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属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中药学》、《中医内科学》
你好,我是中医师,文君然。
常常有人在后台跟我讲,说希望看到我自己的医案故事。
那好,我今天就给大家说一个,我开给家母的小方子。
为啥说家里人的呢?一来,可以最大程度保护我的患者的隐私,家里人嘛,咱就不怕念叨了。二来,家母的问题,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怎么回事呢?原来,经体检,家母发现有颈动脉斑块,血脂高。而且,斑块还不小呢,和其他几个老伙伴相比,算大的了。家母现在利手利脚的,生怕将来因为这个颈动脉斑块,搞得自己血管堵塞,给家人增添负担。
其次,就是家母总觉得呀,平时一转身、一回头的功夫,隐隐有眩晕感,脑袋有些晕沉,不清爽。虽然入冬以来,血压状况总体平稳,但似乎这种“不清爽”的眩晕感,还是经常困扰着她。
家母对我说,你给我弄个方子吧。
我说,您信我的不信?
家母说,相信,这回一定相信。
那好,我为家母诊脉,发现左尺脉弱,右脉偏滑。舌象并无异常。细问得知,家母家务活干多了,双腿有些乏力。
了解到这些以后,我处方如下:
熟地15克,山萸肉10克,炒山药15克,泽泻20克,茯苓30克,丹皮15克,制首乌20克,荷叶15克,山楂10克,法半夏10克,陈皮10克,丹参30克,天麻15克,地龙6克,龙骨30克,牡蛎30克,磁石30克,夜交藤20克,炒决明子10克,甘草9克。处方手写稿如下:
七剂,水煎服。
结果如何呢?现在,家母服药将近一周,自觉效果明显。转身、回头之际的眩晕感大大减轻,双腿有力,睡眠也似有改善。至于说斑块大小,这么短时间里,恐难有明显变化,所以要等上一段时间复查再说。
来吧,我们就聊聊这个小方子。
其实,我个人认为,家母的问题,别管是高血脂、颈动脉斑块,还是眩晕,血压偏高,都应该有一个共同的因由,这就是肾的不足。
首先,老年人,肾精亏虚,肾阴不足。肝肾阴虚,则虚风内扰,患者就难免血压偏高,轻度眩晕。
其次,血脂的异常,也和肾虚关系密切。
在以往,我们都强调脾虚,运化失常,久而久之痰浊内蕴,形成高脂血症。但实际上,肾不足对血脂的影响也很明显。血脂高意味什么?意味着我们身体吸收、代谢的过程,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废料。这些废料的形成,是脏腑气化功能降低的体现。这就好比一部机器,刚出厂的时候,能对燃料百分之百地利用。以后年久失修,它只能利用百分之九十,剩下的百分之十,利用不好,就成了废料。血脂异常,就是这么来的。
那么,一个人脏腑气化功能优异与否,要看肾精肾气是否充足。因为肾精,是一身脏腑之精的根本。肾精所化生的元气,是推动全身脏腑的开展工作的原动力。所以,随着年龄的增大,肾精肾气的虚弱,人体脏腑气化功能逐渐不足,很多精微物质无法被利用,这就形成了废料,形成了所谓“痰浊”。血脂就跟着异常了。
既然如此,你看,家母本无脾虚的任何症状,只是尺脉偏弱,伴随血压不稳、眩晕,那这就很容易让人想到肾阴不足。肾阴不足,不但虚风内扰,也能引起血脂异常,所以治疗上,应该以益肾为主要方向:
熟地15克,山萸肉10克,炒山药15克,泽泻20克,茯苓30克,丹皮15克,制首乌20克,荷叶15克,山楂10克,法半夏10克,陈皮10克,丹参30克,天麻15克,地龙6克,龙骨30克,牡蛎30克,磁石30克,夜交藤20克,炒决明子10克,甘草9克。
这里面,熟地、山萸肉、炒山药,为三补,补益肾精肾阴。泽泻、茯苓、丹皮为三泄,如此是六味地黄丸。加制首乌,更可以益肾养阴。茯苓用30克,目的是健脾利湿化浊,有治标之意。
同时,专注降脂的,还有荷叶、山楂、法半夏、陈皮、决明子。这五味药化浊降脂,是中医治疗高脂血症的常用之品。
为了缓解眩晕,加天麻、地龙、磁石、龙骨和牡蛎。其中天麻是止眩晕的最常用药,地龙清热息风,龙骨和牡蛎平肝潜阳息风。磁石平肝潜阳,善治耳鸣眩晕。
为了促进睡眠,再加夜交藤30克、丹参30克。
这就是基本的用药思路。整个看起来,它就是六味地黄丸的加味运用。
读者朋友,我认为,家母的问题在其他老年人身上,也有体现。这就是,血压略微偏高,但不算严重,同时有一点眩晕耳鸣,头脑不清醒,另外,血脂有一点偏高。这类读者朋友,不妨认真揣摩上面的方子。我个人认为,只要辨证准确,它会在短时间内改善患者的躯体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家母受益了,那其他的老爹老妈们,也都会受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是中医人该有的胸怀和爱心。
全文完。我感谢你的阅读。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60711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