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医 52 年,看了太多肺结节患者,发现大家常走两个极端:一种是查出结节就慌,哪怕才 3 毫米,也天天追着问 “能不能马上切”;另一种是觉得 “没痛没痒” 就不管,体检报告扔一边,直到咳嗽加重、胸闷气短才想起复查。 其实这两种态度都要不得。 前阵子门诊来的张大姐,就是典型例子 —— 进门时捂着胸口,说话都带着喘:“主任,您快救救我,现在爬两层楼都费劲,晚上躺平就咳嗽,觉都睡不好!” 原来大姐三年前查出肺结节,当时只有 2 个,最大的 4 毫米,医生说 “定期观察”,她觉得 “不疼不痒就没事”,烟酒没戒,冬天还总去棋牌室久坐。 去年冬天感冒后,咳嗽一直没好,复查 CT 发现结节长到 5 个,最大的快 1 厘米,边缘还毛糙,西医建议手术,她怕伤了肺,听老邻居说我看呼吸病靠谱,就急忙找来了。 我让她伸舌头,见舌苔白腻得像蒙了层薄霜,又搭脉 —— 脉弦细无力,心里就有了数:这是肺脾两虚、痰瘀堵在肺络里了。 于是开方:白术、鸡内金、陈皮、半夏、党参、白芥子、甘草。 我跟她说:“先吃 14 剂,吃完来复诊,期间每天早上慢走半小时,让肺透透气。” 14 天后大姐再来,进门就笑:“主任,咳嗽轻多了!晚上能躺平睡了,胸口也不发闷了。” 又让她续服 2 个多月,最近复查 CT,最大的结节缩到 0.5 厘米,小的 3 个直接不见了,她特意带了袋自己蒸的山药糕来,说 “谢谢您让我不用挨刀子”。 这其中的道理,其实不复杂。 在中医看来,肺结节多是肺里的 “痰瘀小疙瘩”—— 肺主气司呼吸,还管通调水道;脾是 “生痰之源”,一旦肺脾两虚,脾运化不了水湿,就会生痰,痰浊堵在肺络里,气血走不通就成瘀,痰裹着瘀、瘀缠着痰,时间久了就结成结节。 方子里的每味药,都是对着这个根由配的: 白术——强健脾脏,脾好了就不会老生湿成痰,从根源断了肺里的 “痰源”; 鸡内金——消肺内瘀滞,它不像猛药那样伤正气,却能一点点把肺络里积的瘀块化掉,避免痰瘀越积越多; 党参补的是肺脾之气 —— 肺气虚了才留不住津液、挡不住邪气,脾气虚了才生痰,这味药就像给肺脾 “充能量”,让肺能正常宣发、脾能正常运化; 甘草——补脾血、调和诸药,相当于给身体加道 “防护网”,防止邪气再伤肺; 陈皮和半夏——燥湿化痰的 “老搭档”,肺里的湿痰、粘痰,遇上它们都能化掉; 再加上白芥子 —— 历代医家都说它 “顽痰可搜”,哪怕痰瘀藏在肺络深处,它也能给 “找出来” 清掉。 我常跟患者说:肺内长结节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一边在饮食里堆生冷油腻(生痰),一边在心里积焦虑纠结(伤气)—— 气一滞,痰更难化,瘀更难通,结节自然跟着长。#中医##肺结节[超话]#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59270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