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何庆勇医案(八十六):桂枝附子汤治愈左侧髋关节至左下肢反复疼痛两年,加重半个月;附子理中汤治愈胃脘部隐痛半年案
2024
06-11

何庆勇医案(八十六):桂枝附子汤治愈左侧髋关节至左下肢反复疼痛两年,加重半个月;附子理中汤治愈胃脘部隐痛半年案

张某,男,52岁,退休。初诊日期:2015年6月8日。

主诉:左侧髋关节至左下肢反复疼痛两年,加重半个月。

现病史:患者既往常骑摩托车受风受寒达2-3年,以致患者2年前开始出现左侧髋关节至左小腿外侧反复疼痛,常隔日反复发作,未予治疗。近半个月疼痛加重,全天阵发性疼痛麻木,不能站立,不能上班,局部怕风怕冷,遂来我处就诊。

刻下症:左侧髋关节至左小腿外侧反复阵发性疼痛,主要以肌肉、肌腱疼痛为主,怕风怕冷,不能站立,胃脘部隐痛(半年病史),每日均发作,不能饮凉,喜热饮,口干,眼眶发胀,气短,全身乏力,汗多,眠差,入睡困难,纳差,看到食物即反感,大便成形,不干不稀,1日1-2次,无夜尿,小便黄赤。

查体:形体中等,舌淡红,苔黄厚腻,脉弦细。

方证辨证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说:“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抟,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笔者临床体会到桂枝附子汤的方证为:身体疼痛(酸重疼痛),局部怕风(恶风)、怕冷,阴雨天加重,严重者不能转侧,不呕,不渴,便溏,脉浮虚而涩。本案中患者左侧髋关节至左小腿外侧反复阵发性疼痛,主要以肌肉、肌腱疼痛为主,怕风怕冷,不能站立。符合桂枝附子汤的方证,故方证辨证为桂枝附子汤证。

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二·中寒治法》说:“附子理中汤,治五脏中寒,口噤,四肢强直,失音不语。”笔者体会到附子理中汤的方证是:腹痛,腹中凉,喜温,下利,舌淡苔白,脉沉迟或迟细。本案中患者胃脘部隐痛,每日均发作,不能饮凉,喜热饮,纳差。符合附子理中汤的方证,故方证辨证为附子理中汤证。

诊断与治疗

诊断:痹症 桂枝附子汤证 附子理中汤证。

治疗:方用桂枝附子汤合附子理中汤。

桂 枝18g,炙甘草18g,生 姜18g,黑附片15g(先煎1小时),大 枣18g,党 参18g,炒白术18g,干 姜18g。

7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早、晚温服。

二诊:患者诉服药7剂后左侧髋关节至左小腿外侧疼痛减轻70-80%,仍不能站立,胃脘部隐痛减轻,喜热饮,口干,眠可,纳差,头晕头胀,与位置无关,眼眶发胀,气短,全身乏力。大便1日1次,成形,舌胖,色淡红,苔黄厚腻,脉弦细。

方证辨证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说:“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笔者临床体会到泽泻汤的方证为:舌体肥大异常,头晕或头重,头晕与体位无关,脉弦沉。本案患者症见头晕头胀,与位置无关,眼眶发胀,舌胖,色淡红,苔黄厚腻,脉弦细。符合泽泻汤的方证,故方证辨证为泽泻汤证。

诊断与治疗

治疗:方用桂枝附子汤合附子理中丸合泽泻汤。

桂 枝15g,炙甘草18g,生 姜18g,黑附片15g(先煎1小时) 大 枣18g,党 参18g,炒白术12g,干 姜18g,泽 泻30g。

水煎服,日1剂,分2次早、晚温服。 

随访:14剂后患者左侧髋关节至小腿腹部疼痛已经痊愈,既往坐久了不能站立,现在能站起来,特别是患者既往不能上班,现在能正常上班,喜悦、满意之情溢于患者言表!头晕头胀好转,气短好转,胃脘部隐痛已愈,口干明显好转,全身乏力好转。

