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中医治疗腹痛,中医辩证治疗腹痛,症状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    大别山养生堂
2024
12-31

中医治疗腹痛,中医辩证治疗腹痛,症状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    大别山养生堂

中医治疗腹痛是基于辨证论治的原则,主要方法如下:

 

一、中药内服

 

1. 寒邪内阻型

– 治法:温中散寒,理气止痛。

– 方剂: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良附丸中高良姜(9 – 15g)温胃散寒,香附(9 – 15g)理气止痛;正气天香散中乌药(9 – 15g)、陈皮(3 – 10g)、紫苏(9 – 15g)等可加强理气散寒之功。

– 方解:高良姜为君药,其性热,能温散脾胃寒邪;香附为臣药,可疏理气机,气行则痛止。乌药等协助君臣药增强散寒行气之力。

–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分两次服用,宜趁热服用,以助药力驱散寒邪。

2. 湿热壅滞型

– 治法:清热利湿,通腑泄热。

– 方剂:大承气汤加减。大黄(12 – 20g)、芒硝(9 – 15g)后下或冲服、厚朴(9 – 15g)、枳实(9 – 15g)。

– 方解:大黄、芒硝为君药,大黄苦寒,泻下攻积,清热泻火;芒硝咸寒软坚,助大黄泻热通便。厚朴、枳实为臣药,行气消胀,消除痞满。

– 用法:水煎服,先煎厚朴、枳实,后下大黄,芒硝冲服。一般每日1剂,分两次服用,得大便通畅后可适当调整剂量。

3. 饮食积滞型

– 治法:消食导滞,理气止痛。

– 方剂:枳实导滞丸。大黄(9 – 15g)、枳实(9 – 15g)、神曲(9 – 15g)、茯苓(9 – 15g)、黄芩(9 – 15g)、黄连(3 – 9g)、白术(9 – 15g)、泽泻(9 – 15g)。

– 方解:大黄、枳实、神曲为君药,消食化积,泻下通便。黄芩、黄连清热燥湿,为臣药。茯苓、泽泻利湿,白术健脾,为佐药,使积滞去而脾胃健。

–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分两次服用,饭后半小时服用为宜。

4. 肝郁气滞型

–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 方剂:柴胡疏肝散。柴胡(6 – 12g)、枳壳(9 – 15g)、芍药(9 – 15g)、甘草(3 – 6g)、香附(9 – 15g)、川芎(3 – 9g)、陈皮(3 – 10g)。

– 方解:柴胡、香附为君药,疏肝解郁。枳壳、陈皮为臣药,理气宽中。芍药、甘草为佐使药,缓急止痛,调和诸药。川芎活血行气,增强理气止痛之效。

–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分两次服用,保持情绪舒畅有助于药效发挥。

5. 瘀血内停型

–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 方剂:少腹逐瘀汤。小茴香(3 – 9g)、干姜(3 – 9g)、延胡索(9 – 15g)、没药(3 – 9g)、当归(9 – 15g)、川芎(3 – 9g)、官桂(3 – 9g)、赤芍(9 – 15g)、蒲黄(9 – 15g)、五灵脂(9 – 15g)。

– 方解:小茴香、干姜、官桂温经散寒,化瘀止痛,为君药。当归、川芎、赤芍、蒲黄、五灵脂活血化瘀,为臣药。延胡索、没药行气止痛,为佐药。

–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分两次服用,可适当用酒送服,增强活血化瘀之力。

6. 中虚脏寒型

– 治法: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 方剂:小建中汤。桂枝(9 – 15g)、饴糖(30 – 60g)、芍药(18 – 30g)、生姜(9 – 15g)、大枣(6 – 12枚)、甘草(6 – 9g)。

– 方解:桂枝为君药,温阳气。饴糖、芍药为臣药,饴糖甘温补中,缓急止痛;芍药养血和营。生姜、大枣、甘草为佐使药,调和脾胃,增强补中之力。

– 用法:先煎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甘草,去渣后加入饴糖,微火溶解。每日1剂,分两次服用,空腹或饭前服用为佳。

 

