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卷十五   瘰疠  附骨疽  肠痈 五痔 疮疡 癣
2025
09-01

卷十五   瘰疠  附骨疽  肠痈 五痔 疮疡 癣

瘰癧證治

夫九漏形疹皆瘰癧,於項腋之間,發作寒熱,其根在臟腑。《千金》所敘,雖名九漏,《別錄》方證,其名更多。狼漏根於肝,得之憂怒;鼠漏根於胃,得之食鼠毒;螻蛄漏根於大腸,得之食果;蜂漏根於脾,得之飲流水有蜂毒;蚍蜉漏根於腎,得之食中有蚍蜉毒;蠐螬漏根於心,得之喜怒哭泣;浮蛆漏根於膽,得之思慮;瘰癧漏根於腎,得之新沐發;轉脈漏根在小腸,得之驚臥失枕。此等因證,文義不明,未知所始。若以理例較之,怒根在肝,鼠毒在胃,食瓜果在大腸,蜂水在脾,姑且通俗易曉。如轉脈因驚,根當在膽,卻云在小腸;浮蛆因思慮,根當在脾,卻云在膽;瘰癧因沐發,亦不當在腎,名義不通,似難考據。又況哭泣得蠐螬之名,思慮則浮蛆之名,此尤不可曉也。其外更有風漏、冷漏、蠍漏、蟻漏、蜣螂漏、蚯蚓漏、蝦蟆漏等,名狀不一,諒皆出於土俗隨象命名耳,難以考據。治之法,觀其未著於肌肉,而外為膿血者,從本引末,可使衰去,針之灸之,敷之角之,從其所因,宣通本臟,皆有成法。《千金》又有決死生,反其目,視其中,有赤脈從上下貫瞳子,見一脈,一歲死;見一脈半,一歲半死;二脈,二歲死;三脈,三歲死,赤脈不下貫瞳子可治。雖有是說,驗之病者,少有是證,亦難考據。此往往是三陽傳諸陰經方有之,若本髒髮,未必有是,學者知之。

必勝丸

治瘰癧,不以年深日近,及腦後兩邊,有小結連複數個;兼勞瘵腹內有塊。

鯽魚(一個,去腸肚並子,入雄黃一粒雞子大,硇砂一錢在腹內,仰安魚於炭火上燒煙盡,取出,以全蜈蚣一條、蓬朮半兩、梔子五個、皂角二挺,並燒蓖麻子五個,去皮,燈上燒,更用黃明膠三文,皂角二挺去皮酥炙)

上為末,別用皂角二挺去皮捶碎,以水三碗揉汁,去滓,煮精羊肉四兩,爛軟,入輕粉五匣、男子乳汁半兩,同研成膏,和藥末丸,如綠豆大,硃砂為衣。溫酒侵晨下十丸,日一服,至晚,下肉疙瘩子。若項有五個,則以五服藥取之;視其所生多少,以為服數,既可更進數服。如熱毒瘡癤未有頭腦者,一服亦須消散。

白花蛇散

治九漏瘰癧,發於項腋之間,憎寒發熱,或痛或不痛。

白花蛇(酒浸軟,去皮骨,焙乾秤,二兩) 生犀(鎊,半錢) 黑牽牛(半兩,半生半炒) 青皮(半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膩粉半錢研勻,五更糯米飲調下,巳時利下惡物,乃瘡之根也。更候十餘日,再進一服。忌發風壅熱物。如已成瘡,一月可效,用之神驗。

四聖散

治瘰癧。用花蛇散取轉後,須用此補之,永去根本。

海藻(洗) 石決明(煅) 羌活 瞿麥穗(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二錢,米湯調下,日三服,下清水盡為妙。

蝸牛散

治瘰癧,潰與未潰,皆可貼。

蝸牛(不拘多少,以竹索串,瓦上曬乾,燒存性)

上為末,入輕粉少許,豬骨髓調,用紙花量病大小貼之。一法,以帶殼蝸牛七個,生取肉,入丁香七枚於七殼內,燒存性,與肉同研成膏,用紙花貼之。

旱蓮子丸

治少長臟氣不平,憂怒驚恐,諸氣抑鬱,結聚瘰癧,滯留項腋;及外傷風寒燥濕,飲食百毒,結成諸漏,發作寒熱,遍於項腋,無問久近,悉主之。

旱蓮子 連翹子 威靈仙 何首烏 蔓荊子 三稜(醋浸濕,紙裹煨) 赤芍藥(各一兩) 木香(二兩) 大皂角(三挺,刮去皮,酥炙;無酥,用羊脂炙)

