取肉,焙)、当归、川芎、熟地黄、白茯苓、黄芪(蜜炙)、北五味子、甘草(微炙)各半两,天花粉1两。
用法:上锉细。每服3钱,加大枣煎,食前服。
功能:益气生津,宁心安神,滋补阴血。
主治:心气亏虚,肾水不济,烦渴引饮,气血日消。
7.天门冬丸(本方原载《圣济总录》卷五十九)
组成:天门冬(去心,焙)2两半,鸡内金(微炙)3具,桑螵蛸(炙)10枚,土瓜根(干者)、肉苁蓉(酒浸宿,切、焙)、熟地黄(焙)、栝蒌根、知母(焙)、泽泻(锉)、鹿茸(去皮毛,酒浸,炙)、五味子、赤石脂各1两半,牡蛎(煅)2两,苦参1两。
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丸,煎粟米饮送下。
功能:补肾固摄,清泻胃热。
主治:初得消中,食已如饥,手足烦热,背膊疼闷,小便白浊。
8.山茱萸丸(本方原载《鸡峰普济方》卷十九)
组成:山茱萸、鹿茸、附子、五味子、苁蓉、巴戟、泽泻、禹余粮、牡丹皮各1两半,磁石、麦冬、赤石脂、白龙骨各3两,栝蒌、熟地、韭子各2两半,肉桂1两1分。
用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丸,空心酒送下,每日2次。
功能:滋阴补阳,固肾正本。
主治:三消,饮食倍多,身体羸瘦,小便频数,口干喜饮,形寒肢冷,阳痿,舌干质淡,苔白,沉脉细无力。
9.枸杞根汤(本方原载《千金方》)
组成:枸杞根、麦冬各30克,小麦2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功能:补肾滋阴。
主治:治虚劳(消渴病后期)口中苦渴、骨节烦热或寒。
10.枸杞汤(本方原载《千金要方》)
组成:枸杞根5升,麦门冬3升,小麦2升。
用法:上3味以水2斗煮麦熟,药成去渣,每服1升,日再。
功能:滋肾养阴。
主治:虚劳口中苦渴,骨节烦热或寒。
11.胡粉散(本方原载刘完素《三消论》)
组成:铅丹、胡粉各半两,栝蒌1两半,甘草(炙)2两半,泽泻、石膏、赤石脂、白石脂各半两。
用法:共为细末,水煎方寸匕,每日2服,壮者1匕半,一年病一日愈,二年病三日愈。腹痛者减之。
功能:补肾摄精。
主治:消渴,大渴不止,百方疗不瘥者。亦治消肾。
12.人参丸(本方原载《圣济总录》)
组成:人参3分,鹿茸(去毛酒炙)1两,黄芪3分,栝蒌根1两,桑螵蛸(炙)1两,杜仲3分,鸡内金(炙)4枚,山茱萸3分,菟丝子1两半。
用法:捣罗为细末,炼蜜和丸,梧桐子大,每服30丸,煎枣汤下,每日3服。
功能:补肾温阳,滋阴摄精。
主治:消肾,身体羸瘦,小便频数。
13.黄芪饮(本方原载《圣济总录》)
组成:黄芪、杜仲、山萸肉、人参、知母各2两,龙骨3两。
用法:上6味,粗捣筛,每服4钱匕,水1盏,枣1枚劈,煎至1盏,去渣温服,日三夜二。
功能:补肾健脾。
主治:肾消干渴,小便多,羸瘦少力。
14.磁石汤(本方原载《圣济总录》)
组成:磁石1两半(捣如麻粒大,先以水淘去赤汁,候干,分为5贴,用绵裹入药内煎),黄芪、地骨皮、生干地黄、五味子、肉桂(去粗皮)、枳壳、槟榔各半两。
用法:上7味粗捣筛,分为5贴,每贴先用水3盏。与磁石1贴,同煎至1盏半,去渣分2次服。
功能:补肾温阳,化气养阴。
主治:消渴,肾脏虚损,腰脚无力,口舌干燥。
15.宣补丸(本方原载《外台秘要》)
组成:黄芪3两,栝蒌3两,麦冬3两,茯神3两,人参3两,炙甘草3两,黄连3两,知母3两,干地黄6两,石膏6两,菟丝子3两,肉苁蓉4两。
用法:上12味研末,以牛胆汁3合,共蜜和丸桐子大,以茅根汁服30丸,日渐加至50丸。
功能:补肾养阴。
主治:肾消渴,而小便数。
16.鹿茸丸(本方原载《世医得效方》)
组成:鹿茸7钱,麦门冬2两,熟地、黄芪、鸡内金、苁蓉、山茱萸、补骨脂、川牛膝、五味子各3分,白茯苓、地骨皮各半两,人参去芦3分。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水煎,分次服下。
功能:补肾养阴,益气生津。
