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心脾两虚,气血不足常见的5种表现!
2025
10-06

心脾两虚,气血不足常见的5种表现!

在中医理论中,心主血脉而藏神,脾为后天之本而气血生化有源,二者关系密切——脾运化的气血需上输于心以养神,心主血脉的功能又依赖脾的气血濡养。当思虑过度、劳倦伤脾或久病失养时,易致心脾两虚、气血不足,身体会出现一系列典型信号,以下五种表现尤为常见。

一、心悸怔忡,失眠多梦易惊醒

心主神志,依赖充足气血的濡养才能“神安其舍”。心脾两虚时,气血不足以养心,心神失养则躁动不安,表现为心悸怔忡——不同于偶发的心慌,这种不适感更持久且伴有心跳剧烈的感觉;夜间心神无养,易致失眠多梦,甚至稍有动静便惊醒。正如《景岳全书》所言:“无邪而不寐者,必营血之不足也,营主血,血虚则无以养心,心虚则神不守舍。”舌象多表现为舌淡白、苔薄白,脉象细弱,这正是气血亏虚的外在体现。

二、食欲不振,腹胀便溏伴面色萎黄

脾主运化,气血不足时脾的运化功能减弱,水谷精微无法正常消化吸收,故见食欲不振;气机运化不畅则腹胀;脾虚湿盛,清浊不分则便溏。同时,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则气血生成不足,面部失于濡养,便出现面色萎黄——这种黄色并非健康的光泽,而是枯槁无华,如同萎蔫的菜叶。《医宗金鉴》中“脾虚不运,故食少腹胀,便溏;气血不足,故面色萎黄”,正是对这一表现的精准概括。舌象常为舌淡胖有齿痕,苔白,提示脾虚湿阻。

三、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加头晕目眩

气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血不足则脏腑组织失养,故神疲乏力——即使没有剧烈活动,也常感身体沉重、精神萎靡;气不足则鼓动无力,说话时声音低微、不愿多言,即“少气懒言”。同时,“血为气之母”,血虚则气无所依,清阳不升,头目失养,便出现头晕目眩,尤其在起身或劳累后症状更明显。这类人群往往稍作劳作便气喘吁吁,休息后也难以快速恢复,脉象多沉细无力。

四、皮下瘀斑,牙龈出血且月经量少色淡

“心主血脉”,气血充足则血脉充盈、运行通畅;气血不足时,血脉失养、固摄无力,易致出血。体表可见皮下瘀斑,多因毛细血管脆弱易破;牙龈属“阳明经”,气血不足则牙龈失养,稍受刺激便出血;女性月经量少色淡,是因血虚不足以充养胞宫,血海空虚,经血化生无源。这种出血不同于热盛动血的鲜红量多,而是颜色淡、质地稀,常伴有经期推迟。舌象可见舌淡苔薄,若出血明显,舌边可能出现瘀点。

五、健忘,注意力不集中伴思维迟钝

“心藏神,主神明”,气血充足则心神清明,思维敏捷;心脾两虚、气血不足时,心神失养,脑窍亦因气血亏虚而失荣,故出现健忘——常忘记近期发生的事、重要的约定;注意力难以集中,工作或学习时易走神;思维迟钝,对事物的反应速度变慢,甚至出现“脑子空空”的感觉。《灵枢·本神》记载:“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反之,气血不和则神气散乱,认知功能自然受损。

调理心脾两虚、气血不足,除经典方剂归脾汤外,也可选用对症的中成药,方便日常服用。

常用的有归脾丸,其组方与归脾汤基本一致,包含党参、白术、黄芪等成分,具有益气健脾、养血安神的功效,能有效改善心脾两虚所致的心悸失眠、食欲不振、神疲乏力等症状,尤其适合症状较轻或需长期调理者。

还有八珍丸,由四君子汤与四物汤合方而成,侧重气血双补,对于气血不足导致的面色萎黄、头晕目眩、月经量少色淡等表现更为适宜。

人参养荣丸则在八珍丸基础上增加了黄芪、肉桂等,益气养血之余兼顾温阳,适合气血不足且伴有畏寒肢冷、精神不振的人群。

日常调理还需注意规律作息,避免熬夜耗伤气血;饮食上可多吃山药、红枣、莲子等健脾养血之品;减少思虑过度,保持心情舒畅。

需注意,以上表现仅为初步判断依据,中成药使用需结合个人体质,若症状持续,建议及时就医辨证调理,方能药到病除。

在线中之医 弘扬中医文化,维护全民健康。倡导科学养生,探讨疑难问题。85篇原创内容公众号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