上為末,糊丸,梧子大。建茶清下三十丸至五十丸,日三服;小兒量與之,食後服。

癭瘤證治

夫血氣凝滯,結癭瘤者,雖與癰疽不同,所因一也。癭多著於肩項,瘤則隨氣凝結。此等皆年數深遠,浸大浸長。堅硬不可移者,名曰石癭;皮色不變,即名肉癭;筋脈露結者,名筋癭;赤脈交絡者,名血癭;隨憂愁消長者,名氣癭。五癭皆不可妄決破,決破則膿血崩潰,多致夭枉。瘤則有六:骨瘤、脂瘤、肉瘤、膿瘤、血瘤,亦不可決潰,肉瘤尤不可治,治則殺人;唯脂瘤,破而去其脂粉,則愈。

破結散

治石癭、氣癭、勞癭、土癭、憂癭等證。

海藻(洗) 龍膽 海蛤 通草 昆布(洗) 礬石(枯) 松羅(各三分) 麥曲(四分) 半夏

上為末。酒服方寸匕,日三。忌鯽魚、豬肉、五辛、生菜、諸雜毒物。十日知,二十日愈。

白膏

治一切風熱毒腫,及臟氣鬱結,丹石發動,結為癰疽瘰癧。諸瘡腫未破,即令消散;九漏浸淫,膿汁淋漓,諸治不瘥者,悉主之。

白蘞 白薇 白芨 白芷 薤白(各半兩,銼洗,以清油一斤煎至半斤,濾去滓入) 黃耆甘松 藿香 零陵香 防風 當歸(各半兩,再入前油煎十上火,綿濾去滓入) 定粉(二兩) 黃蠟(三兩) 寒水石(煅,水飛過,二兩,研細)

上再煎,滴水成珠為度,瓷器盛之。以腦子少許糝其上。煎時忌鐵器,以柳枝攪。

附骨疽證治

附骨疽與白虎飛屍、癧節風皆相類。癧節,則走注不定;白虎飛屍痛淺,按之則便;附骨疽痛深,按之無益。又一說,白虎飛屍亦能作膿,著骨而生,及其腐潰,碎骨出盡方愈。如是,則附骨疽與白虎飛屍是一病,但深淺不同耳。白虎飛屍,又俗名風煞。然病附骨疽少有骨出者,宣拔毒熱,不可一向泥五香連翹、漏蘆之屬,當先溫腎,如靈寶膏乃神藥,唯在針烙淺深,刺拔其毒根則易愈;不爾,則順脈流走,遍體洪腫,卒致不救。

蟾蜍膏

治附骨疽久不瘥,膿汁敗壞;或骨從瘡孔出。

大蝦蟆(一枚) 亂髮(一塊,雞子大) 豬脂油(一斤)

上同煎二物略盡,濾去滓,凝如膏,貼之。凡欲貼瘡,須先以桑白皮、烏豆煎湯,淋洗拭乾,以龍骨煆為粉,糝瘡四邊令易收,然後方用貼藥。

黑鯽膏

治附骨疽腫熱,未破已破,或膿出不愈。

黑色鯽魚(一個,去腸肚入白鹽令滿,線縫定)

上銅石器中,煮一盞水盡,魚乾焦,為末。脂油調敷;已破,則干糝,少痛勿怪。

赤朮丸

治附骨疽,膿出淋漓,久久不瘥,已破未破,皆可服。

赤朮(一斤,米泔浸三宿,取出洗淨曬乾,再以大麻腐汁浸術上,餘二寸許,入川椒二十一粒、蔥白七根,煮黑油出,洗淨焙乾秤) 破故紙(炒) 川楝(銼炒) 茯苓 舶上茴香(炒) 杜茴香 白芷 桃仁(去皮尖炒,各半斤)