随访1个月,患者左侧髋关节至小腿腹部疼痛、胃中痛均未复发。

按语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说:“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抟,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桂枝四两,去皮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甘草二两,炙”。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中说:“不呕不渴,里无邪也;脉得浮虚而涩,身有疼烦,知风湿但在经也。与桂枝附子汤,以散表中风湿。风在表者,散以桂枝、甘草之辛甘;湿在经者,逐以附子之辛热;姜、枣辛甘,行营卫、通津液,以和表也。”可见此方以桂枝散风寒,通经络,附子祛风除湿,温经散寒,二药相配,散风寒湿邪而止痹痛;生姜、大枣调和营卫,甘草补脾和中。五味合用,共奏祛风除湿,温经散寒之功。清·徐大椿《伤寒论类方》中论述其组方结构说:“此即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但彼桂枝用3两,附子用1枚,以治下后脉促、胸满之症;此桂枝加1两,附子加2枚,以治风湿身疼、脉浮涩之症。1方而治病迥殊,方名亦异,分两之不可忽如此,义亦精矣”。笔者临床体会到桂枝附子汤的方证为:身体疼痛(酸重疼痛),局部怕风(恶风)、怕冷,阴雨天加重,严重者不能转侧,不呕,不渴,便溏,脉浮虚而涩。本案中患者左侧髋关节至左小腿外侧反复阵发性疼痛,主要以肌肉、肌腱疼痛为主,怕风怕冷,不能站立。符合桂枝附子汤的方证,故用其解表祛风,除湿止痛。

附子理中汤出自《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二·中寒治法》说:“附子理中汤 治五脏中寒,口噤,四肢强直,失音不语。大附子,炮去皮脐 人参  干姜,炮  甘草,炙  白术,各等分,上为锉散。每服四大钱,水一盏半,煎七分,去滓,不以时服;口噤,则斡开灌之。”此方是在伤寒方理中丸加附子而成。《伤寒论·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十三》说:“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理中丸方,人参,干姜,甘草炙,白术各三两,上四味,捣筛,蜜和为丸,如鸡子黄许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日三四,夜二服。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汤。汤法:以四物依两数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若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术,加桂四两;吐多者,去术,加生姜四两;下多者,还用术;悸者,加茯苓二两;渴欲得水者,加术,足前成四两半;腹中痛者,加人参,足前成四两半;寒者,加干姜,足前成四两半;腹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服汤后如食倾,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温,勿发揭衣被。”明·吴山甫《医方考》中解其方说:“人参、甘草、白术之甘温,所以补虚;干姜、附子之辛热,所以回阳。”笔者体会到附子理中汤的方证是:腹痛,腹中凉,喜温,下利,舌淡苔白,脉沉迟或迟细。本案中患者胃脘部隐痛,每日均发作,不能饮凉,喜热饮,纳差。符合附子理中汤的方证,故用之温中散寒。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说:“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泽泻五两,白术二两。上两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泽泻汤是治疗支饮眩冒的著名方剂,清·黄元御《长沙药解》中说:“治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者。以饮在心下,阻隔阳气下降之路。阳不根阴,升浮旋转,故神气昏冒而眩晕。此缘土湿不能制水,故支饮上泛。泽泻泻其水,白术燥其土也。”笔者临床体会到泽泻汤的方证为:舌体肥大异常,头晕或头重,头晕与体位无关,脉弦沉。本案患者症见头晕头胀,与位置无关,眼眶发胀,舌胖,色淡红,苔黄厚腻,脉弦细。符合泽泻汤的方证,故用之利水除饮,健脾燥湿。

方证总结

桂枝附子汤的方证为:身体疼痛(酸重疼痛),局部怕风(恶风)、怕冷,阴雨天加重,严重者不能转侧,不呕,不渴,便溏,脉浮虚而涩。

附子理中汤的方证是:腹痛,腹中凉,喜温,下利,舌淡苔白,脉沉迟或迟细。

泽泻汤的方证为:舌体肥大异常,头晕或头重,头晕与体位无关,脉弦沉。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