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千金方》108 剂名方全汇总及疑难杂症应对法
2025
02-22

《千金方》108 剂名方全汇总及疑难杂症应对法

百草古方

《千金方》,全称《备急千金要方》,为唐代孙思邈所著,是一部集唐代以前诊治经验之大成的医学巨著,对后世医家影响深远。书中记载了大量的方剂,涵盖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病症,为无数患者带来了希望。今天,我们就来深入探究其中 108 剂名方及其在应对疑难杂症时的应用。

一、内科病症名方

(一)小续命汤 —— 中风急救良方

配方:麻黄、防己、人参、黄芩、桂心、甘草、芍药、川芎、杏仁各三两,附子一枚,防风四两,生姜五两。

使用方法:上十二味,㕮咀,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三服。

主治病症:治卒中风欲死,身体缓急,口目不正,舌强不能语,奄奄忽忽,神情闷乱者。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性脑血管病、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风湿性关节炎等属风邪中络者。

(二)温胆汤 —— 痰热扰心之失眠调理方

配方:半夏、竹茹、枳实各二两,橘皮三两,生姜四两,甘草一两。

使用方法:上六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分三服。

主治病症:治疗大病之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现在常用于治疗神经官能症、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慢性支气管炎、梅尼埃病等属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者。

(三)三黄泻心汤

配方:大黄二两,黄连、黄芩各一两。

使用方法: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

主治病症: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吐血、衄血等上部出血证属邪热炽盛,迫血妄行者。

(四)炙甘草汤

配方:甘草四两(炙),生姜三两(切),人参二两,生地黄一斤,桂枝三两(去皮),阿胶二两,麦门冬半升(去心),麻仁半升,大枣三十枚(擘) 。

使用方法: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

主治病症:阴血阳气虚弱,心脉失养证。脉结代,心动悸,虚羸少气,舌光少苔,或质干而瘦小者;虚劳肺痿。干咳无痰,或咳吐涎沫,量少,形瘦短气,虚烦不眠,自汗盗汗,咽干舌燥,大便干结,脉虚数。

(五)柴胡疏肝散

配方:柴胡、陈皮(醋炒)各二钱,川芎、枳壳(麸炒)、芍药各一钱半,甘草(炙)五分,香附一钱半。

使用方法:水一盅半,煎至八分,食前服。

主治病症:肝气郁滞证。胁肋疼痛,胸闷喜太息,情志抑郁易怒,或嗳气,脘腹胀满,脉弦。

(六)归脾汤

配方:白术、茯神、黄芪、龙眼肉、酸枣仁(炒)各一两,人参、木香各半两,甘草(炙)二钱半,当归、远志各一钱。

使用方法:上㕮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加生姜五片,大枣一枚,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主治病症:心脾气血两虚证。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盗汗,体倦食少,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细弱;脾不统血证。便血,皮下紫癜,妇女崩漏,月经超前,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舌淡,脉细弱。

(七)六味地黄丸

配方:熟地黄八钱,山萸肉、干山药各四钱,泽泻、牡丹皮、茯苓各三钱。

使用方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丸,空心温水化下。

主治病症:肾阴虚证。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耳鸣耳聋,盗汗,遗精,消渴,骨蒸潮热,手足心热,舌燥咽痛,牙齿动摇,足跟作痛,小便淋沥,以及小儿囟门不合,舌红少苔,脉沉细数。

(八)金匮肾气丸

配方:干地黄八两,山药、山茱萸各四两,泽泻、茯苓、牡丹皮各三两,桂枝、附子(炮)各一两。

使用方法:上为末,炼蜜和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加至二十五丸,日再服。

主治病症:肾阳不足证。腰痛脚软,身半以下常有冷感,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小便反多,入夜尤甚,阳痿早泄,舌淡而胖,脉虚弱,尺部沉细;以及痰饮,水肿,消渴,脚气,转胞等。

(九)独活寄生汤

配方:独活三两,桑寄生、杜仲、牛膝、细辛、秦艽、茯苓、肉桂心、防风、川芎、人参、甘草、当归、芍药、干地黄各二两。

使用方法:上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温身勿冷也。

主治病症:痹证日久,肝肾两虚,气血不足证。腰膝疼痛、痿软,肢节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畏寒喜温,心悸气短,舌淡苔白,脉细弱。