主治:失治伤肾,肾虚消渴,小便无度。
17.龙凤圆(本方原载《世医得效方》)
组成:鹿茸(火燎去毛,酒浸炙)1两,山药、菟丝子(酒浸炒)各2两。
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丸,食前米汤下,浓煎人参汤亦可。
功能:补肾养阴。
主治:消渴。
18.山茱萸丸(本方原载《普济方》)
组成:山茱萸1两,黄芪1两半,杜仲1两半,桂心1两半,牛膝、韭子(炒)各1两,肉苁蓉1两半。
用法: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子大,每服20丸,煎黄芪汤下,每日3服。
功能:补肾益气,滋阴温阳。
主治:消渴,自腰以下软弱无力,小便数或不禁。
19.栝蒌根丸(本方原载《普济方》)
组成:栝楼根1两,甘草(炙)半两,黄连1两,泽泻1两,赤石脂半两,熟干地黄1两,牡蛎1两,菟丝子1两。
用法:上为末,炼蜜和捣700杵,丸如梧子大,每服不拘时候,以清粥饮下30丸。
功能:补肾养阴。
主治:肾消小便数。
20.薯蓣丸(本方原载《普济方》)
组成:薯蓣1两,鸡内金(微炒)1两,丹皮半两,黄芪(锉)半两,栝楼根半两,白龙骨半两,白茯苓半两,山茱萸半两,麦门冬(去心焙)1两,熟干地黄1两,桂心半两,泽泻半两,附子(炮)半两,枸杞子半两。
用法:上为末,炼蜜和捣200~300杵,丸如梧子大,每于食前,以清粥饮下30丸。
功能:补肾养阴,温补肾阳。
主治:消肾,小便滑数,四肢少力,羸瘦困乏,不思饮食。
21.知柏地黄丸(本方原载《医宗金鉴》)
组成:知母,黄柏,熟地,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牡丹皮。
用法: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温开水送服。
功能:滋补肾阴,清退虚热。
主治:阴虚火旺,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口干咽痛,虚烦不寐,小溲涩痛等。
22.平补丸(本方原载《普济方》)
组成:菟丝子(酒浸研焙)、山茱萸(酒浸焙)、当归、益智仁各半两、川楝肉、牛膝、胡芦巴(炒)、原杜仲(姜制炒去丝)、巴戟天(去心)、苁蓉(酒浸焙)各3钱半,乳香2钱。
用法:上为末,糯米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丸,枣汤或盐汤食前腹。
功能:滋阴补肾,益气温阳。
主治:消肾不渴,肌肉瘦削,小便涩数而沥,如欲渗之状。
23.救活丸(本方原载《普济方》)
组成:天花粉、大黑豆(炒)。
用法:上等份为末,面糊丸,如梧桐子大,黑豆百粒汤下。
功能:补肾养阴。
主治:肾虚消渴难治者。
24.左归丸(本方原载《新方八阵》)
组成:大怀熟地8两,山药(炒)4两,枸杞4两,山茱萸4两,川牛膝(酒蒸熟)3两,菟丝子4两,鹿胶(敲碎炒珠)4两,龟胶(碎,炒珠)4两。
用法:将熟地蒸烂熬膏,加炼蜜丸梧子大,每食前用滚汤或淡盐汤送下百余丸。
功能:滋阴补肾。
主治:真阴肾水不足,不能滋养营卫,渐至衰弱,或虚热往来,自汗盗汗,或神不守舍,血不归原,或虚损伤阴,或遗淋不禁……或口燥舌干,或腰膝腿软。凡精髓内亏,津液枯涸等证。
25.牡蛎丸(本方原载《圣济总录》)
组成:牡蛎、赤石脂、栝楼根各1两,黄连3两,肉苁蓉(酒浸1宿切焙干)1两,土瓜根(锉),黄芩、知母(焙)、泽泻、天门冬(焙)、鹿茸(酒浸炙)、五味子、桑螵蛸各3两,熟干地黄1两半。
用法:上药为末,炼蜜为丸,如桐子大,每服10丸。
功能:补肾固精,养阴清热。
主治:消中。食已即饥,手足烦热,背膊疼闷,小便稠浊。
26.苁蓉丸(本方原载《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组成:苁蓉(酒浸)、磁石、熟地、山茱萸、桂心、山药(炒)、牛膝(酒浸)、茯苓、黄芪(盐汤浸)、泽泻、鹿茸(去毛,切,醋炙)、远志、石斛、覆盆子、五味子、荜菝、破故纸(炒)、巴戟天(酒浸)、菟丝子(酒浸)、龙骨、杜仲各半两,附子(炮)6钱。
