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的真谛,不在招式花哨,而在筋骨通达。退也整,进也整,进退之间不彷徨,方显功夫深浅。搭手一试,便知功力沉不沉。五脏强则筋骨壮,五脏弱则劲力散,这是练武之人的铁律。
一封家书,述不尽心事,一套拳架,悟不尽幽微。没有劲宗,哪来气宗。劲孕育了气,拳是渐修层次递进。海浪有力,因为不间断,有巨大后坐力,一波一涌,潮涨潮落。
山峰高耸入云,因为底盘稳健,支撑厚重,千万年屹立不倒。散乱必消亡,合并立九州。中国人祭天,用一种大鼎,四平八稳,不摇不晃,是权力象征。万物皆有结构,什么结构,聚合兼顾扩张。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一粒种子,一枚果核儿,可长成参天大树。太极有两个极点,它也象征松紧。双鱼互绕,头追着尾,尾随着头,代表刚柔的转化。曲线回旋,在说明圆力行驶,运化空间。
打拳,就是不断调整人与空间的关系。太极图,是一张能量图。所谓的正,未必是直线,但一定遥相呼应,彼此隔空对正。有些高手未必用劲,放得恰到好处,结构力自然生发,功就出来了。
传统武术讲究“内壮外强”。五脏如发动机,筋骨如传动轴。形意拳大师尚云祥年轻时体弱多病,后苦练丹田内功,以五脏之力催动筋骨,终成一代宗师。他的桩功看似静立,实则内脏翻腾,劲力直达四梢。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太极拳名家杨露禅初入京城时,被人讥为“软拳”,但他以五脏内劲为根,发劲时对手如撞铁板,从此“杨无敌”名震武林。站桩不是死站,而是活练。单腿独立时,脊柱如龙,节节贯通。
八卦掌创始人董海川曾以“转掌”练就惊人平衡,传说他能在碗口粗的梅花桩上疾走如飞,靠的正是脊柱的弹性与五脏的协调。脊柱通了,身形似山岳,手掌却轻如飘叶,敢放松手的,身上必有大功力。
推手如博弈,虚中藏实。太极推手中,高手往往先以虚劲诱敌,待对方重心稍偏,突然发整劲,一击定胜负。民国时,孙禄堂与日本武士切磋,对方刚猛直进,他却以柔化刚,待其力竭,一记“抖翎劲”将对手震退数步。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这便是“两人都刚,先比谁柔”的智慧。整劲之后,还需螺旋。形意拳的“崩拳”看似直进,实则暗含螺旋,如同麻花钢绞拧而出。郭云深当年以“半步崩拳”打遍天下,其劲力并非直线冲撞,而是通过腰胯螺旋,将地面反力拧入拳锋。
练拳如炼钢,千次折叠,方得一寸精纯。真功夫藏在细节里。一套拳若得“三催”,便是上乘:丹田一紧,肋骨如弹簧迸发。练形意拳的都知道“惊起四梢”,靠的正是丹田瞬间收缩,催动肋间肌爆发。
髋骨下沉,腿劲直透地底。八极拳的“沉坠劲”便是典范,李书文练功时,髋如磨盘碾转,稍一蹬地,劲力透背而出。后腰挺拔,脊柱如弓张弦。大成拳创始人王芗斋强调“腰脊为轴”,站桩时腰背筋膜撑开,劲力方能节节贯穿。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练成不是终点,而是开始。真正的武者,行住坐卧皆带功。尚云祥晚年散步时,旁人见他步履轻缓,实则每一步都在练“槐虫步”,丹田暗涌,劲力不绝。这便是“拳不离手”的境界。
武术如修禅,慢中求快,柔中藏刚。五脏是炉,筋骨是刃,千锤百炼后,那股整劲自会融入血脉。正如老拳师常言:“功夫上了身,一辈子都是练功人。”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60224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