(十)天麻钩藤饮

配方:天麻、钩藤(后下)、石决明(先煎)各 15g,山栀、黄芩、川牛膝、杜仲、益母草、桑寄生、夜交藤、朱茯神各 9g。

使用方法:水煎服。

主治病症:肝阳偏亢,肝风上扰证。头痛,眩晕,失眠多梦,或口苦面红,舌红苔黄,脉弦或数。

二、外科病症名方

(一)漏芦汤 —— 痈疽肿毒之克星

配方:漏芦、白蔹、黄芩、麻黄、甘草各二两,芍药、枳实、升麻、葛根、大黄各三两,连翘、芒硝各一两。

使用方法:上十二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快下后,食白粥,勿杂食。

主治病症:治痈疽发背,丹毒,瘰疬,恶疮初起焮热疼痛。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性乳腺炎、蜂窝组织炎、急性淋巴结炎等属热毒壅盛者。

(二)生肌膏 —— 促进伤口愈合良方

配方:甘草、当归、白芷、肉苁蓉、胡粉各二两,羊髓一斤。

使用方法:上五味,㕮咀,以猪脂一升,微火煎之,候白芷色黄,去滓,下胡粉,搅令匀,敷之。

主治病症:治金疮、痈疽、痔漏等疮口不敛。可促进伤口愈合,减少疤痕形成。

(三)仙方活命饮

配方:白芷六分,贝母、防风、赤芍药、生归尾、甘草节、皂角刺(炒)、穿山甲(炙)、天花粉、乳香、没药各一钱,金银花、陈皮各三钱。

使用方法:用酒一大碗,煎五七沸服。

主治病症:阳证痈疡肿毒初起。红肿焮痛,或身热凛寒,苔薄白或黄,脉数有力。

(四)五味消毒饮

配方:金银花三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各一钱二分。

使用方法:水二盅,煎八分,加无灰酒半盅,再滚二三沸时,热服。渣如法再煎服,被盖出汗为度。

主治病症:火毒结聚之疔疮。疔疮初起,发热恶寒,疮形如粟,坚硬根深,状如铁钉,以及痈疡疖肿,局部红肿热痛,舌红苔黄,脉数。

(五)四妙勇安汤

配方:金银花、玄参各三两,当归二两,甘草一两。

使用方法:水煎服。一连十剂,药味不可减少,减则不效,服后病重者,渐觉不痛,略轻,再服十剂,必愈。

主治病症:热毒炽盛之脱疽。患肢黯红微肿灼热,溃烂腐臭,疼痛剧烈,或见发热口渴,舌红脉数。

(六)阳和汤

配方:熟地黄一两,麻黄五分,鹿角胶三钱,白芥子二钱,肉桂一钱,生甘草一钱,炮姜炭五分。

使用方法:水煎服。

主治病症:阴疽。如贴骨疽、脱疽、流注、痰核、鹤膝风等,患处漫肿无头,皮色不变,酸痛无热,口中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或迟细。

(七)透脓散

配方:黄芪四钱,穿山甲(炒末)一钱,川芎三钱,当归二钱,皂角刺一钱五分。

使用方法:水二盅,煎一盅,食前服。

主治病症:痈疡肿痛,正虚不能托毒。内已成脓,外不易溃,漫肿无头,或酸胀热痛。

(八)苇茎汤

配方:苇茎二升,薏苡仁半升,瓜瓣半升,桃仁三十枚。

使用方法: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苇茎,得五升,去滓,内诸药,煮取二升,服一升,再服,当吐如脓。

主治病症:肺痈,热毒壅滞,痰瘀互结证。身有微热,咳嗽痰多,甚则咳吐腥臭脓血,胸中隐隐作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九)大黄牡丹汤

配方:大黄四两,牡丹一两,桃仁五十个,瓜子半升,芒硝三合。

使用方法: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再煎沸,顿服之,有脓当下,如无脓,当下血。

主治病症:肠痈初起,湿热瘀滞证。右少腹疼痛拒按,按之其痛如淋,甚则局部肿痞,或右足屈而不伸,伸则痛剧,小便自调,或时时发热,自汗恶寒,舌苔薄腻而黄,脉滑数。

(十)防风通圣散

配方:防风、川芎、当归、芍药、大黄、薄荷叶、麻黄、连翘、芒硝各半两,石膏、黄芩、桔梗各一两,滑石三两,甘草二两,荆芥、白术、栀子各一分。

使用方法:上为末,每服二钱,水一大盏,生姜三片,煎至六分,温服。

主治病症:风热壅盛,表里俱实证。憎寒壮热,头目昏眩,目赤睛痛,口苦而干,咽喉不利,胸膈痞闷,咳呕喘满,涕唾稠黏,大便秘结,小便赤涩,舌苔黄腻,脉数有力。并治疮疡肿毒,肠风痔漏,鼻赤,瘾疹等。