用法:上为末,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丸,空心米汤饮下。
功能:补肾健脾,益气养阴。
主治:心虚烦闷,或外伤暑热,内极愁烦,酣饮过多,皆致烦渴,口干舌燥,引饮无度,小便或利或不利。
27.竹龙散(本方原载《三因方》)
组成:五灵脂、黑豆(生,去皮)各半两。
用法:上为末,每服3钱,煎冬瓜子汤调下,无冬瓜即用冬瓜苗叶子煎汤俱可。每日2服。小渴只服一服瘥,渴定后,不可服热药,唯宜服八味丸,仍更宜用五味子代附子。
功能:补肾温阳。
主治:肾虚消渴。
28.双补丸(本方原载《仁存方》)
组成:五味子、菟丝子酒浸炒。
用法:上等份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40丸,空腹米汤饮吞下。
功能:滋肾养阴。
主治:消渴。
29.茱萸丸(本方原载《十候良方》)
组成:苁蓉、五味子、山茱萸、干山药各等份。
用法:上细末,以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丸,空腹米饮下。
功能:补肾益气温阳。
主治:其人素渴引饮,一旦不渴,小便日夜数十行,气失肉消。
30.鹿菟煎(本方原载《澹察方)
组成:菟丝子、北五味子各5两,白茯苓3两半,鹿茸(酒浸炙)1两。
用法:上为末,生地黄汁和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丸,空心盐汤下。
功能:滋肾温阳。
主治:治三消渴利神效,常服禁遗精止白浊,延年。
31.牛膝丸(本方原载《十候良方》)
组成:牛膝(酒浸)5两,生地黄汁5两。
用法:上牛膝为末,入地黄汁,夜浸昼复浸,汁尽为度,炼蜜丸如梧桐子大,空心温酒下30丸。
功能:滋阴补肾;
主治:消渴,肾阴虚者。
32.枸杞子丸(本方原载《仁斋直指方》)
组成:枸杞子、白茯苓、牛膝(酒蒸焙干)、麦门冬、菟丝子(酒浸焙研)、熟地黄(酒洗)、黄芪(蜜炙)、牡蛎粉各1两,鸡内金(炙)1两半,桑螵蛸、天花粉各7钱半,山茱萸、牡丹皮各半两。
用法:上为细末,炼蜜和捣300~500杵,为丸如梧子大,每服50丸,食前米饮汤送下。
功能:补肾滋阴,生津止渴。
主治:消渴久消困乏,小便滑数者。
33.六味地黄丸(本方原载《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熟地黄8两,薯蓣、山茱萸各4两,茯苓、泽泻、牡丹皮各3两。
用法:以上6味,末之,炼蜜为丸,梧子大,白汤下15丸,加至25丸,日再服。
功能:滋补肾阴。
主治:肝肾阴虚,精血不足,骨蒸潮热,盗汗遗精,肺痿消渴……小儿生长迟滞,囟门不合等,今人用治消渴。
四、瘀血阻络证
症状:三消症状具备,小便混浊,大便燥结,胸胁疼痛,肢痛麻木,感觉异常;舌质紫黯,舌有瘀斑,苔薄白,脉沉涩。
1.当归润燥汤(本方原载《兰室秘藏》卷上)
组成:细辛1分,生甘草、炙甘草、熟地黄各3分,柴胡7分,黄柏、知母、石膏、桃仁(泥)、当归身、麻子仁、防风、荆芥穗各1钱,升麻1钱5分,红花少许,杏仁6个,小椒3个。
用法:上[插图]咀,都作1服。水2大盏,煎至1盏,去滓,食远热服。
功能:温阳,清热,调理气血。
主治:消渴。大便闭涩,干燥硬结,兼喜热饮,舌燥口干,眼涩。
2.清凉饮(本方原载《嵩崖尊生全书》卷十)
组成:羌活、柴胡、黄芪、甘草、黄芩、知母、炙甘草各1钱,生地、防风、防己各5分,桃仁5个,杏仁5个,当归6分,红花少许,升麻、黄柏、胆草、石膏各1钱5分。
用法:以水二酒一煎服。
功能:泻火解毒,益气活血,通络止痛。
主治:消渴。症见消谷善饥,脘腹胀痛,口干口臭舌生疮,大便干,四肢麻木疼痛,时有汗出,舌红苔黄,脉数。
3.止渴润燥汤(本方原载《医学纲目》)