上為末,煉蜜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溫酒、鹽湯任下。

又方二

一方 用槲樹皮燒灰為末,飲方寸匕。

一方 用蜜陀僧為末,以豬脊骨髓調敷之。兼治痔漏不愈。

疔腫證治

世醫謂傷寒在諸風之上,癰疽冠雜病之先,言此二病,重大急切。然方論,疔腫又在癰疽之前,其意謂急切甚矣。但江左少見此病,醫者不以為事,病源既有,不可不知,且依《千金》類例,具列於後,既不能究其源,亦不敢妄有改作。一曰麻子疔,肉上起頭如黍米,色稍黑,四邊微赤,多癢,忌食麻子,及麻衣,併入麻田中行。二曰石疔,皮肉相連,色烏黑如黑豆,甚硬,刺之不入肉,陰陰微疼,忌瓦礫磚石之屬。三曰雄疔,疱頭黑黶,四畔仰,瘡疱漿起,有水出,色黃,大如錢孔,忌房事。四曰雌疔,瘡頭稍黃,向里黶亦似灸瘡,四畔疱漿起,如錢孔,心凹,色赤,忌房事。五曰火疔,狀如湯火燒灼,瘡頭黑黶,四邊有疱漿起,如赤粟米,忌火灸爍。六曰爛疔,色稍黑,有白斑,瘡中潰,潰有膿水流出,瘡形大小如匙面,忌沸熱食、爛帛物。七曰三十六疔,頭黑浮起,形如黑豆,四畔起大赤色,今日生一,明日生二,三日生三,若滿三十六,藥所不治,俗名黑疱,忌嗔怒,蓄積愁恨。八曰蛇眼疔,瘡頭黑,皮上浮生,形如小豆,狀似蛇眼,大體硬,忌惡眼看之,並嫉妒人見,及毒藥。九曰鹽膚疔,狀如匙面,四邊皆赤,有黑粟粒起,忌鹹食。十曰水洗疔,形如錢,或如錢孔大,瘡頭白,里黑黶,汁出,中硬,忌飲漿水,水洗,渡河。十一曰刀鐮疔,瘡闊狹如薤葉大,長一寸,左側肉黑如燒爍,忌刺,及刀鐮切割,鐵刃所傷,可以藥治。十二曰浮漚疔,瘡體曲圓,少許不合,長而狹,如薤葉大,內黃外黑,黑處刺不痛,內黃處刺之則痛。十三曰牛拘疔,肉疱起,掐不破。此十三證初發,必先癢後痛,先寒後熱,熱定則寒,四肢沉重,頭痛心驚,眼花;大重者嘔逆,嘔逆則難治。麻子疔始末唯癢。所錄忌者不得犯,犯即難治。浮嘔疔、牛拘疔無忌,縱不治,亦不殺人。欲知犯觸,但脊強,瘡痛極,甚不可忍者,是犯之狀也。

治十三種疔

皆以此方治之。

以緋帛一片裹藥,取匝為限,亂髮雞子大,攤布帛上,牛黃如梧子大、反鉤棘針二十一枚、赤小豆七粒為末並布發上,卷緋帛作團,外以發作繩,十字縛之,熨斗中急火燒灰,研篩細,以枸杞或子、或根皮枝葉隨得為末,用枸杞末二匕,緋帛灰一匕,共成三匕,研勻,分二服,空腹酒調下。

蒼耳散

治一切疔腫神良方。

蒼耳(根莖苗子,但取一色便可用)

上燒為灰。醋泔澱和如泥塗上,干即易之,不過十度,即拔根出。

腸癰證治

癰疽初無定處,隨其所發即命名,在外則為發背、發腦;在內則為腸癰、內癰、心癰、腎癰、肺癰、臍癰等。治得其法則生,失法則死。外證易識,內證難明,不可不備述也。腸癰為病,身甲錯,腹皮急,按之濡,如腫狀,腹無聚積,身無熱,脈數,此為腸內有膿,久積陰冷所成也,故《金匱》用附子溫之。小腹腫痞,按之痛如淋,小便自調,發熱,身無汗,復惡寒,其脈遲緊者,膿未成,可下之,當有血;洪數者,膿已成,不可下。此以內結熱所成也,故《金匱》用大黃利之。甚者,腹脹大,轉側聞水聲,或繞臍生瘡,或膿從臍出,或大便出膿血,不治必死。其如五內生瘡,亦止分陰陽利而已,不比外癰,須依四節八事之次第也。《千金》引官羽林婦病,醫診之,其脈滑數,滑則為實,數則為熱,滑則為榮,數則為衛,衛數下降,榮滑上升,榮衛相干,血為敗濁,少腹痞堅,小便或澀,或復汗出,或復惡寒,膿為已成,設脈遲緊,即為瘀血,血下即愈。更《內經》所載,有瘜積病。比見有得之二三年,遍身微腫,續乃大腸與臍連日出膿,遂致不救,此亦腸癰之類也,不可不審。

