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转载】治疗骨关节炎的药物:中西结合护关节,规范使用减痛苦
2025
09-18

【转载】治疗骨关节炎的药物:中西结合护关节,规范使用减痛苦

www.toutiao.com 2025-09-14 19:42

骨关节炎是常见的关节退行性疾病,治疗需兼顾“缓解疼痛、改善功能、延缓进展”,临床常用西药(侧重对症止痛与软骨保护)与中成药(侧重辨证通痹)协同干预。不同药物针对病情阶段(轻度/中重度)、证型(寒湿/湿热/血瘀等)各异,需结合关节疼痛程度、肿胀情况及体质选择,不可盲目长期依赖止痛药,避免掩盖病情或引发不良反应。

一、治疗骨关节炎的药物与使用要点

(一)西药:3类核心治疗药物

1. 局部外用镇痛药(轻度疼痛首选)

常用药物: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氟比洛芬凝胶贴膏、洛索洛芬钠凝胶贴膏、辣椒碱乳膏等。

适用情况:轻度骨关节炎(关节隐痛、活动后加重),或高龄、合并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口服药物不耐受者,尤其适合膝关节、肘关节等表浅关节疼痛。

作用逻辑:通过皮肤渗透,在局部释放药物,抑制炎症介质(如前列腺素)生成,减轻关节红、肿、热、痛,避免口服药物对胃肠道与肝肾的刺激。

注意:皮肤破损、湿疹、感染处禁用;贴膏类药物单次贴敷时间不超过8-12小时,避免长期连续贴敷(防止皮肤过敏);辣椒碱乳膏初期可能引发短暂烧灼感,属正常反应,持续使用可缓解;若外用1周疼痛无改善,需联用口服药物。

2. 口服非甾体抗炎药(中重度疼痛对症药)

常用药物:洛索洛芬、双氯芬酸、塞来昔布、艾瑞昔布、美洛昔康等(优先选择对软骨友好的药物);对乙酰氨基酚因疗效弱、肝损伤风险高,已不推荐作为首选。

适用情况:中重度骨关节炎(关节明显疼痛、肿胀,影响日常活动),需快速缓解症状,排除活动性消化道溃疡、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

作用逻辑:通过抑制环氧化酶(COX-2为主),减少炎性前列腺素合成,快速抗炎止痛,部分药物(如洛索洛芬、塞来昔布)还能促进软骨基质合成,兼顾止痛与软骨保护。

注意:有胃肠道疾病史者(如胃溃疡),需联用胃黏膜保护剂(如奥美拉唑);心血管疾病患者(如冠心病)慎用塞来昔布、依托考昔;不可长期连续服用(建议不超过2周),症状缓解后需减量或停药;定期监测肝功能(转氨酶)、肾功能。

3. 延缓病情进展药物(软骨保护剂)

常用药物:双醋瑞因、氨基葡萄糖、硫酸软骨素。

适用情况:慢性骨关节炎(需长期管理)、轻度至中度患者,尤其适合软骨轻度磨损者;对关节软骨严重磨损(终末期)疗效不佳。

作用逻辑:

– 双醋瑞因:抑制炎症因子(如白介素-1),从源头减少软骨破坏,同时刺激软骨基质合成;

– 氨基葡萄糖:作为软骨基质合成的关键成分,直接参与软骨修复与重建,延缓软骨退化;

– 硫酸软骨素:改善软骨代谢,增加软骨弹性,减轻关节摩擦损伤。

注意:氨基葡萄糖对海鲜过敏者禁用(多源于虾蟹壳);双醋瑞因首次服用可能出现轻度腹泻,改为饭后服用可缓解;起效较慢,需连续服用2-3个月方可见效;不可替代止痛药用于急性疼痛发作。

(二)中成药:5类辨证通痹药物

1. 祛寒通痹类(寒湿痹阻证适用)

