痹症十月,经方治疗疗效佳
女,46岁,2024年02月15日入院
首诊:2024-02-15
主诉:腰痛、左下肢放射性麻痛10月余。
现病史:患者于10月余前劳累后出现腰部胀痛、活动不利,左下肢放射性麻痛;左侧腹股沟牵胀痛;头昏、沉重感;颈部胀痛、双肩部牵胀痛,双上肢麻木;
病后曾在当地医院及我院住院诊治,诊断1、腰椎间盘突出症,2、神经根型颈椎病,予针灸、推拿、中药热敷、理疗等治疗,病情无明显好转。
病后严重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今慕名找余诊治,为了系统治疗收入住院。
入院症见:腰部胀痛、活动不利,左下肢放射性麻痛;左侧腹股沟牵胀痛;疼痛呈刺痛;头昏、沉重感;颈部胀痛、双肩部牵胀痛,双上肢麻木;
焦虑、紧张;失眠;口干、口苦,咽干;足部冰冷;胸闷、心慌、心悸;月经量少、有黑色血块;纳可,寐差,二便调。
舌质淡白、苔薄白,齿印舌,水滑苔,舌下脉络紫暗,脉沉细无力。
辅助检查:入院(MRI)腰椎/髓平扫提示:1、L1/2椎间盘变性并突出(左椎间孔型)伴左侧神经根受压。2、腰椎骨质增生。3、腰背部皮下筋膜炎。4、L4-5棘间韧带损伤。
颈椎CT:颈3/4及颈4/5椎间盘突出(右侧型)及颈椎退行性改变。
中医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脾肾亏虚夹寒湿瘀阻证)
西医诊断:1、腰椎间盘突出症伴坐骨神经痛;2、腰椎后关节紊乱症;3、左侧髂耻滑囊炎;4、神经根型颈椎病,5、睡眠障碍,6、焦虑状态,7、轻度贫血。
经方六经辨证:厥阴太阴合病夹有水饮、里饮、瘀血。
脏腑经络辨证:痹症(脾肾亏虚夹寒湿瘀阻证)。
六经病位病性:半表半里阴证、里虚寒证、水饮、里饮、瘀血。
治则:清上温下、健脾温阳化气利水化饮、平冲降逆、养血活血化瘀、温经散寒止痛。
方证:柴胡桂枝干姜汤、当归芍药散合桂枝茯苓丸加减。
方药:黄芩 10g,北柴胡 30g,桂枝15g,生牡蛎 30g先煎,龙骨30g先煎,干姜 10g,炙甘草 15g,当归 15g,天花粉 15g,白芍 60 g,茯苓 30 g,白术 30 g,泽泻 30 g,川芎 20 g,乌梅 30g,伸筋草 30 g,薏苡仁 30g,赤芍 15g,牡丹皮 10g,桃仁 10 g
中药三剂,日一剂,水煎400ml,分2次温服。
二诊(2024-02-20)
患者腰部胀痛、活动不利,左下肢放射性麻痛较前减轻;左侧腹股沟牵胀痛较前减轻;头昏、沉重感较前减轻;颈部胀痛、双肩部牵胀痛,双上肢麻木较前减轻;
焦虑、紧张、口干、口苦,咽干、足部冰冷;胸闷、心慌、心悸等症状均有缓解;失眠改善不明显;二便调。
舌质淡白、苔薄白,齿印舌,水滑苔有所改善,舌下脉络紫暗,脉沉细。
目前患者病情较前好转,守上方的基础上加首乌藤60,合欢皮20,茯神30。
六付,日一付,水煎,分两次温服。
三诊(2024-02-26)
患者腰部胀痛、活动不利,左下肢放射性麻痛较前明显减轻;左侧腹股沟牵胀痛较前明显减轻;头昏、沉重感较前明显减轻;颈部胀痛、双肩部牵胀痛,双上肢麻木较前明显减轻;焦虑、紧张、口干、口苦,咽干、足部冰冷较前明显减轻;
胸闷、心慌、心悸、失眠等症状均明显缓解;出汗多;小便次数多,大便调。
舌质淡白、苔薄白,齿印舌,水滑苔有所改善,舌下脉络紫暗,脉沉细。
目前患者病情较前明显好转,守上方的基础上减去薏苡仁,生牡蛎及生龙骨易煅龙骨及煅牡蛎30,白芍减量45,加乌药20,盐益智仁20,山药30,金樱子肉30,
六付,日一付,水煎,分两次温服。
四诊(2024-03-03)
