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讲 中医的宝贝
老师今天讲的题目:“对立不是问题,统一才是关键。”
老师说:“大家不远千里过来,都想学东西,那你们认为中医的宝贝是什么呢?每人心目中认为的宝贝都不同,甚至过去认为的宝贝和现在认为的宝贝都不同。
有人认为脉学是宝贝,福建有个小伙子把把脉学会后,凭脉用药,临床疗效提高了一个台阶,他非常高兴。
有人认为药是宝贝,千方百计想学到几种可以养家糊口的药,山东的学生学会了用鸡矢藤治疗小儿食积,用穿破石治疗肝炎。
有人认为,秘方是中医的宝贝,来任之堂就想淘一些秘方,比如牙痛方、美容方、胃痛方,都是临床上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有效方。
有人认为法是中医的宝贝,汗、吐、下、和、温、清、消、补这八法直接把药物与临床的桥梁打通,执法可以统药,理法可以治病。所有的方子都是按理法出来的。所有的治疗都是在理法下进行的。比如掌握了汗法与下法相合就可以治疗许多疑难杂病,汗法把肌表束缚的邪气发散开,下法把肠道的积滞排出体外。防风通圣散就是在这大法下产生的,用于治疗皮肤瘙痒、斑疹,伴有肠道积滞,效果非常好。《病机赋》上说,“倒仓廪去陈巫,中州荡涤良方,开鬼门洁净府,上下分消妙法。”这句话你们参透了,很多疑难杂病都可以治。
又有人说,中医的宝贝在医理,理明则万事兼明。明白了医理,放之四海而皆准,历时春秋而不易。有什么东西在古代没有变,在现代也没有变,在外国人身上是这样,在中国人身上也是这样,那就是理。升降就是理。《黄帝内经》讲:“清阳出上焦,浊阴出下焦。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这就是理。而且这几句话是高度提炼浓缩的精华,你越去揣摩,越是有味道。越是去应用,越是灵活。
老师再次提出,“中医的宝贝是什么?用好了都是宝贝,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宝贝,放什么,放哪里,靠的是人。所以,众宝之宝,应该是因人用药,辨证论治。所有的脉诊、望诊、闻诊、问诊都是为治疗服务的,所有的良药、偏方、秘方都等着人去用。再好的方子都有它的局限性,如何扬长避短,当用则用,靠的是辨证论治。我今天给大家谈谈中医的宝贝,我们就按药、方、法、理四方面来讲。
◎第一宝——药
首先第一宝——药。
临床常用的有几百种药,每个医家都有偏好,有的擅用大黄,有的喜用附子,有的长于用石膏,有的对细辛用法颇有心得。在实践中我们经常发现单方可以治大病。所谓没有金刚钻,揽不了瓷器活。有没有不需要辨证用了就有效的金刚钻呢?
这方面的药物确实不少,而且不少民间医生都视之为不传之秘。现在我在这里说上几味药,希望对大家有用。我讲的这些都是反复经过临床验证的,大家在临床碰到可以放心使用。
(1)芦根
第一味药——芦根。
芦根甘寒,归肺、胃经。能生津止渴,除烦止呕。我们在临床上经常碰到怀孕一两个月的妇女出现妊娠呕吐反应,严重的闻到食物油腥味就呕,吃点东西就吐。治疗的方法很多,有人用半夏也有效果,可半夏有毒,不能随便用,特别是孕妇用药要更加谨慎。而我多年经验芦根这味药安全有效,一般每天20~30克,疗效显著,常常一剂见效,三剂可愈。你们不是想要秘方吗?这单味芦根就是一个秘方。
有个怀孕的妇女一到吃饭时间就干呕,一个星期左右只能饮些稀粥,吃不了什么饭,又不敢用药,用芦根30克一次煎汤服用。当天服用,当天就吃得下饭。服用了三次后妊娠呕吐反应就没有了。
芦根这味药质地中空,具有通达之性,能生津除烦止呕,可以“除恶阻之阻,清郁热之烦”。
(2)桑叶
第二味药——桑叶。
