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自觉胸部胀满,唇色萎靡、舌色发青,口中干燥,只想以水漱口,却无吞咽之意,既无恶寒也无发热症状,脉象微大且来势迟缓,腹部虽无明显胀满,但患者自述有胀满之感,这往往提示体内存在瘀血。”
接下来,我们聚焦于“胸满唇痿”这一表现。
在中医理论中,嘴唇的状态与脾脏功能紧密相关,而舌头的状况则反映了心脏的健康状况。这一观点与《黄帝内经》的论述相吻合,中医的望诊之术,正是源于这部经典。
唇痿,即嘴唇失去光泽、显得干瘪,舌青口燥,患者仅欲以水漱口而不愿吞咽。
“老师,这情形着实奇怪,患者明明口干舌燥,却只是用水漱漱口便吐掉,不愿咽下,这究竟是何病症呢?”其实,这正是体内有瘀血的征兆。
追溯往昔,四川名医唐容川在其所著的《血证论》中,特别强调了“久病必有瘀”的观点。因此,在治疗各类疾病时,他均注重运用活血化瘀之法,且效果显著。
这便是判断瘀血的一种方式。
脾脏统摄全身血液,心脏则主宰血液运行。因此,当嘴唇萎靡、舌青口燥时,便意味着体内有瘀血阻滞。患者既无恶寒发热,脉象虽微大却来势迟缓。
为何要特别强调“无寒热”呢?这表示患者并无表证,即未受风寒等外邪侵袭,仅表现出上述症状。脉象微大且迟缓,正是瘀血之症的表现。
瘀血症状的辨识
除了上述表现外,瘀血还有哪些附加症状呢?
其一,观察舌苔。若舌苔边缘出现明显的齿痕,这往往意味着体内有瘀血。
其二,若舌头上出现黑点,同样表明体内存在瘀血。
其三,对于女性而言,若左侧腹腔出现压痛感,也是瘀血的一种表现。
最为明显的瘀血症状包括:嘴唇干瘪无光泽、口中极度干燥、舌头干燥且患者不愿饮水。
此外,还有一种瘀血的辨证方法。
若患者看似有热证,如发热、烦躁、口干燥渴等,但摸其脉象却仍为一息四至,属于正常范围,并无热脉之象。例如,脉象既非六下也非七下,而是浮于表面,患者虽显烦躁、体内似有热邪,实则可能是阴伏之症,即体内隐藏着瘀血。
在中医观念中,“瘀不去,新不生”是一条重要原则。
若遇到贫血患者,即便不断服用补血药物也难以见效,这往往是因为体内存在瘀血。
此时,应先去除瘀血,再行补血之法。
在攻瘀与补虚的比例上,一般建议三七开,即攻瘀占三成、补虚占七成。这是一种稳妥的做法,不求立竿见影,但求稳扎稳打。
在经方中,攻瘀与补虚的比例通常为1:1,即各占一半。在后续的妇科治疗中,大家也会看到这种比例的应用。
当然,若采取更为保守的策略,攻瘀三成、补虚七成也是可行的,只是治疗时间可能会相对较长。但在急症面前,这种保守策略便显得力不从心了。因此,这里所讨论的均为瘀血的相关症候。
我们为何要寻找瘀血呢?因为找到瘀血后,便可采取攻下之法将其排出。
瘀血患者的大便往往呈黑色,而服用活血化瘀药物后,大便颜色会逐渐转为黄色,这标志着瘀血正在消退。同时,舌头恢复正常、齿痕消失、嘴唇变得丰润且不再燥热烦躁,这些均表明瘀血已除。
瘀血不仅会导致久病不愈,若不及时去除,还可能引发诸多问题,如子宫肌瘤、卵巢瘤等。这些肿瘤内部往往存在一块瘀血。
一旦发现体内有瘀血,应尽快采取措施将其去除。若患者感到口渴却不愿饮水,甚至漱口后便吐掉,这往往便是瘀血的表现。
注:以上为健康科普内容,如有此类症状需要调理的,一定要在专业医生的辨证指导下应用,切勿去擅自服用,以免耽误病情!
©北京崇文中方中医医院医药传承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59667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