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胡希恕经方二百首辨析(一)
2024
05-01

胡希恕经方二百首辨析(一)

      自汗出和汗不出,为表证极易鉴别的两种类型。虽原则上均应汗解,但自汗必须用桂枝汤法,无汗必须用麻黄汤法,复以随证候的出入变化,而行药物的加减化裁。归纳仲景全书,则有桂枝汤类和麻黄

汤类两大系列的解表用方,今分述如下。

      一、桂枝汤及其加减类方

      (一)桂枝汤

      桂枝汤方:桂枝三钱,芍药三钱,炙甘草二钱,生姜三钱,大枣四枚。

      水煎温服。

      服后少许时,食稀粥一小碗,以助药力。温覆取微似有汗者佳,

      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可照服二三剂。

      【方解】

      桂姜味辛,故足以透表以致汗。但桂枝用以治气上冲,生姜主治呕逆,二药均具下达之性,升发之力不强,并佐以芍药之苦降,则发散的作用更彻,自无过汗伤津之弊。又以二药温能和中,并有健胃作

用,合草、枣纯阳之品,大可安中以养液。汗自出而反发热,乃邪留精祛之征。若更脉躁急、狂言、不能食,便是阴阳交的死证。邪留在表,势须汗解,但精气已虚,不得再伤。精气来自水谷,化生于胃,甘温安中以益液,最是培根固本,稀粥温覆取微汗,亦极为助精祛邪的要妙。甘温除热之道,已显示于此。

      【仲景有关的论说】

      1.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12)

      [附注]脉轻取浮,谓之阳浮,按之弱,谓之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谓脉阳浮而阴弱,为发热汗出的应症。啬啬、淅淅、翕翕为此证恶寒、恶风和发热的状词。气不得畅于表,则常冲于

上,因有鼻鸣干呕的见证。以上详述太阳中风的为证,应以桂枝汤主之。

      2.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13)

      [附注]这是说,凡是太阳病,只若有头痛、发热、汗出、恶风等一系列症状时,即应以桂枝汤主治之。不要认为它是太阳中风的专用方,自在言外。

      3.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95)

      [附注]邪并于卫则卫强,汗出于营则营弱。弱则不足以祛邪,强则故仍发热。邪风不言攻,而言救,亦可见桂枝汤的功用所在了。

      4.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42)

      [附注]发热汗出为桂枝汤的适应证,浮弱为桂枝汤的适应脉,前后相互说明,但均须在太阳病表证未罢才行之。

      5.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16)

      [附注]桂枝本为解肌,以示与麻黄汤专行发汗的方剂有别,若脉浮紧,发热汗不解,乃邪实在表,精气无伤之证,只宜麻黄汤攻表以发汗,误用本方必致实实之祸。常须识此,勿令误也,以示警告之意。

      6.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54)

      [附注]虽只有定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的病,亦卫气留邪不和之证,应于发作以前,以桂枝汤汗解而愈。

      7.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57)

      [附注]无汗的太阳伤寒证,经过麻黄汤的发汗后,暂时病解。但半日多时,其人复烦,脉浮数,是病仍在表,还须发汗解之。但不得再行麻黄汤,而宜桂枝汤。

      8.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15)

      [附注]太阳病误下,气上冲,为病在表的确候,则仍可以桂枝汤汗解。若无气上冲,则已成误治的坏病。既无表证存在,故不可与桂枝汤。

      9.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164)

      [附注]伤寒大下本已非法,表未罢复以麻黄汤发汗,亦属误治。误下因致心下痞,误汗亦必表不解而恶寒,以此表里俱病,宜先桂枝汤以解表,后以大黄黄连泻心汤以攻痞。按表里并病,里实须攻者,

宜先解表而后攻里,此为定法。

      10.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小便反赤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56)

      [附注]头痛有热为表里共有的证候,小便清或小便赤,为用桂枝汤或承气汤的明确鉴别点。

      编者按:宋本《伤寒论》56条中,无“小便反赤”一语。胡老之意是:不大便六七日为阳明里实。也可能是251条的情况:“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受食,但初头硬,后必溏,未定成硬,攻之

必溏。”头痛有热为表里共有之证。此时是发汗解表,还是承气攻里,最重要的鉴别点是看小便的颜色。果真是里实证,则小便红赤,可攻下。若小便清白,病仍在表,当须发汗。

      11.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240)

      [附注]日晡发热,证属阳明。但桂枝汤亦主如疟状的定时发热。此常可以脉是实还是虚浮来辨承气汤与桂枝汤的应用。

      12.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234)

      [附注]太阳里传阳明,犹微恶寒,表未解时,仍须以桂枝汤发汗解表。

      13.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276)

      [附注]此所谓太阴病,当指腹痛下利的为证而言。下利而脉浮当亦二阳合病之属,不过脉浮必兼缓弱,乃可与桂枝汤。若脉浮紧则又宜葛根汤了。此可与葛根汤条互参自明。

      14.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372)

      [附注]下利腹犹胀满,乃虚寒在里的太阴病证。虽有身体疼痛的表证,亦须先温其里,而后攻其表。温里宜用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15.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91)

      [附注]伤寒误下之,若致下利清谷不止,里已虚极,虽身疼痛表犹未罢,亦宜先行温中扶虚的四逆汤,急救其里,而后再治身疼痛。若下后只有身疼痛,而清便自调,当然依法仍宜桂枝汤急救其表。

      按:表里并病,若里虚当行温补者,宜先救里而后解表,此亦定法。

      16.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387)

      [附注]病上吐下利已,而身痛不休,是里和表还未和,此宜桂枝汤小和其外,大发汗则非所宜。

      【小结】

      基于以上的说明,则本方虽亦解表除热,而属太阳病的立法方剂。旨在安中养液,扶持已虚的精气,才得以祛除深留肌肉的邪气,因而谓为“解肌”。与麻黄汤专于攻表发汗的为用不同。故其应用,亦以津液有所损伤为先决条件,至于其具体的适应证,当可以下几点括之。

      1.发热,汗出,恶风,脉浮而弱者。

      2.脏无它病,只有发热汗出者。

      3.汗下后,表犹未解者。

      4.病下利,而脉浮弱者。

      5.吐利止,犹身痛不休者。

      6.太阳阳明并病,汗出多而表证未罢者。

 

                          2024.4.22.

#artContent h1#artContent p img#artContent table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