患者腰部胀痛、活动不利,左下肢放射性麻痛较前明显减轻;左侧腹股沟牵胀痛较前明显减轻;头昏、沉重感较前明显减轻;颈部胀痛、双肩部牵胀痛,双上肢麻木较前明显减轻;焦虑、紧张、口干、口苦,咽干、足部冰冷较前明显减轻;胸闷、心慌、心悸、失眠症状均明显缓解;出汗多较前明减轻;小便正常,大便调。
舌质淡白、苔薄白,齿印舌,水滑苔明显改善,舌下脉络紫暗较前减少,脉沉细。
目前患者病情较前明显好转,继续守上方三付,日一付,水煎,分两次温服。
五诊:2024-03-05:
目前患者现病情明显稳定,上症基本全部消失,纳寐可,二便调。
舌淡红,苔薄白,舌下脉络浅红,脉细弦。
于今日带上方三剂出院巩固治疗。
中医临床诊治思路
中医临床诊治思路:
患者焦虑、紧张、失眠、口干、口苦,咽干属于上热,
足部冰冷、舌质淡白、苔薄白、齿印舌、脉沉细无力属于下寒,
总体属于上热下寒之厥阴病;
患者头昏、沉重感,舌质淡白、苔薄白,脉沉细无力,属于太阴病;
患者月经量少、有黑色血块,属于血虚,失眠、心悸、头昏,水滑苔属于水饮、里饮上逆,呈血虚水饮病机;
患者颈肩腰腿疼痛及麻木,疼痛呈刺痛,舌下脉络紫暗属于瘀血;
因此,从经方六经辨证体系属于厥阴太阴合病夹水饮、里饮、瘀血。
从脏腑经络辨证,焦虑,紧张,失眠、心悸等均缘于中焦不健,脾胃虚弱、肾气虚衰、收纳不运,中焦失运,水湿内生,水饮、里饮上逆,同时郁久化热,水热互结,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上逆心胸脑所形成;
同时久病后的患者不但气虚,还可引起阳虚,出现形寒肢冷的症状,阳虚生外寒,血受寒而凝,形成瘀血,故见舌下脉络紫暗,气滞血瘀,经脉不通,筋骨肌肉不荣,故见腰部胀痛、活动不利,左下肢放射性麻痛;左侧腹股沟牵胀痛;颈部胀痛、双肩部牵胀痛,双上肢麻木。
因此本病案的核心病机属于上热下寒,血虚水饮,血瘀阻滞,不通或者不荣则肢体疼痛及麻木。
思路1.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加减论述
根据《伤寒论》第147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第5条:“妇人怀妊,腹中绞痛,当归芍药散主之。”《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第17条:“妇人腹中诸疾痛,当归芍药散主之。”,
从以上条文分析,可以看出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加减总治疗原则清上温下、健脾温阳化气利水化饮、平冲降逆、养血活血化瘀、温经散寒止痛。
因此本病案方义:方中主要以柴胡、黄芩清利肝胆,天花粉及生牡蛎清热平肝潜阳等清上热,干姜、炙甘草温补脾阳,温下寒,桂枝交通寒热阴阳;
川芎、当归、白芍养血和血舒肝及益血之虚,茯苓、白术、泽泻运脾胜湿,除水之气,重用白芍专主拘挛,合炙甘草形成芍药甘草汤可缓解肌肉痉挛疼痛;
薏苡仁、伸筋草清热行气祛湿、舒筋通络止痛;乌梅敛降三焦相火的同时还可以生津止渴治疗兼症;
加桃仁、赤芍、牡丹皮与桂枝、茯苓合为桂枝茯苓丸,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诸药合用,既疏瘀滞之血,又散郁蓄之水。
住院二诊时患者失眠改善不明显,予茯神、首乌藤及合欢皮加强镇静养心宁心安神之功效。
住院三诊时出现出汗多,小便次数多,考虑脾肾阳虚出现气不固引起,予金樱子肉、煅牡蛎、煅龙骨及缩泉丸加强温阳收敛固涩之功效。
思路2.柴胡桂枝干姜汤论述
