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身边总有朋友吐槽: “ 练了半年太极,除了站得腿酸,啥效果没有,还不如跑步出汗来得实在! ”
其实不是太极 “ 没用 ” ,而是很多人从一开始就搞错了 “ 慢练 ” 的逻辑 , 把 “ 慢 ” 当成了 “ 随便划水 ” ,把 “ 套路 ” 当成了 “ 全部 ” ,最后练得形似神不似,自然看不到效果。
今天就拆解让大家 “ 白练 ” 的 2 个核心误区,再教你 3 个正确练法,新手也能快速找到感觉!
误区 1 :把 “ 慢练 ” 等同于 “ 软塌塌不用力 ”
很多人一听说太极要 “ 慢 ” ,就放松到 “ 摆烂 ” :手臂软得像面条,动作飘得没根儿,扎马步时膝盖晃得像筛子,练完不仅没精神,反而觉得累, 这根本不是 “ 练太极 ” ,是 “ 混时间 ” !
为啥 “ 不用力 ” 会白练?
太极的 “ 慢 ” ,是为了给身体留够 “ 找劲 ” 的时间:
· 比如 “ 抱球 ” 动作,慢一点才能感受到 “ 手心有撑力、腋下有虚劲 ” ,快了只会变成 “ 甩胳膊 ” ;
· 扎马步时慢练,才能控制大腿肌肉 “ 匀速发力 ” ,避免膝盖内扣,练的是 “ 稳劲 ” ,不是 “ 熬时间 ” ;
· 更关键的是,太极讲究 “ 用意不用力 ” ,不是 “ 不用力 ” ,而是用 “ 意识引导发力 ” ,比如抬手时想着 “ 手臂像挂了个小沙袋 ” ,既有重量感,又不僵硬。
新手纠正法: 3 步找到 “ 慢中劲 ”
1. 先站 3 分钟 “ 桩功 ” :双脚与肩同宽,膝盖微屈,双手自然下垂,感受 “ 脚底贴地、头顶找天 ” ,先把 “ 立身中正 ” 的感觉找到;
2. 练单个动作:比如只练 “ 起势 ” (抬手、下落),抬手时想 “ 手肘带动手臂 ” ,下落时想 “ 手臂顺着身体往下沉 ” ,每个动作停 1 秒,感受肌肉的控制感;
3. 避免 “ 划水 ” :如果练完手臂没点酸胀感,说明发力太轻;如果肩膀僵硬,就是用力过猛,找到 “ 发力不僵、放松不软 ” 的中间态。
误区 2 :死磕 “ 套路数量 ” ,忽略 “ 核心根基 ”
“ 我已经背完 8 5 式了! ”“24 式练得滚瓜烂熟! ” 这是很多人练太极的 “ 成就感来源 ” ,但往往练到后来,要么膝盖疼,要么越练越没精神,问题就出在 “ 只追数量,不打根基 ” 。
太极的核心从不是 “ 套路多复杂 ” ,而是 “ 身法 ” 和 “ 呼吸 ” ,这两个没做好,练再多式也白费。
最容易踩的 2 个 “ 根基坑 ”
· 身法错了,越练越伤 :含胸驼背、膝盖超伸、腰杆僵硬,这些错误姿势会让力卡在关节里,比如练 “ 云手 ” 时腰转不动,全靠膝盖拧,时间长了肯定疼;
· 呼吸脱节,练不出气血感 :动作快了呼吸跟不上,要么憋气,要么呼吸比动作快半拍,太极讲究 “ 以气驭形 ” ,呼吸错了,气血流通的效果就没了。
新手必补的 “ 根基课 ”
1. 先练 3 个 “ 基础身法 ” :
· 含胸拔背:胸口微微内收,后背像有根线往上提,不用刻意挺胸;
· 松腰敛臀:腰往下松,屁股微微收,避免塌腰或撅屁股;
· 沉肩坠肘:肩膀往下沉,手肘自然下垂,别架着肩膀练;
(每天花 5 分钟站桩调整,比急着学套路有用)
2. 呼吸配合口诀 :
· 起吸落呼:动作往上起(比如抬手)时吸气,往下落(比如手放下)时呼气;
· 开吸合呼:动作打开(比如双臂分开)时吸气,合拢(比如双手抱球)时呼气;
(先从 “ 起势 ”“ 收势 ” 这两个简单动作练呼吸,熟练了再加其他动作)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60358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