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高尿酸(简称“四高”),早已不是中老年人的“专属”,不少年轻人也被这些慢性病缠上。西药控指标快,但很多人更倾向用中成药慢慢调——毕竟中成药讲究“辨证施治”,能从根源上改善体质。今天就总结8个针对“四高”的经典中成药,把各自的适用情况、配伍门道说清楚,帮你对症选药。
一、高血压:2个中成药,分清虚实再用
1. 六味地黄丸——肝肾阴虚型高血压的“调理能手”
不少高血压患者总觉得头晕目眩、耳朵里嗡嗡响,蹲久了站起来眼前发黑,平时还爱腰酸腿软,晚上睡不好、老出汗,这多是“肝肾阴虚”导致的——肝肾阴液不足,没法“滋养”血管和头部,血压自然容易偏高。
六味地黄丸的配伍特别讲究“三补三泻”:熟地黄是君药,能深补肝肾之阴,像给身体“浇足水”;山萸肉补肝益肾,还能锁住精气,山药健脾补肾,这两味是臣药,和熟地黄一起补肝、脾、肾“三阴”,把身体的“底子”筑牢。但光补容易“腻”,所以加了泽泻清肾火、防滋腻,牡丹皮清肝火、平衡山萸肉的温性,茯苓渗湿健脾、帮山药运化——这“三泻”让补药不滞,阴阳更平衡。
现代研究也发现,它能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这个系统活跃了血压就容易高,所以对原发性高血压尤其管用,越早用越好。而且它还能改善血糖、血脂,保护心、脑、肾这些容易受高血压损伤的器官,特别适合高血压合并腰酸、头晕的人。
2. 牛黄降压丸——肝火旺盛型高血压的“灭火药”
如果高血压患者平时特别容易发火,一激动血压就飙升,还总觉得口干、口苦、眼睛发红,晚上失眠、做梦多,甚至头疼得像要炸开,这就是“肝火旺盛”的典型表现——肝火上冲头部,血管受刺激,血压自然降不下来。
牛黄降压丸里,牛黄是核心成分,能清心火、平肝阳,像给“上火”的身体“泼冷水”;再搭配黄芩、黄连清胃火、心火,栀子泻火除烦,把体内的“火气”赶出去;还有珍珠母、羚羊角粉(现多用水牛角替代)平肝潜阳,缓解头晕头疼,白芍养血柔肝,避免肝火伤了肝阴。
它的特点是“清热降压”,适合血压忽高忽低、伴随明显上火症状的人,但脾胃虚弱、平时容易拉肚子的人要慎用,毕竟药性偏凉,容易伤脾胃。
二、高血糖(糖尿病):2个中成药,看“口渴”和“乏力”选
1. 玉泉丸——口干多饮型高血糖的“解渴方”
很多糖尿病患者最明显的症状就是“三多一少”:喝得多、尿得多、吃得多,体重还下降,尤其口干得厉害,刚喝完水又想喝,这多是“阴虚燥热”导致的——体内阴液少,燥热伤津,所以总觉得渴。
玉泉丸的配伍像“生津的清泉”:天花粉、葛根能清热生津,缓解口干舌燥,就像给身体“补水”;麦冬、天冬滋阴润燥,加强补水效果;再加上人参、黄芪补气,因为“气能生津”,气足了才能更好地生成津液;甘草调和诸药,让药性更温和。
它能改善糖尿病患者的口干、多饮症状,还能辅助降低血糖,适合血糖偏高、以“渴”为主要困扰的人,尤其是中老年患者。
2. 参芪降糖颗粒——乏力消瘦型高血糖的“补能药”
有些糖尿病患者不怎么口渴,但总觉得没力气,走几步就累,体重慢慢下降,脸色也不好,这是“气阴两虚”的表现——气虚所以乏力,阴虚所以身体失养,体重下降。
参芪降糖颗粒里,人参、黄芪是“补气主力”,能增强体力,改善乏力;麦冬、五味子滋阴生津,补阴虚;再加上山药、茯苓健脾,让脾胃能更好地吸收营养,缓解消瘦;葛根、天花粉辅助清热生津,兼顾可能有的轻微口渴。
