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
2025
11-26

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

“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现代临床解读及应用

原创 崔瑞林 中医 崔瑞林 2025年11月13日 08:55 河南 在小说阅读器中沉浸阅读

一、概述与背景

  “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出自元代著名道家兼医学家马丹阳(原名马从义,道号丹阳子)。他是全真道“北七真”之一,师从王重阳。此歌诀是他针灸临床经验的精华总结。

   核心思想:歌诀的精髓在于“天人相应”和“执简驭繁”。马丹阳认为,这十二个穴位犹如天上的十二星辰(天星),分布周身,对应经络气血的流注。它们均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取穴安全方便,疗效卓著,涵盖范围广泛。掌握了这十二个穴位,就足以治疗大部分常见疾病,所谓“三百六十穴,不出十二诀”,体现了道家“以简驭繁”的智慧。

二、天星十二穴详解及歌诀释义

   总诀:三里内庭穴,曲池合谷接,委中配承山,太冲昆仑穴,环跳与阳陵,通里并列缺。合担用法担,合截用法截,三百六十穴,不出十二诀。

    1. 足三里 (Zú Sān Lǐ) – 胃经合穴,胃之下合穴

   歌诀:“三里膝眼下,三寸两筋间。能通心腹胀,善治胃中寒,肠鸣并泄泻,腿肿膝胻酸。伤寒羸瘦损,气虚及诸般。”

  定位:犊鼻穴(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

  古代主治:胃肠疾病(腹胀、腹痛、泄泻、胃寒)、虚弱羸瘦、下肢痿痹。

  现代应用:

· 消化系统: 胃炎、胃溃疡、消化不良、便秘、腹泻。是调节胃肠功能的“王牌穴”。

· 保健强身: 著名的“保健要穴”,艾灸可增强免疫力,抗衰老,改善疲劳。

· 心血管系统: 辅助调节血压、心率。

· 神经系统: 镇静安神,改善焦虑。

· 运动系统: 治疗膝关节痛、下肢无力。

2. 内庭 (Nèi Tíng) – 胃经荥穴

  歌诀:“内庭次趾外,本属足阳明。能治四肢厥,喜静恶闻声,瘾疹咽喉痛,数欠及牙痛,疟疾不能食,针着便惺惺。”

  定位:足背第2、3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古代主治:热病、牙痛、咽喉肿痛、口歪、鼻衄、腹胀、足背肿痛。

现代应用:

· 头面五官疾病: 牙痛(尤其是上牙痛)、扁桃体炎、三叉神经痛。

· 消化系统: 清胃泻火,治疗实热性的牙龈肿痛、口臭、便秘。

· 其他: 治疗足部扭伤。

3. 曲池 (Qū Chí) – 大肠经合穴

歌诀:“曲池拱手取,屈肘骨边求。善治肘中痛,偏风手不收,挽弓开不得,筋缓莫梳头,喉闭促欲死,发热更无休,遍身风癣癞,针着即时瘳。”

定位:屈肘成直角,肘横纹外侧端尽头。

古代主治:上肢痿痹、热病、咽喉肿痛、风疹、高血压。

现代应用:

· 皮肤科疾病: 荨麻疹、湿疹、痤疮等皮肤病,有清热凉血祛风之效。

· 发热: 是退热要穴。

· 上肢疾病: 治疗网球肘、肩周炎、手臂疼痛。

· 高血压: 有辅助降压作用。

4. 合谷 (Hé Gǔ) – 大肠经原穴

歌诀:“合谷在虎口,两指歧骨间。头疼并面肿,疟病热还寒,齿龋鼻衄血,口噤不开言。针入五分深,令人即便安。”

定位:手背,第1、2掌骨之间,约平第2掌骨中点处(俗称“虎口”)。

古代主治:头面五官一切疾患(“面口合谷收”)、外感发热、镇痛、催产。

现代应用:

· 镇痛: 治疗头痛、牙痛、痛经等各种疼痛,是著名的“止痛穴”。

· 头面五官: 牙痛、鼻炎、面瘫、目赤肿痛。

· 外感: 治疗感冒、发热。

· 注意: 孕妇禁针,有催产作用。

5. 委中 (Wěi Zhōng) – 膀胱经合穴,膀胱之下合穴

歌诀:“委中曲腘里,横纹脉中央。腰痛不能举,沉沉引脊梁,酸疼筋莫展,风痹复无常,膝头难伸屈,针入即安康。”

