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唇疾病临证配方
无限疯彩 医海拾方 2025年10月30日 05:30 广东
口唇临证配方
(一)日疮
1.病因:多由上焦实热,中焦虚寒,下焦阴火转变所致;或由胃肠积热,化火炎上致症。
2.症状:口腔内唇、颊、上腭等处黏膜,出现淡黄色或灰白色之小溃疡面,单个或多个不等,呈椭圆形,周围红晕,表面凹陷,局部灼痛,反复发作,影响进食和吞咽。
3.治则:清热解毒,兼用泻火剂。
4.基本方:炒栀子10克,金银花24 克,紫花地丁24 克,天花粉15克,黄芩10克,野菊花6克,麦门冬10克,葛根10克。
5.加减法:
(1)溃疡面不敛:加黄芪12克。
(2)大便秘结:加玄参18克,生地黄18克。
6.方义:炒栀子、黄芩清热泻火;天花粉、麦门冬、葛根养阴,增液,疗肌;金银花、紫花地丁、野菊花解毒,清热,消炎。
(二)口疳(多生于儿童)
1.病因:多因湿热内蕴,胃阴不足所致;或由阴液亏损,虚火上浮致症。
2.病症:口腔黏膜溃疡,口臭,日久不愈。
3.治则:养阴清热,引火归海。
4.基本方:黄连3克,木通6克,甘草3克,炒栀子6克,麦门冬10克,野菊花6克,太子参12克,紫花地丁24 克。
5.加减法:
(1)口干渴:加天花粉10克。
(2)久不愈合:加党参10克,黄芪15克。
(3)胃有积滞:加儿茶6克。
6.方义:太子参、麦门冬、黄连扶正,养阴,清热;木通、炒栀子引火归海;紫花地丁、野菊花、甘草清热,消炎,解毒。
(三)口糜
1.病因:多因阳盛阴虚,膀胱水湿泛滥,脾经湿热郁瘀,久则化为热毒,湿热薰蒸胃口,以致满口糜烂,形如泡馍。
2.病症:满口形如泡馍,不能进食,疼痛灼热。
3.治则:泻热除湿,解毒消炎。
4.基本方:生地黄18克,玄参18克,黄芩10克,木通6克,炒栀子6克,竹叶6克,金银花24 克,甘草3克,野菊花6克。
5.加减法:
(1)口痛甚者:常用金银花、甘草、薄荷煎汤漱口。
(2)腐膜不去者:用冰硼散撒之。
(3)腐膜已去不收敛者:用锡类散撒之。
6.方义:黄芩、木通、玄参、生地黄、炒栀子、竹叶泻热除湿,引热邪归海,从大、小便排出体外;金银花、甘草、野菊花解毒消炎。
(四)唇裂
1.病因:多由脾经积热所致。
2.病症:口唇干燥裂开,甚则干裂出血。
3.治则:养阴,清热,润燥。
4.基本方:黄连6克,黄芩6克,薄荷6克,玄参12克,当归6克,白芍6克,甘草3克,白蜜适量。
5.加减法:
(1)裂而肿者:加金银花18克,紫花地丁18 克。(2)裂而痛者:用猪油加乳香粉调匀搽之。
6.方义:玄参、黄连、黄芩、薄荷养阴清热;当归、白芍活血养血,敛阴生肌,有助于裂口的愈合;白蜜润燥。
(五)唇风
1.病因:多由胃经风火上乘,郁伤于唇所致。
2.病症:多发生于下唇,初起红肿发痒,破裂流水,痛如火灼,皲裂脱屑,状若无皮,日久口唇瞩动不止。
3.治则:初起宜疏风清热,表里双解;日久宜养血祛风。
4.基本方:防风6克,连翘12克,当归6克,栀子6克,白芍6克,薄荷6克,黄芩6克,甘草3克,大黄10 克,滑石15 克。
5.加减法:
(1)日久不愈:减去大黄、滑石,加入全虫3克,蝉蜕6克,僵蚕6克。
(2)痛如火灼者:用冰硼散加麻油抹之。
(3)红肿多者:加紫花地丁18克。
(4)发痒破裂流水者:用黄柏、冰片末撒之。
6.方义:连翘、薄荷、栀子、黄芩疏风清热;大黄、滑石清泄热结,二者相合表里双解;当归,白芍,防风养血祛风;甘草解毒,调和诸药。
(六)唇肿
1.病因:多由脾胃湿热所致。
2.病症:唇肿面赤,甚则痛肿并作。
3.治则:清热利湿,解毒消肿。
