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医治疗肺气肿注重整体调理,以缓解症状、改善肺功能、延缓病情进展为目标,常从以下方面开展:
辨证论治
– 肺气虚证:常见气短、自汗、易感冒等,多用补肺汤(黄芪、党参等)补肺益气。
– 肺脾气虚证:兼见乏力、腹胀、便溏,可用六君子汤(党参、白术、茯苓等)补肺健脾。
– 肺肾两虚证:表现为动则气喘、腰膝酸软,常用金匮肾气丸或七味都气丸(熟地、山茱萸、附子等)补肾纳气。
中医特色疗法
– 针灸:选取肺俞、脾俞、肾俞、足三里等穴位,通过针刺或艾灸调节脏腑功能。
– 穴位贴敷:在三伏天或三九天,用白芥子、细辛等药物贴敷于肺俞、定喘等穴位,增强免疫力。
– 拔罐与刮痧:通过刺激背部膀胱经穴位,促进气血循环,改善咳嗽、气喘症状。
日常调理建议
– 饮食:多吃山药、百合、银耳等润肺健脾食物,避免生冷、油腻。
– 运动:可练习八段锦、太极拳等舒缓运动,增强呼吸功能。
– 情志调摄: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忧思伤脾、郁怒伤肝影响肺气。
注意:肺气肿属于慢性进展性疾病,中医治疗需结合病情辨证用药,建议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进行,同时不可替代西医规范治疗(如吸氧、支气管扩张剂等)。
二,中医辨证治疗肺气肿需根据不同证型精准组方,以下为常见证型的方剂细节(剂量需结合患者体质调整,需经中医师面诊后开具):
一、肺气虚证
症状:气短自汗、咳嗽无力、声低懒言、易感冒,舌淡苔白,脉弱。
方剂:补肺汤(《永类钤方》)
– 组成:黄芪15-30g、党参12-18g、熟地12g、五味子9g、紫菀9g、桑白皮9g。
– 功效:补肺益气、止咳平喘。
– 方解:黄芪、党参大补肺气;熟地滋阴养血,金水相生;五味子收敛肺气;紫菀、桑白皮化痰止咳、降气平喘。
–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温服。
二、肺脾气虚证
症状:气短咳喘、痰多清稀、食少腹胀、便溏乏力,舌淡苔白腻,脉细弱。
方剂:六君子汤(《医学正传》)
– 组成:党参12g、白术12g、茯苓12g、炙甘草6g、陈皮9g、法半夏9g。
– 功效:健脾益气、燥湿化痰。
– 方解: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四君子汤)健脾益气;陈皮、法半夏燥湿化痰、理气和中,脾健则痰浊得化,肺气自降。
–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可加黄芪15g增强补气之力。
三、肺肾两虚证
症状:动则气喘、呼多吸少、腰膝酸软、自汗畏冷,舌淡苔白,脉沉细。
方剂:金匮肾气丸合七味都气丸加减
– 组成:熟地15g、山茱萸12g、山药12g、泽泻9g、茯苓9g、丹皮9g、附子6g(先煎)、桂枝6g、五味子9g。
– 功效:温肾纳气、补肺固本。
– 方解:熟地、山茱萸、山药补肾填精;附子、桂枝温阳化气,助肾纳气;泽泻、茯苓、丹皮利水滋阴,防补药滋腻;五味子收敛肺气,增强纳气之功。
– 用法:附子先煎30分钟,其余药物水煎服,每日1剂。
四、痰热郁肺证(急性发作期常见)
症状:咳喘气粗、痰黄黏稠难咯、胸闷烦热、口渴,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方剂:桑白皮汤(《景岳全书》)
– 组成:桑白皮15g、黄芩12g、栀子9g、贝母9g、杏仁9g、苏子9g、款冬花9g、黄连6g。
– 功效:清肺化痰、降气平喘。
– 方解:桑白皮、黄芩、栀子、黄连清热泻火;贝母、杏仁、苏子、款冬花化痰止咳、降气平喘,适用于痰热壅肺导致的急性咳喘。
–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症状缓解后需调整方剂。
五、阳虚水泛证(晚期合并心衰常见)
症状:咳喘不能平卧、下肢水肿、形寒肢冷、尿少,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
方剂:真武汤合五苓散(《伤寒论》)
– 组成:附子9g(先煎)、白术12g、茯苓15g、生姜9g、白芍9g、猪苓9g、泽泻9g、桂枝6g。
– 功效:温阳利水、化气行水。
– 方解:附子温肾助阳;白术、茯苓健脾利水;生姜温散水寒;白芍敛阴和营;猪苓、泽泻、桂枝通阳化气,促进水液代谢,缓解水肿。
– 用法:附子先煎,每日1剂,需监测电解质水平。
重要提示
1. 剂量个体化:上述剂量为常规参考,儿童、老人及体质特殊者需调整,如附子有毒,必须久煎并严格控制剂量。
2. 配伍禁忌:中药方剂需根据症状加减(如痰中带血加三七、仙鹤草;气虚甚加人参),避免自行用药。
3. 中西医结合:肺气肿急性加重期需配合西医抗感染、解痉平喘治疗,中医侧重缓解期调理和改善体质。
4. 定期复诊:需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方剂,尤其关注肝肾功能,避免长期服用伤正之品。
建议至正规中医院呼吸科就诊,通过舌脉辨证后开具精准方剂,切勿盲目照搬方剂。
三,老偏方治疗肺气肿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57118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