三、妇科病症名方

(一)当归建中汤 —— 妇人虚寒腹痛调理方

配方:当归四两,桂枝三两,芍药六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使用方法: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温三服,一日令尽。

主治病症:治妇人产后虚羸不足,腹中刺痛不止,吸吸少气,或苦少腹中急,摩痛引腰背,不能食饮。常用于治疗痛经、产后腹痛、月经不调等属虚寒者。

(二)紫石门冬丸 —— 女子不孕之良药

配方:紫石英、天门冬各三两,当归、芎䓖、紫葳、卷柏、桂心、乌头、干地黄、牡蒙、禹余粮、石斛、辛夷各二两,人参、桑寄生、续断、细辛、厚朴、干姜、食茱萸、牡丹皮、牛膝各一两半,柏子仁一两,薯蓣、乌贼骨、甘草各二两。

使用方法:上二十六味,末之,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酒服十丸,日三,渐增至三十丸。

主治病症:治妇人全不产及断绪久不产三十年者。对于因宫寒、血虚、血瘀等原因导致的不孕有一定疗效。

(三)四物汤

配方:熟地黄(补血用熟地黄,凉血用生地黄)、当归、白芍、川芎各等分。

使用方法:上㕮咀,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渣热服。

主治病症:营血虚滞证。头晕目眩,心悸失眠,面色无华,妇人月经不调,量少或经闭不行,脐腹作痛,甚或瘕块硬结,舌淡,口唇、爪甲色淡,脉细弦或细涩。

(四)逍遥散

配方:甘草(微炙赤)半两,当归(去苗,锉,微炒)、茯苓(去皮,白者)、白芍药、白术、柴胡(去苗)各一两。

使用方法:上为粗末,每服二钱,水一大盏,烧生姜一块切破,薄荷少许,同煎至七分,去渣热服,不拘时候。

主治病症:肝郁血虚脾弱证。两胁作痛,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或月经不调,乳房胀痛,脉弦而虚者。

(五)胶艾汤

配方:川芎、阿胶、甘草各二两,艾叶、当归各三两,芍药四两,干地黄六两。

使用方法:上七味,以水五升,清酒三升,合煮取三升,去滓,内胶令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不差,更作。

主治病症:妇人冲任虚损,血虚有寒证。崩漏下血,月经过多,淋漓不止;产后或流产损伤冲任,下血不绝;或妊娠下血,腹中疼痛。

(六)温经汤

配方:吴茱萸三两,当归、芍药、川芎、人参、桂枝、阿胶、牡丹皮(去心)、生姜、甘草各二两,半夏半升,麦冬一升(去心)。

使用方法:上十二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主治病症:冲任虚寒、瘀血阻滞证。漏下不止,血色暗而有块,淋漓不畅,或月经超前或延后,或逾期不止,或一月再行,或经停不至,而见少腹里急,腹满,傍晚发热,手心烦热,唇口干燥,舌质暗红,脉细而涩。亦治妇人宫冷,久不受孕。

(七)生化汤

配方:全当归八钱,川芎三钱,桃仁十四枚,干姜(炮黑)五分,甘草(炙)五分。

使用方法:用黄酒、童便各半煎服。

主治病症:血虚寒凝,瘀血阻滞证。产后恶露不行,小腹冷痛。

(八)失笑散

配方:五灵脂(酒研,淘去砂土)、蒲黄(炒香)各等分。

使用方法:上二味,为末,每服二钱,先用酽醋调二钱,熬成膏,入水一盏,煎七分,食前热服。

主治病症:瘀血停滞证。心腹刺痛,或产后恶露不行,或月经不调,少腹急痛等。

(九)桂枝茯苓丸

配方:桂枝、茯苓、牡丹(去心)、桃仁(去皮尖,熬)、芍药各等分。

使用方法:上五味,末之,炼蜜和丸,如兔屎大,每日食前服一丸。不知,加至三丸。

主治病症:妇人宿有癥块,或血瘀经闭,行经腹痛,产后恶露不尽。常用于治疗子宫肌瘤、卵巢囊肿、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属瘀血阻滞者。