二、针灸治疗

 

– 选穴原则:根据腹痛的部位和辨证结果选穴。如胃脘痛可选中脘、足三里、内关;脐周痛选天枢、气海、足三里;下腹痛选关元、三阴交等。

– 针法操作:实证用泻法,如针刺时提插捻转幅度大、频率快,刺激较强;虚证用补法,如轻插重提,捻转幅度小、频率慢。一般留针20 – 30分钟。

 

三、推拿按摩

 

– 腹部操作:患者仰卧位,医者用掌根按揉腹部,以顺时针方向为主,力度适中,可促进胃肠蠕动,缓解腹痛。对于寒邪内阻、饮食积滞等实证,手法可稍重;对于中虚脏寒等虚证,手法宜轻柔。

– 穴位按摩:按摩足三里、合谷等穴位,每个穴位按摩3 – 5分钟,以穴位产生酸胀感为度,也有助于缓解腹痛。

中医对腹痛的辨证治疗主要根据疼痛的部位、性质、发作时间、伴随症状等来判断证型,然后进行相应治疗。

 

1. 寒邪内阻证

 

– 症状:腹痛拘急,遇寒痛甚,得温痛减,口淡不渴,形寒肢冷,小便清长,大便清稀或秘结。舌苔白腻,脉沉紧。

– 治法:散寒温里,理气止痛。

– 方剂: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加减。高良姜、干姜、紫苏、乌药、香附、陈皮等。高良姜、干姜温中散寒,香附、乌药等理气止痛。

–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两次服用。

 

2. 湿热壅滞证

 

– 症状:腹痛拒按,胀满不适,大便秘结或溏滞不爽,潮热汗出,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 治法:泄热通腑,行气导滞。

– 方剂:大承气汤加减。大黄、芒硝、厚朴、枳实。大黄、芒硝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厚朴、枳实行气消胀。

– 用法:水煎服,先煎厚朴、枳实,后下大黄,芒硝冲服。每日一剂,分两次服用,大便通畅后可适当调整剂量。

 

3. 饮食积滞证

 

– 症状: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嗳腐吞酸,厌食纳呆,或痛而欲泻,泻后痛减,大便酸臭或秘结。舌苔厚腻,脉滑实。

– 治法:消食导滞,理气止痛。

– 方剂:枳实导滞丸加减。大黄、枳实、神曲、茯苓、黄芩、黄连、白术、泽泻。大黄、枳实、神曲消食导滞,黄芩、黄连清热燥湿,茯苓、泽泻利湿,白术健脾。

–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两次服用。

 

4. 肝郁气滞证

 

– 症状:腹痛胀闷,痛无定处,痛引少腹,或兼痛窜两胁,时作时止,得嗳气、矢气则舒,遇忧思恼怒则剧。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 方剂: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枳壳、芍药、甘草、香附、川芎、陈皮。柴胡、香附疏肝解郁,枳壳、陈皮行气宽中,芍药、甘草缓急止痛,川芎活血行气。

–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两次服用。

 

5. 瘀血内停证

 

– 症状:腹痛较剧,痛如针刺,痛处固定,经久不愈,入夜尤甚,舌质紫暗,脉细涩。

– 治法:活血化瘀,和络止痛。

– 方剂:少腹逐瘀汤加减。小茴香、干姜、延胡索、没药、当归、川芎、官桂、赤芍、蒲黄、五灵脂。小茴香、干姜、官桂温经散寒,当归、川芎、赤芍、蒲黄、五灵脂活血化瘀,延胡索、没药止痛。

–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两次服用。

 

6. 中虚脏寒证

 

– 症状:腹痛绵绵,时作时止,喜温喜按,形寒肢冷,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胃纳不佳,面色无华,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脉沉细。

– 治法: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 方剂:小建中汤加减。桂枝、饴糖、芍药、生姜、大枣、甘草。桂枝温阳,饴糖、芍药、甘草缓急止痛、滋阴养血,生姜、大枣调和脾胃。

– 用法:水煎服,先煎桂枝等药,后加入饴糖融化,每日一剂,分两次服用。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