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黄帝内经》的智慧“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2025
05-20

《黄帝内经》的智慧“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我们经常听到中医大夫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句话,这句话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信息,背后的内涵是什么呢?是仅仅表面的字意吗?怎么理解“正气与邪气”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呢?今天我想给大家来聊一聊。就从以前的理解和现在的认识来谈起吧!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是中医人特别喜欢的一句话,具体内涵是什么呢?我们应该怎么理解呢?今天从以前的理解和现在的认识来跟大家聊一聊。

以前的理解: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出自《素问·刺法论》(遗篇:原文遗失的部分)。其中正气,一般是指人体正常的机能活动和抗病能力。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多有内因与外因之分,还有其它外在的原因。中医学认为, 疾病之所以产生和变化,其机理虽错综复杂,但归根结底是正气和邪气两个方面的作用,即正邪强弱的结果。

而且正气的作用主要是指人体阴阳气血脏腑功能正常的综合体现,正气充足则抗病力强,虽有外邪侵袭也不致发病,即使发病,多病情较轻,易治愈;如果正气不足则抗病力就弱,遇到外邪侵犯就容易发生疾病,而且多病重,预后差。

正气在疾病发生过程中是处于主导地位的,无论外邪多么肆虐,都是以正气的强弱为前提的。就像平常爱感冒的人,一有风吹草动或是稍遇寒凉就出现鼻塞流涕,喷嚏不断……,遇到感冒高发季节,这类人群就很难逃过被感冒的发生; 对于正气充足的人,即使与易感人群(正气不足的人)处于相同环境,其身体也不会受到影响,即使有点感冒也很轻,可能都不用服药,多饮白开水,适当休息3-5天,就没事儿了。这就是“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意思。

但是也不能排除邪气对疾病发生所起的重要作 用,甚至在一定条件下邪气也可以起主导作用,例如新冠,让我们大多数人都没有逃过被感染的机会,只有少数人没被感染到或是症状很轻,象小感冒一样,很快好转。可大多数人无论平时正气怎样充足,也没能逃过此劫,都仅仅表现在是病情轻重的不同而已。再如其它严重的传染病如霍乱等传染病,或者是毒蛇咬伤、刀具割伤、高温、高压电流、化学毒剂等等其它外在的伤害,邪气太盛。所以在《素问遗篇·刺法论》在提出“正气存 内,邪不可干”的同时,强调要“避其毒气” 。

可见,“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更重要的含义是要人们注意保护正气,同时还要避免邪气的侵袭。而且《黄帝内经》中明确告诉我们,“正气存内”的很多方法,在调摄精神方面,如“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在顺应四时阴阳方面,如“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在调节饮食方面,如“谨和五昧,骨正筋柔,气血以流……。” 等等,还有气功导引、针刺艾灸等各种方法。其目的就是为了养护正气,预防疾病以延年益寿。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观点对疾病的治疗也具有指导意义。治疗疾病需要权衡正气与邪气双方的力量对比,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但都要着眼于保护人体的正气。如邪胜正衰,需要急则治其标,祛邪不伤正,或扶正祛邪病重等。比如感冒恶寒发热明显(正邪相争故而发热),无咽痛,无明显痰湿、气虚等表现 ,说明正气充足,属风寒感冒,急则治其标,辛温解表发汗即可; 如果此人属气虚感冒伴有明显乏力(平素乏力、气短),这就要考虑病邪的轻重,是先解表散寒,还是驱邪扶正了!

现在的认识:“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出自《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强调人体自身抗病能力的重要性。以下从不同角度解析其含义:1. 字面理解- 正气:指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免疫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包括气血、阴阳平衡、脏腑功能等。- 邪:泛指一切致病因素,如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内伤七情(情绪失调)、饮食劳倦等。- 干(干扰):指邪气侵袭或影响人体。- 直译:当人体正气充足时,外邪难以侵入或致病。

2. 中医理论内涵- 防病思想:中医强调“治未病”,即通过养护正气预防疾病,而非单纯依赖治疗。例如《素问》所言:“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正邪关系:疾病的发生是正气与邪气斗争的结果。正气足则能抵御、化解邪气;正气虚则邪气乘虚而入。- 整体观:正气与脏腑、气血、经络功能相关,需通过饮食、作息、情志等全面调养。

3. 现代医学视角- 免疫力:正气类似免疫系统功能。免疫力强时,病原体不易感染(如感冒病毒)。- 自愈力:人体修复能力(如伤口愈合)依赖内在健康状态。- 心理因素:情绪稳定(正气)可减少应激反应对身体的损害(邪气)。

4. 实际应用

– 养生建议:  – 饮食:均衡营养,避免过度寒凉或燥热。  – 作息:规律起居,保证睡眠。  – 运动:适度锻炼(如太极拳、八段锦)

以流通气血。  – 情志:保持心态平和,避免长期焦虑、愤怒。- 治疗原则:中医治病常“扶正祛邪”,如用补气药(黄芪、人参)增强正气,同时驱邪(清热解毒、活血化瘀)。(需要四诊合参,辨证论治,因人而异)

5. 经典案例- 预防外感:易感冒者通过玉屏风散(黄芪、白术、防风)补气固表,提升“正气”。- 慢性病调理:肿瘤患者术后用中医药扶助正气,减少复发风险。

6. 哲学延伸- 内外关系:体现中国传统“内因决定外因”的哲学思想,强调自身状态的主导性。- 生活启示:个人修养、心态调整(内在)比外部环境更能影响整体健康。

总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句话不仅是医学理论,更是一种健康智慧:维护内在平衡是抵御外在风险的根本。在现代社会,它提醒我们关注长期健康管理,而非仅依赖药物对抗疾病。

总之“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内涵及养生观念,还是要从一下几方面来认识和理解。

1、疾病的发生,是正邪两方面的问题,而正气占有主导地位,起着主要作用,但也要做好邪气的侵扰,做好防护。

2、从现代医学的认识看,“正气”就是指我们正常的自愈力、免疫力和情绪稳定的状态。只有心身平衡,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的人,才叫健康的人。

3、“正气存内”就是指人人都有自我健康的能力,只要有平衡的饮食、平衡的心态,平衡的体态,脏腑阴阳平衡,功能正常,就可以“邪不可干”,不容易招外邪,不容易引起疾病,就能健康的生活! 

建议大家一旦意识到情绪、睡眠、大便有异常了,要及时调理; 一旦发现自己的鞋跟一只磨损很严重了,要引起注意,找一找原因,看是不是脊柱有侧弯、骨盆有倾斜、长短腿等体态问题,也要及时调整,一定要整体调理!

4、人人都想要健康,首先要有“正心正念正思维”,修一身“浩然正气”,才更容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养生就是养心,修行就是修心! 

调养心身,心正身正,身心同调才是疗愈养生的关键,身心平衡了,才能真正健康快乐! 

以上文字仅供大家参考!谢谢!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