定位: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

古代主治:腰痛、下肢痿痹、中风昏迷、腹痛、吐泻、丹毒。

现代应用:

· 腰痛: “腰背委中求”,是治疗急慢性腰背痛的特效穴。

· 下肢疾病: 坐骨神经痛、膝关节痛、小腿痉挛。

· 皮肤科: 点刺放血治疗湿疹、荨麻疹、丹毒等血热病症。

· 中暑、急性胃肠炎: 点刺放血有急救作用。

6. 承山 (Chéng Shān) – 膀胱经穴

歌诀:“承山名鱼腹,腨肠分肉间。善治腰疼痛,痔疾大便难,脚气并膝肿,辗转战疼酸,霍乱及转筋,穴中刺便安。”

定位:腓肠肌两肌腹之间凹陷的顶端,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

古代主治:痔疮、便秘、腰腿拘急疼痛、小腿转筋(抽筋)。

现代应用:

· 肛肠疾病: 治疗痔疮引起的疼痛、出血,效果显著。

· 运动损伤: 治疗小腿腓肠肌痉挛(抽筋)、跟腱炎、脚踝扭伤。

· 腰痛: 辅助治疗腰肌劳损。

7. 太冲 (Tài Chōng) – 肝经原穴,输穴

歌诀:“太冲足大趾,节后二寸中。动脉知生死,能医惊痫风,咽喉并心胀,两足不能行,七疝偏坠肿,眼目似云朦,亦能疗腰痛,针下有神功。”

定位:足背,第1、2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中。

古代主治:肝风内动(惊痫)、肝气郁结(胁痛、胀满)、疝气、目疾、妇科病。

现代应用:

· 情志疾病: 疏肝解郁第一要穴,治疗抑郁症、焦虑症、急躁易怒。

· 高血压: 平肝潜阳,辅助降压。

· 妇科疾病: 月经不调、痛经。

· 头面疾病: 头痛、眩晕、目赤肿痛。

8. 昆仑 (Kūn Lún) – 膀胱经经穴

歌诀:“昆仑足外踝,跟骨上边寻。转筋腰尻痛,暴喘满冲心,举步行不得,一动即呻吟,若欲求安乐,须于此穴针。”

定位: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

古代主治:头痛、项强、目眩、腰痛、足跟痛、难产。

现代应用:

· 头颈腰骶痛: 治疗后头痛、颈项僵直、腰痛(尤其是骶部)。

· 足部疾病: 治疗足跟痛、踝关节扭伤。

· 注意: 孕妇慎用。

9. 环跳 (Huán Tiào) – 胆经穴,足少阳、太阳之交会穴

歌诀:“环跳在髀枢,侧卧屈足取。折腰莫能顾,冷风并湿痹,腿胯连腨痛,转侧重欷歔。若人针灸后,顷刻病消除。”

定位:侧卧屈股,当股骨大转子最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内2/3交点处。

古代主治:腰胯疼痛、下肢痿痹、半身不遂。

现代应用:

· 坐骨神经痛: 治疗此病的核心穴位,对臀部及下肢放射性疼痛有奇效。

· 髋关节疾病: 髋关节炎、股骨头坏死引起的疼痛。

· 中风偏瘫: 恢复下肢功能的重要穴位。

10. 阳陵泉 (Yáng Líng Quán) – 胆经合穴,筋会

歌诀:“阳陵居膝下,外廉一寸中。膝肿并麻木,冷痹及偏风,举足不能起,坐卧似衰翁,针入六分止,神功妙不同。”

定位: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

古代主治:胁痛、口苦、呕吐、半身不遂、下肢痿痹、脚气、黄疸。

现代应用:

· 筋病总穴: “筋会阳陵”,所有与“筋”相关的疾病,如肌肉痉挛、扭伤、关节活动不利,皆可取之。

· 肝胆疾病: 治疗胆囊炎、胆石症引起的胁肋疼痛。

· 肩周炎: 针刺阳陵泉同时活动肩部,有立竿见影之效。

11. 通里 (Tōng Lǐ) – 心经络穴

歌诀:“通里腕侧后,去腕一寸中。欲言声不出,懊恼及怔忡,实则四肢重,头腮面颊红,虚则不能食,暴喑面无容,毫针微微刺,方信有神功。”

定位:腕横纹上1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

古代主治:心悸、怔忡、舌强不语、暴喑、腕臂痛。

现代应用:

· 心系疾病: 治疗心律失常、心悸、失眠。

· 神志病: 安神定志。

· 语言障碍: 中风后失语、癔病性失语。

12. 列缺 (Liè Quē) – 肺经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任脉)

歌诀:“列缺腕侧上,次指手交叉。善疗偏头患,遍身风痹麻,痰涎频上壅,口噤不开牙,若能明补泻,应手即如拿。”

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简易取穴法: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中是穴。

古代主治:头项强痛、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口眼歪斜。

现代应用:

· 头项疾病: “头项寻列缺”,治疗偏头痛、落枕、颈椎病。

· 肺系疾病: 感冒、咳嗽、哮喘、咽炎。

· 泌尿生殖: 因其通任脉,也可治疗遗尿、小便不畅等。

三、“合担用法担,合截用法截”在现代针灸临床中的研究和应用。

这一理论是马丹阳天星十二穴的精髓所在,它超越了简单的穴位主治,上升为一种高级的针灸治疗策略和配穴法则。

(一)、理论溯源与涵义解析

对于“合担用法担,合截用法截”的理解,历代医家虽有细微差别,但核心思想一致:根据病位的不同,采取“两端对应”或“中间阻断”的治疗方法。

1. “担法”与“截法”的定义

担法(又称“双穴法”、“和法”):

· 形象比喻:像挑扁担一样,两头着力,平衡调控。

· 操作定义:指当病患位于人体中部(躯干、脏腑) 或属于全身性、弥漫性、慢性虚损性疾病时,选取病变部位左右对称的两个同名穴位,或上下、前后呼应的两个穴位,同时进行治疗。

· 治疗思想:“从阴引阳,从阳引阴”,调和阴阳,疏通全身气血。适用于病势散漫、无明确集中病所的情况。

截法(又称“单穴法”、“关隘法”):

· 形象比喻:像在关卡拦截敌人一样,阻断病势。

· 操作定义:指当病患位于人体四肢末端,或病势正在沿经络传变、发展时,在病变部位的上方(近心端) 选穴,以“截断”病邪蔓延的通路。也有医家认为,“截法”指用穴少而精,直中病所,力专效宏。

· 治疗思想:“迎而夺之”,在病势未盛之时予以遏制,适用于病势集中、有明显的经络传变趋向的急性病、实证。

2. 经典解释与举例

· 担法举例:

· 胃脘痛(病在中焦):同时针刺双侧足三里,或双侧内庭。如同扁担的两头,共同调节中间的脾胃功能。

· 心悸失眠(病在心,属全身性神志病):同时针刺双侧通里穴,以安神定志。

· 全身性风湿痹痛:可选用双侧曲池、阳陵泉等穴,通调周身气血。

· 截法举例:

· 手指麻木、肿痛(病在末端):不直接在手指上针刺,而是选取其上游的曲池或合谷穴,以截断病势,疏通手阳明经气。

· 丹毒(“流火”)沿小腿向上蔓延:立即在其蔓延路径的上方,例如委中穴点刺放血,或针刺阳陵泉,以阻止其继续发展。

· 急性扁桃体炎(咽喉肿痛):针刺合谷穴,因为手阳明经上颈贯颊,针刺合谷能远程“截治”咽喉部的热毒。

(二)、现代临床研究与机理探讨

现代针灸学不仅继承了这一理论,更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对其进行了验证和深化。

1. “担法”的现代研究与机理

· 双侧刺激与中枢整合:现代神经生理学研究表明,针刺双侧同名穴位,可以产生更强的中枢神经整合效应。例如,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研究发现,针刺双侧“足三里”比单侧针刺,能更广泛地激活大脑边缘系统、脑干等与内脏调节和痛觉调制相关的区域,这为“担法”治疗内脏病和全身性疾病提供了科学依据。

· 平衡调节与双向作用:“担法”体现了生物体的平衡原则。许多穴位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如内关既治心动过速也治心动过缓),同时刺激双侧穴位,能更好地将机体功能调整至稳态。这在治疗高血压、失眠、胃肠功能紊乱等自主神经功能失调性疾病中尤为常见。

· 临床应用扩展:

· 中风后偏瘫:现代临床不再拘泥于仅针刺患侧(瘫痪侧),而是广泛采用“担法”思想,患侧与健侧交替针刺或同时针刺,以更有效地促进大脑功能重组和双侧协调。

· 疼痛管理:对于腰背痛等,常采用前后配穴(如委中配承山)或左右配穴,这可以看作是“担法”的扩展应用,通过多靶点刺激,产生更强的镇痛效果。

2. 截法”的现代研究与机理

· “闸门控制理论”与远端取穴:截法的“远端取穴镇痛”效应,可以用Melzack和Wall提出的“闸门控制理论”来解释。针刺病变部位上方的穴位,产生的强感觉输入(针刺信号)会抑制来自病变部位的弱感觉输入(疼痛信号)在脊髓水平的传递,从而“关闭”疼痛的闸门。例如,针刺合谷治疗牙痛,就是典型的截法。

· 神经节段与体表-内脏反射:虽然十二穴多为远道取穴,但其效应部分也与神经节段支配有关。更重要的是,针刺信号通过脊髓和上位中枢,反射性地影响内脏功能和血液循环,从而截断病理反射弧。

· 抑制炎症扩散:对于“截法”阻止丹毒、带状疱疹等蔓延的现象,现代研究认为,针刺可以调节局部和全身的免疫反应,促进抗炎因子释放,改善微循环,从而限制炎症的扩散。

· 临床应用扩展:

· 预防性治疗:在疾病发作初期或具有传变倾向时使用“截法”。例如,在面瘫初期,针刺合谷、太冲以截断风邪,防止病情加重。

· 循经感传的运用:在一些针灸技法中,通过手法促使针感向病所方向传导,一旦到达病所即停止行针,这也是一种“截”的思想,即引导经气直达病所,截击病邪。

(三)、现代临床应用总结与范例

“担法”与“截法”在现代已不再是僵化的教条,而是升华为两种核心的临床思维模式。

治疗思维: 担法(双向平衡法); 截法(远端阻断法)

核心思想: 担法: 调和阴阳,平衡气血; 截法: 迎头痛击,阻断病势

病位特点: 担法: 病在中焦/躯干,全身性,慢性,虚损性; 截法: 病在四肢末端,局限性,急性,实证,有传变趋向

选穴原则: 担法: 左右对称取穴,上下前后呼应; 截法: 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在传变路径前方取穴

现代范例: 担法: 1. 高血压:针刺双侧太冲、曲池。 2. 功能性消化不良:艾灸双侧足三里。 3. 焦虑症:针刺双侧合谷、太冲(开四关)。截法:  1. 急性踝扭伤:对侧曲池或同侧阳陵泉运动针刺。 2. 偏头痛发作期:针刺对侧合谷或同侧列缺。 3. 麦粒肿初起:在同侧耳尖或足中趾点刺放血。

结论

“合担用法担,合截用法截”是马丹阳留给后世极具智慧的临床心法。它从朴素的“扁担”和“关隘”意象出发,深刻地揭示了针灸治疗中 “局部与整体”、“上游与下游” 的辩证关系。在现代,这一理论不仅被广泛的临床实践所证实,其机理也正被现代神经科学、免疫学等领域逐步揭示。

它教导针灸医生:

· 要有整体观(用“担法”调全局),

· 也要有动态观(用“截法”防传变)。

掌握这两种思维,就能在临床中灵活组合天星十二穴,乃至所有穴位,做到“师其法而不泥其方”,真正实现执简驭繁,提高针灸治疗的精准性和有效性。这正是这一古老理论在现代针灸临床中历久弥新的核心价值所在。

四、现代应用总结与价值

1. 临床高效性: 这十二穴至今仍是针灸临床最常用、最有效的穴位。它们覆盖了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等多科疾病。

2. 安全性高: 全部位于四肢,避开了胸、腹、背等重要脏器区域,操作安全,非常适合初学者和家庭保健。

3. “治未病”与保健: 如常灸足三里可强身健体,按揉太冲可舒缓压力,按压合谷可预防感冒,体现了中医“预防为主”的思想。

4. 推广与教育: 歌诀朗朗上口,便于记忆,是中医针灸入门和普及的绝佳教材。它教导医生从纷繁的穴位中抓住核心,提高临床效率。

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是古人临床智慧的结晶,它将复杂的针灸理论高度概括,化繁为简。在现代,它不仅是针灸医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功,也为普通人了解中医、进行自我保健提供了宝贵而实用的指导。其“大道至简”的哲学思想和卓越的临床疗效,历经数百年依然闪耀着不朽的光芒。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