臌胀类
衛氣之在身也,常然並脈循分肉,行有逆順,陰陽相隨,乃得天和,五臟更始,四時循序,五谷乃化。
然後,厥氣在下,營衛留止,寒氣逆上,真邪相攻,兩氣相搏,乃合為脹也。
營氣循脈,衛氣逆為脈脹。衛氣並脈循分為膚脹。
三里而瀉,近者一下,遠者三下,無問虛實,工在疾瀉。
夫心脹者,煩心短氣,臥不安。
肺脹者,虛滿而喘咳。
肝脹者,脅下滿而痛引小腹。
脾脹者,善哕,四肢煩悗,體重不能勝衣,臥不安。
腎脹者,腹滿引背央央然,腰髀痛。
六府脹。
胃脹者,腹滿,胃脘痛,鼻聞焦臭,妨於食,大便難。
大腸脹者,腸鳴而痛濯濯,冬日重感於寒,則飧泄不化。
小腸脹者,少腹䐜脹,引腰而痛。
膀胱脹者,少腹满而氣癃。
三焦脹者,氣滿於皮膚中,輕輕然而不堅。
膽脹者,脅下痛脹,口中苦,善太息。
凡此諸脹者,其道在一,明知逆順,針數不失。
瀉虛補實,神去其室,致邪失正,真不可定,粗之所敗,謂之夭命。
補虛瀉實,神歸其室,久塞其空,謂之良工。
膚脹者,寒氣客於皮膚之間,殻殻然不堅,腹大,身盡腫,皮厚,按其腹,窅而不起,腹色不變,此其候也。
鼓脹,腹脹,身皆大,大與膚脹等也,色蒼黃,腹筋起,此其候也。
先瀉其脹之血絡,後調其經,刺去其血絡也。
足太陰之別,名曰公孫。去本節之後一寸,別走陽明,其別者,入絡腸胃。虛則鼓脹,取之所別也。
三焦病者,腹氣滿,小腹尤堅,不得小便,窘急,溢則水,留即為脹。
候在足太陽之外大絡,大絡在太陽少陽之間,亦見于脈,取委陽。
脹取三陽。
飧泄取三陰。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䐜脹,此陰陽反作,病之逆從也。
水肿
徒㽷,先取環谷下三寸,以鈹針刺之,已刺而筩之,而內之,入而復之,以盡其㽷,必堅,來緩則煩悗,來急則安靜,間日一刺之,㽷盡乃止。
关元。
飲閉藥,方刺之時,徒飲之,方飲無食,方食無飲,無食他食,百三十五日。
風㽷膚脹,為五十七痏。取皮膚之血者,盡取之。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32845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