组成:升麻1钱半,柴胡7分,甘草梢5分,杏仁6个,桃仁研1钱,麻仁研1钱,归身衣钱,红花少许,防风根1钱,荆芥穗1钱,熟地2钱,小椒1分,黄柏1钱,知母、石膏各1钱。
用法:水煎去渣,食后热服。
功能:滋阴清热,活血润燥。
主治:消渴。症见大便干燥,喜温饮,舌上白燥,唇裂口干,眼涩难开,及于黑处,如见浮云。
4.和血益气汤(本方原载《兰室秘藏》)
组成:柴胡、炙甘草、生甘草、麻黄根各3分,酒当归梢4分,酒知母、酒汉防己、羌活各5分,石膏6分,酒生地黄7分,酒黄连8分,酒黄柏、升麻各1钱,杏仁、桃仁各6个,红花少许。
用法:上[插图]咀,都作1服,水2大盏,煎至1盏,去渣,温服,忌热湿面、酒醋等物。
功能:益气养阴,活血清热。
主治:口干舌干,小便数,舌赤脉数。
5.生津甘露汤(本方原载《兰室秘藏》)
组成:升麻4分,防风、生甘草、汉防己、生地黄各5分,当归身6分,柴胡、羌活、炙甘草、黄芪、酒知母、酒黄芩各1钱,酒龙胆草、石膏、黄柏各1钱1分,红花少许,桃仁5个,杏仁10个。
用法:上[插图]咀,都作1服,水2盏,酒1匙,煎至1盏,稍热服,食远。
功能:活血清热养阴。
主治:消中。能食而瘦,口舌干,自汗,大便干燥,小便频数。
6.辛润缓肌汤(本方原载《兰室秘藏》)
组成:生地黄、细辛各1分,熟地黄3分,石膏4分,黄柏(酒制)、黄连(酒制)、生甘草、知母各5分,柴胡7分,当归身、荆芥穗、桃仁、防风各1钱,升麻1钱5分,红花少许,杏仁6个,小椒2个。
用法:上如麻豆大,都作1服,水2盏,煎至1盏,食后温服。
功能:清热活血。
主治:渴病久愈,又添舌白滑微肿,咽喉咽津觉痛,咽肿时时有,渴喜冷饮,口中白沫如胶。
7.补阳还五汤(本方原载《医林改错》)
组成:生黄芪4两,当归尾2钱,赤芍1钱半,地龙(去土)2钱,川芎1钱,桃仁1钱,红花1钱。
用法:水煎服。黄芪初用1~2两,以后加至4两。
功能:益气活血,化瘀生津。
主治:消证延久,气津两伤,脉络瘀阻而见形神疲惫,视瞻昏渺,头目眩晕,心悸胸闷,舌色紫黯,脉小弦或细涩者。
五、水湿内停证
症状:消渴病久后,四肢浮肿,小便不利,渐成水病。
1.猪苓散(本方原载《圣惠方》)
组成:猪苓、人参各3分,木通1两1分,黄连1两半、麦门冬(焙)、栝楼根各2两。
用法:上药捣为细末,水煎,分次服。
功能:滋阴清热,利水消肿。
主治:消渴后,水湿泛滥,四肢浮肿,小便不利,渐成水病。
2.葶苈方(本方原载《圣惠方》)
组成:甜葶苈(炒)、杏仁(炒)各1两,栝楼子10两,汉防己1两。
用法:上为末,炼蜜和捣300杵,丸梧桐子大,每服赤茯苓汤,下30丸,每日3服。
功能:清热利水消肿。
主治:消渴后浮肿成水病。
3.缩水丸(本方原载《杨氏家藏方》)
组成:甘遂(麸炒透出黄褐色)半两,黄连1两。
用法:上为细末,水浸蒸饼为丸,如绿豆大,每服20丸。薄荷汤送下,不拘时服。
功能:清热利水逐饮。
主治:消渴。
方剂目录:
一、气阴两虚证
1.【白虎加人参汤】(本方原载《伤寒论》)
2.玉泉汤(本方原载《沈氏尊生方》)
3.玉泉散(本方原载《直指方》)
4.治消渴饮(本方原载《千家妙方》)
5.苏蜜煎(本方原载《医心方》)
6.天花粉丸(原载《仁斋直指方论》卷十七)
7.芦根散(本方原载《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三)
8.黄芪六一汤(原载《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五)
9.玉液汤(本方原载《医学衷中参西录》)
11.人参汤(本方原载《圣济总录》卷五十九)
13.六神汤(本方原载《世医得效方》)
14.生地黄饮子(本方原载《世医得效方》)
15.钱氏白术散(本方原载《世医得效方》)
16.白术散(本方原载《世医得效方》)
17.栝蒌散(本方原载《世医得效方》)
18.神效散(本方原载《普济方》)
19.沉香散(本方原载《普济方》)
20.断渴汤(本方原载《普济方》)
21.福寿二味散(本方原载《普济方》)
22.古瓦汤(本方原载《普济方》)