薏苡仁附子敗醬散

治脈數,身無熱,腹無積聚,按之濡,此為腸癰。

薏苡仁(二兩半) 附子(炮,半兩) 敗醬(一兩一分)

上銼散。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煎七分,去滓,空心服,小便利為效。

大黃牡丹湯

治腸癰,小腹腫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調,時時發熱,自汗出,復惡寒,其脈遲緊者,膿未成,可下之,當有血;脈洪數者,膿已成,不可下。

大黃(半兩,蒸) 牡丹皮(一錢一字) 桃仁(半兩,去皮尖) 瓜子(三分) 芒硝(二錢)

上為銼散,作一服。以水三盞,煎取八分盞,去滓,入芒硝,再煎沸,頓服,不以時。

薏苡仁湯

治腸癰,腹中㽲痛,煩熱不安;或脹滿不食,小便澀。婦人產後虛熱,多有此病,縱非癰,但疑是,便可服,就有差互,亦無害。

薏苡仁(五兩) 牡丹皮 桃仁(各三兩) 瓜瓣仁(四兩)

上為銼散。每服四大錢,水一盞半,煎七分,去滓,不以時。

五痔證治

《經》云:腸癖為痔。如大澤中有小山突出為峙,入於九竅中。凡有小肉突出者,皆曰痔,不特於肛門邊生,亦有鼻痔、眼痔、牙痔等。肛門中證狀不一,方書分出五種,曰牡,曰牝,曰脈,曰腸,曰氣。牡痔者,肛邊腫痛,突出一枚,五六日後,潰出膿血自愈。牝痔者,肛邊發㿔數個,如鼠乳狀。脈痔者,無頭,脈中迸小竅,注下清血。腸痔者,生在腸內,更衣時,非挪搦不入。氣痔者,遇憂怒則發,肛門腫疼,氣散則愈。治之之法,切勿用生砒,毒氣入腹,反至奄忽。近見貴人遭此,痛不忍言,因書以戒後學。

五灰散

治五痔,不問內外、牡牝、寒溫勞濕,悉主之。

鱉甲(治牡痔) 蝟皮(治牝痔) 豬左足懸蹄甲(治腸痔) 蜂房(治脈痔) 蛇蛻(治氣痔,各等分)

上燒存性,隨證倍一分為末。井花水調二錢,空心臨臥時一服。

熏法

蝟皮(方三指大,切) 熏黃(棗大研) 熟艾(雞子大)

上為末。用瓶器以灰實一半,如燒香法,安長桶內,坐其上熏之,煙氣從口出為佳。凡三度熏永瘥。勿犯風冷,忌雞肉毒物。

洗法

海桐皮(銼) 蛇床子(各一兩) 香南藤(銼) 蔥白(切,各三兩)

上用水一斗,入藥五兩,煎減半,去滓,候溫,著手輕輕洗,以絹拭乾。一法,止用槐白皮煎湯淋渫,最佳。

貼藥

蜀葵子(半兩) 蟬蛻(五個) 檳榔(一個,併為末)

上用棗三枚,取肉研細,搜和藥末,如覺硬,滴少蜜,研成膏。量大小貼於病處。

辨腸風論

夫有五痔人,奏圊則下血,或點滴,或洴箭,或清或濁,面黃唇白,心忪腳弱,頭目眩暈,此因飽食坐久,腸癖所為。亦有飲酒、房室過度所致。世醫多指此為腸風臟毒。然腸風臟毒,自屬滯下門。臟毒,即是臟中積毒;腸風,即是邪入臟,純下清血,謂之風利。今五痔下血,乃是酒痔脈痔,其血自肛門邊別有一竅,如針孔大,滴淋而下,與泄物不共道,不可不知。

烏連湯

治脈痔下血不止,量冷熱加減法。

黃連(去須) 烏頭(炮去皮尖,各等分)

上為銼散。每服二錢,水一盞半,煎七分,去滓,空心服。熱則加黃連,冷則加烏頭。

酒連丸

治酒痔下血,伏暑久治不效。

黃連(不以多少,燎去須,酒浸銀器中,重湯煮,漉出曬乾,添酒煮七次止)

上為末,以余酒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米湯下。

加味四君子湯

治五痔下血,面色萎黃,心忪耳鳴,腳弱氣乏,口淡食不知味。

人參 茯苓 白朮 甘草(炙) 黃耆 白扁豆(蒸,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二錢匕,湯點服。此方人未之信,服者頗效,所謂看不上手面,自有奇功。

