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辨“胆虚证”,首先必须分辨清楚胆气虚证、胆血虚证、胆阴虚证和胆阳虚证,尚必须分辨是否有兼夹证。
一、望目辨胆气虚及相关证
胆腑具备贮藏和疏泄胆汁,维持和控制气血正常升发、运行,主果断、刚直、豪壮情志,调解、防御或消除过度精神刺激的功能,这种功能可称之为“胆气”。
(一)望目辨“胆气虚证”
临床常见眩晕,痿,厥,足趾不能自主活动,僵仆或僵卧,口苦或呕苦水,多疑、多虑而不决,多太息,易恐、胆怯、如人将捕之,不得眠,便溏,飧泻,目黄、或身黄,舌淡,脉弦细。
常见眼象:白睛胆部位血脉淡色(气虚)、细、根虚。(图5-2-1-1)。
(二)望目辨“胆气虚寒证”
指胆的功能不足,并形成内寒而引发的证候。临床常见身寒、畏寒,入眠难、易醒,目黄,目昏、视物肮肮,眩晕、或头昏、或僵仆昏倒、不省人事,口苦、或呕苦水,或每易唾唾,肌肉萎缩,足掌或趾麻、木、或不能随意运动(多侵及足四趾、五趾),胆怯、易受惊恐、如人将捕之,舌淡黯,脉弦细或弦细涩等。
常见眼象:白睛胆部位底色淡蓝色(寒邪轻证兼风兼痛),血脉淡色(气虚)/淡白色(阳气虚寒)/淡蓝色(气滞寒瘀轻证)/淡青色(气滞血瘀兼痛兼寒)/青色(气滞血瘀重证)、细、浮/沉、根虚或无根。此外,若上述眼象在白睛腰、腿、足部位出现黯色斑(血瘀)、淡黯色斑(血瘀兼寒)或黯灰色斑(湿郁血瘀寒证)时,表示相应组织器官出现气滞、血瘀或湿阻气机。当出现沉重、疼痛、麻、木或不能随意运动等症状时,多见于腰椎或腰骶椎发生椎间盘及其相关病变侵及胆及其循行部位。(图5-2-1-2)。
二、望目辨“胆血虚证”
临床常见口苦,多疑,易恐,入睡难、卧寐不宁、易醒、醒后难以再次入眠、多梦,睡梦中说话,耳鸣,梦游,筋痿、行走迟缓或运动不够灵活,视物、握物、拿取精细物品障碍,偏头痛、甚或牵及目痛、目胀,腹痛牵掣阴睾,或阳痿、指甲与趾甲干枯、脆而无光泽,女子月经不调,男子性功能异常,舌淡粉,脉虚细等。
常见眼象:白睛胆部位血脉粉色(血虚)、细、根虚或无根。(图5-2-1-3)。
三、望目辨“胆阴虚证”
临床常见口苦,入睡难,卧寐不宁,易醒,醒后难以再次入眠,多梦,睡梦中说话,易恐,头晕、头眩、头胀,偏头痛,甚或牵及目痛、目胀,耳鸣,筋挛,筋痿,行走迟缓或运动不够灵活,震颤,拿取精细物品障碍,腹痛牵掣阴睾,指甲与趾甲干枯、脆而无光泽,女子月经不调,男子性功能异常,舌红瘦,脉弦细数等。
常见眼象:白睛胆部位血脉殷红色(阴虚)、细、根虚或无根。此外,尚可在胆部位见到殷红色斑(阴虚虚热),表示阴虚虚热证,此时阴虚加重。(图5-2-1-4)。
四、望目辨“胆阳虚证”
临床常见畏寒,手足凉,入眠难,易醒,目黄,目昏,视物眩肮,眩晕,或头昏,或僵仆昏倒、不省人事,胁痛,口苦,或呕苦水,或每易唾唾,肌肉萎缩,足掌或趾麻、木、或不能随意运动(按:多侵及足四趾、五趾),胆怯,易受惊恐,如人将捕之,舌淡黯,脉弦细迟或弦细迟涩等。
常见眼象:白睛胆部位底色苍白色(阳虚寒证),血脉淡白色(阳气虚寒)/淡青色(气滞血瘀兼痛兼寒)/青色(气滞血瘀重证)、细、沉、根虚/无根。此外,尚可在胆部位见到黯色斑(血瘀),表示出现明显血瘀证。(图5-2-1-5)。
五、望目辨“心胆气虚证”
临床常见心悸,胸闷,自汗,胆怯、易惊,眠卧不安,乏力等。
常见眼象:白睛心、胆部位血脉淡色(气虚)、根虚或无根。(图5-2-1-6)。
六、望目辨“心血虚、胆气虚证”
临床常见心悸,胆怯、恐惧,失眠或眠卧不安,舌淡、苔白,脉细等。
常见眼象:白睛心部位血脉粉色(血虚)、细、根虚/无根、粉色雾漫(血虚内风),胆部位血脉淡色(气虚)、细、根虚/无根。(图5-2-1-7)。
七、望目辨“心胆阳虚失眠证”
临床常见身寒,畏寒,入眠难,易醒,眩晕,或头昏,口苦,或每易唾唾,胆怯、易受惊恐,舌淡黯,脉弦细或弦细涩等。
常见眼象:白睛心部位淡黯色长条斑(短期慢性血瘀),心胆部位血脉淡白色(阳气虚寒)、细、根虚或无根。(图5-2-1-8)。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57187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