23.人参饮(本方原载《普济方》)
24.鸡内金丸(本方原载《普济方》)
25.乌梅汤(本方原载《普济方》)
26.神仙减水法(本方原载《普济方》)
27.玉壶丸(本方原载《普济方》)
28.滋膵饮(本方原载《医学衷中参西录》)
29.竹叶黄芪汤(本方原载《医门法律》)
30.宣明麦门冬饮子(原载《医学法律》)
31.易老门冬饮子(本方原载《医门法律》)
32.生地黄膏(本方原载《医门法律》)
33.猪肚丸(本方原载《千金方》)
34.子童桑白皮汤(原载《世医得效方》)
35.参苓饮子(本方原载《卫生宝鉴》)
36.赤茯苓煎(本方原载《太平圣惠方》)
37.黄芪丸(本方原载《太平圣惠方》)
38.天池膏(本方原载《寿世保元》)
39.人参散(本方原载《医学正传》)
40.降心汤(本方原载《仁斋直指方》)
41.玉泉丸(本方原载《寿世保元》)
42.参芪救元汤(本方原载《寿世保元》)
43.清脾汤(原载《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44.治消三神汤(原载《郑氏家传渴浊方》)
45.麦门冬煎(原载《三因极一病症方论》)
46.黄芪汤(本方原载《外台秘要》)
47.地黄饮子(本方原载《简易方》)
48.参苓白术散(原载《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49.黄芪汤(本方原载《宣明论方》)
50.生脉散(本方原载《医学启源》)
51.秘元煎(本方原载《新方八阵》)
52.增液汤(本方原载《温病条辨》)
53.麦门冬汤(本方原载《圣济总录》)
54.浮萍丸方(本方原载《千金方》)
55.酸枣丸(本方原载《千金方》)
56.渴利方(本方原载《千金方》)
57.白茯苓丸(本方原载《类证治裁》)
58.茯神汤方(本方原载《千金方》)
59.梅花汤(原载《三因极一病症方论》)
60.醍醐汤(原载《新刻吴氏家传养生必要仙制药性全备食物本草》)
二、阴虚燥热证
1.枸杞汤(本方原载《千金方》卷二十一)
2.栝蒌根丸(选自《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三)
3.治消渴丸(原载《普济方》卷17引《十便良方》)
4.竹叶汤(本方原载《普济方》卷一八零)
5.茯神丸(本方原载《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三)
6.黄芩汤(本方原载《普济方》)
7.消热止渴方(本方原载《千金方》)
8.黄连丸(本方原载《外台秘要》)
9.猪肚丸(本方原载《外台秘要》)
10.玉女煎(本方原载《景岳全书》)
11.含化玉液丸(原载《太平圣惠方》)卷四)
12.地骨皮散(原载《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三)
13.麦门冬散(原载《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三)
14.知母散(原载《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三)
15.旋覆花汤(原载《圣济总录》卷五十八)
16.人参汤(本方原载《圣济总录》卷五十八)
17.栝蒌丸(本方原载《圣济总录》卷五十八)
18.柴胡饮(本方原载《圣济总录》卷五十八)
19.黄连丸(本方原载《圣济总录》卷五十八)
20.地黄丸方(本方原载《千金方》)
21.铁粉散(本方原载《普济方》卷一七六)
22.调胃承气汤(本方原载《伤寒论》)
23.萆薢丸(本方原载《济生方》)
24.大黄甘草饮子(本方原载《医学正传》)
25.三黄丸(本方原载《千金方》卷二十一)
26.羚羊角散(原载《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三)
27.升麻丸(本方原载《圣济总录》卷五十九)