荊芥散

治脈痔下血。

荊芥穗 槐花(炒焦,各一兩) 石菖蒲(一兩半)

上為末。米飲調下二錢,食前服,日二服。

白玉丹

治久年腸痔下血,服百藥不效者。

凝水石(不以多少,煅紅,研細水飛,再入煅窩中煅)

上糯米糊丸,如梧子大。陳米飲下五十丸,只一服愈。

又方單服白梅亦效。

瘡瘍證治

瘡疥雖不至害人,浸淫不已,亦有數年不愈者。多因心腎不寧,傷神失志,或飲食不節,積滯腸胃,致氣血凝留,發於肌肉皮膜之間,色目極異,所謂馬疥、惡露、反花、瘑瘡,種狀不同,或癢或痛,汁水淋漓,愈而復發,諸治不瘥。要當調養心腎,去腸間苑莝,理無不愈。

升麻和氣飲

治瘡疥發於四肢臀髀,痛癢不常,甚致憎寒發熱,攻刺疼痛,浸淫浮腫;及癩風入臟,陰下濕癢,耳鳴眼痛者。

蒼朮(二兩,米泔浸三宿) 桔梗 升麻 乾葛(各一兩) 陳皮(六錢) 甘草 芍藥(各三分) 半夏(湯,七次) 當歸 白芷 茯苓(各二錢) 枳殼 厚朴(薑製炒) 乾薑(各半錢) 大黃(蒸,半兩)

上為銼散。每服四大錢,水一盞半,姜三片,燈芯十五莖,煎七分,去滓,食前服。

天麻煎

治風毒入胃及心腎經絡,攻注百節疼痛,頭目虛腫,痰涎不利,下注腰腳,緩弱生瘡;婦人血風,男子㿗風,及風濕腳氣,攻注皮膚,瘙癢癮疹,偏正頭風。

川烏頭(洗淨,灰炒裂,去皮尖) 草烏頭(水浸三日,洗去皮,各四兩) 荊芥穗(半斤) 干薄荷(五兩) 杜當歸(水浸三日,曬乾,一斤,切)

上為末,醋糊丸,梧子大。茶清下三十丸。此方與癮疹門加味烏荊丸相類,但此方入草烏,並制過不同爾。

殺疥藥

羊蹄根(生切,一兩) 姜(一分) 礬(半錢) 硫黃(一錢) 草烏頭(一個)

上以米泔淹一宿,研極細,入釅醋和勻。入浴時,抓破瘡敷之,遲頃,以溫湯洗去,絕妙。

百草膏

治一切惡瘡,不問乾濕痛癢,日近年深,百藥不瘥。

羊屎(不拘多少)

上一味,上下以瓦盛蓋,柴木燒令煙盡,末之,麻油調敷。癢者,入輕粉少許;痛者,入麝香少許神效。一法,用杏仁、輕粉,最殺蟲。

㿗風證治

男子精血不調,外為風冷所襲,致陰下濕癢,搔之不已,流注於腳,悉生瘡瘍,名曰㿗風。世謂腎臟風者,乃認㿗為腎也。㿗屬宗筋,繫於肝,胃陽明養之,陽明主肌肉,循經流入四肢,故使四肢生瘡,正謂之㿗風,非腎臟風也。

四生散

治㿗風上攻下注,耳鳴目癢,鼻赤齒浮;或作口瘡,下注陰濕,四肢搔癢,遍體生瘡;及婦人血風。

白附子 沙苑蒺藜 黃耆 羌活(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二錢,鹽酒調下。有人將豬腎破開,入鹽糝藥於其間煨服亦佳。㿗屬宗筋,胃陽明養之,故有是證。

烏頭煮鹽丸

治元臟氣虛,㿗風入胃,上攻頭疼眼赤,眵淚昏澀,口乾咽燥;下注四肢疼痛,癧節重著,陰下濕癢,足脛腰膝,遍生瘡瘍,及風水浮腫。

川烏頭(洗淨,大者破開,小者全用) 蒼朮 吳茱萸(各四兩) 京三稜(半兩) 白鹽(十二兩,用水煮四味,候烏頭透,控乾洗淨鹽)

上為末,米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腹溫酒、鹽湯任下。凡水病必忌鹽,此藥用鹽無所忌。