桑叶这味药甘苦、性凉,归肝、肺经,既能疏散风热,润燥止汗,又能清肝明目,凉血止血。临床多用桑叶清凉解表的功效。但我们这里用桑叶治疗白睛溢血,西医称为球结膜下出血,民间老百姓叫兔子眼。这些病人经常一觉睡醒后发现眼睛白睛部分充血鲜红,很多治一两周也治不好,而且左眼未好,右眼又出血,陈旧的血没有清除,新鲜的血又溢出来。虽然是小病,病人心中却非常担忧。这病治起来非常简单,单味桑叶30~50克煎汤,一剂见效,一般三剂就消失了。而对于那些拖得比较久的病人,旧的出血点没有吸收,颜色较暗、新的出血点又形成,这样的病人就加点生麻黄3~5克,旧的溢血点就吸收了,而且用上生麻黄可以防止桑叶寒凉留瘀。
那么这桑叶治病的机制是什么?肝开窍于目,按五轮学说,五脏在眼睛都有反应,瞳仁属肾,称为水轮。黑睛属肝,称为风轮。两眦属心,称为血论。白睛属肺,称为气轮。眼睑属脾,称为肉轮。白睛出血,归肺所管,属于气轮。同时肝又开窍于目,所以白睛溢血大都是肝肺二经有郁热,迫血妄行,桑叶能清肝明目,能降肺凉血、所以用上去正合适。
提到桑叶,我们还要谈到它另外一种功用,就是桑叶能止虚汗,这也是一药多用啊。中医认为汗血同源,白睛溢血和身上冒虚汗有一定内在联系,单味桑叶治疗顽固性虚汗,在古籍中就有记载。《本草从新》提到单用桑叶治愈一个僧人21年盗汗。《丹溪心法》提到“桑叶焙干为末,空心米饮调服,止盗汗”。桑叶止虚汗并非通治一切虚汗,而是对阴虚火旺、化燥伤津者效果较好。
《本经疏证》阐述了桑叶止虚汗的机制:“桑叶甘所以益血,寒所以凉血,甘寒相合,故下气而益阴,是以能主阴虚寒热及内热出汗。”
治疗顽固性虚汗,用单味桑叶,或把桑叶10~20克加入辨证方中皆有效。
(3)小茴香
第三味药——小茴香。
小茴香辛温,入胃、肾、膀胱经,能散寒止痛,理气和胃。家庭主妇常用来作调味品,却很少人知道这随手可得的调味品是治疗阳虚尿频的良药。
临床不少妇女及老年患者尿频、尿急,还伴随着小腹胀满,每次小便时尿量不多但又有尿意,化验检查无细菌感染。老年患者也没有明显的前列腺增生,用抗生素治疗效果也差。这时寻常中医采用补肾缩尿的办法虽然有疗效,但起效慢。其实病位不在肾也不在膀胱,而是在肾、膀胱以外的三焦,三焦经受寒,水道运行不畅,停留在那里,不能下输膀胱,压迫住膀胱就有尿感,真正想去小便时却尿不出来。
这样的女性患者在做B超时往往看到盆腔有积液。治疗的思路很简单,就是要把盆腔的寒邪温化开,要让下焦的气机流动起来,我们想一想有哪味药既可以温散盆腔寒邪,又能宣通小腹气机呢?毫无疑问,小茴香这味药性温,却善走下焦,一味药两方面都兼顾到,祛除寒邪也能疏通气机,所以病人服药后小腹大气运转,往往放几个响屁,尿频就好转了。
小茴香一般用到20~30克,一天一剂,三剂可愈。《黄帝内经》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小茴香能气化三焦,所谓气行则水行,气停则水停。气机一运转,水液随之运行,尿频可愈。老年性尿频通常可以加入益智仁、乌药,这是古方缩泉丸,善治膀胱虚冷尿频。
(4)穿破石
第四味药——穿破石。
老师说,穿破石这味药我们经常用,但没有和你们系统讲过,今天就趁这个机会把这味药讲透。穿破石这味药生长在岩石旁,它的根质地坚硬,能穿破岩石,故有穿破石之美称。中医就取这个象,穿破石能够打通经络脉道,比如明显的输卵管不通,穿破石加入四逆散中,对于打通管道效果非常好。
穿破石对于人身血脉流通不畅的,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配伍入其他药方使用。心脑血管不通的疾病,会引起高血压,这时把穿破石与丹参搭配就能把血管打通,把血压降下来。这样的病人嘴唇色暗,舌下络脉曲张有瘀血点,血脉打通后,整个人的气色都变得透亮起来,血脉瘀滞也变得通畅了。所以我们常把这组药加入天麻钩藤饮中,治疗肝阳上亢,血脉不通的高血压,临床反映效果不错。
