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原络配】针灸治病一个非常重要的配穴组合——原络配穴
2025
11-16

【原络配】针灸治病一个非常重要的配穴组合——原络配穴

作者:董洪涛

这是选择中医馆在公众号发布的

第3887原创内容一我在临床上应用针灸治疗各种疾病,既治外感病,也治内伤病。我的体会是,针灸治病有效,不但取效快,而且疗效满意。如何才能保证针灸治病的疗效呢?我的思考是,要重视配穴。其中原络配穴即是其中一种极为重要的配穴组合。原络配穴法源于《难经》,强调通过配伍原穴与络穴来调节表里两经的气血,增强治疗效果。以下试举三例:一位中年女性,因盆腔肿瘤导致左侧大腿外侧以及左下腹疼痛数日。检查其疼痛部位,在足太阳膀胱经。膀胱与肾互为表里,即按原络配穴法,先取膀胱经的原穴京骨,再针肾经的络穴大钟。针入嘱病人活动一下左大腿髋关节,即言疼痛已经消失。一中年男性久年眼睛不适,肝开窍于目,肝与胆互为表里。即针肝经原穴太冲,配合胆经络穴光明。二穴合用,最能养眼,取效满意。一位女孩因感冒而咳嗽,这是太阳病,邪气自表侵袭于肺,病在肺,肺与大肠互为表里。先针肺经原穴太渊,再针大肠经络穴偏历,针入而咳嗽立止。二十二正经有十种特定穴,包括五腧穴、原穴、络穴、八脉交会穴、郄穴、背俞穴、募穴、下合穴、八会穴、交会穴。其中原穴是极为重要的一种特定穴。原穴,顾名思义与原气相关。据《难经》所述,原气源于肾间动气,三焦为原气之别使,原气通过三焦运行于脏腑,是十二经的根本,是推动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源泉与动力。所谓原穴,是原气在输布运行中驻留在特定部位的腧穴,原气所达之处,脉气最盛,由此说原穴是脏腑原气输注、流经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主要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附近,并通过经气的运行与脏腑和头面、躯干发生密切联系。原穴主要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直接反映五脏六腑气血阴阳之盛衰及五脏六腑病情虚实变化。现代研究表明,当脏腑发生病变时,可通过相应经脉的原穴表现出来,其对应原穴的导电量、辐射光谱、温度、阳性反应等物理性质或细胞免疫、细胞形态学等生物化学性质会发生改变二是原穴最能治疗五脏六腑的疾病。原穴具有不同于其他腧穴调节疾病的特殊功能。正如《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载:“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十二原者,五脏之所以禀三百六十五节气味也。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由此可知,五脏的病变可以取相应的原穴进行治疗。而且原穴若能与本经或是其他经络腧穴配合使用,尤其是与本经或其表里经络穴配合使用,有利于输布脏腑经气以调整脏腑功能,从而增强临床疗效。三络穴是经脉主络别出于正经之处,也是络脉与经脉、互为阴阳表里两经脉相联络的部位,主要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十二络穴通于表里两经,可以反映和治疗表里两经及其所络属的脏腑病证。络穴亦有两个方面的功能:一是反映本经的气血状态。机体的病变状态可以通过络脉反映出来,并可在络穴出现相应的异常反应,从而进一步借此诊察经脉气血的病变。正如《灵枢·经脉》所载:“凡诊络脉,脉色青……凡刺热者,皆多血络,寒热气也;其青短者,少气也。”