28.梅花汤(原载《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
29.甘露膏(本方原载《兰室秘集》卷上)
30.清石散(本方原载《圣济总录》)
31.大黄丸(本方原载《千金方》卷十九)
32.茯神汤(本方原载《千金方》)
33.泄热止渴方(本方原载《千金要方》)
34.神效散(本方原载《类证普济本事方》)
35.神应散(本方原载《圣济总录》)
36.猪肚黄连丸(本方原载《圣济总录》)
37.茅根汤(本方原载《圣济总录》)
38.地骨皮饮(本方原载《圣济总录》)
39.莲花饮(本方原载《幼幼集成》)
40.澄源丹(本方原载《世医得效方》)
41.清心莲子饮(本方原载《世医得效方》)
42.三神汤(本方原载《世医得效方》)
43.忍冬丸(本方原载《世医得效方》)
44.苦参丸(本方原载《普济方》)
45.黄连丸(本方原载《普济方》)
46.栝蒌丸(本方原载《普济方》)
47.止渴方(本方原载《普济方》)
48.桑白皮汤(本方原载《普济方》)
49.黄连散(本方原载《普济方》)
50.知母饮(本方原载《普济方》)
51.麦门冬饮(本方原载《普济方》)
52.芦根汤(本方原载《普济方》)
53.栝楼汤(本方原载《普济方》)
54.黄连牛乳丸(本方原载《圣济总录》)
55.水银丸(本方原载《圣济总录》)
56.知母丸(本方原载《圣济总录》)
57.黄芩汤(本方原载《圣济总录》)
58.翠碧丸(本方原载《圣济总录》)
59.枸杞汤(本方原载《圣济总录》)
60.枸杞根汤(本方原载《圣济总录》)
61.石菖蒲散(本方原载《圣济总录》)
62.生津甘露饮子(本方原载《兰室秘藏》)
63.黄连膏(本方原载《医门法律》)
64.蓝叶散(本方原载《医门法律》)
65.紫苏汤(本方原载《医门法律》)
66.猪肾荠苨汤(本方原载《千金方》)
67.浮萍丸(本方原载《千金方》)
68.麦门冬汤(本方原载《卫生宝鉴》)
69.冬瓜饮子(本方原载《卫生宝鉴》)
70.玄参饮(本方原载《圣惠方》)
71.黄连丸(本方原载《圣惠方》)
72.天竺黄散(本方原载《圣惠方》)
73.地骨皮散(本方原载《圣惠方》)
74.枸杞汤(本方原载《医心方》)
75.六物丸(本方原载《圣惠方》)
76.麦门冬散(本方原载《圣惠方》)
77.养血清火汤(本方原载《寿世保元》)
78.天华散(本方原载《寿世保元》)
79.梅花取香汤(本方原载《德生堂方》)
80.川黄连丸(本方原载《仁斋直指方》)
81.朱砂黄连丸(本方原载《医方集成》)
82.神白散(本方原载《儒门事亲》)
83.水火既济丸(原载《德生堂方》)
84.桑根白皮汤(本方原载《时仁方》)
85.白龙散(本方原载《中藏经》)
86.顺气散(本方原载《济生拔萃》)
87.人参石膏汤(本方原载《济生拔萃》)
88.猪肚丸(本方原载《备急千金要方》)
89.清心莲子饮(原载《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90.消渴方(本方原载《丹溪心法》)
91.玉泉丸(本方原载《万病回春》)
92.玉女煎(本方原载《新方八阵》)
93.九房散(本方原载《千金方》)
94.生地八物汤(本方原载《医学心悟》)
95.地骨皮饮(本方原载《圣济总录》)
四、瘀血阻络证
1.金匮肾气丸(本方原载《金匮要略》)
2.《三因》鹿茸丸(本方原载《三因方》)
3.玄兔丹(本方原载《世医得效方》)
4.消渴方(本方原载《外台秘要》)
5.肉苁蓉丸(本方原载《圣济总录》)
6.降心汤(原载《仁斋直指方论》卷十七)
7.天门冬丸(原载《圣济总录》卷五十九)
8.山茱萸丸(原载《鸡峰普济方》卷十九)
9.枸杞根汤(本方原载《千金方》)
10.枸杞汤(本方原载《千金要方》)
11.胡粉散(本方原载刘完素《三消论》)
12.人参丸(本方原载《圣济总录》)
13.黄芪饮(本方原载《圣济总录》)
14.磁石汤(本方原载《圣济总录》)
15.宣补丸(本方原载《外台秘要》)