穿破石以其无坚不摧的穿透力,具有壮筋骨,治跌打,治陈年瘀积的功效。所以浙江金华一带经常用来治疗劳伤,老百姓甚至把它当作保健品服用。长期劳损过度导致血脉不通,这穿破石除了通血脉外,还有补益之力。我们看这穿破石被砍后,会流出乳汁状黏液,而且具有豆腥味,就像人的乳汁一样,故取这个象具有补益的作用。
所以我们总结穿破石具有治腰痛、除风湿、治关节痛的功效。临床上常在独活寄生汤的基础上加上穿破石,整个方穿透的力量就不同了。用来治疗风湿腰腿关节痛效果都是比较好的。
筋骨血脉它能够打通,那脏腑里面的结石、癥瘕积滞是不是也能打通,答案是肯定的。穿破石和穿山甲一个是植物药,一个是动物药,穿山甲力峻猛快速,穿破石力缓慢稳健,后劲相当强。对于癥瘕积滞,因于长期日积月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治疗也非一日之功。病去如抽丝,需要较强的时间来消磨。如果用上峻猛的穿山甲久服则比较霸道,加之穿山甲名贵,价钱也高,病人往往很难承受,再者穿山甲是国家保护动物,本来繁殖就少,医乃仁术,在平常用药中能避免用动物药就少用动物药,能用便宜的药物就避免用贵重的药物。我们节省药物资源,也是中医的一种可持续发展。所以,我们治疗肝炎、肝硬化、肝胆结石、肝内血管瘤,甚至肝癌的病人时,需要用到攻克消散的药,往往少不了穿破石。
(5)鸡矢藤
第五味药——鸡矢藤
这味药相信大家再熟悉不过了,《任之堂跟诊日记》上也介绍了很多。《太氏药谱》上记载有一位草医郎中把鸡矢藤作为小儿疳积的秘方,在当地用鸡矢藤研粉治疗小儿食积或腹泻,效果非常好,远近闻名。他视为枕中秘,从不轻易传给他人。后来太树人非常诚恳地向他请教,他才吐露真言说,一味鸡矢藤研末即是。这就是治疗小儿疳积、食积、胸闷、胃痛、腹泻的秘方。
在老师这里,小孩子患食积的非常多,因为这跟当今时代的特点有关。人们生活水平富裕了,家长都疼爱小孩,小孩子吃东西也没有节制,也不知道节制,所以很多小孩子表面上风寒感冒咳嗽,实际上都是肠胃不好,内有积滞。大便拉不干净,口腔有臭气,舌苔薄黄,这时用上鸡矢藤或加到小柴胡汤里,效果都非常好。
小孩子经常夜间哭闹烦躁,又不爱吃饭,老师说这是心和小肠有积热,开20克鸡矢藤,再加上3克的竹叶,有时候也会用到灯芯草3克,服用三剂后就不烦了,胃口也开了。
老师说,鸡矢藤这味药相当平和,消食化积非常好,但你们不要忽略软藤横行筋骨中,凡藤类药都有舒筋活络的功效。用鸡矢藤二两,酒水各半斤煎服,治疗跌打损伤、风湿痹痛,也是很好的民间单方。
《本草纲目拾遗》记载,“搓其叶嗅之,有臭气,未知其正名何物,人因其臭,故名臭藤。”所以鸡矢藤又叫臭藤,这味药取象来看,藤类能通,味臭能降浊,但是晒干打粉后却带芳香而不臭,具有祛风除湿、消食化积、活血消肿、解毒止痛的功效。老师说,碰上风湿的病人,胃口不好,食积不化,用上鸡矢藤见效快,可以把黏在肠上的垢积拉出来。所以这鸡矢藤服用后拉出的大便偏黑色,这是好事,肠道的浊气往下排,清气就往上升、清气上升,经络通畅,风湿就会被这股大气旋转运化掉……
老师说,你们大家到任之堂,有的来了半个月,有的一个月,有的刚来,就这十多天你们都知道了不少单方妙方,最少知道了二三十味药,把这二三十味药研究透了就很了不起。你们想一想,一个医生一辈子常用的药物不就那百来味,你们能三天内把一味药研究透,已经相当了不起。比如猪甲降浊;猪活骨治关节屈伸不利;银杏叶治心脏病;金果榄治胃病;猪鞭治腰椎间盘突出;羌活祛风湿,也流通五脏真元;竹茹降胃气,治流鼻血;龙骨、牡蛎敛正气不敛邪气……不要只看到它们是平常的药草,这些都是中医的宝贝。
◎第二宝——方
老师接着说到第二宝——方。
上面介绍了不少单味药。单方一味气死名医。民间经常看到这种现象,有些名医搞不定的,往往草医用一两味药就搞定了,也没有严格的辨证。陆渊雷说过:“有沉疴痼疾,西医所不能疗,中医所不敢治,而铃串走方,一药遂起者,比比然也。”
谈完单味药,我们来谈谈方子。自古以来就有秘方之说,比如云南白药、季德胜蛇药片等。你们说这些秘方是不是宝贝啊!十足的中医瑰宝啊!