柴胡桂枝干姜汤属于厥阴病,厥阴病的特点是半表半里虚寒、上热下寒、冲逆明显,方药组成为寒热并用,病机特点为寒热错杂。
胡希恕老先生认为:厥阴病实质就是半表半里阴虚寒证,胡老在论《伤寒论》第147条时说:“伤寒五六日,虽已发汗,并不解则常转入少阳柴胡证,医者不详查,而又误用下法,津伤甚,由阳证转化为阴证,虽胸胁满未去,但呈现微结。汗、下、邪热皆伤津液,津液不下,故小便不利;津液虚少,热伤津致燥,故渴而不呕;气冲于上,故但头汗出;往来寒热,为邪还在半表半里;心烦,为上有热。”,
因此在分析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原则时,胡希恕认为此方是小柴胡去半夏加栝楼汤的变剂,即去人参、大枣、半夏、生姜,加栝楼根(天花粉)、桂枝、干姜、牡蛎而成,能解半表半里阴证,有清上温下,寒热并调之功。
方中柴胡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与黄芩为伍解烦热而治胸胁苦满。栝楼根之润,得牡蛎之收能滋液解渴。
黄芩苦寒,伍辛温之干姜以理微结。桂枝、甘草治气冲并兼和外。甘草、干姜理中气以复津液。
同时胡希恕老先生明确指出,柴胡桂枝干姜汤与小柴胡汤区别:
柴胡桂枝干姜汤由小柴胡汤变化而来,而干姜是本方的关键,小柴胡汤用生姜重在建里散邪,而柴胡桂枝干姜汤用干姜重在温里,可见小柴胡汤重在和解半表半里热,而柴胡桂枝干姜汤重在祛半表半里寒,即由治疗半表半里阳证(即少阳证)变为治疗半表半里阴证(即厥阴病)。
因此临床上,需要真正理解柴胡桂枝干姜汤的病机实质,必须首先理解《伤寒论》独特的经方理论体系,特别是胡冯经方六经辨证体系以及厥阴病的概念。
只要以后见到半表半里虚寒证而见口干或苦、咽干、心烦、胸胁胀满疼痛、失眠、面疮、咽喉或者牙龈红肿热痛、背部发热等上热症状,以及四肢厥冷、心下微结、小腹胀满、便溏、胖大舌、齿印舌、脉沉细无力等下寒症状,属于厥阴病的范畴,都有使用柴胡桂枝干姜汤的适应症。
思路3.当归芍药散合桂枝茯苓丸论述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治第十四》曰:“血不利则为水,应以当归芍药散治之”;《三因方》曰:“当归芍药散治妊娠腹中绞痛,心下急满,及产后血晕内虚,气乏崩中,久痢。常服通畅血脉,不生痈疡,消痰养胃,明目生津。”
其背后病机属于血虚水饮,因此当归芍药散有养血益脾利水之功,
方证由当归、芍药、川芎、茯苓、白术、泽泻六味药组成,其中方中当归、川芎配伍芍药,治血虚不济而滞,茯苓、白术配伍泽泻,治水湿停留。
桂枝茯苓丸:因其病机为瘀血阻滞,同时查阅《妇人良方》曰:“夺命丹(即桂枝茯苓丸),治妇人小产,下血过多,子死腹中,其人憎寒,手指、唇口、爪甲青白,面色黄黑或胎上抢心,则闷绝欲死,冷汗自出,喘满不食,或食毒物,或误服草药,伤动胎气,下血不止。若胎尚未损,服之可安。已死,服之可下……。”
《济阴纲目》曰:“催生汤(即桂枝茯苓丸水煎剂),候产母腹痛腰痛,见胞浆水下方服。又夺命丸(桂枝茯苓丸)治胞衣不下,并治胎死。”
王凌所著《金匮要略汤证论治》:“方以桂枝茯苓丸命名,足知二者之作用为举足轻重之味。桂枝温阳化气,和营而通血脉”。
清代邹澍所著《本草疏证》云“桂枝亦能入血,辛能散结”,
茯苓健脾化湿,引湿下行,与桂枝同用,可以通阳化气,利水除湿;芍药除血痹,与桂枝相伍,则又起到调和气血之功;丹皮、桃仁活血化瘀,以攻癥痼。
五味相协,破癥行瘀,调和营卫,瘀去则漏下恶血自除也。
总之,此方组方精当,药性平和,寒温相宜,祛瘀不耗血,攻坚不伤正,为活血化瘀、消癥散结有效之良方。