4.基本方:薏苡仁30 克,黄柏10克,连翘10克,甘草3克,一枝黄花15克。5.加减法:
(1)饮食差:加神曲10克。
(2)烦躁:加竹叶6克。
(3)心神不宁:加茯神10克。
(4)便秘:加大黄10克。
6.方义:薏苡仁、黄柏清热利湿;连翘、甘草、一枝黄花解毒消肿。
(七)唇疔
1.病因:多由脾胃火毒上攻,聚于口唇所致。
2.病症:疔生上下唇或口角,初起如粟,形小根深,顶有白色疮头,四周赤肿坚硬,麻木疼痛,或使唇部肿胀外翻。初起时可见发热、恶寒,若迅速蔓延于头面等部位者则是逆症。
3.治则:泻火解毒,止痛消肿。
4.基本方:金银花30克,紫花地丁30克,蒲公英18克,野菊花6克,紫背天葵6克,制乳香 10 克,白芷3克。
5.加减法:
(1)肿而不溃:加皂刺6克。
(2)痛甚:外用蟾酥锭涂擦,或用仙人掌、冰片砸成稀糊状拔之。
(3)发热:加黄芩10克。
6.方义:紫背天葵、野菊花、蒲公英、金银花泻火解毒;制乳香、白芷止痛消肿。
(八)唇疮
1.病因:多由脾胃蕴热,循经上冲所致。
2.病症:唇部肿胀疼痛,继而溃烂成疮疡。
3.治则:清胃泻火,凉血解毒。
4.基本方:黄连10克,黄柏6克,黄芩6克,栀子6克,紫花地丁30克。
5.加减法:
(1)流水浸淫:用青黛散搽之。
(2)久不长肉:生肌散搽之。
(3)头痛:加独活6克。
6.方义:黄连、黄柏、黄芩清热泻火;栀子、紫花地丁凉血解毒。
(九)唇疽
1.病因:多由脾胃积热,循经上行,郁伤唇脉所致。
2.病症:疽生唇部,位置不定,色紫有头,状如桃李,肿硬疼痛。初起可见寒热。
3.治则:清热解毒,消肿溃坚,活血止痛。
4.基本方:金银花 24克,陈皮24克,浙贝母10克,防风10克,乳香10克,没药10克,赤芍10克,甘草10克,当归尾10克,皂角刺10克,天花粉10克,白芷10克,炮山甲10克。
5.加减法:
(1)疼痛坚硬者:用拔毒膏药拔之。
(2)顶部灼热:用紫金锭、麻油和匀调抹。(3)饮食差:加炒稻芽15克。
(4)溃后:减去皂刺、乳香、没药,加入白芍10克,黄芪18克;外用生肌散。
6.方义:金银花、防风、赤芍、甘草、天花粉清热解毒;炮山甲、浙贝母、皂角刺、陈皮消肿软坚,散结理气;当归尾、乳香、没药、白芷活血止痛。
(十)唇癌
1.病因:多由心脾积热日久,循上损及唇脉,郁瘀积结所致。
2.病症:口唇肿起,翻突如菌状。
3.治则:清热解毒,抗癌散结。
4.基本方:蒲公英30克,紫花地丁30克,皂角子6克,浙贝母10克,山慈菇6克,金银花30克,连翘18 克,佛甲草30克。
5.加减法:
(1)肿胀甚时:在“少商穴”用三棱针刺去恶血,肿瘤处用拔毒膏拔之。
(2)表面有热状:加入黄芩10克。
(3)消散缓慢:加皂刺10克。
(4)头部不萎:用蟾皮拔之。
6.方义:金银花、连翘、紫花地丁、蒲公英清热解毒;皂角子、山慈菇、浙贝母、佛甲草抗癌散结。
(十一)唇肿核
1.病因:由脾经湿热凝聚于唇所致。
2.病症:唇肿生核,色赤坚硬,唇与腮多有不适。
3.治则:清热利湿,消肿散结。
4.基本方:薏苡仁30克,夏枯草18克,浙贝母12克,猫爪草10克,一枝黄花18克,蒲公英30克,连翘15 克,黄芩10克。
5.加减法:
(1)肿核难消:加石见穿30克。
(2)核顶红色不退:用冰硼散、麻油调抹。(3)腮部不适:加独活6克,川芎3克。
6.方义:黄芩、薏苡仁、连翘、蒲公英清热利湿;一枝黄花、浙贝母、猫爪草消肿散结。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60104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