现在老师就向我们传授了几个秘方,这些方子有些是老师家传的,有些是同行提供的,有些是病人贡献的,有些是老师自己参悟出来,临床反复使用有效的。
(1)牙痛方
第一方——牙痛方。
牙痛虽是小病,疼起来真要命。老师说,当你明白牙痛的机制是寒包火时,这个病就好治了。因为很多人吃了辛辣上火之物,胃中郁热上攻于牙龈,然后又喝了冷饮凉水,把整个火热给包裹住,这样热邪没有出路,寒邪包在外面,就叫作寒包火,这种牙痛占牙痛的大部分。
这个方子只有四味药,是用来泡水服用的。生大黄10~15克,生麻黄5~8克,生甘草10克,薄荷10克,开水沏泡,每剂服用一天,一般一剂见效,三剂痛愈。服药期间,忌食一切生冷油腻辛辣之物。为什么要用开水泡呢?原来用开水泡取大黄轻清走上焦之气。这个方子抓了有几百付,治疗了几百例牙痛,大部分病人反映确有实效。有些治好了还介绍病人来,或者买些放在家里备用。
(2)腿抽筋方
第二方——腿抽筋方。
经常有些病人说腿脚抽筋,医院里诊断为缺钙,服用钙片后有所好转,可没过几天就再次抽筋,这种小毛病常常令人难受,晚上睡觉都睡不好。
老师说,两味药,一服见效。淫羊藿30克,小伸筋草15克。每日一剂,连服五天。一般服用当天见效,五天可以治愈。有些病人在几个月后再度发作,再服五剂,就控制住了
以前老师和一位同道提到如何治抽筋时,这位同道言,抽筋之病为湿邪所患,除湿即可,木瓜这味药有效。老师后来就一直困惑,为何腿抽筋不是缺钙,而是湿邪引起呢,带着疑问读了《黄帝内经》,看到病机十九条中有一句话,“诸痉项强,皆属于湿。”马上恍然大悟,原来老祖宗早给我们明示了,只是我们读书不够留心,视而不见。身体四肢和颈部肌肉筋脉痉挛,如果没有恶寒、怕风的表证,那就是湿邪在作怪。那治疗方法呢?除湿是必要的。小伸筋草,既能除湿也能舒经活络;淫羊藿,能补肾,增强肾的封藏能力,西医说抽筋时缺钙,从中医角度看,肾主骨,肾的封藏能力减弱钙才会流失。所以这两味药,一个能除湿,一个能补肾,相辅相成。一般临床上看到病人有抽筋症状,单用这两味药或随证加减,几付药就控制住了。
(3)颈椎病方
第三方——颈椎病方
当今社会,人们因为经常伏案使用电脑,颈椎病、腰椎病成为常见病。颈椎病并不是说要去医院拍片结果显示为颈椎错位、神经遭到压迫等才是颈椎病,往往很多病人拍片没什么问题,但是颈部却非常酸胀难受,这就是中医所说的“项强”,这也是轻度颈椎病。说白了就是颈部经脉不畅,颈部经脉为什么不畅呢?还是《黄帝内经》那句话,“诸痉项强,皆属于湿”,是水湿之邪停留在经脉,运行不利。
怎么才能把这些水湿之邪疏散掉呢?两条路子,清阳上升,浊水下降。人生无处不升降,身体任何一个地方出现问题都离不开气机的升降,所以在颈部,老师就用这三位药,葛根50克,黑豆30克,生牡蛎20克。
用葛根容易理解,但是要重用,甚者可达80克。葛根能解肌,是解除颈部肌肉痉挛的要药。另外葛根还能升发药性,升清阳,鼓舞人体阳气上升。那些病人头颈僵硬,脑袋晕晕沉沉的,重用葛根,头脑立刻清爽。
有人担心葛根会不会用量太大,我们想一想,广东人喜欢煲汤,有的一家四口人就用两三斤的葛根煲汤,四个人平分,一人就吃到两百多克,虽然说是新鲜的葛根,但把这些葛根晒成干品之后也有一百多克,所以担心升散太过或者偏于寒凉只是多虑,一般用到50、80克都不算多,而且我们还有生牡蛎、黑豆两味药能够防止葛根升散太过,原来头晕、头痛、颈椎僵硬,除了要让清阳往上升外,还要让浊阴往下降。那些颈部的浊水如果不降下来是很难治好的。用牡蛎就把浊水往下面收,再用黑豆把浊水通过肾利出去,又有补肾益阴的作用。