常用药物:小活络丸、追风透骨丸、复方南星止痛膏、寒湿痹颗粒等。

适用情况:关节疼痛重着(遇冷加重、得温缓解)、屈伸不利,伴畏寒肢冷、舌苔白腻,脉濡缓,排除关节急性炎症(红肿热痛)者。

作用逻辑:寒湿之邪阻滞关节经络,导致气血不通则痛;此类药物通过“温经散寒、通络止痛”驱散寒湿,改善关节气血运行,缓解疼痛与僵硬。

注意:阴虚火旺者(口干、手足心热)慎用;服药期间注意关节保暖,避免受凉(减少寒湿诱因);外用贴膏需避开皮肤破损处,若出现瘙痒、皮疹需立即停用;不可与清热类药物联用(抵消温寒效果)。

2. 清热通痹类(湿热痹阻证适用)

常用药物:四妙丸、湿热痹颗粒、痛风定胶囊、滑膜炎颗粒等。

适用情况:关节红肿热痛(触之灼热)、屈伸不利,伴口干、心烦、小便黄、大便干,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排除关节化脓性感染(如流脓)者。

作用逻辑:湿热之邪壅滞关节,引发炎症红肿;此类药物通过“清热利湿、通络止痛”清除关节湿热,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红肿热痛。

注意:脾胃虚寒者(易腹泻、怕冷)禁用;服药期间忌辛辣、温热食物(如辣椒、羊肉);多喝温水,促进湿热排出;若关节红肿加重,需排查是否合并细菌感染。

3. 活血通痹类(血瘀阻络证适用)

常用药物:痹祺胶囊、通痹片、追风舒经活血片、正清风痛宁片等。

适用情况:关节疼痛如刺(固定部位疼痛)、活动受限,伴面色晦暗,舌暗紫或有瘀点,脉涩,排除关节内出血者。

作用逻辑:血瘀阻滞关节经络,导致不通则痛;此类药物通过“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改善关节局部血液循环,清除瘀血,缓解刺痛与活动受限。

注意:孕妇禁用;有出血倾向者(如牙龈出血、凝血功能障碍)慎用;服药期间避免剧烈运动(减少关节损伤);可配合局部热敷,增强活血效果。

4. 补虚通痹类(肝肾亏虚/气血不足证适用)

常用药物:独活寄生合剂、尪痹颗粒、天麻丸、益肾蠲痹丸等。

适用情况:骨关节炎缓解期或老年患者,表现为关节隐隐作痛(劳累后加重)、腰膝酸软、乏力、肢体麻木,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排除严重关节畸形者。

作用逻辑:肝肾亏虚则关节失养,气血不足则经络失濡,易致关节退化;此类药物通过“滋补肝肾、益气养血、通络止痛”补充关节所需气血,延缓软骨退化,改善乏力与隐痛。

注意:感冒发热期间停用;服药期间避免过度劳累,适当进行温和的关节锻炼(如慢走、太极);需长期服用(1-2个月为一疗程),定期复查关节X线,监测软骨退化情况。

5. 外用中药贴膏(局部通痹辅助)

常用药物:骨通贴膏、天和追风膏、伤湿止痛膏、复方南星止痛膏等。

适用情况:各类证型的骨关节炎局部疼痛,尤其适合不便口服药物者,可配合口服药增强疗效。

作用逻辑:通过外用“温通/活血/清热”药物,直接作用于病变关节,疏通经络,缓解疼痛,部分贴膏含温灸成分(如代温灸膏),可通过温热刺激促进局部循环。

注意:皮肤过敏者禁用;贴敷前清洁皮肤,避免油脂影响药物吸收;若贴敷后出现皮肤发红、水疱,需立即停用并涂抹炉甘石洗剂;不可用于皮肤破损或感染处。

二、用药见效的信号,提示方案合理

规范服药1-2周(外用药物3-5天)后,若出现以下变化,说明药物选择匹配病情,治疗有效:

1. 疼痛缓解:关节疼痛程度减轻(如从“剧烈疼痛”转为“轻微隐痛”),发作频率减少(如原本每天疼痛多次,现为隔天发作),对日常活动(如上下楼梯、穿脱衣物)的影响减小。