桂枝茯苓丸方证的治疗目标是活血化瘀,缓消癥块;
当归芍药散则是血虚水盛为主,治在太阴,功效则为温中养血利水,因此桂枝茯苓丸与当归芍药散合用,药效更为完整,
可以这样理解两方合用意义:方中以桂枝温阳通血脉,桃仁,丹皮活血化瘀,当归活血养血,川芎理气行血,白芍调营养阴,上药合用可活血化瘀,疏通血脉,茯苓、泽泻能利水渗湿,白术补脾助中气。本方泻中寓补,活化血瘀而不伤正。
两方合用病机:血虚、寒凝血滞、瘀血内阻、或水湿滞血瘀;
因此桂枝茯苓丸和当归芍药散合用就是血瘀之中存在于虚实的两端,因此临床辨证如兼容虚寒、血虚、水湿、瘀血这四大要素,且介于虚实之间的患者,均可考虑使用两方证的合方。
其适应症范畴扩大,不单单局限于妇科杂病,延伸之内科、儿科、外科之中。
思路总结
中医临床诊治思路:
目前患者此病案从经方六经辨证:厥阴太阴合病夹有水饮、里饮、瘀血;
从脏腑经络辨证:痹症(脾肾亏虚夹寒湿瘀阻证);因此柴胡桂枝干姜汤、当归芍药散、桂枝茯苓丸加减一起共奏清上温下、健脾温阳化气利水化饮、平冲降逆、养血活血化瘀、温经散寒止痛之功,
同时进一步加深理解柴胡桂枝干姜汤的病机实质,加深理解胡冯经方六经辨证体系以及《伤寒论》厥阴病的独有概念,掌握柴胡桂枝干姜汤的适应症。
桂枝茯苓丸和当归芍药散合用背后病因及病机,其病机:血虚、寒凝血滞、瘀血内阻、或水湿滞血瘀。
同时也是自己复盘本病案为什么治疗效果显著的原因。
整理:林健
指导老师:黎展文
(声明:以上方药、剂量及中医技术仅供交流参考,非专业医生及阅读者切忌不可直接照方服药及中医技术,如因误服药物方剂产生任何后果风险责任自负,具体诊病需要在中医执业医师指导,同时坚持诊病读书,注重临床疗效,文章仅供中医交流分享,非广告,用药或者中医技术请遵医嘱,以文会友,请勿抬杠。)
作者介绍
黎展文,主任医师,推拿科三区科副主任。
师从广西推拿、针刀专家、广西名中医廖信祥教授。
师从广西中医骨伤、整脊、银质针专家、广西名中医安平教授。
师从广西钦州市名中医、胡希恕经方医学钦州传承基地负责人、李可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基地钦州站负责人林佳明主任医师。
崇尚仲景医学,六经辨证,运用经方治疗常见病、多发病,做经方一代传人。
善于运用纯中医药、中医经方治疗本专业常见病、多发病如:颈肩腰腿疼痛等痹症;同时眩晕、失眠、抑郁症、焦虑症、头痛、消渴、咳嗽、发热、胃痛、胃胀、月经不调、痛经、心理障碍等疑难杂症。
擅长运用“脊柱平衡手法推拿”、“拱腰法推拿”、“反压法”、“六经辩证推拿手法”、“银质针疗法”、“四维牵引整脊调曲”、“针刀疗法”、 “PRP技术”、“功能锻炼”等特色疗法治疗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滑脱症、腰椎椎管狭窄症、腰背肌筋膜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骨质疏松症伴病理性骨折、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胸椎后关节紊乱症、肩周炎、肩袖损伤、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滑囊炎等脊柱及四肢关节疾病。
撰稿丨 黎展文
编辑丨温睿敏
校对丨郭小燕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59486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