临床上遇到的颈椎病病人特别多,在任之堂可以把这个方子单方单用,也经常用这个方子加味治疗。这和上面治抽筋的方子一样,往往是服上几剂,症状立马就能缓解,大为松弛。
一般建议病人少呆在桌旁,应多在户外活动,这样康复比较彻底。如果脖子经常咔咔响,这时就要加点骨碎补进去,把肾阳养好。
(4)膝关节无力方
第四方——膝关节无力方。
经常碰到病人说,膝关节没劲,发软。中医认为久行伤筋,膝为筋之府,长期疲劳奔跑,膝关节磨损很大,再加上现代人大多运动过少,饮食过度,身体肥胖,膝关节承受上半身的体重,压力很大,所以特别容易退化。四五十岁的人很多都有不同程度的膝关节退化,走起路来非常不舒服。这时可用三味药,我们称之为膝三药,鹿衔草30克,透骨草15克,小伸筋草15克。这三味药可是治膝的良药。
武当山的一位道士因为练武伤到了膝关节,膝关节肿大,行走无力,拄着一根竹杖过来,老师给他开了养筋汤加上这膝三药,病人来复诊时就不用竹杖了,行走便利自如。后来病人又带了一群道士过来找老师看病,大都是劳损积伤,平时练武练过度了。在山中练武,一个要必待日光,另外一个要早睡。不要锻炼过度,锻炼过度比没锻炼效果还要差。万事皆是过犹不及。
(5)肩周炎方
第五方——肩周炎方。
这个方子是附近邻居治肩周炎用的,效果不错,来老师这里抓药的时候,老师就把方子留了下来。肩周炎一般离不开正虚邪实,体内气血不足,体外有风寒束表,引起经脉收引,不通则痛。所以止痛只是治标,活血通络散寒才是治本。这个方子在任之堂也经常打成药粉给病人服用,反馈效果都不错,现在录下来以供参考。
丹参50克,当归50克,乳香50克,没药50克,穿山甲30克,延胡索50克,制马钱子10克,桑枝50克,桂枝50克,生麻黄30克,细辛30克。研成细粉,共450克,每次5克,每日两次,一料可以服用45天,一般的患者一料未服完,就已经治愈了。
前四味药为张锡纯的效方活络灵效丹,本方可广泛用于各种瘀血阻滞之痛症,配以穿山甲、延胡索、制马钱子通络止痛,麻黄、细辛散寒,桑叶、桂枝引药达臂,疗效大大加强。其中制马钱子和细辛在散剂中比例很低,并且每次散剂只服用5克,故不会有引起中毒之忧。
◎第三宝——法
(1)拍打
“将升岱岳,非径悉为?欲诣扶桑,无舟莫适。”唐代王冰以此寥寥十六字,道出了学习中医的真谛。学习中医要有方法,方法就是路径,就是舟楫。老师说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道家有三千六百法门,中医有多少法门呢?针灸、推拿、汤药、拔罐、刮痧、整脊、拍打……法门很多,但我个人擅长内服汤药法,遵循中医治病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后来又学了拍打法,用于临床发现对某些疾病效果非常显著。后来我们在《黄帝内经》找到了拍打的理论依据。
“……肺心有邪,其气留于两肘”“……肝有邪,其气留于两腋”“……肾有邪,其气留于两腘”“……脾有邪,其气留于两髀”
我们总结了以下疾病拍打效果较好。