它侧重“补气养阴”,适合糖尿病患者长期调理,尤其是血糖控制不稳定、伴随明显乏力、体重下降的人,能在控糖的同时,改善身体状态,减少疲劳感。
三、高血脂:2个中成药,看“痰”和“瘀”区分
1. 脂必妥胶囊——痰湿内阻型高血脂的“化痰药”
不少高血脂患者平时觉得身体沉重,不爱动,舌头伸出来舌苔又白又厚,像涂了一层油,这是“痰湿内阻”导致的——痰湿在体内堆积,没法排出,就会导致血脂升高。
脂必妥胶囊的主要成分是红曲,红曲能健脾化痰、活血化瘀,既能化掉体内的“痰湿”,又能让气血运行更顺畅;再搭配山楂消食化积,因为“食积”也容易生痰湿,山楂能帮着清理肠胃;白术、茯苓健脾,从根源上减少痰湿生成。
它适合高血脂合并身体沉重、舌苔厚腻的人,能降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还能改善消化不良,尤其适合平时爱吃油腻食物的人。
2. 通心络胶囊——气滞血瘀型高血脂的“通脉药”
如果高血脂患者经常觉得胸闷、胸口发紧,偶尔还会头晕、手脚发麻,舌头颜色偏紫,这是“气滞血瘀”的表现——气血运行不畅,瘀堵在血管里,血脂就容易沉积,还可能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通心络胶囊的配伍侧重“通络活血”:人参补气,气足了才能推动血行;水蛭、蜈蚣、全蝎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能打通瘀堵的血管;檀香、降香理气止痛,缓解胸闷;冰片开窍醒神,让药性更快发挥作用。
它不仅能降血脂,还能保护血管,预防动脉粥样硬化,适合高血脂合并胸闷、手脚发麻的人,尤其是有冠心病、脑梗塞风险的患者。
四、高尿酸(痛风):2个中成药,分“急性”和“缓解期”
1. 痛风定胶囊——急性发作期的“止痛方”
痛风急性发作时,关节又红又肿又疼,尤其是大脚趾,疼得没法走路,这多是“湿热痹阻”导致的——湿热邪气堵在关节里,气血不通,所以疼痛剧烈。
痛风定胶囊里,秦艽、黄柏清热利湿、通络止痛,能快速缓解关节的红肿热痛;延胡索活血化瘀、行气止痛,让疼痛减轻;赤芍、泽泻清热凉血、利湿消肿,减少关节的肿胀;车前子利尿,帮助尿酸通过尿液排出。
它适合痛风急性发作期,能快速止痛、消肿,降低尿酸水平,但症状缓解后就可以停,不适合长期吃。
2. 四妙丸——缓解期的“防复发药”
痛风缓解期,关节不疼了,但总觉得关节发沉、偶尔发酸,舌头舌苔黄腻,这是体内还有“湿热”没清干净,容易再次发作。
四妙丸的配伍很简单,就四味药:黄柏清热燥湿,苍术燥湿健脾,薏苡仁利湿消肿,牛膝活血通经、引药下行——能把体内残留的湿热通过尿液排出,还能健脾,减少湿热生成的根源。
它适合痛风缓解期长期调理,能预防痛风复发,降低尿酸,尤其适合平时爱喝酒、爱吃海鲜、体内湿热重的人。
最后要提醒的是,“四高”多是慢性问题,中成药虽好,但一定要辨证使用——比如同样是高血压,肝肾阴虚和肝火旺盛的用药完全不同。建议在医生或药师指导下,根据自己的症状、舌苔、脉象选药,同时配合饮食控制、规律运动,才能更好地控制“四高”,保护身体健康。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56599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