16.鹿茸丸(本方原载《世医得效方》)
17.龙凤圆(本方原载《世医得效方》)
18.山茱萸丸(本方原载《普济方》)
19.栝蒌根丸(本方原载《普济方》)
20.薯蓣丸(本方原载《普济方》)
21.知柏地黄丸(原载《医宗金鉴》)
22.平补丸(本方原载《普济方》)
23.救活丸(本方原载《普济方》)
24.左归丸(本方原载《新方八阵》)
25.牡蛎丸(本方原载《圣济总录》)
26.苁蓉丸(原载《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27.竹龙散(本方原载《三因方》)
28.双补丸(本方原载《仁存方》)
29.茱萸丸(本方原载《十候良方》)
30.鹿菟煎(本方原载《澹察方)
31.牛膝丸(本方原载《十候良方》)
32.枸杞子丸(本方原载《仁斋直指方》)
33.六味地黄丸(原载《小儿药证直诀》)
五、水湿内停证
1.当归润燥汤(原载《兰室秘藏》卷上)
2.清凉饮(原载《嵩崖尊生全书》卷十)
3.止渴润燥汤(本方原载《医学纲目》)
4.和血益气汤(本方原载《兰室秘藏》)
5.生津甘露汤(本方原载《兰室秘藏》)
6.辛润缓肌汤(本方原载《兰室秘藏》)
7.补阳还五汤(本方原载《医林改错》)
1.猪苓散(本方原载《圣惠方》)
2.葶苈方(本方原载《圣惠方》)
3.缩水丸(本方原载《杨氏家藏方》)
国医大师方
1.任继学经验方——温化滋胰汤
组成:蚕茧30~50克,生地50克,知母50克,天冬15克,白术15克,天花粉15克,葛根15克,鸡内金20克,肉桂3克,红花5克,黄连2克。
功能:调理阴阳,填培脏腑,固护本元。
主治:消渴病慢性期,阴阳俱虚。适用于“三多”症状消失而血糖、尿糖反增的糖尿病患者。
加减:病情严重者,蚕茧可加至60克;血糖不降,生地可用至100克以内;尿糖不下,知母可用至100克以内;兼酮症,加干姜5克,其他如白蔻、生姜等辛润通阳之品均可选加。
2.张琪经验方——益气滋阴饮
组成:黄芪50克,人参15克或党参30克,玉竹20克,生地25克,山药25克,枸杞子20克,天冬20克,菟丝子15克,女贞子15克,玄参20克。
功能:补益肝肾,滋阴润燥,益气生津。
主治:消渴病日久气阴不足。
加减:可适当增加熟地、覆盆子、麦冬、天花粉、丹皮等补肾滋阴之药。另外,多尿可加入附子、肉桂以温助肾中阳气。
3.邓铁涛经验方——邓氏糖尿病方
组成:怀山药90克,泽泻10克,云苓15克,山萸肉12克,生地12克,熟地12克,丹皮10克,玉米须30克,仙鹤草30克,黄芪30克。
功能:益气养阴,降糖止渴。
主治:消渴病气阴两虚型。
4.朱良春经验方——斛乌合剂
组成:川石斛、制首乌、制黄精、大生地各15克,黄芪、山药各30克,枸杞、金樱子、乌梅、仙灵脾、丹参、桃仁各10克。
功能:调理肝脾,益气养阴,和血通脉。
主治:久治不愈的消渴病,尤其尿中有酮体者和胰岛素依赖型。
当代名医方
1.施今墨经验方
组成:党参、麦冬、生地、五味子、黄芪、山药、苍术、玄参。
功能:毓阴清热,益气健脾。
主治:消渴病,证属气阴两虚者。
2.祝谌予经验方
组成:广木香、当归、益母草、赤芍、川芎、丹参、葛根、苍术、玄参、生地、生黄芪。
功能:活血化瘀,益气养阴。
主治:长期注射胰岛素的1型糖尿病患者,或有慢性并发症的2型糖尿病患者。
3.关幼波经验方
组成:生黄芪30克,仙灵脾15克,白芍30克,生甘草10克,乌梅10克,葛根10克。
功能:补肾益气,生津敛阴。
主治:糖尿病,证属气阴两虚,肾气不固。
4.吕仁和经验方——止消通脉饮
组成:黄芪、玄参、枳实、葛根、莪术、大黄。
功能:益气养阴,行气化痰,活血通脉。
主治: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心脏病,糖尿病单纯视网膜病变。
5.林兰经验方——糖微康胶囊
组成:黄芪、女贞子、大黄等。
功能:益气养阴,活血化瘀。
主治:糖尿病肾病。
6.熊曼琪经验方——加味桃核承气汤
组成:桂枝、桃仁、大黄、黄芪、麦冬、甘草。