升麻和氣飲 治如前。(方見瘡瘍門)

天麻煎 治如前。(方見瘡瘍門)

癬證治

凡癬種類亦多,所謂苔癬、瓦癬、荷葉癬,雖以皮膚氣血凝滯所為,或有風濕搏成者,或為人傳染得之者,種狀不同。治之各有方。

昨葉荷草散

治一切癬,無問風濕氣血,與夫相染而生者。

昨葉荷草(即瓦松,曬乾,一兩) 枯礬(一錢) 雄黃(半錢)

上為末。以羊蹄菜根先蘸醋揩癬上,令癢破,即以藥末乘濕塗敷,不過三兩次即愈。

妒精瘡證治

夫邏欲人多患妒精瘡者,以婦人陰中先有宿精,男子與之交接,虛熱即成。初發在陰頭如粟,拂之則痛甚矣,兩日出清膿,作臼孔,蝕之大痛。婦人亦有此病,生在玉門內,正似疳蝕瘡,不痛為異耳。

麝香散

治妒精瘡。

麝香 黃礬 青礬(各等分)

上為末。小便後敷之。

白散子

治妒精瘡,癢不可忍者;及皮膚諸瘡,手抓疽瘡。

晉礬(不拘多少,煅) 輕粉(每服入少許)

上研勻。摻瘡上立瘥;如治漏瘡,每挑一錢,入黃柏末一錢、輕粉半錢。

津調散

治妒精瘡膿汁淋漓臭爛。

黃連 款冬花(各等分)

上為末。以地骨皮、蛇床子煎湯洗,用軟帛挹干,以津調藥敷之。最忌不得用生湯洗,諸瘡皆然。

蒲黃散

治陰蝕瘡。

蒲黃(三兩) 水銀(一兩)

上研勻,先以豬肉湯浸洗,挹干,以藥摻之。一方,治男女陰瘡,以硫黃末敷之。

大風敘論

《經》所載癘風者,即方論中所謂大風惡疾癩是也。雖名曰風,未必皆因風,大率多是嗜欲勞動氣血,熱發汗泄,不避邪風冷濕,使淫氣與衛氣相干,致肌肉賁䐜,氣有所凝,則肌肉不仁,榮氣泣濁,則胕熱不利,故色敗,皮膚瘍潰,鼻梁塌壞,《千金》所謂自作不仁極猥之業,雖有悔言,而無悔心,良得其情。然亦有傳染者,又非自致,此則不謹之故。氣血相傳,豈宿業緣會之所為也,原其所因,皆不內外涉外所因而成也。證候多端,並見諸後。

大風治法

凡治大風,須推其所因,凡因風寒濕熱,勞逸飲食,與夫傳染,不可混濫。散寒濕風濕,清熱,調和氣血,穎然不同,若例以瀉風藥治之,則失其機要矣。昔見一僧得病,狀如白癩,卒不成瘡,但每旦起白皮一升許如蛇蛻,醫者謂多啖炙爆所致,與《局方》解毒雄黃丸三四服而愈,豈非得其因邪治之。

第一浴法

麻黃根 地骨皮 草烏頭(各二兩)

上為銼散,研朴硝二兩勻和。每用藥二兩,水一桶、椒一合、蔥三十莖、艾葉一兩,同煎十沸,入米醋一中盞打勻,去滓,坐溫室中,且用手巾搭四肢,候湯可浴即浴,令汗透面上如珠流,更坐室中,或睡片時尤佳。候汗解方著衣,避風而出,五日再浴,如此兩上浴,便服換骨丹。

換骨丹

九肋鱉甲(去裙) 海蜈蚣(細銼,各半兩)

上以鹽泥固濟,候乾,火煅存二分性,為末,巴豆半兩去皮膜,順手研,青州棗七個去核,入巴豆膏在棗中,火燒令焦,存巴豆五分性,將棗巴豆爛研如泥,入前二味末同研勻,以醋煮糊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七丸,虛者四五丸,用溫薺汁下,候利惡物如膿血爛魚腸即住,即此三兩服;未利,更加一二丸。次服遇仙丹。

遇仙丹

人參 紫參(各一兩) 苦參 白殭蠶(去觜,各二兩)

上為末,白麵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溫鹽湯吞下,食前,日二。次服疏風散。

疏風散

山梔子仁(一兩半) 大黃 白滑石 熟地黃 懸豆(酥炙焦黃,各二兩)

