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脾胃虚寒:4字说尽太阴病】精品
2024
04-03

【脾胃虚寒:4字说尽太阴病】精品

4个字说尽太阴病,千万别被《伤寒论》里的条文弄懵了!

原创 经方小六 经方小六和本草小七 2024-04-03 08:00 广东

《黄帝内经》中说,六经开阖枢,三阳以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阴以太阴为开,少阴为枢,厥阴为阖。既然太阴为开,阴道又虚,太阴又主脾,脾又主湿,又主输。综合以上,张仲景提出来,太阴病的提纲,腹,满,时,痛,而,吐,利。

有人怀疑我的标点用错了,且慢,容小六陈述理由。

只有这么句读,才能揭示太阴病的实质。

腹,说的是部位,胸为阳,腹为阴,一个“腹”字,揭示此为阴病。太阴为阴中至阴。

满,有可能是太阴病,也可能是阳明病,两者都有满证,阳明病的满是因为实热,而太阴病的满是因为寒湿。太阴与阳明为表里,所以这里的“满”既表示太阴应有的本证,也代表了太阴阳明相转属的满证,比如《灵枢》中说,“中于阴则溜于府”。意思是,邪气伤了阴经后,若五脏之气充实,则不会向里传变,而是流传和留着于六腑发病。按照这个道理,热邪入侵,虽然会引发太阴经的热证,但不会马上伤及太阴,而是会让阳明胃腑先“满”起来。但你不能说它不是太阴病,对吧!

 “腹”“满”两个字连起来看,就说明一个大问题:那就是对六经病要活看,要联系着看,尤其是要联系它的表里,比如太阴与阳明为表里,那么“腹满”的意思就有二。其一,不大便而满痛,或绕脐痛者,为实热,属阳明;下利而腹满时痛,为虚寒,属太阴。

时,时不时的意思,也就是偶尔会痛,时不时疼那么一下子,不是绝对有,大概率的有,没有也不影响辨证;

痛,皆因脾胃虚寒而引起的疼痛,初时并不明显,久之则时时作痛;

而,兼有,或然,就是不一定同时会这样,或许会这样的意思;

吐,因为脾虚胃也虚,胃里虚寒,接纳不了吃进来的东西,所以会吐;

利,脾脏有虚寒,不能为胃输布津液,所以会产生下利的症状;

通过以上逐字分析太阴病,可以总结太阴病的实质就是4个字:脾胃虚寒。

翻看《伤寒论》,里面有太阴脉浮的字眼,直接把有些人给看懵圈了。他们以为太阴脉当沉细,怎么会出现浮脉呢?

其实这是被《伤寒论》的表面文章给骗了。

其实,有时候,外邪不是通过三阳传入太阴,而是直中太阴。太阴脉证应该是沉细,说明里有虚寒,应当温之,宜四逆辈;如果出现浮脉,同时出现四肢烦疼,说明这是太阴表证,可发汗,宜桂枝汤;

换一种表述,太阳病而脉沉,是因为有寒,寒为阴邪,沉为阴脉;太阴病而脉浮,是因为有风,风为阳邪,浮为阳脉。

所以,脉象是疾病的反映,而不是某一经的专属。阳经有阴脉,阴经有阳脉。这在仲景的《伤寒论》里很是常见,不可把脉看死了。

再说说太阴表证到底发不发热的问题。

按理说,太阴主内,太阴表证不应该发热。但别忘了脾主四肢,四肢为诸阳之本。如果四肢发热而身不热的话,即是太阴中风症。

为什么会出现四肢温热和身不热的情况?那是因为太阴还有一个别名,叫做关蛰。

《素问·皮部论》:“太阴之阴,名曰关蛰,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太阴之络也。”张景岳注:“关者,固于外;蛰者,伏于中。阴主藏而太阴卫之,故曰关蛰。”太阴因为“关蛰”的性质,可以阻挡阳邪深入,而止于四肢。

所以太阴表证会四肢发热,久而不愈,脾液不足以充肌肉,会引发“肉烁”。一种四肢发热和肌肉消瘦的疾病。此时应当滋阴以和阳,切不可驱风,反而使阳邪增加。

关于太阴的吐,再啰嗦两句。呕吐有什么区别?好多人分不清。简单来说,呕以水胜,属上焦;吐以物胜,属中焦。六经病都会呕吐,但要记清,呕属少阳,吐属太阴。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