功能:活血化瘀,通腑泄热,兼益气养阴。
主治:糖尿病及肾病。
7.吴仕九经验方——滋肾蓉精丸
组成:黄精20克,肉苁蓉、制首乌、金樱子、怀山药各15克,赤芍、山楂、五味子、佛手各10克。
功能:滋肾固本,补益肝肾,活血通络,标本同治。
主治:肾虚型糖尿病。
8.程益春经验方——糖肾康
组成:生黄芪、枸杞子、山茱萸、肉桂、山药、红花、丹皮、茯苓、泽泻、猪苓、桃仁、生地、熟地黄、马齿苋、路路通。
功能:补肾健脾,活血利水。
主治:糖尿病肾病。
9.栗德林经验方——降糖解毒胶囊
组成:大黄、黄连、玄参、生地、人参、苍术、鸡血藤、暴马丁香叶等。
功能:寒温并用,甘苦同化,攻补兼施。
主治:2型糖尿病。
10.汪履秋经验方——二地苦青汤
组成:地锦草、地骨皮、苦参、青黛、白僵蚕、泽泻。
功能:清热生津,滋阴止渴。
主治:2型糖尿病。
11.黄保民经验方——福寿降糖饮
组成:人参10克,玄参10克,丹参10克,沙参15克,麦冬10克,葛根30克,菝葜30克,枸杞子10克,决明子15克,女贞子10克,桑椹子10克,盐知母10克,苍术10克,黄芪30克。
功能:益气养阴,清热活血,润燥生津。
主治:2型糖尿病之气阴两虚证。症见口干喜饮,夜尿频多,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视物模糊,烦热出汗,大便秘结,舌红而干,苔少,脉细数。
加减:热象偏盛者加生石膏30克,天花粉10克,生地15克;偏气虚者加黄芪30克,升麻6克;肾阴亏虚者加山茱萸10克,旱莲草15克,丹皮10克;偏血瘀者加山楂15克,鬼箭羽15克。
12.韩乐兵经验方——气阴固本汤
组成:黄芪15克,怀山药10克,天花粉10克,生熟地10克,麦冬10克,地骨皮10克,牡蛎20克,苍术15克,茯苓15克,葛根15克,五倍子6克,五味子6克。
功能:益气养阴,清热生津,固肾涩精。
主治:糖尿病之气阴两虚证。症见口渴多饮,小便量多,消瘦乏力,潮热盗汗,遗精,舌红少苔,脉细数。
13.赵清理教授经验方一
组成:太子参15克,焦白术12克,炒苍术12克,茯苓15克,陈皮15克,炒枳壳12克,广木香6克,半夏10克,葛根15克,甘草3克,生姜6克。
功能:健脾理气,芳香化湿。
主治:糖尿病之脾虚湿困,气机受阻证。症见精神不振,自觉口干而不欲饮水,纳差,食后胃脘痞胀,肢体困重,大便黏滞不畅,小便频而量少,舌苔白厚而腻,脉细数无力。
14.赵清理教授经验方二
组成:生地15克,山茱萸12克,生山药20克,天花粉20克,川黄连12克,丹参20克,丹皮12克,赤芍12克,水蛭10克,焦山楂30克,甘草3克。
功能:养阴清热,活血化瘀。
主治:糖尿病之阴虚热盛,瘀血内阻证。症见体倦乏力,五心烦热,口干喜饮,失眠多梦,舌质黯,边有瘀斑,脉弦数。
15.邱志楠经验方——自拟丹芪泽汤
组成:丹参15克,黄芪15克,泽兰10克,黄精15克,桃仁10克,菟丝子10克。
功能:活血化瘀,益气养阴清热。
主治:2型糖尿病之气阴两虚夹瘀血证。症见口渴多饮,五心烦热,气短懒言,倦怠乏力,胸中闷痛,肢体麻木,形体消瘦,舌质黯红,少苔,脉细数。
加减:气阴两虚型加西洋参10克,女贞子10克;阴虚血瘀型加龟板15克,三七末(冲服)3克。
16.梁晓春经验方——生津消渴胶囊
组成:人参10克,花粉15克,黄芪30克,麦冬15克,葛根30克,五味子10克,乌梅15克,栝蒌15克,檀香4克,枸杞子叶15克。
功能:益气养阴,生津止渴。
主治:2型糖尿病气阴两虚证。症见口干喜饮,气短懒言,自汗盗汗,心悸失眠。舌黯红,苔薄白,脉弦细。
——选自中医名方验方丛书:《糖尿病治疗名方验方》作者:李瑾 龚静 李学松
—— 2024.09.23.xz整理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s://zydq.1006ss.com/?p=41493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