现代研究表明,络穴具有温度、穴位电阻、压痛、伏安特性、红外辐射光谱等物理属性,属于穴位敏化范畴,而穴位的敏化性可以反映机体功能状态,且穴位敏化是病理变化在体表的反映。二是用于治疗相应络脉直接联络的脏腑病。络穴既可以治疗本经疾病,也能治疗表里经疾病。一穴而功兼两经,这是所有特定穴中最为独特的功效。另外,络穴还可以治疗络脉循行部位的病变。《灵枢·经脉》详细描述了各个络穴名称,循行部位以及其所主治的特殊病症,比如:“手太阴之别,名曰列缺。起于腕上分间,并太阴之经,宜入掌中,散入于鱼际。其病实则手锐掌热;虚则欠欬,小便遗数。”进一步说,络穴作为沟通机体内外的枢纽,除具有经穴的共同主治特点外,亦有其特殊的性能及作用,在治疗内伤久病方面也具有一定的优势。清代大医叶天士提出“久病入络”理论,并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指出:“初为气结在经,久则入血动络”。这里的“入络”,即与络穴相关。显然,灵活应用络穴可以为临床疑难杂症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杭州选择中医工作室推出特色民族疗法项目,诚邀您来体验~ 特色疗法包括壮医药线点灸、脐针五行针灸、药蛋美容等项目,安全更高效。杭州选择中医工作室地址:杭州市拱墅区丰潭路712 – 714号。若需要预约,可以通过南宁选择中医馆微诊所、微信或手机号码进行预约,预约微信及手机号15824181229。感谢大家多年来给的诸多鼓励、支持和帮助。祝大家健康、喜乐、顺遂!四综上所述,原穴是原气留止之处,能直接反映脏腑气血阴阳之盛衰及病情的虚实变化,针刺选取相应的原穴可以很好地调节与之对应的脏腑功能。络穴是联系机体内外之枢纽,不仅能治疗本经脏腑病证及其相表里经脉循行部位的病变,且对内伤久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原、络穴可单独取穴以治疗五脏六腑相关疾病,也可配伍使用——即原络配穴法。原络配穴法有三个特点,一是非常好用,一学就会;二是取穴精简,且操作非常简单,就是两个穴合用;三是取效非常迅捷,往往针入即效。《针灸大成》中《十二经证治主客原络图》全面记载了表里经主客原络配穴的辨证选穴方法及其临床应用。我读《医宗金鉴》的《针灸心法要诀》,其中重点强调的就是原络配穴法。显然,作者吴谦认为此法是针灸治病取穴的重要法则。原络配穴法强调的是主客配穴,即以先病经脉的原穴为主,后病的相表里经脉的络穴为客。比如,若肺经先病则先取肺经原穴太渊,大肠经后病则再取其络穴偏历,治疗咳嗽气喘。有时亦可先针大肠经原穴合谷,配合肺经络穴列缺,亦用于治疗外感咳嗽,取效甚为满意。若心经先病则先取心经原穴神门,小肠经后病再取其络穴支正;反之亦然。为什么要用表里经协同取穴呢?因为原穴为本经原气所聚,而络穴沟通表里两经。两穴配伍应用,可贯通上下、沟通内外,对互为表里脏腑经络的多种病证具有协同调节作用。进一步说,原络配穴可以调节相表里二经的脏腑功能,从而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原络配穴法可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系统、运动系统疾病、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疾病等,应用广泛,且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五原络配穴法在临床上应用极为广泛。以下列举诸病的原络配穴法治疗经验。其一,神经系统疾病。中风,其病机复杂,与脾气不足,肺气不降,心神失神,肝阳上亢等多个因素相关。有研究证实,用原络配穴法治疗中风临床疗效确切,对脑卒中患者语言功能障碍、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等后遗症改善效果明显。