(十)完带汤

配方:白术(土炒)一两,山药(炒)一两,人参二钱,白芍(酒炒)五钱,车前子(酒炒)三钱,苍术(制)三钱,甘草一钱,陈皮五分,黑芥穗五分,柴胡六分。

使用方法:水煎服。

主治病症:脾虚肝郁,湿浊带下。带下色白,清稀如涕,面色㿠白,倦怠便溏,舌淡苔白,脉缓或濡弱。

四、儿科病症名方

(一)小儿牛黄丸 —— 小儿急惊风之救急方

配方:牛黄、麝香、龙脑、雄黄各一分,朱砂半两,金箔二十片,银箔二十片,天竺黄一分,铁粉一分,川大黄一两,甘草一分,防风一分,黄芩一分。

使用方法:上件药,都细研为末,炼蜜和丸,如绿豆大。每服,以温水研下三丸,量儿大小,以意加减。

主治病症:治小儿急惊风,壮热神昏,牙关紧闭,手足抽搐等。

(二)保和丸

配方:山楂六两,神曲二两,半夏、茯苓各三两,陈皮、连翘、莱菔子各一两。

使用方法:上为末,炊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食远白汤下。

主治病症:食积停滞,脘腹胀满,嗳腐吞酸,不欲饮食。常用于治疗小儿消化不良、积食等。

(三)肥儿丸

配方:肉豆蔻(煨)、木香、六神曲(炒)、麦芽(炒)各一两,胡黄连、槟榔各二两,使君子仁一两。

使用方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丸,米饮送下,日三服。

主治病症:小儿虫积腹痛,消化不良,面黄肌瘦,肚腹胀满,发热口臭,大便稀溏。

(四)启脾丸

配方:人参、白术(炒)、茯苓、甘草、陈皮、山药、莲子(炒)、山楂(炒)、六神曲(炒)、麦芽(炒)、泽泻。

使用方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开水化服。

主治病症: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腹胀便溏。用于小儿脾胃虚弱,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

(五)龙牡壮骨颗粒

配方:党参、黄芪、山麦冬、醋龟甲、炒白术、山药、醋南五味子、龙骨、煅牡蛎、茯苓、大枣、甘草、乳酸钙、炒鸡内金、维生素 D2、葡萄糖酸钙。

使用方法:开水冲服,二岁以下一次 5 克(1 袋),二岁至七岁一次 7 克(1.4 袋),七岁以上一次 10 克(2 袋),一日 3 次。

主治病症:强筋壮骨,和胃健脾。用于治疗和预防小儿佝偻病、软骨病;对小儿多汗、夜惊、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发育迟缓也有治疗作用。

(六)小儿化食丸

配方:六神曲(炒焦)、山楂(炒焦)、麦芽(炒焦)、槟榔(炒焦)、莪术(醋制)、三棱(醋制)、牵牛子(炒焦)、大黄。

使用方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 1.5 克。周岁以内一次 1 丸,周岁以上一次 2 丸,一日 2 次。

主治病症:小儿胃热停食,肚腹胀满,恶心呕吐,烦躁口渴,大便干燥。

(七)小儿消积止咳口服液

配方:山楂(炒)、槟榔、枳实、枇杷叶(蜜炙)、瓜蒌、莱菔子(炒)、葶苈子(炒)、桔梗、连翘、蝉蜕。

使用方法:口服,周岁以内,每次 5ml;1-2 岁,每次 10ml;3-4 岁,每次 15ml;5 岁以上,每次 20ml;一日 3 次,5 天为一疗程。

主治病症:小儿饮食积滞、痰热蕴肺所致的咳嗽、夜间加重、喉间痰鸣、腹胀、口臭。

(八)小儿七星茶

配方:薏苡仁、稻芽、山楂、淡竹叶、钩藤、蝉蜕、甘草。

使用方法:开水冲服,一次 3.5-7 克,一日 3 次。

主治病症:开胃消滞,清热定惊。用于小儿积滞化热,消化不良,不思饮食,烦躁易惊,夜寐不安,大便不畅,小便短赤。

(九)王氏保赤丸

配方:黄连、大黄、姜淀粉、川贝母、荸荠粉、天南星、巴豆霜、朱砂。

使用方法:六个月以内婴儿每服 5 粒,六个月至二周岁,每超过一个月加 1 粒;二至七岁每超过半岁加 5 粒;七至十四岁每次服 0.15 克,每次服 0.3 克,轻症一日 1 次,重症一日 2 次或遵医嘱。

主治病症:祛滞、健脾、祛痰。用于小儿乳滞疳积、痰厥惊风、喘咳痰鸣、乳食减少、吐泻发热、大便秘结、四时感冒以及脾胃虚弱、发育不良等症;成人肠胃不清、痰食阻滞者亦有疗效。

(十)健儿清解液

配方:金银花、菊花、连翘、山楂、苦杏仁、陈皮。

使用方法:口服,一次 10-15ml,婴儿一次 4ml,五岁以内 8ml,六岁以上酌加,一日 3 次。

主治病症:清热解毒,消滞和胃。用于咳嗽咽痛,食欲不振,脘腹胀满。

五、五官科病症名方

(一)银翘散 —— 风热上攻之咽喉肿痛良方

配方:连翘一两,银花一两,苦桔梗六钱,薄荷六钱,竹叶四钱,生甘草五钱,荆芥穗四钱,淡豆豉五钱,牛蒡子六钱。

使用方法:上杵为散,每服六钱,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肺药取轻清,过煮则味厚而入中焦矣。病重者,约二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轻者三时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