上為末,入朴硝半兩令勻。每服一錢,食後淡茶清調下。次以佛手膏去瘡。

佛手膏

去黑紫瘡核。

斑蝥(七個,去翅足) 巴豆(七粒,去皮) 杏仁(二七粒,去皮尖) 紅娘子(二七個,去翅足) 砒霜(一錢,別研) 盆硝(一錢) 黃蠟(半兩) 韶粉(半兩) 瀝青(研,半兩) 硫黃 黃丹(各三錢) 膩粉(炒,十錢) 綠豆(一合) 槐角(三條) 麻油(四兩) 亂髮(雞子大,一兩)

上用油煎令發化,次下紅娘子,次下巴豆、槐角等,逐味下,焦者漉出,方下硫黃、盆硝及丹粉等,以箄子不住手攪令勻,滴水成珠為度。用時,先將針輕手刺瘡核,用藥一粟米大放針處,次日擠瘡,有黑臭膿血出,三兩日,血漸少。次服去毒丹。

去毒丹

赤芍藥 甘草 滑石(各半兩) 巴豆(去皮炒,別研後入) 黑牽牛(一兩,半生半炒) 朴硝 大黃(各一分)

上為末,麵糊丸,綠豆大。臨臥時服十五丸,金銀薄荷湯下,加至二十丸。次服甘草散。

甘草散

甘草 滑石(各半兩) 山豆根(一兩,生) 大黃(一分,生)

上為末。每服一錢,蜜熟水調下,日二服。次服解毒丸。

解毒丸

栝蔞根(三兩) 甘草(半兩,炒) 大黃(一分,生) 朴硝(一分,別研)

上為末,麵糊丸,如綠豆大。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白湯下。次服福神丹。

福神丹

訶子(四個,炮) 巴戟(炒) 黑牽牛(生,各半兩) 甘草(三錢,生) 赤小豆(四十九粒,生)

上為末,麵糊丸,如綠豆大。每服十丸至十五丸,薄荷湯下。次用水膏藥。

水膏藥

敷貼破處及面腳上瘡令生肉。

陳皮(去灰土,半斤,炒紫色) 陳麥米(半升,炒紫) 藿香 馬蹄香(各一兩) 麝香(一錢,別研)

上同為末,入麝香。用冷水調,掃敷瘡上有膿處;如損破,即煎槐枝湯洗,再上藥。此十方乃倪處士秘傳,曾用有驗,大要病人須能如法將息理會,敬而信之。

通天再造散

治大風惡疾。

鬱金(半兩,生) 大黃(一兩,炮) 白牽牛(六錢,半生半炒) 皂角刺(一兩,炮,經年黑大者)

上為末。每服五錢,日未出面東以無灰酒下,儘量為度。晚利黑頭小蟲;病稍輕者,止利如魚腸臭穢物。忌毒半月,但食稠粥軟飯,漸生眉毛,皮膚如常。甚者,不過三兩次。須將理,不可妄有勞動,及終身不得食牛、馬、騾、驢等肉,犯者死不救。

三濟丸 治如前。

當歸 熟地黃 川芎 荊芥穗(各二兩) 防風 細辛(各一兩) 桂心(一分)

上為銼散,先以醋一升浸一宿,漉出焙乾,再以生地黃一斤搗汁,浸一宿焙乾,酒一升浸一宿焙乾,旋入乳香半兩,以余酒醋地黃汁釋蒸餅為丸,如梧子大。用好川烏頭一個炮裂銼、荊芥穗半兩,浸酒三升,旋溫下藥五十丸。

八葉湯

淋渫大風瘡。

桑葉 荷葉 地黃葉 皂角葉 蒻葉 蒼耳葉 菖蒲葉 何首烏葉

上等分,曬乾,燒存性,為末,如面藥。洗手面身體。

料簡

大風惡疾,瘡痍荼毒,膿汁淋漓,眉鬢墮落,手足指脫,頑痹痛癢,顏色枯瘁,鼻塌眼爛,齒豁唇揭,病證之惡,無越於斯。負此病者,百無一生,猶且愛戀妻孥,復著名利,不仁之行,仍欲更作,死而無悔,深可悲傷。凡遇此疾,切須斷鹽,及一切口味,公私世務,悉宜屏置,能不交俗事,絕慶弔,幽隱林下,依法治療,非但愈疾,亦能因是而致神仙,所謂因禍而得福也。

卷十六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