治疗中风出现的语言蹇涩时,我认为其病机在于脾虚,因为脾病则五窍不利。故取脾经的原穴太白配合胃经的络穴丰隆,对于言语功能障碍有明确疗效。中风后遗症会出现肌肉无力、萎缩。按《内经》“治痿独取阳明”理论,当以手足阳明经为主,手阳明大肠经原穴为合谷,足阳明胃经原穴为冲阳,再分配配以肺经络穴列缺以及脾经络穴公孙。再者,阳明与太阴互为表里,故再取手太阴肺经原穴太渊配合手阳明大肠经络穴偏历、足太阴脾经原穴太白配足阳明胃经络穴丰隆。如此配穴,明显改善脑梗死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和神经功能。对于中风出现的认知障碍,这与肾脾二脏相关,因为肾主骨生髓,脾主思。故当从脾肾二经入手施治。肾与膀胱互为表里,脾与胃互为表里,故可取肾经原穴太溪配膀胱经络穴飞扬、脾经原穴太白配胃经络穴丰隆。有研究发现,如此配穴应用,有提高认知评分。高血压多与肝阳上亢相关,其病在肝,肝与胆互为表里。故取肝经原穴太冲配胆经络穴光明,能辅助降压,且降压具有即刻、近期和远期效应,并能减少药物依赖。肝阳上亢导致的偏头痛,其病位在肝,亦可用上法配伍应用,即太冲配光明,其疗效非常高。中风后抑郁,其病位在心和肝,故可按原络配穴法选取神门配支正、太冲配光明,疗效满意。其二,运动系统疾病。腰椎间盘突出症导致腰腿痛,其病在肝脾肾三脏之虚损,故可取足三阴经的原穴,包括太冲、太溪、太白,再配合足三阳经的络穴光明、飞扬、丰隆。如此施治其疗效优于常规取穴。颈椎病导致项后疼痛或不适,其病在太阳经,我常用膀胱经的原穴京骨,配合肾经络穴大钟,并嘱病人活动脖子,取效甚速。其三,消化系统疾病。胃食管反流,病位在胃,可针胃经原穴冲阳,配全脾经络穴公孙,可迅速改善反流症状。功能性消化不良、胃脘疼痛、胃胀等等,其病位皆在胃,亦可按上法取穴。其四,呼吸系统疾病。慢性咽炎,病位在手阳明大肠经,故取其原穴合谷,配合肺经络穴列缺,能迅速缓解咽部不适症状。其五,其他系统疾病。失眠与抑郁,其病位有二,一在心包,故取心包经原穴大陵,配三焦经络穴外关;二在肝,故取肝经原穴太冲配胆经络穴光明。高尿酸血症,其病位亦有二,一在肝,取太冲配光明;二在肾,取太溪配飞扬,能明显降低血尿酸水平。……六我临床治病时,往往不离原络配穴法。关于原络配穴,我有几点临床体会:其一,当有必要取本经的原穴时,不妨配合针刺表里经的络穴,往往能提高疗效。其二,有时病位相关的经络或脏腑不能精确判断,此时不妨表里经同用。比如,眼痒,既可能是肝经风火,亦可能是胆经火热,那就二经同时用,既用肝经原穴太冲配胆经络穴光明,亦用胆经原穴丘墟配肝经络穴蠡沟。其三,原络配穴法的应用非常广泛,不拘泥于何种症状或何种疾病,几乎皆有应用的机会。而且此法能显著提升针灸的疗效。为什么原络配穴法疗效更高?我的思考是,二穴合用并不是单个穴位作用的简单的叠加,而是通过整合、协同来产生增强的生物效应。其四,可以把子午流注与原络配穴结合起来。即按十二经脉气血流注的顺序,选取对应经脉的原、络穴。比如,当下为上午九点至十一点,为胃经当令,即可取胃经原穴冲阳配合脾经络穴公孙。有学者研究发现,观察子午流注原络配穴法对运动性损伤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普通针刺法。其五,今时临床所见,有的医生取穴太杂,甚至一病取数十穴,这样不一定能提高疗效。正如开方一样,并不是药味越多疗效越高。而原络配穴可减少用穴数量,减轻患者疼痛,兼能提高疗效。其六,针灸可与汤药或西药联系应用,有助于增强疗效。但要注意的是,在应用原络配穴法时一定要明确先病与后病的表里经关系,否则易配伍错误。 #artContent h1#artContent p img#artContent table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