第一类:心肺呼吸系统的疾病。咳嗽、胸闷、肺气郁闭,我们帮病人拍两肘部,基本上拍完都有效果。肺开窍于鼻,《黄帝内经》曰:“心肺有疾,而鼻为之不利。”对于那些鼻塞、过敏性鼻炎、鼻不通气的病人,我们给他拍打完后鼻子就通畅了,然后再教病人回去如何拍打。因为这拍打的方法,需要病人坚持去练,有些病人身体虚弱的,帮他把邪气拍打出来,把经络打通,但病人回去后如果又感了风邪,身体又恢复老样子了。这时不能只给病人吃鱼而应教病人钓鱼的方法。我们把拍打方法教给了不少病人,非常简便易学。
第二类:皮肤病。湿疹、神经性皮痒效果不错。前几天,有个病人过来,很高兴把他的背部给我们看,我们发现背部光滑,没什么东西。他高兴地说,一个月前来的时候,整个背部、颈上都长满了顽癣,老师就教他拍打,他回去用饭勺叫他家人帮忙拍打,刚开始打到渗血流水,这些东西出来后皮肤反而不痒了。这样反复拍打了一段时间,背部居然长出了新的皮肤。
老师说,拍打就是要有这种效果,特别是拍打治疗皮肤病,越是皮肤痒越不能用手去抓,痒是经络不通,要拍打才有效。有些病人怕痛,其实痛不难受,痒才真难受。拍打是以痛代痒,痛过后就不痒了。
第三类:手足屈伸无力,行走不便疼痛。这样的病人非常多,病人身体内有大量寒湿瘀阻,服汤药要三五天才见效,可通过拍打当场见效,立竿见影。再配合后续中药,把血脉疏通,治疗更为彻底。
上次有个严重的痛风病人,根本没法走路,两个人搀扶着进来。老师把完脉开了药,要下午才能把药熬好。然后老师就叫我们帮他拍打,拍打完后跺脚,由轻到重,先有疼痛到后来愈发放松,最后他自己就能轻快地走出大药房,不用别人扶了。其他病人看到了这种效果,纷纷称奇,都想学拍打。
老师说,这拍打是大道至简,一点都不神奇。身体痹痛、脚部屈伸不利,是经脉不通所致,不通则痛,给他拍打通了,病人就不痛了,走路也方便了。
第四类:下肢静脉曲张,局部麻木。这样的疾病,中药服下去,要通过脏腑把药运到四肢去,药效会慢点。特别是病人积劳日久,又因长期服药,对药不敏感,给他尝试拍打,直接拍打承山穴,患者当场见效,双下肢疼痛感减轻。再拍打几次后,血管瘀滞会慢慢减少,后续再配合散寒除湿、温肾活血的方药,内外兼修,效果稳固。
有个大腿麻木的病人,用手拧都感觉不到痛,这是中医所说的痹证。病人哪里麻痹我们就拍哪里。由于大腿肌肉比较丰厚,我们化掌为拳,用空心拳帮他捶打,这样受力更深入,再帮他拍打腘窝、委中穴。拍完后,再用手拧他大腿,就有明显痛感。他高兴地说,这拍打一次比他以前服二十付中药都要强。
第五类:腰腿膝关节病。所谓竹从叶上枯,人从脚下老。脚是人的根,肾主腰脚,膝关节屈伸不利,腰部湿重酸胀,整个腿脚沉重像灌了铅一样,这样的病人拍打完后走路都轻快了很多,这是最基本的疗效。基本上有这方面问题的病人,都有这种疗效。
接下来老师又谈到他拍打的五种感悟。
第一,出痧的顺利与否,与病情轻重不成正比,与患者的正气是否充足有很大的关系。曾给几位癌症患者拍痧,虽然患者血瘀明显,却出痧非常困难,有些患者痧很少,但轻轻一拍就出来了,所以感觉这痧不是拍出来的,而是患者的正气将痧托出来的。
第二,病情越重,拍打时,医生的手越痛,重时如同针刺手一般,这时患者也会很痛。
第三,患者一般很难下手,如果由我们医生来拍,拍不了几个病人,手臂就会酸麻,有时手指会破裂,所以后来我想了个法子,用木铲来拍打,效果不错。
第四,单纯采用拍打的方法,见效快,但患者体内的寒湿不能清除,病情容易复发,配合中药内服或者艾灸的办法,来恢复人体阳气,可以从根本上治愈寒湿闭阻的疾病。
第五,气血虚弱之人,拍打时不容易出痧,而且患者身体也会因拍打之痛而承受不住,先扶正是关键。患者服用一些补益气血的药物,待气血充足之后,再针对瘀阻进行拍打,会有较好的效果。
