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杂病论》是汉代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中医经典著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在研究和应用《伤寒杂病论》的过程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是剂量单位的古今差异。本文将探讨《伤寒杂病论》中剂量单位与现代剂量单位的对比,并分析其对临床实践的影响。
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详细地记录了各种草药及其配比为后人治疗疾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伤寒杂病论》记载的药物剂量单位
与现代有所不同
药物剂量单位主要以“两”为计算单位
而现代则以“克”为计算单位
为更好理解《伤寒杂病论》中的剂量需要将其换算成现代通用的剂量单位“经方”的药量换算,历代都有研究有根据临床常用量来估计的有根据某种药物单位体积的比重来推算的也有根据“药秤”来折算的还有根据古代货币和剂量进行间接核算的这些都不够准确近年来,由于考古工作的进展大量的东汉时期度量衡研究文献日趋完善有了这一基础,上海柯雪帆认为“经方”的剂量应按汉1斤≈今250g汉1两≈今15.625g(缩简为15.6g)汉1斗=10升≈2000ml汉1升=10合≈200ml这种换算方法,从中药学的角度看略大于目前临床常用量从度量衡史的角度看也是可靠的
附录:度量衡换算表
《伤寒杂病论》属汉代医著,关于其中的药物剂量,历代医家及学者进行过不少研究和论述,中国历朝历代的度量衡本来不一,所以说法颇多。现就基本认可的药物剂量的有关问题作一说明,仅供参考。
一、衡重单位:
根据文献记载及出土文物考据,汉一两≈15 克。据《汉书·律历志》记载:“二十四株为两,十六两为斤”所以一株约为 0.65克。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二、容量单位:1斗=10升≈2000毫升 1升=10合≈200毫升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三、长度单位:
1 尺 =10 寸 ≈23.5厘米
1寸=10分≈2.35厘米
方寸匕:(为边长一寸的正方形称量工具)一方寸匕草木类药物约为5克
钱匕:现一般认为一钱匕约为2.4到3克
四、个数或体积:
柯雪帆根据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标本室所藏《伤寒论》中用药,实测得出的结果是:
汉代处方用药度量与当代度量对照表(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医圣的智慧令人叹服,在没有现代科技辅助的情况下,依靠经验与观察,摸索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而在这些疗法的背后,剂量控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如医圣张仲景所言,“用药如用兵”,正确的剂量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我们不禁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古人如此重视剂量?原因很简单,因为中药并非简单的“万金油”,每一种药物都有其独特的功效和适应症。关于剂量的问题,医圣仲景明确指出:“大黄三两、芒硝三两、枳实五枚、厚朴半斤。”只有通过严格的剂量控制,才能确保药物发挥最大的效用,同时避免潜在的风险。这种精确的计量方法,无疑给当时的医生们指明了一条道路,使他们能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疗效。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剂量单位发生了变化,但《伤寒杂病论》中的药物组合和治疗方法仍然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该书被誉为中医的经典之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桂枝汤中桂枝用三两假若以一两约等于15g的方法折算那么就是桂枝45g原方原量原比例经方即1两按15g折算尤其是对于一些疑难杂症当有效无果时,经方原剂量必不可少
仲圣平台经方导师涂华新先生
临床运用经方原方原量原煎服法
以其丰富的临证经验深深的吸引了师友
他讲课时的言语朴实,案例真实
让师友们看到了一个中医人的曙光
他的课学即可会,会即可用,用即可效
在临床上真正感受到了经方的神奇疗效
得到了患者的认可
仲圣师友:
我40年都在用经方,疗效大多数有效,少数疗效不显,我困惑了多少年,不敢试治病人。去年报名涂华新导师经方讲座,还把师弟也带了进来。之前对经方桂枝厚朴杏子汤认识浅薄,总想喘症难治,这平常几味药疗效能行吗?听了涂老师的课,才知道用量不够,没有得到真正传承,回来后用原方原量治疗了几例感冒引起的过敏性哮喘,病人赞叹我是好医生,真是找对人了!我知道涂老师是真正的经方传承人!
微信名为@许江海医生的仲圣师友:
经方神妙,又创佳绩!接诊了一个67岁的女性患者,肺癌、双肾癌、肝硬化、腹腔弥漫性癌肿,在医院住院50天,查不出癌肿原发灶,也没法治疗,患者疼痛的厉害,开始打杜冷丁,疼痛只能管两个小时,我给患者柴胡桂枝汤原量喝一顿痛止,喝两顿不咳嗽了,喝两天的药,从她家来诊所是来去自如!
《伤寒杂病论》中的剂量问题
为我们提供了
深入了解古代中医药学的机会
通过大量临床验证原量经方及药物剂量是临床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经方立方贵精贵狠,重剂起沉疴挽狂澜于倾倒、扶临危于即倒也只有量大、药简,方能力专效宏才最能阻断病势传变,挽救危亡如果剂量过小,则杯水车薪,无济于事
作为医者
最重要的是能帮助更多的患者少走弯路
少受罪,让每一个患者都能有质量的生活
好好学习,造福一方百姓!
通过对这部经典之作的研究
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人的诊疗思路
并将其应用于现代社会
造福更多的人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32945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