2. 功能改善:关节活动范围扩大(如膝关节屈伸角度增加),僵硬感减轻(晨起僵硬时间缩短),行走、蹲起等动作更顺畅;肿胀关节的围度缩小,按压时疼痛减轻。

3. 全身状态好转:寒湿证者畏寒肢冷缓解,湿热证者口干心烦减轻,血瘀证者面色晦暗改善;舌象从“苔白腻/黄腻/暗紫”转为“淡红、苔薄白”,脉搏从濡缓/滑数/涩转为平稳。

若服药2周症状无改善,或出现关节疼痛加剧、肿胀明显、发热(体温>38.5℃),需立即停药并就医,排除关节感染、骨折等严重问题。

三、用药不适?正确应对方法

– 轻微不适(常见反应):外用贴膏后出现轻度皮肤瘙痒,减少贴敷时间可缓解;口服非甾体抗炎药后出现轻度腹胀,改为饭后服用可减轻;服用补虚通痹类中成药后偶见口干,多为药物滋补偏燥,增加饮水量可改善。

– 明显不适(需警惕):服用口服非甾体抗炎药后出现胃痛、黑便(消化道出血),立即停药并检查大便潜血;外用药物后出现严重皮疹、水疱(过敏反应),停用并口服氯雷他定,及时就医;服用双醋瑞因后腹泻次数超过3次/天,需减量或停药,必要时服用蒙脱石散止泻。

四、核心禁忌与慎用人群

– 绝对禁忌:

– 对任一药物成分明确过敏者禁用(如对双氯芬酸过敏者禁用相关外用/口服药,对橡胶过敏者禁用贴膏);

– 孕妇禁用活血通痹类(如痹祺胶囊)、祛寒通痹类(如追风透骨丸)药物;

– 活动性消化道溃疡、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口服非甾体抗炎药;

– 关节化脓性感染、皮肤感染破溃者禁用外用药物。

– 慎用人群:

– 儿童、老年人慎用,需在医生指导下减量,定期监测肝肾功能;

– 慢性病患者(如高血压、糖尿病、肾病)慎用口服非甾体抗炎药,需咨询医生,避免药物相互作用;

– 脾胃虚弱者(易腹泻)慎用清热通痹类、口服非甾体抗炎药,优先选择外用药物或联用健脾药。

五、避免3个用药认知误区

1. “只靠止痛药缓解,不管软骨保护”:长期依赖口服非甾体抗炎药(如双氯芬酸),虽能暂时止痛,但无法阻止软骨退化,反而可能因掩盖症状延误修复;需搭配氨基葡萄糖、补虚通痹类中成药,兼顾止痛与软骨保护。

2. “中成药无副作用,可长期随意用”:如长期服用祛寒通痹类药物(如追风透骨丸)易致上火,长期服用活血通痹类(如通痹片)可能增加出血风险;症状缓解后需遵医嘱减量或停药,不可盲目长期使用。

3. “用药期间不护关节,过度活动”:药物需配合关节减负才能更好发挥作用,如急性期过度行走会加重关节磨损,影响药效;轻度疼痛者可适当运动(如直腿抬高、游泳),中重度疼痛者需减少关节负重(如使用拐杖)。

六、2个辅助措施,提升疗效

1. 生活方式调整:发作期减少爬楼梯、提重物(避免关节负重),必要时佩戴护膝/护肘;缓解期进行关节功能锻炼(如膝关节屈伸训练、踝关节旋转训练,每次20-30分钟,每周3-5次),增强关节周围肌肉力量;控制体重(BMI<28),减少关节压力。

2. 饮食配合:多吃富含钙与蛋白质的食物(如牛奶、豆制品、鱼肉),辅助软骨修复;寒湿证者适当吃生姜、羊肉(辅助温寒),湿热证者多吃冬瓜、绿豆(辅助清热),血瘀证者多吃黑木耳、洋葱(辅助活血);忌辛辣、过烫、坚硬食物(减少关节与胃肠刺激)。

治疗骨关节炎的核心是“对症用药、中西结合、动静平衡”,需在医生指导下结合关节情况与体质选择药物,不可盲目模仿他人用药。若用药期间出现任何疑问或不适,及时就医咨询,确保用药安全有效,保护关节功能。

本内容仅供健康科普参考,具体用药请遵医嘱。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