◎第四宝——理
(1)把握好医理才是王道
老师说,我写《医间道》核心就是医理,把握好医理才是王道。任何偏方秘方都有它的效果,也有它的瓶颈。有些人喜欢追求单方秘方,其实一部《伤寒论》中一百一十三方哪个不是最好的偏方秘方。如果没有精究医理,那治病三年依然无方可用,所以医者要在医理上下功夫,医理高度决定临床高度,明白了医理,放之四海皆准,历时千秋不易。
老师的《医间道》上最核心的医理是“人体脏腑阴阳气血循环图”,老师说,他想在医学林海之中描绘一条学习中医的道路,用一条理贯穿其中,希望有助于同行和中医爱好者行走。我只是个修路的人,也希望大家把这条路维护修好。老师这个循环图最有特色的特点就是把升降的思路融进去,肝、脾主升,肺、胃、胆、大小肠主降。老师说,临床上纯寒、纯热、纯虚、纯实的病人往往不到一两成,但寒热错杂,诸症对立,升降失衡的病人占了八成。所以老师说他的医理经验还是以调节气机升降为主,从升降的角度去看这张“脏腑阴阳气血循环图”,我们又叫它两个轮子,看明白了就会明白医理。
老师曾瞻仰武汉长春观老子像,老子的左手向上指,右手向下指,旁人都说老子在指向天地,老师却认为老子指的不局限于天地,而是在指上下升降,指一种大道运行的规律。人们容易静态的认为是天地,实质大道是在动态运化升降之中。人体的气机也是这样,左升右降、肝升肺降、脾升胃降。整个升降过程,如环无端。哪个点上卡住了就出问题。对人而言,就生病。所以《黄帝内经》说,“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升降出入不单无器不有,而且身上处处都有升降,每个脏腑都有升降。人生也是这样,无处不升降,就像是学习,刚开始时非常茫然,钻到基层打基础,茫茫然无所适从,为医消得人憔悴,这是一个降气的过程;然后学有所悟,临床有得心应手之处,渐渐地对医理有所把握,有所自信,这是一个上升的过程;上升到一定程度,随之你碰到的疾病越来越多,疑难杂症变化莫测,这时又陷入困窘之中,临床上有的有效,有的无效,乃勤求古训,博极医源,重新扎到经典中去,再度回炉修炼,经历艰苦磨练,这又是一个降气沉淀的过程;然后十年磨一剑,临床疗效再度突破过往的瓶颈,这又是一个升发志气的过程。让病人对中医的疗效竖起大拇指……所谓三折肱九折臂,则为良医。一个良医的成长历程就是那么弯曲,富有升降色彩,就像良药熟地黄、黄精、陈皮一样要经过九蒸九晒,气味俱全,入腑即化,乃为良药。
一个中医生也是最少要经历过九次升降,对疾病医理的体悟,才有那种刻骨铭心之慨。有了刻骨铭心才有后来的得心应手。
我们看《名老中医之路》就知道,自古医家走的路子都是从迷茫、曲折到清晰、顺畅的。比如蒲辅周老中医十五岁的时候继承家学,专心学医三年以后,独立应诊于乡,求诊的病人已经很多了,这就是古代师带徒学医三年就成材的教育模式,非常可贵。张锡纯也说过,学医三年,乃可于道救人。然而,年轻时的蒲辅周老中医发现自己临床的不足,治疗的病人有的有效,有的无效,得失参半,虽然得病人好评,但他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为此蒲老毅然停诊,闭门读书三年,反复揣摩经典。三年重出江湖,临床上更加得心应手,声誉日隆,当时这种重新回炉的经历有人很不理解,蒲老却感慨地说,“当时有很多人不了解我的心情,认为我闭门停诊,是高抬身价,实际上不懂得经典的价值。”而秦伯未老先生也对中医学子这样说,“一个出色的中医师每年都要花上三个月重新温习经典。”