主治病症:温病初起。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畅,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二)桑菊饮 —— 风热犯肺之咳嗽调理方

配方:桑叶二钱五分,菊花一钱,杏仁二钱,连翘一钱五分,薄荷八分,桔梗二钱,甘草八分,苇根二钱。

使用方法:水二杯,煮取一杯,日二服。

主治病症:风温初起,表热轻证。但咳,身热不甚,口微渴,脉浮数。

(三)龙胆泻肝汤

配方:龙胆草(酒炒)、黄芩(炒)、栀子(酒炒)、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酒炒)、生地黄(酒炒)、柴胡、生甘草。

使用方法:上㕮咀,水煎服。

主治病症:肝胆实火上炎证。头痛目赤,胁痛,口苦,耳聋,耳肿,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肝经湿热下注证。阴肿,阴痒,筋痿,阴汗,小便淋浊,或妇女带下黄臭等,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有力。

(四)泻白散

配方:地骨皮、桑白皮(炒)各一两,甘草(炙)一钱。

使用方法:上锉散,入粳米一撮,水二小盏,煎七分,食前服。

主治病症:肺热喘咳证。气喘咳嗽,皮肤蒸热,日晡尤甚,舌红苔黄,脉细数。

(五)清胃散

配方:生地黄、当归身各三分,牡丹皮半钱,黄连六分(夏月倍之,大抵黄连临时增减无定),升麻一钱。

使用方法:上为细末,都作一服,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滓,放冷服之。

主治病症:胃火牙痛。牙痛牵引头疼,面颊发热,其齿喜冷恶热,或牙宣出血,或牙龈红肿溃烂,或唇舌腮颊肿痛,口气热臭,口干舌燥,舌红苔黄,脉滑数。

(六)玉女煎

配方:石膏三至五钱,熟地三至五钱或一两,麦冬二钱,知母、牛膝各一钱半。

使用方法:水一盅半,煎七分,温服或冷服。

主治病症:胃热阴虚证。头痛,牙痛,齿松牙衄,烦热干渴,舌红苔黄而干。亦治消渴,消谷善饥等。

(七)百合固金汤

配方:熟地、生地、归身各三钱,白芍、甘草各一钱,桔梗、玄参各八分,贝母、麦冬、百合各一钱半。

使用方法:水煎服。

主治病症:肺肾阴亏,虚火上炎证。咳嗽气喘,痰中带血,咽喉燥痛,头晕目眩,午后潮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八)养阴清肺汤

配方:大生地二钱,麦冬一钱二分,生甘草五分,玄参钱半,贝母八分(去心),丹皮八分,薄荷五分,炒白芍八分。

使用方法:水煎服。一般日服一剂,分二次服。

主治病症:白喉之阴虚燥热证。喉间起白如腐,不易拭去,并逐渐扩展,病变甚速,咽喉肿痛,初起或发热或不发热,鼻干唇燥,或咳或不咳,呼吸有声,似喘非喘,脉数无力或细数。

(九)柴胡疏肝散(五官科应用)

配方:柴胡、陈皮(醋炒)各二钱,川芎、枳壳(麸炒)、芍药各一钱半,甘草(炙)五分,香附一钱半。

使用方法:水一盅半,煎至八分,食前服。

主治病症:肝气郁结,循经上扰所致的耳鸣、耳聋等症,兼见胁肋胀痛,情志抑郁等。

(十)通窍活血汤

配方:赤芍一钱,川芎一钱,桃仁三钱(研泥),红枣七个(去核),红花三钱,老葱三根(切碎),鲜姜三钱(切碎),麝香五厘(绢包)。

使用方法:用黄酒半斤,将前七味煎一盅,去滓,将麝香入酒内,再煎二沸,临卧服。

主治病症:瘀血阻窍证。头痛昏晕,或耳聋,脱发,面色青紫,或酒渣鼻,或白癜风;以及妇女干血痨,小儿疳积见肌肉消瘦,腹大青筋,潮热等。

以上 108 剂名方是《千金方》中的精华部分,它们历经千年的临床验证,对各类疑难杂症有着显著的疗效。然而,中医用药讲究辨证论治,在使用这些方剂时,务必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调整用药,以确保安全有效。希望这些古方能为更多人带来健康福祉,让中医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artContent h1#artContent p img#artContent table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