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全球近一半肝癌在中国,提醒:家中的这5种食物,尽早撤下餐桌!
2025
09-05

全球近一半肝癌在中国,提醒:家中的这5种食物,尽早撤下餐桌!

南朝梁代的《名医别录》中曾记载:“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古人信奉食物即药物的理念,讲究“食养有道”。

可到了今天,餐桌上的“好吃”却常常成了“致病”的伏笔。一边是传统观念的延续,一边是现代疾病的数据爆雷。

2023年中国肝癌新发病例约占全球的45%,几乎每两例肝癌患者中,就有一位是中国人。这不是民族体质的问题,而是餐桌上的“隐形杀手”,在悄无声息地收割健康。

我们总以为,肝癌离普通人很远。但它不是从医院走出来的,而是从家里的锅碗瓢盆里“煮”出来的。

“我们家一直吃这个”,不代表它真的安全

2019年,湖北孝感市54岁的王阿姨被确诊为肝癌晚期。她没有酗酒,不吸烟,也没有乙肝病史。

医生反复追问她的饮食习惯,才发现她家餐桌上常年自制腌菜、发霉的花生米和隔夜的米饭从不间断。王阿姨很委屈:“我们家祖祖辈辈都这么吃,怎么就我得病了?”

这不是个例。发霉、腌制、反复加热的食物,正是多数家庭的“常客”,而这类食物几乎都和一个词有关:黄曲霉素。它是世界卫生组织认定的一级致癌物,毒性是砒霜的68倍,常见于发霉的谷物、花生、玉米、大米等。

问题不在于吃过一次两次发霉的米饭,而在于这类饮食习惯在一个家庭里被当作“习以为常”甚至“节俭美德”来传承。

为什么偏偏是中国?看不见的“习惯病”才可怕

肝癌的发生从不是一朝一夕,它像一场“慢性谋杀”,凶手常常藏在我们最熟悉的地方。

大多数农村家庭习惯将粮食囤积几个月,甚至一年,忽视了高温高湿环境下霉菌的繁殖速度。研究显示,仅存放30天的花生,在梅雨季就有高达70%的样本检出黄曲霉素。

黄曲霉素进入人体后,肝脏是主要解毒器官。长期摄入少量,会造成肝细胞DNA变异,诱发癌变。它不像酒精那样“喝了就醉”,而是“吃了不显,慢慢致命”。

许多老年人受“节俭为德”影响深远,宁愿吃点坏的,也舍不得扔。2020年甘肃定西市一位老人因长期食用霉变玉米患上肝癌,家属回忆:“他每次都把发霉玉米晒晒接着吃,说’晒干就没事了’。”

晒干不等于无毒,黄曲霉素耐高温280℃,普通烹饪根本无法彻底分解它的毒性。

有些“饭”,吃的是情怀,更吃出了病

你家餐桌上是否也常年存在这几样“熟面孔”?

1.自制腌菜:很多人觉得自制腌菜天然无添加,实则若腌制不当,亚硝酸盐含量甚至超过工业用水的标准,肝脏负担加重,诱发基因突变。

2.发霉的米面粮油:尤其是花生、玉米、麦片等谷物,一旦受潮霉变,极易产生黄曲霉素。即便煮熟、炒干,也无法杀灭它们的毒素。

3.隔夜熟食反复加热:如隔夜汤、剩饭剩菜反复加热,不仅营养流失,还容易滋生细菌。特别是含蛋白质高的食物,反复加热后亚硝酸盐含量飙升。

4.烧焦的肉和鱼:高温烧烤、煎炸过程中,蛋白与脂肪会生成杂环胺类化合物和多环芳香烃,同为世界卫生组织一级致癌物。

5.自制药酒:不少家庭喜欢泡“补肝养肾”的药酒,实则药材来源不明,加之酒精对肝脏的双重打击,补得不对,反倒“补进了医院”。

厨房不只是做饭的地方,更是“肝”的生死线

2021年,国家癌症中心发布《肝癌防治蓝皮书》,指出中国每年约有12万例肝癌与黄曲霉素暴露有关。这不只是“吃坏了肚子”,这是“吃坏了命”。

曾有学者将黄曲霉素暴露与肝癌死亡数据进行关联分析,发现南方湿热地区的肝癌发病率显著高于北方干燥区域。广东、广西、湖南等地大量使用腌制食品、发霉花生、陈年米酒,成为“高发地带”。

这不是饮食文化的错,而是文化的传承忽略了科学的更新。古人讲“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并非鼓励“吃精米白面”,而是提醒“食材要干净、食物要新鲜”。

那些被误解的“健康”,其实是慢性死亡的前奏

很多人至今仍认为:“吃点发霉的没关系”“我们小时候就是这么吃大的”“哪有人吃几口就得肝癌的”。这些误区的普及率,甚至超过了基础营养知识的普及。

2022年中国营养学会一项调查显示,超过60%的农村受访者认为“发霉食物晒干就能吃”,近半数中老年人依然信奉“自己做的才安全”,对食品安全缺乏基本判断。

这不是无知,而是信息断层的后果。而这断层,往往代价是健康,甚至是生命。

“扔掉”不舍得,那就“换掉”思路

与其教育长辈别吃发霉食物,不如帮他们换一个“更体面”的方式:

· 用密封罐代替编织袋储粮,减少霉变几率;

· 把剩菜分类冷藏,标注日期,限制加热次数;

· 鼓励使用低温冷藏腌制法,减少亚硝酸盐产生;

· 为家中老人定期体检肝功能和腹部彩超,提前干预;

· 普及“发霉≠晒干能吃”的常识,让健康成为“孝顺”的一部分。

千年前的劝诫,今天依旧犀利

《黄帝内经》有言:“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讲的是饮食不节,伤的不是胃口,是五脏六腑的命根子。人们总说“病从口入”,却忘了,很多病并不是一口吃出来的,而是一口接一口,年年岁岁地吃出来的。

肝癌的可怕,不只在于死亡率高,而在于它发生在“自以为安全”的生活里。

最后想问一句:你家的厨房,是在做饭,还是在喂病?

也许你觉得“我们吃了几十年都没事”,可疾病从不讲风水轮流,它只认概率和习惯。一顿饭不能决定命运,但一桌菜可以改变健康的方向。

如果有一种习惯,吃了几十年从没出事,但出了事就是大事——是不是该重新评估它的价值了?

参考文献:

[1]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

[2]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国肝癌防治蓝皮书(2021)[M].北京:科学出版社,2021.

[3]国家癌症中心.中国肝癌发病与死亡现状分析报告(2023)[R].北京: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23.

来自岐黄知多少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