(2)以发汗法来用“感康”
有一个家长发短信来感谢老师,说他儿子发热退了。原来这家长的小孩去游泳,游泳完后就发高热,在医院里输了几天液热都不退,身体难受得要命。老师就问他出汗了没有,家长说没怎么出汗。”老师说,吃点“感康”吧。
小孩吃完感康,当天晚上就汗出身凉,发热即退了。热一退就有胃口想吃东西了。老师对病人说,疾病出矣,要浆粥养胃,饮食清淡。
这家长千恩万谢,说在医院花了几百块钱,只用几块钱的“感康”就解决问题了。家长虽然不在乎钱多少,但小孩病拖在那里,心中非常焦急啊!
老师说:“’感康”是西药,你用它治感冒是西医的思维,但从中医的角度按发汗用就是中医的用法。有人用红参加阿司匹林当麻黄汤使用,吃完阿司匹林后,还要求病人喝一碗稀粥来发汗,这即是中医的思维。站在中医理法上,立足中医,用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来用西药,就是真正的西为中用。这种理法不单可以用西药,还可以用万物,万物皆备于我,皆可以用。”
(3)维C银翘片和复方丹参片的妙用
有一位网友,长期为荨麻疹所苦,发邮件给老师。荨麻疹在中医称为风团。一瘙痒用手抓,就起疙瘩。颜色鲜红,非常难受。吃了鱼、蛋等发物,发作得更厉害。
老师就叫他去买两种中成药,维C银翘片和复方丹参片,一样各吃三天。结果还没有吃完药就好了。他奇怪地问老师是怎么治好的?老师说,你要卖碗的卖给你一个碗很容易,可是要教你如何制作这个碗很难的。
老师又说,这要让病人知道什么叫风,什么叫热,什么叫血脉运行不畅,什么叫辛凉解表,什么叫活血通脉。这病人就难懂了。
又有一个脸上长痤疮的病人,痤疮鲜红发痒一个多月。老师摸他脉说,脉浮,心脉亢盛,浮脉主表,浮数有风热,心脉亢盛,为热盛上逆,再看他舌下静脉曲张,说,你去买复方丹参片和维C银翘片,两片联合一体,先吃三天,试试看吧。病人不用吃汤药,自然很高兴。买了药吃完就好了。他也奇怪地问老师,一种是治感冒的,一种是治高血压的,怎么联合起来就可以治痤疮,你们中医实在太不可思议了。
老师说,这很简单,这叫异病同治。高血压背后是血脉不通的,可以用复方丹参片活血凉血。感冒属于风热引起的可以用维C银翘片辛凉解表。而痤疮、荨麻疹有风热袭表、血脉不通病机在里面,这两种药联合用就管住了。
病机十九条中有一条、“诸痛痒疮,皆属于心。”《黄帝内经》又曰,“心布气于表”,就是说,痛痒疮的治疗要从心入手。治疗皮毛疾病除了宣肺外,少不了通经血脉,所以看似复方丹参片是治疗心的,其实是拿它来通经血脉,这样风湿瘀阻在肌表就解除了。所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就是这个道理。用复方丹参片就是治里面血脉,是治本的。而用维C银翘片,宣肺疏散风热,治皮毛只是治标的。肺主皮毛,风热袭肺,皮肤瘙痒少不了辛凉解表。
一个通血脉,一个解肌表。解表加通里,就是中医的思维。不管你用什么药,只要能从中医的治病思维入手,治好疾病就是好中医。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58659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